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看三国,必须深刻理解这小段文字,才能理解刘备这个人。
这段文字的来历是这样的:当时刘备有夺取西川的机会,庞统力劝刘备进兵。刘备却非常犹豫,“独坐沉吟”。
然后,他单独对庞统说了这样一段话:
“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宽;
操以暴,吾以仁;
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
这一段话,是刘备的真心话,也可以说是他一切政治行动的总的指导思想。
意思很明确,就是我和曹操一切都反着来,曹操急,我就宽,曹操暴,我就仁。如果偷了西川,我会毁了招牌,失信义于天下。
平时刘备说话总好像是戴着面具的,而这一段话却几乎没有面具,完完全全是对庞统交底了。我们从这里面能读出刘备的“仁义”的真正内涵。有三点:
第一,刘备的“仁义”,是完全有意识的。
从这话看得出,他并不是稀里糊涂地在仁义,并不是凭借着本能在仁义,而是有意识地在行仁义。
或者说,他不是被动地施行仁义,而是主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仁义”确实是一种精心打造、精心维护的人设。
第二,刘备的“仁义”,是完全有目的的。
他说得很直白,“仁义”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他另有目的,就是“事乃可成”的这个“事”。
什么事?兴复之事,王霸之事,并吞天下之事。
第三,刘备的“仁义”,是有对照物的。那就是曹操。
回到之前的问题,这是不是人设?答案很明确:是!
那么刘备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人设,或者说选了这样一条道路呢?
两个原因,第一性格使然,第二别无选择。
首先说性格使然,刘备他本身就是这样一个性格。
要知道,政治家也好、企业家也好,做事是不能完全违背自己的天性的,否则他就会失去那种内生的原力,反而不能成功。
你让刘备去学着曹操做奸雄,也去玩什么梦中弑臣,什么借粮官之头,他能玩得过曹操吗?绝对不能。他只能做好他自己。
其次再说别无选择。刘备也是没有别的办法,在无数的诸侯、无数的世家豪强之中,他只是一个“织席贩屦小儿”。他没有别的资本,只有道德资本。
就好像一个毫无背景的小娃子,来到一个权贵俱乐部,如何才能被接纳?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人。他不可能一上来就拉帮结派,煽风点火,否则先被玩死的肯定是自己。
注意,咱们一定要体会下刘备这一句:每与操反,事乃可成。
意思是每次我和曹操的做法相反,就能够成事。
真的吗?他真的每与操反就成事了吗?根本没有。
在此前刘备一切和曹操对着干的过程中,只有赤壁一次是赢了,其他的几乎都是惨败。奉衣带诏杀曹操,无果;小沛一战败了,还丢了下邳;攻打许都又败了,还顺便丢掉了汝南;长坂坡又是大败仗,老婆孩子差点都没了。
所以刘备说“每与操反,事乃可成”,其实是不成立的,他的事啥时候成了呢?根本没有。
在我看来,与其说刘备这句话是经验之谈,不如说是他的一种信仰,一种直觉。这是一种政治家的直觉。他真正的意思是:每与操反,事都未成,但必定可成!
他是凭借着直觉,选择了这条艰辛的、压抑的仁义之路。他知道,天下已经不需要第二个曹操,不需要第二个奸雄。哪怕他刘备把自己打扮成曹操,互相玩阴的,也绝对不会是曹操的对手。
他认为,自己必须改道超车,另辟蹊径,才有可能成功。这条新路就是施行仁义,“与操反”。既然不能学曹操,那么我就和曹操反着来,并且时时、事事、处处都刻意拉大和曹操的反差,放大曹操的缺点,让天下人都看到除了曹操之外还有另一种选择。
就好像下围棋,曹操取地,刘备便取势。曹操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算无遗策,刘备正面刚不过。所以他干脆横下一条心,“与操反”,脱离局部的战斗,要靠着外面一个子一个子积累出来的“仁义”,形成滔滔外势。
有效果吗?有。徐庶、庞统、张松,乃至刘琦之流,他们都是有机会投靠曹操的,却都选择了刘备阵营。这就是刘备的外势。他是成功的。无数比刘备奸、比刘备狠的人都没成功,连曹操也终其一生都没能吃掉刘备,这就是成功。
你说他仁义是不是装?他哭鼻子是不是装?我想说如果他哭了一辈子,那就不是装了。
事实上,政治家的动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作所为。哪怕他出于“虚伪”的目的,却施行了一辈子仁义,让人民得到安定,那他就是仁。而倘若他出于崇高的目的,却施行了一辈子的杀伐,让人民陷入苦难,那他就是戾。
刘备的思路,也给我们今天很多启发:当对方优势很大,你又学不了别人的时候,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事乃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