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书》说诸葛亮上朝要带一百名侍卫,为什么要如此谨慎小心?

《晋书》说诸葛亮上朝要带一百名侍卫,为什么要如此谨慎小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23 更新时间:2024/2/29 13:18:31

“诏温依诸葛亮旧事”

诸葛亮是谁,自然不必多说,他除了是古代著名的“神算”、“军事家”以外,还被视为千古第一忠臣,历代的帝王登基后都喜欢把诸葛亮放入太庙一同享受香火祭祀,可见诸葛亮的历史地位是要比一般皇帝都要高出许多的,而诸葛亮之所以如此被推崇,最重要的是他的“忠诚”。

汉昭烈帝刘备在驾崩前,眼看自己的儿子刘禅烂泥扶不上墙,于是他在遗言中告诉诸葛亮,如果诸葛亮愿意辅佐刘禅,那就劳烦他多费心,但如果诸葛亮也对刘禅绝望了,便自立为帝吧,最起码诸葛亮当皇帝还能让蜀汉的命数更长一点。

刘备因为他这番“大义托付”被后人称赞,后世人觉得,像刘备这种让贤论公的皇帝极其稀有,值得被人尊敬,但刘备跳出了人性的弱点,诸葛亮更是高风亮节,面对那个真的“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一直到死都无比耐心辅佐,始终没有僭越一点地位。

刘禅在位期间,诸葛亮虽然是权臣,但却是整个朝廷乃至于皇帝都希望的局面。

而如此地位的诸葛亮安全极为重要,所以刘禅便给予诸葛亮特权,安排了六十个“虎贲卫”保护诸葛亮,关于这件事,诸葛亮自己也在书中提到过:

“赐丞相亮金铁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诸葛亮集》

由此,我们回到司马昱给桓温下的诏书的内容上,司马昱说,让桓温参照诸葛亮以前的待遇,配备甲仗百人,而这个赏赐的核心点不是在于这百人护卫,乃是提醒桓温要学习诸葛亮的“忠诚”,所以甲仗百人,根本就不是司马昱所要提出来的重点。

在所有人看来,诸葛亮在蜀汉根本就不存在“谨慎”的问题,因为诸葛亮在蜀汉太得人心,就算他没有护卫,也危险不到哪里去,而刘禅如果真的想杀诸葛亮,就算安排六百个护卫都没用,更别说六十个护卫,所以这些护卫,完全是给诸葛亮“撑场子”的。

诸葛亮对蜀地百姓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而桓温,他本人也活在了诸葛亮的“阴影”里。

公元346年,桓温决定西征巴蜀的成汉政权,还未等朝廷同意,桓温的大军已经打进了成汉境内,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桓温便拿下了巴蜀之地,成汉末代皇帝投降桓温,被桓温派人送往建康献俘。

“灭国之功”,自古以来都是最顶级的功劳,更别说桓温威势巨大,而桓温站在这片诸葛亮曾经经营过的基本盘,他的内心自豪无比,更想着自己是不是能和诸葛亮比一比,于是乎,桓温找到了一名年龄高达“百岁”的老人来询问一些话,桓温没有直接问自己和诸葛亮比如何,而是问自古以来有谁能和诸葛亮比呢?

桓温征蜀,犹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

之所以要问这个百岁的老吏,乃是因为他就是诸葛亮时代的人物,他曾经在蜀汉政权当过吏,世界历经了百年的变迁,而他还没死,但他见过诸葛亮,是当世对于诸葛亮评价最有发言权的人,于是他便回答道:

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

他说,诸葛亮还在世时,还没觉得诸葛亮比其他人厉害多少,但自从诸葛亮去世后,他才明白,整个蜀汉、天下早已经无人能比,所以蜀汉的最终灭亡,不是因为什么其他别的事情,就是因为诸葛亮逝去了,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为蜀汉力挽狂澜。

桓温听到这话沉默了,他开始收起了骄傲自满的心,在蜀地好好经营,桓温在蜀地待了三年,这三年的时间里,桓温大力发展蜀地的人才,恢复蜀地的经济、政治建设,对于曾经成汉的官僚也既往不咎,三年下来,桓温也得到了蜀地老百姓的称赞。

温停蜀三旬,举贤旌善,伪尚书仆射王誓、中书监王瑜、镇东将军邓定、散骑常侍常璩等,皆蜀之良也,并以为参军,百姓咸悦。——《晋书·桓温传》

或许说桓温活在诸葛亮的“阴影”里有些夸张了,但桓温很大概率是将自己和诸葛亮这位人才在内心中做了比较,不说超越诸葛亮,但最起码要比拟吧,所以关于桓温的这些心思,朝廷不可能不知道,他们在桓温专权后,便再次丢出这个”道德绑架”:

人家诸葛亮明明可以改朝换代但却还是坚持着忠诚,你桓温该当如何?

事实上,这段话确实是“牵制”了桓温。

立了司马昱之后,司马昱开始了为期八个月的“傀儡岁月”,当时的桓温势力强大,他割据了八个州的地盘,此前还将司马昱扶持的扬州刺史殷浩给废掉,所以桓温早已无人能治,他唯一的“牵制”就是朝廷的这些文官,因为桓温很怕文人的“口诛笔伐”。

而后,桓温开了三次北伐,这些北伐战争中,桓温的表现让晋国百姓很失望,而桓温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晋国的国力,所以为了稳固他的地位,他才采纳了谋士郗超的意见,废掉皇帝司马奕立威,重立了司马昱,本来北伐失败已经几乎让桓温的“皇帝梦”破碎了,但立司马昱,让桓温看到了最后一点希望。

可司马昱懦弱,他的臣子们却不弱,当桓温立了司马昱后,朝廷的大臣们都纷纷抛出一个枷锁,那就是问桓温还“忠心”否。

前秦皇帝苻坚就看得很明白,他笃定桓温不可能篡位,因为桓温已经老了,六十岁的年龄,都可以称之为“老叟”了,这说明了桓温已经没有什么潜力了,更是过了壮年,加上北伐的失败,桓温还发疯似的非要废掉司马奕,别说桓温能不能过百姓那关,他自己这关就先过不了。

果不其然,桓温被朝廷“架住”了,朝廷中的颍川庾氏还有司马家的部分皇族纷纷和桓温斗争,虽然桓温能压住他们,但这就是人心的表现,桓温就算赢了,他也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

公元372年,司马昱驾崩,他在临终前诏桓温进宫,桓温害怕司马昱临死搏命,于是拒不入朝,桓温的“抗旨”让朝廷看到了他的忌惮,司马昱在临终前还下了一道让桓温“摄政”的遗诏,可王坦之觉得不好,活生生改成了辅政,司马昱无奈,只能留给他们折腾了,连传位诏书都没留给司马曜。

在桓温的设想中,他以为司马昱会禅让皇威给他,而司马昱其实真的有这种想法,可是没想到被人阻止了,因此在司马昱死后,王彪之极力推动司马曜登基,就摆明了要打桓温的脸,桓温的胆量和决心不够,于是在权力变更的最好阶段,节节失利。

桓温在家里生闷气,但这一切局面都和他的犹豫有关,他不想破坏“忠臣”的形象,虽然后世人也许不会说他是忠臣了,可他仍然不想迈出“弑君”这一步,所以当谢安再次征桓温入朝辅政的时候,桓温再次拒绝了。

在桓温的心里:不能杀的皇帝,帮助他没有任何意义。

而谢安给桓温的书信里有一点“亮点”,那就“武贲六十人”。

复遣谢安征温入辅,加前部羽葆鼓吹,武贲六十人,温让不受。

这武贲六十人,其实就是对诸葛亮故事的“重申”,在司马昱时代,朝廷以诸葛亮故事给予桓温赏赐,这相当于给了桓温一道心理枷锁,如今司马昱驾崩了,到了司马曜在位,又来了一道新的枷锁,而面对这种枷锁,桓温坚决不受。

可不受就能过自己心里这关了吗?

整个朝廷都希望桓温当诸葛亮,而桓温非要当曹操,他自己能说服众人吗,假如桓温有大杀特杀的勇气那也还好,可他始终没有那种勇气,因此被架住了,没有丝毫的办法。

公元373年,桓温身体开始每况愈下,也是到了生命尽头的时候,桓温反而有了底气,做出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

他以祭拜皇陵为由,带着大军入朝,想要以这等威势逼着司马曜给他加九锡,可谢安和王坦之完全看出来桓温的虚弱,也为了避免桓温垂死挣扎,于是“敷衍”了桓温,告诉桓温加九锡完全没问题,让他等一段时间就给他安排,桓温无奈,只好带人回到姑孰。

谢安和王坦之摆明了就要拖死桓温,可桓温已经完全没有办法了,再郁闷中离世,这位东晋的大权臣,最终还是没能窃取东晋的江山,他年少手刃仇人为父亲报仇成为佳话,有人说他一生还算有情有义,有人说他很悲哀,因为坏得不够彻底,但不管怎么说,桓温的一生,既是无法超越诸葛亮,也没能实现自我,算是非常憋屈。

桓温去世后,他的兵权交给了弟弟桓冲,桓冲没有行篡位之事,反而是将桓温留下的兵马发扬光大,真正继承桓温行篡位之事的,乃是桓温的小儿子桓玄,公元403年,桓玄正式篡位,接受了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禅位”,自此建立了桓楚政权,追封桓温为太祖皇帝。

只不过桓楚的命运太差,仅仅存在了两年的时间便被灭掉了,而取代桓家的,乃是更强的权臣刘裕,比起桓温的优柔寡断,刘裕当了皇帝后,对司马家人那是丝毫不手软,虽然刘裕也没有滥杀司马家人,但只要有人敢牵制于他,他是完全不会纵容的。

这就是刘裕和桓温的本质区别。

而关于桓温这个人,其实他的身后评价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篡位”从而变得好评,桓温内心中肯定没有极端的恶,这才让他被朝廷一次次的“诸葛亮故事”给架住了,所以桓温的内心是有大志的,只不过比起诸葛亮还差得远罢了。

桓温当年问的那个蜀地老吏,他所说的话是一点没错。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大将:爸爸!契丹王:封你做皇帝!留下一争议千年的历史难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晚唐天下分崩离析,割据势力纷纷拥兵自立,其中由李存勖建立的后唐政权,几乎全权接管了原唐朝的国境领土,后唐也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虽然这个王朝依然姓“李”,建都依旧在洛阳,但再也不复昔日的兵强马肥,而似如履薄冰:任何一支有能力的军队都能轻松改天换日,吞云吐雾。 后唐没有把历史拉下马,它虽

  • 三国投资野史,首富为何梭哈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最难的点,是看人一定要准,且在最低谷入手,也就是“奇货可居”。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操盘手,是战国末期的吕不韦,用部分家财赢来一国权柄。只是他的手段有些阴暗、猥琐,下场也不太好。真正出手光明正大的人,是《三国演义》中戏份少得可怜的糜竺。糜竺是富N代,家族世代经商,到他这一辈,资产万亿,膝下家丁、门客一

  • 古代最厉害的十大猛将,赵云上榜,项羽仅排第三,第一没有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赵云,三国时期的一流猛将,他银枪白马,英姿飒爽,有很多人认为赵云是三国中仅次于吕布的猛将。赵云早年追随公孙瓒时,年纪尚小,战场经验不足,即便如此赵云还是六十回合打平了袁绍的大将文丑。后来在长坂坡上,赵云犹如天将附体,凭借手中龙胆亮银枪,单枪匹马杀出曹军的重重包围。赵云自追随刘备后,一直是以武将(主骑

  • 唐朝吏部尚书太耿直,皇帝要处死侍卫,他不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629年,唐朝著名的宰相杜如晦主管吏部,但是忧劳成疾,病重不起,李世民等人亲自探望,杜相自知时日无多,对李世民说:“臣自知不能久伴陛下左右,臣一生隆裕皇恩,自恃有愧于陛下,以后吏部之事,建议陛下可用戴胄。”杜如晦临终给李世民举荐的这个人,名叫戴胄,曾经是王世充的部下,后来王世充兵败,戴胄降唐,因

  • 唐朝名将攻打高昌国,吓死对方国王,却给对方留3天时间安葬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灭高昌礼之战,攻灭高昌国的唐朝名将,唐朝灭高昌国有正当理由吗

    此后几年,突厥内乱,突厥的中原人不堪战争袭扰,多数迁徙到安定的高昌国,高昌国人口不多,忽然多了这么多国民,喜不自胜,于是迅速扩充军队,国力陡然强盛起来。然后高昌国王联合突厥残部,切断大唐和西域之间的生意往来,使大唐和西域的连接被迫中断。消息报给李世民,李世民大怒,派遣官员西赴高昌国传旨,让麹文泰来

  • 曹操娶寡妇,给将士也配寡妇,最后连活人妻也配上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给士兵配婚的制度 都说蜀汉被灭之后,刘禅在洛阳“乐不思蜀”,其实他心中还真“乐”不起来。无它,连自己的后宫妃子都被二次分配给了魏国将士,你让刘禅如何高兴?在刘禅开城投降之后,他的亲属中一共有2人是自杀而死,其中一个就是有名的北地王刘谌,而另一个则是刘禅的妃子李昭仪。因为魏国强制将刘禅的后宫女人分配给

  • 古代最厉害的十把名剑,第一把斩杀凶神蚩尤,第十把成就赵云威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古代最厉害的四把剑,中国史上最有名的十把剑,我国历史十大名剑

    10:青釭剑、9:倚天剑金庸大师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郭靖和黄蓉在襄阳城破之时,用杨过的玄铁重剑铸成倚天剑和屠龙刀。那毕竟是小说,虚构的,在历史上还确实存在“倚天剑”,其名传取自于宋玉《大言赋》名句“长剑耿耿倚天外”,和“青釭剑”都是曹操的佩剑。相传倚天剑镇威,青釭剑杀人,因此,曹操随身佩戴倚天剑

  • 三国杀:人均“英姿”?盘点那些超强的摸牌流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崔琰周瑜有英姿,崔琰有雅俊,他们都是史书记载的美男子,光从仪表上就让人觉得不凡。据说,曾有外朝来的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要崔琰顶替自己的身份接见使者。曹操本人却扮成侍卫模样,握着钢刀站在床头。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床边提刀的那个人气度威

  • 王刚的和珅太经典,还演过这么多,网友: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剧情的需要,在拍一些古装剧的时候总是会出现我们一些古代人物,同样的一个角色会有不同的人来出演,每个人演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演好一个角色可能非常的容易但是把一个角色演火得到观众的认可可能就不太容易了。当然虽然不易但也是有的,比如说起孙悟空我们就会想起六小龄童,说起白素贞我们就会想起赵雅芝,说起和

  • 德皇威廉二世的计划:想与清朝、美国结盟,结果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一、德皇提议随着“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为了维护在亚洲的利益,英国、日本在1904年结成“英日同盟”。日俄战争结束后,俄国、法国也与日本签订了协约,调整了外交关系。这样一来,德国、美国在亚洲地区就受到了孤立。于是,威廉二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与清朝、美国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