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758 更新时间:2024/2/15 21:03:44

你如果看三国,必须深刻理解这小段文字,才能理解刘备这个人。

这段文字的来历是这样的:当时刘备有夺取西川的机会,庞统力劝刘备进兵。刘备却非常犹豫,“独坐沉吟”。

然后,他单独对庞统说了这样一段话:

“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宽;

操以暴,吾以仁;

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

这一段话,是刘备的真心话,也可以说是他一切政治行动的总的指导思想。

意思很明确,就是我和曹操一切都反着来,曹操急,我就宽,曹操暴,我就仁。如果偷了西川,我会毁了招牌,失信义于天下。

平时刘备说话总好像是戴着面具的,而这一段话却几乎没有面具,完完全全是对庞统交底了。我们从这里面能读出刘备的“仁义”的真正内涵。有三点:

第一,刘备的“仁义”,是完全有意识的。

从这话看得出,他并不是稀里糊涂地在仁义,并不是凭借着本能在仁义,而是有意识地在行仁义。

或者说,他不是被动地施行仁义,而是主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仁义”确实是一种精心打造、精心维护的人设。

第二,刘备的“仁义”,是完全有目的的。

他说得很直白,“仁义”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他另有目的,就是“事乃可成”的这个“事”。

什么事?兴复之事,王霸之事,并吞天下之事。

第三,刘备的“仁义”,是有对照物的。那就是曹操。

回到之前的问题,这是不是人设?答案很明确:是!

那么刘备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人设,或者说选了这样一条道路呢?

两个原因,第一性格使然,第二别无选择。

首先说性格使然,刘备他本身就是这样一个性格。

要知道,政治家也好、企业家也好,做事是不能完全违背自己的天性的,否则他就会失去那种内生的原力,反而不能成功。

你让刘备去学着曹操做奸雄,也去玩什么梦中弑臣,什么借粮官之头,他能玩得过曹操吗?绝对不能。他只能做好他自己。

其次再说别无选择。刘备也是没有别的办法,在无数的诸侯、无数的世家豪强之中,他只是一个“织席贩屦小儿”。他没有别的资本,只有道德资本。

就好像一个毫无背景的小娃子,来到一个权贵俱乐部,如何才能被接纳?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人。他不可能一上来就拉帮结派,煽风点火,否则先被玩死的肯定是自己。

注意,咱们一定要体会下刘备这一句:每与操反,事乃可成。

意思是每次我和曹操的做法相反,就能够成事。

真的吗?他真的每与操反就成事了吗?根本没有。

在此前刘备一切和曹操对着干的过程中,只有赤壁一次是赢了,其他的几乎都是惨败。奉衣带诏杀曹操,无果;小沛一战败了,还丢了下邳;攻打许都又败了,还顺便丢掉了汝南;长坂坡又是大败仗,老婆孩子差点都没了。

所以刘备说“每与操反,事乃可成”,其实是不成立的,他的事啥时候成了呢?根本没有。

在我看来,与其说刘备这句话是经验之谈,不如说是他的一种信仰,一种直觉。这是一种政治家的直觉。他真正的意思是:每与操反,事都未成,但必定可成!

他是凭借着直觉,选择了这条艰辛的、压抑的仁义之路。他知道,天下已经不需要第二个曹操,不需要第二个奸雄。哪怕他刘备把自己打扮成曹操,互相玩阴的,也绝对不会是曹操的对手。

他认为,自己必须改道超车,另辟蹊径,才有可能成功。这条新路就是施行仁义,“与操反”。既然不能学曹操,那么我就和曹操反着来,并且时时、事事、处处都刻意拉大和曹操的反差,放大曹操的缺点,让天下人都看到除了曹操之外还有另一种选择。

就好像下围棋,曹操取地,刘备便取势。曹操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算无遗策,刘备正面刚不过。所以他干脆横下一条心,“与操反”,脱离局部的战斗,要靠着外面一个子一个子积累出来的“仁义”,形成滔滔外势。

有效果吗?有。徐庶、庞统、张松,乃至刘琦之流,他们都是有机会投靠曹操的,却都选择了刘备阵营。这就是刘备的外势。他是成功的。无数比刘备奸、比刘备狠的人都没成功,连曹操也终其一生都没能吃掉刘备,这就是成功。

你说他仁义是不是装?他哭鼻子是不是装?我想说如果他哭了一辈子,那就不是装了。

事实上,政治家的动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作所为。哪怕他出于“虚伪”的目的,却施行了一辈子仁义,让人民得到安定,那他就是仁。而倘若他出于崇高的目的,却施行了一辈子的杀伐,让人民陷入苦难,那他就是戾。

刘备的思路,也给我们今天很多发:当对方优势很大,你又学不了别人的时候,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事乃可成。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张居正为啥至死不用海瑞?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比如在财政上,丈量土地,实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及其他税目统一起来,按亩征收,减少了中间环节作弊的可能。在军事上重用戚继光,殷正茂等人,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而张居正呢,在位数十年,一没有贪赃,二没有枉法,三没有欺负老百姓,如此说来他算是一个好官了。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明

  • 明朝第一猛将,曾挽救明朝于危难,被满门抄斩,大家却都说抄得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石亨这个人,在明朝的时候能力还是很强大的,借着他伯父的官位入职,然后靠自己的能力做到了太子太师,封号忠国公。要说石亨带兵打仗是真的厉害,在中国古代,不管哪个朝代,汉人和其他外族的矛盾都一直存在,而石亨在这些战役里,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石亨曾经拯救明朝于危难之中。1449年,瓦剌一

  •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真豪杰还是真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演义刘备的真实实力,刘备是小人还是君子,新版三国刘璋迎刘备入川

    少年时孤苦穷困,与母亲贩鞋织席为生。十五岁时,师从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二十八岁,恰逢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招聚义兵。朝廷以刘备镇压黄巾起义有功,授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县尉。曾四处奔走,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曾绝粮求食,猎户刘安杀妻供食曾高居庙堂,汉献帝排史普,刘备为帝

  • 明朝崇祯皇帝到底是傻还是有骨气?宁可吊死在煤山也不选择迁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崇祯吊死煤山唱段,崇祯煤山自缢壁纸,明朝灭亡时崇祯皇帝有多绝望

    其实崇祯皇帝是不用死的,他完全有机会离开紫禁城。带着剩余的兵力,逃到南方休养生息。重新创立一个朝代,就像当时刘秀一样,可惜他就坚守北京城。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朱元璋能屈能伸的本事,怎么到崇祯这一代会变得如此死板呢?其实这事不怪朱元璋,要从他的儿子朱棣说起。当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施行削藩政策,把自

  • 三国时代最有幸福感的城市在哪里:赤壁大战之前的荆州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名不聊生。曹操在诗歌《蒿里行》中就有提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不过,曹操这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后汉书》有记载:曹操击(陶)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 三国第一智者:司马徽说的八个字,已暗示其无奈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是一个备受人们推崇和敬仰的人物。他为三国时期的蜀汉带来了希望,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然而,在他出山之前,有一个神秘的人物——水镜先生,给了他八个字的提示,似乎在暗示着他的最终结局。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太过在意,甚至没有想到这个提示背后的深意。 但是,回望那段历史,我们不

  • 三国中迷住曹式两兄弟的美人,竟也未能善终,难道真是红颜薄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中势力最大的曹操,有众多子女,最为年长的,就是曹丕和曹植,而这兄弟俩都喜欢上了同一个女人!甄夫人,名不详,有叫甄姬的,也有叫甄宓mi的,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生于183年,死于221年。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rui的生母。死后葬于邺城,后改葬于朝阳陵。甄姬从小就天资聪颖,且喜好读书,

  • 明朝最大胆小偷,直接进国库偷银子,满载而归最后却饿死在下水道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故事里是这样说的:太仓库于万历戊戌中,有偷儿从水窦中入,窦隘,攒以首,无完肤矣。亦得一大宝,置顶际,如前出。至窦之半,不意复有偷儿入,俱不能退,两顶相抵槁死,而宝在其中。久之,拥水不流,治渎始见。见邸报。事情是这样发生的。话说在明朝万历二十六年,明朝的国库里发生了失窃案,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国库里是有很

  •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带上此人,不会输得那么惨,或许还能一统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夷陵之战刘备胜了一统三国吗,刘备兵败夷陵完整版,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赢了

    导语:可以说刘备的一生简直就是悲剧,他祖上是汉室宗亲,他们一脉的封地一直在涿州这个地方。但经过了几百年的传承,到了刘备这一代早就不被承认,以至于他只能卖草鞋糊口。后来黄巾贼起义,刘备剿灭黄巾贼得到了一点战功,虎牢关之战时靠着关羽、张飞打出了名声。几十年时间里南征北战,好不容易建立了蜀汉政权,但建国不

  • 明朝第一宰相张居正勤奋问政,为何却教出个数十年不上朝的万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顾璘,湖北巡抚,身为应天府有名的才子,他深谋远虑地想要沉淀张居正年少成名的傲气,他跟监试的冯御史说:“张居正是个大才,早些发达,原也没什么不可,不过,最好是让他迟几年,等到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更是没有限量。这是御史的事情,一切请斟酌吧。”顾璘此举,或是阻止了一个“唐寅”的诞生,或是为“天将降大任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