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统一台湾各方面策略的得失和利弊

康熙统一台湾各方面策略的得失和利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039 更新时间:2024/1/19 7:38:21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经历。1662年,郑成功率众进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被荷兰人侵占了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

清政府统一台湾的战略策略凝聚了上自康熙皇帝下至满汉军政大臣们的群体智慧和不懈努力。经过历史的检验,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教训,都能为我们最终和平统一台湾提供有益的迪。

一、寻求政治和平解决的策略与得失

1、清政府与台湾郑氏集团和谈的根本分歧

寻求政治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力争通过谈判方式实现统一,是清政府统一台湾的基本策略之一。在清政府与台湾郑氏集团的一系列和谈中,尽管有各式各样的讨价还价和利益冲突,但其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问题。

2、清政府政治和谈策略的得失

清政府在统一台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将以和谈方式统一作为对台基本策略,清政府为和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显示了充分的诚意,也作出过重大让步。但前9次和谈都失败了,没有取得任何成果。究其原因,除了郑氏集团坚持分裂、反对统一的客观因素之外,从清政府主观上讲,主要失误在于其和谈策略缺乏足以对郑氏集团形成威胁的军事实力做后盾。

在统一过程中,清政府针对郑氏集团高层决策者的和谈策略虽屡遭挫折,但其以郑氏集团中下层尤其是郑军广大官兵为主要对象的招降措施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先后有二十万郑军官兵和文职人员向清政府投诚,分化了郑氏集团的内部关系,瓦解了其社会基础,削弱了其军事实力,并促使台湾的军心民心发生了倾向清政府、倾向统一的变化,为最后的统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禁海迁界的经济封锁策略

1、清政府对台湾郑氏集团的经济封锁措施

清政府的经济封锁措施包括实施海禁和迁界移民,目的在于断绝郑氏集团粮饷和军用物资的供给,坐困郑氏集团,令其不战而降。所谓“禁海”,就是严禁一切船只出海贸易、捕鱼。这既包括中国与外国间的国际贸易,也包括大陆各港口间的国内贸易。“迁界移民”是“禁海”的扩大和补充,是更加彻底地切断海内外经济联系的封锁措施。清政府的目的就是利用这样一个隔离带来彻底隔断台湾郑氏集团与大陆的经济联系,使其既不能与大陆进行贸易活动,获取大陆的商品和军用物资,又无法向沿海居民征收粮饷,从而在经济上完全陷入困境。

2、清政府经济封锁策略的得失

清政府对郑氏集团实施经济封锁,力图从经济上削弱、打跨郑氏集团,迫其就范,实现统一,从战略上看是可取的。其实施的封锁措施也确实多次使郑氏集团陷入经济困境。但是,单纯的陆上封锁策略使清政府的经济封锁未能达到预期目的,清政府的经济封锁策略是消极保守的。从总的情况看,清政府对台湾郑氏集团的经济封锁失大于得,弊大于利,这是由于其在封锁策略和封锁措施两方面的失误造成的。在封锁策略上,清政府实行单纯的陆上封锁,没有采取任何海上封锁行动,以构成全面的海陆联合封锁,因而对以台湾岛为根据地,具有较强海上生存能力的郑氏集团所产生的封锁作用是有限的。从封锁措施来看,清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禁海迁界的措施,不考虑这些措施会给沿海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没有认真做好善后安置工作,以尽量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其短期后果是,清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在沿海百姓中失去民心;其深远影响是,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同时也成为使我国封建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因剿寓抚”、武力统一台湾的军事策略

康熙二十年,台湾郑氏集团内乱,导致其实力削弱,为清政府统一台湾提供了契机。此时清王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强大,已具备了统一台湾的历史条件。

1、清政府武力统一台湾的战略策略

(1)“因剿寓抚”,以剿促抚的战略方针。

“因剿寓抚”这一战略方针是清朝杰出将领施琅在康熙七年(1668年)给朝廷的上书中提出来的。其核心是以战逼和,以军事手段促成台湾问题的政治解决,尽量避免在台湾本岛引发战争。“因剿寓抚”的重点在于“剿”,军事进攻占主导地位,同时又努力寻找政治解决的可能性。二者的关系是先剿后抚、以剿促抚,也就是采取武力行动,以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台湾郑氏集团接受和谈条件,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

(2)选择得力将领,赋予专征大权“闻颦鼓而思良将”。

康熙皇帝下定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决心之后,就开始考虑清军水师主将的人选问题。他经过仔细斟酌,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担当率领清军进攻台湾的重任。

(3)施琅出色的指挥作战艺术。

施琅的指挥艺术主要表现在他能够根据台湾海峡的气候特点,选择正确的渡海时机和进攻路线,还表现在其战场指挥和战术运用方面。

2、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实现对台湾本岛的和平统一

澎湖海战结束后,清军对台湾郑氏集团已形成了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这时,施琅为贯彻“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一面休整部队,补充弹药给养,作好进攻台湾的准备;一面采取措施,推动台湾问题向政治解决的方向发展。他在澎湖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施琅的做法,符合康熙皇帝对台湾“抚之为善”的战略思想,康熙皇帝深表赞许,并及时向台湾郑氏集团颁布了赦罪诏书,严肃指出:郑氏集团割据台湾,人民饱受其苦,这种局面应尽早结束。郑克爽等人若能真心归顺,不但以往罪过全部赦免,而且将得到清政府的优待。

在内外压力的逼迫下,以郑克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从此,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解密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却不敢瓜分中国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清历史

    有人说,八国联军是一场以微小的力量保护各国使馆人员安全的正义斗争这种掩人耳目的理由无疑是苍白而空洞的。回望历史,关于八国联军的侵略和野蛮的烧杀抢掠行为,令人发指而罄竹难书。4亿5千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的大肆掠夺,对大量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西山以及圆明园)的偷

  • 太平天国北伐军最后悲壮的一战:冯官屯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清历史

    1854年4月29日,太平天国北伐军在林凤祥、李开芳带领下,冲破重围,自阜城南下,于5月5日攻克连镇。为接应北伐援军,李开芳又与林凤祥相商,于5月28日统带630余名骑兵南下,次日占据高唐,在高唐与胜保为首的清军相持9个多月。1855年3月7日,僧格林沁攻克连镇,北伐军主力覆灭,旋奉命&ldquo

  • 慈安—晚清比慈禧还厉害的一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清历史

    同治八年(1869)八月,他借到江南置办龙衣的机会,足足地招摇了一把。一路上,他大张龙旗,浩浩荡荡,沿途大肆索要给养,甚至召训地方官。自恃有慈禧这个强硬的靠山,置满朝文武于不顾,特别是将“太监不得出宫”的铁律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山东巡抚丁宝桢一上奏,虽然慈禧有意袒护,但慈安

  • 康熙景陵—中国历史上埋葬规格绝无仅有的帝陵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清历史

    一座陵墓,埋葬了一位皇帝、四位皇后、四十八位妃嫔和一位皇子,这样的埋葬规格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康熙皇帝在位61年,死后葬于清东陵,即今天的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内有顺治帝孝陵、孝庄昭西陵、乾隆帝裕陵、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康熙帝的陵墓为景陵。从空中看,景陵整体上呈半圆形,地

  • 清朝错失八次图强维新的历史机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清历史

    顺治元年(1644年),清迁都北京,入主中原,中国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皇朝时代。几乎同时,1649年(顺治六年),英格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资产阶级民主化的新时代。清朝面对世界国际化、工业化、民主化的大潮,虽有“康乾盛世”,出现一段辉煌,却仍恪守祖制

  • 大明朝—对外族最有骨气的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清历史

    有人对明朝极尽污蔑之能事,好象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实,只要细心比较,就会发现明朝实为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和号称最强大的汉、唐比,明朝亦毫无愧色! 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则是匈奴。老糊涂们总是津津乐道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汉朝去

  • 满清取代了明朝得益于鼠疫肆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清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1644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顺治元年,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城头变幻大王旗,一年之内,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三个皇帝。三百六十一年间后人对那一年发生在北京的历史,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的探讨经久不衰。 明王朝从万历年间开始走向衰败,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是渡不过崇祯十七年

  • 郑和下西洋见证了中国古代海洋探索的辉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清历史

    在人类文明史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文明。古代文明间的交往互动,主要有赖于亚欧大陆上自古形成的陆上通道。汉代张骞通西域,其重大意义在于为陆路交通开辟了新时代。而在人类文明史上为海路交通开辟新时代的正是郑和下西洋。中国古代向西方的寻求,可谓源远流长。亚欧大陆的大河与平原,孕育了伟大的文明,而在诸文明

  • 明代著名的四大奇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清历史

    明代人曾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为“四大奇书”。所谓“奇”者,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三国演义》诞生于元末明初,由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写成的。全书始于黄巾起义,

  • 北洋水师八大军舰—定远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清历史

    清末北洋舰队主力舰之一。北洋舰队旗舰。是当时远东最大铁甲巡洋舰之一。舰长99公尺,宽20公尺。排水量7335吨,速力14.5节,装甲堡35.6公分、炮塔30.5公分、司令塔20.3公分,主要兵器有30.5公分口径炮4门、5公分口径炮2门、其他炮16门、后膛连珠枪525支。舰首左右及尾部配备鱼雷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