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骇人听闻的明朝天启大爆炸

揭秘骇人听闻的明朝天启大爆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544 更新时间:2024/1/23 14:10:36

三百年的明朝天年间,在北京的恭厂一带大约750米,面积达到2.25平方公里的地区发生了一次奇怪的大爆炸。关于这次大爆炸的情况,明末史学家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有这样的描述:“天启丙寅五月初六日巳时,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色涌起,屋宇动荡。

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暗如夜,万室平沉。东自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三、四里,周围十二里,尽为赍粉。屋数万间,人二万余,王恭厂一带糜烂尤甚。僵尸重迭,秽气熏天;瓦砾盈空而下,无从辨别街道门户。伤心惨目,笔所难述。

震声南自河西务,东自通州,北自密云、昌平,告变相同。京城中即不被害者,屋宇无不震裂,狂奔肆行之状,举国如狂,象房倾圯,象俱逸出。遥室云气,有如乱丝者,有五色者,有如灵芝黑色者,冲天而起,经时方散。”在《明官史》中也有关于这件事情的记载:“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辰时,忽大震一声,烈逾急霆,将大树二十余株,尽拔出土,根或向上而梢或向下;又有坑深数丈,烟云直上,亦如灵芝,滚向东北。

自西安门一带皆飞落铁渣,如麸如米者,移时方止。自宜武门迤西,刑部街迤南,将近厂房屋,碎然倾倒,土木在上,而瓦在下。杀死有姓名者几千人,而阖户死及不知姓名者,又不知几千人也。凡坍平房屋,炉中之火皆灭。

唯卖酒张四家两三间之木箔焚燃,其余则无焚毁,凡死者肢体多不全,不论男女,尽皆裸体,末死者亦皆震褫其衣帽焉。”同时在明朝当时的官办报纸《邸报》的《天变邸抄》及时人的笔记《日下旧闻》、《天变杂记》也有关于这次奇诡的大爆炸事情的记载。可见这件事情是历史事实,并不是某一个人杜撰,或是演绎出来的。

一声震响后,死伤者赤身裸体,寸丝不挂;街中轿顶掀除,轿中女子身上的衣服倏然不见,人却安然无恙;一些人离奇失踪,莫 名其妙出现在别人家中;许多红细丝衣等都飘至西山,在丰润等县治,树上也挂满成堆的衣服……这些难以解释的现象使当年的爆炸被列入世界三大自然之谜。天启 爆炸发生后,言论不一,众说纷纭,直至今时,仍是地质研究人员关注的要点。

天启大爆炸是世界三大自然谜团之一。天启大爆炸原本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当时却出现了许多特异的现象,比如“凡死伤俱裸露”、一丝不挂,人在轿中,衣服却不见了。伴随着许多诡异现象,科学界一直说法不一。

1986年5月30日,在灾难发生360周年之际,34位科学家在北京联合发起举行了“1626年北京地区特大灾异综合研究学术讨论 会”,讨论这桩科学悬案,由于爆炸发生在当时的火药厂局王恭厂,也叫做“王恭厂大爆炸”。有学者认为该爆炸由火药自爆引起,但更多的学者却认为是陨星撞击 地球或地震引发了爆炸。

为探索真相,我特意走访了当年会议的发起人之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好民先生,希望能揭开这个300多年的未解之迷。

公元1620年,16岁的朱由校即皇帝位,年号天启。明熹宗朱由校是明代第十五位皇帝,在位七年。在他即位的第六年,京城发生了一起“上警九庙列祖,下致中外骇然”的旷古奇灾。

灾难发生在火药厂局王恭厂。天启年间,明朝为抵御后金等外敌,先后设立过6处火药厂局,争造武器,王恭厂便是其中之一。北京城内驻京军 队三大营所需铅子、铳炮、火药,均由工部王恭厂等预造。王恭厂坐落于北京西南角,由一名太监掌管,下面有10多名文书,60多名工匠头目,小工匠则有若干 名。王恭厂内日产火药约两吨,常贮备量约千吨。

在天启大爆炸发生之前,王恭厂还只是一个大明王朝制造和储存火药的手工业军工厂。然而,随着一声巨响,“王恭厂大爆炸”这5个字永远地留在了历史上。

徐好民先生告诉我:“史料上记载,天启大爆炸发生在公元1626年5月30日(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上午9时左右。由于这是一起举 世罕见的大爆炸,当时的王恭厂,就是今天的宣武门内光彩胡同与永宁胡同间那片区域,满目疮痍。天启大爆炸现象之奇特、灾祸之巨大、死伤之惨重,‘乃古今未 有之变也。”

为深入了解当时的情况,徐好民先生为我介绍了佚名撰写的《天变邸抄》,《天变邸抄》是专门用于朝廷传达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 抄。对于如此罕见的爆炸,《天变邸抄》用2000余字进行了详细记载:“天启丙寅五月初六日巳时,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 起,屋宇动荡。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东自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屋以数万计,人以万计。王 恭厂一带糜烂尤甚,僵尸层叠,秽气熏天,瓦砾盈空而下,无从辨别街道门户。伤心惨目,笔所难述。震声南由河西务,东自通州,北自密云、昌平,告变相同…… 遥望云气,有如乱丝者,有五色者,有如灵芝黑色者,冲天而起……”

天启大爆炸的破坏半径大约为580米,面积达2.25平方公里,其影响波及上至皇帝下至京城的平民百姓。邸抄记载:出事时,皇帝朱由校正在乾清宫吃早饭,突然大殿震动,只见皇帝扔下饭碗,起身直奔交泰殿。

速度之快,惊慌的内侍们一时未来得及跟上,只有一个贴身侍卫扶着他。但行到建极殿时,此侍卫却被飞落的瓦砸中脑袋,一命呜呼。熹宗皇帝喘息未定一人跑入交泰殿,躲到大殿的一张桌子下。而干清宫此时也早已一派狼藉,御座御案都翻倒在地。

天启大爆炸灾难的目击者之一、当时的司礼太监刘若愚,在其着作《酌中志》中也记录了一些细节:大爆炸时,皇极殿最高危处有一木先坏,乾 清宫皇上住的冬暖阁的窗格扇被震落,打伤了两个内官。皇贵妃任娘娘住的地方器物飞落,任娘娘于去年十月初一所生的皇三子受到惊吓,不久弃世。

京城的官员们也不无伤亡。工部侍郎薛凤翔等人的轿子在街上被打坏;工部尚书董可威折断了胳膊,更倒霉的是他因灾难而被罢职,由薛凤翔继任;御史 何枢廷、潘云翼在家中被震死,全家被埋入土中;有一官宦人家,桌椅因震动倾翻,一家人抱着柱子痛哭,“随扑于地,乱相击触”,到天渐明时,都蓬头垢面,若 病若鬼。

金日升的《颂天胪笔》中记载:当时,魏忠贤正跟其同党在宫中密谋,地面忽然震动,屋脊上的吻兽蓦地飞落,把魏身边的两个宦官当场砸死,魏也吓出一身冷汗。

当时皇宫中正在修建三大殿,无数工匠在工地上忙碌,天启大爆炸发生后,有2000多工匠被砸成“肉袋”。为皇帝出宫准备的仪仗队中的大象受惊从象房中奔逃,满街乱窜,践踏百姓,死者无数。

王恭厂大爆炸之诡异令人瞠目结舌,不仅有许多人在灾难中莫名其妙地消失,而且,还伴随着衣衫尽褪的现象。

有一绍兴人士周吏目的弟弟,名周季宇,到京才两天,当天上午去菜市口买一蓝纱褶,中途遇上6个友人,于是停下行礼拜揖,礼还没拜完,头忽然飞去,而另外6个人却纤毫未伤。

在粤西会馆路口,有一学馆,其中有学童32人,一响之后,先生和学生俱无踪迹;宣府新推总兵正出门拜客,走到圆宏寺街时,一声巨响,一行7个人都没了踪影,同时消失的还有一匹据说是花千金才买到的宝马。

承恩寺街有一女轿经过,震后,只见打坏的轿子仍在街心,而女子、轿夫都不见了;而经过玄弘寺街的女轿则幸运多了,一响掀去轿顶,轿中女子身上的衣服没了,人却没事。

很多死者和伤者均赤身裸体,寸丝不挂。有一长班(侍从),巨响之后,帽子、衣裤、鞋袜一霎那全都不见了;有一人因压伤一腿躺在地上动弹不得,见 街上妇女赤体而过,有的用瓦片遮住下身,有的用半条脚带遮掩着,有的披了半条褥子,有的披着一幅被单,一会工夫就过去了数十人,那人见了哭笑不得。

屯院何廷枢,正要出门拜客,大震一声后,全家人被埋入土中。何廷枢的两三个文书手持锹镢站在瓦砾上,大呼道:“底下有人可答应!”忽有人应道:“救我!救我!”

众人问道:“你是谁?”应道:“我是小二姐。”原来是何廷枢的爱妾,赶紧把她刨出来,只见她“身无寸缕,以手掩阴,羞赧无措”。一文书急忙脱下大褂给她盖上,扶着她骑驴走了。

震崩后,有人报信说,许多红细丝衣等都飘至西山,大半挂在树梢上;还有的飘到了昌平教场中,器皿、首饰、银钱无所不有。 户部张凤逵派长班前去验对,果不其然。丰润等县治,树上也挂满成堆的衣服;还有的人,莫名其妙不知为何突然出现在别人家中;“更有失手足头目于里外得之 者”。

王恭厂大爆炸时,裹挟的力量之大也前所未有,竟可移他山之“石”。石驸马街上有一重5000斤的石狮子飞出顺成门外,树木则飞到了密 云。除了“飞”走的树木,《酌中志》中还记载,王恭厂旁的20多棵大树被连根拔起,树根向上,而树梢向下,地下的大坑有数丈深,烟云直冲天空,形如灵芝, 一路滚向东北。

到达西安门一带,天空纷落铁渣。而自宣武街迤西,刑部街迤南,许多厂房猝然间倾倒,屋顶上尽覆土木。至于坍塌的平房,则炉中之火皆灭,但只有卖酒的张四家的两三间房子着火焚烧,其余的平房则安好无毁……

仿佛被爆炸的气流卷入高空,《天变邸抄》记载道,在长安街一带,不时从空飞坠下人头,或眉毛、鼻子,或额头,纷纷扬扬;而德胜门外,坠落的人臂人腿更多不胜数,伴随木头、石块、家禽等,像天雨一样落下来,景象惨不忍睹。

天启大爆炸灾变伤亡巨大,以至于收殓尸体都成了问题。《碧血录》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前门有一家棺材店,灾后第二天,有人去买14口棺 材。转眼间,又来一人,说要买52口,店老板很是为难,说没那么多,那人让老板把店里的棺材不论大小都拿出来搭上,他回去自配,足可见当时伤亡之惨重。

此灾难使原本就风雨飘摇的明朝举国上下一片慌乱,灾后第三天,熹宗颁发圣旨,一方面追究大臣的责任,将主管王恭厂火药库的工部尚书、在 天启大爆炸中失去双臂的董可威撤职,另一方面也承认此是天灾,下罪已诏,痛加修省,亲诣太庙恭行慰礼,同时还拨出一万两白银慰抚死难者家属。

御史王业浩上书说,王恭厂星火未尝入门而火药自焚,怀疑是奸细纵火,但兵部尚书王永光却不同意此说,他认为奸细纵火不过是火药爆炸延烧而已,何以能震撼数十里作霹雳之声?

300多年后,王永光的观点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肯定,徐好民先生也是其中之一,他认为:“王永光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此非徒药之力 也。”他说:“当年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时,与会专家都提出了意见,有‘火药焚爆、‘飓风致灾、‘陨石坠落、‘地震说等说法,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 根据,但都无法全面解释所有的诡异景象。”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老北京的红灯区:前门八大胡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清历史

    前门八大胡同是老北京城里出了名的红灯区,在清朝时代流行起来,在民国前门八大胡同的妓院行业更是达到顶峰。前门八大胡同里出过许多倾国倾城的名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做爱,因为这是传宗接代的基本方法,也是发泄内心肉欲的方式。因此,从古代开始,性交就被当作一种买卖,妓院由此而生。 中国古时候的妓院不一定做

  • 康熙六扫朱元璋墓为何必三跪九叩?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清历史

    据史料记载,康熙帝每次到朱元璋的明孝陵,必定会对朱元璋的陵墓,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那么,康熙帝为朱元璋扫墓为何必三跪九叩呢?去过南京明孝陵的人,都会发现朱元璋的墓前,立着一块大石碑。石碑上,写着4个大字:治隆唐宋。这4个字的意思就是,朱元璋对国家的治理,胜过唐宋。唐宋盛世,闻名历史,而朱元璋建立明

  • 中国历史最危机时刻:仅剩1400万国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清历史

    战争无疑是摧残生命的收割机,它带走的除了一条条生命,还有一段段辉煌的文明。但是战争似乎是人类的本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这样的战争时有发生。而有些战争的程度差点断绝了人类文明的延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明朝时期的残酷杀戮,那时仅剩1400万国人。中国历代王朝的更替就是一部部杀人的经典大戏,每

  • 中国最长寿的人 见证整个清朝兴衰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清历史

    秦始皇终生都在寻找长生不老药,最后却死于寻找不老药的路途中,天底下真的有长生不老药吗?答案是否定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了死亡的命运。不过长寿的人不在少数,中国最长寿的人李庆远就活到了256岁,经历清王朝的灭亡,也经历了改朝换代。据说李庆远对中医中药颇有研究,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才能活到两百多

  • 一百年前光绪在北京大学的讲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清历史

    光绪皇帝在北京大学的讲话,读后让人有一种完全不同于过往认知的感受,一个封建皇帝没有任何八股之气息,即便今天社会上流行的陈旧腐朽之气也全然感觉不到,没有任何官场报告常用的官话、套话和空话,更加没有假话、空话和废话,读后感到很新鲜,一个古代君临天下傲视黎民的封建皇帝,却看不到太多自以为“

  • 大明军队:历史上战斗力保持的最久的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清历史

    中国历史5000年各个王朝的军事实力保持的时间不等,秦朝,隋朝威风一时,才那么几年就被打兔子一样干掉了。汉朝军事,唐朝军事被大家所乐道,其实也都百年而衰。元朝也就疯了几十年,清朝同样到了康熙以后就基本上谁也打不过了。惟有被轻视的大明军队战斗力保持的最久近300年。1、明军的建立和推翻元朝 13

  • 慈禧执政生涯中的十件历史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清历史

    不管怎么说,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最有权的人物之一。她统治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从咸丰末年同治初年的1861年到光绪末年宣统初年的1908年),影响之深远,无人可及。后人对她的评价,自然是极具争议、毁誉参半、大是大非、大功大过。客观上说,她的过远远要大于她的功,她所做的一切远远抵不上她对中

  • 万历皇帝为什么20年不理朝政?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清历史

    我们知道,万历皇帝亲政之初,还是很勤勉的,他按部就班做了不少事情。即便是后来,他也不能说就是平庸之辈。毕竟他执政期间,亲自布置完成了万历三大征(指在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几乎同时开展的三次军事行动:平定哱拜叛乱;援朝战争;平定杨应龙叛变)。万历皇帝是何时起不上朝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

  • 揭秘晚清三大军政集团的“环链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清历史

    晚清三大军政集团,是指由曾国藩开创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袁世凯北洋集团。三者是对当时朝政、社会乃至历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群体势力,其间交错勾连,发展嬗变,承续更。 所谓“晚清三大军政集团”,是指由曾国藩开创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

  • 坤宁宫28位帝后竟无一人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清历史

    坤宁宫作为皇后的正宫,主要的特征,应是一个字“安”,安宁、安康。但明清五百余年的坤宁宫,却是 “坤宁不安”、“坤宁不宁”。何以见得?举明英宗正统帝钱皇后、明世宗嘉靖帝四位皇后和清穆宗同治帝阿鲁特氏皇后为例,看坤宁宫是怎样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