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朝最重要的财产,神秘的藏在了一个小岛之上

大明朝最重要的财产,神秘的藏在了一个小岛之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483 更新时间:2024/2/9 18:24:01

所谓黄册,就是全国户口的总清册。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令全国各府县编制黄册,方法是以110户为里,每里之中推选丁粮多的地主十人为里长,其一百户分编为十甲,十甲编定为次序,轮流应役。

甲中男子年满16岁的为成丁,成丁就须服役,至60岁才免。在每个十年里,各甲轮一次,为一周期。这样,每甲在十年之内只须服役一年,其余九年休息,应役之年叫“见(现)年”,不应役的年份叫“排年”。

里是乡村的编制,城镇中编为一册,册中载明各户的姓名、籍、丁口、年龄、田宅产业等。其中一册分为两份,一份留本里存底,一份上缴州县。州县汇总各里之册,制成本州县总册,亦是两份,一份上缴到府,一份留存本县。

这样,各级政府如法复制,府缴布政使,各布政使再缴到户部,因为布政使呈报户部的册必须用黄纸做封面,所以称之为黄册。

全国的黄册集中到京师后,收藏于后湖黄册库中。后湖,就是著名的南京玄武湖。明政府在湖中心的几个小岛上建有几个专门性的档案馆,用以贮藏黄册及其他重要档案件。

明朝统治者认为后湖四面环水,可以避免火灾,而且这些湖心小岛与外界联系少,档案的保管不易受外面的干扰,是个收藏档案文件的好地方,所以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黄册库还是保留在后湖。明朝二百多年中历次所造黄册都送来这里保管,后来的鱼鳞图册也存放于此处。

黄册是明政府征派徭役的依据,有了它,封建政府便控制了全国的人口户数,掌握了土地的占有状况,凭着它老百姓强征劳役,摊派赋税。为了防止由于人口、地权的变化所引起的赋役负担的不均,明政府规定每十年调查一次户口产业,重新更制一次黄册,叫做“大造”。

一种与黄册有直接关系的册籍是鱼鳞图册。为了确切掌握土地占有情况,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国子监学生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以交赋粮一万石的区域为一区,把这一区里所有耕地编为一册。

册中画上各田地的方圆形状,编上号码,写明四至、面积和田主姓名,并注明土地的性质、等级。这样,翻开册籍,只见土地图形重重叠叠,状如鱼鳞,所以叫做鱼鳞图册。鱼鳞图册是全国土地的总清册。

黄册以户口为主,鱼鳞图册以土地为纲,两侧互为补充。明朝统治者称这两册起着一经一纬的作用,的确,这两册如一经一纬地编制成一大网,把劳动人民网罗其中,受统治阶级的奴役和榨取。

不过到了明朝后期,随着土地兼并和人口隐匿的严重化,黄册和鱼鳞图册完全丧失了作用,成为了一迭废纸。清朝初年,发现有的地方已经预制好了崇祯二十四年的黄册(明朝在崇祯十七年就亡了),真是荒谬绝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厕纸大盘点:汉代用竹简、明代用丝绸、民国最奢华用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古代各个国家的厕纸,中国古代竹简收藏推荐,东汉已有纸为何三国还是竹简

    在芒砀山汉墓中发现的一间两千多年前建造的厕所,边上有一堆小竹片,这就是古代的手纸。名字起的很文雅:厕简。将木片或竹片削制成三五寸长,打磨光滑就可以了。有点像没掰开的方便筷子,更像古代记事的竹简。《南唐书·浮屠传》说李煜帮和尚削棍,怕有刺便亲自用脸试爽滑度,“后主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刺,则再加

  • 孔子被弟子气得说了句“脏话”,流传到现在,成了老师们的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孔子随口骂的什么脏话,孔子是否对他的弟子行礼,孔子有句脏话藏了2500年

    [var1]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在谈论守孝这个话题,众所周知孔子是非常注重孝道文化的,所以对守孝这件事的看法一直非常认同。在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需要为父母守孝三年,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是如此。[var1]但是宰予竟然说只需守孝一年即可,连续在家披麻戴孝三年简直就是荒废时间,宰予的这番话可把孔子

  • 嘉靖皇帝如此聪明,和蒙古打贸易战,抓住蒙古人软肋恩威并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嘉靖简介,嘉靖皇帝怎样取宫女经血,嘉靖儿子裕王是明君吗

    这个聪明的皇帝,就是明朝的嘉靖皇帝,在嘉靖年间,青海被蒙古人的丙兔部落,给占领了,当时这个部落攻打藏民,但是他们又打不过藏族的士兵,于是就向蒙古族中,有名的俺答大汗求助。这个大汗也有占据青海的野心,于是就借口要迎接活佛,实际上,是带着自己的部队西行,还上书嘉靖要求明朝,把西部的茶市给开通了,要和明朝

  • 在宋朝,和美女搭讪绝对不能叫小姐,但是可以叫娘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古代如何跟姑娘打招呼,宋朝为啥叫母亲大娘子,宋朝陆娘子

    那么,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刚才还笑颜如花的美女立刻会变脸,抛给你一对卫生球眼,身边要是有仆人还会上来给你两大嘴巴子,顺带说一句:“你这汉子,我家娘子可是好人家的千金,岂是你直呼乱叫的。”你可能觉得糊涂了,不会是听错了吧,仆人怎么可以称呼她为“娘子”呢?这位美娇娘难道是一女配二夫?你肯定是戏文听得太多

  • 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长平之战战败,替这个人背了千年黑锅!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有人认为赵括初生牛犊不怕虎,军事部署太过冒进,轻敌必败。事实上赵括不是轻敌,他还没有自大到敢轻视战神白起,他一直以为自己的对手是王龁,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军事部署。临时换帅是秦始皇的主意,而且这个决定在全军都是保密的,秦军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所以赵括一直以为自己和王龁在打仗,其实他面对得可是

  • 司马光与王安石到底有何恩怨,竟然全力反对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区别,司马光比王安石谁为人好

    他们两个人所代表的是当时北宋时期的两个政治派系:王安石所代表的是变法派;司马光所代表的是保守派。王安石讲究激进变法,但司马光却主张稳健政治,在对待政治问题上两人一个大刀阔斧,一个四平八稳,这样截然相反的两个人自然会产生矛盾。宋神宗时期坚持变法,司马光无法阻止变法的进行,于是不顾皇帝的多次挽留,坚持出

  • 宋代考生为何有家不回,长期“漂”在京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对学子的照顾,宋代科举考生父母去世,宋代简介

    一、北宋科举制度的完善 1、目的依然是维护国家的安定北宋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科举制度在此阶段得到了创新和丰富,这得益于两个阶段的改革。首先是自太祖朝起到真宗朝止,其将改革的重中之重确定为将选拔官员的权力再次归于中央,同时通过改革考校程式,维护科举制度的公正,满足文人学子的心中的公道,并且采取多种措施

  • 荆轲刺秦王,樊于期为什么要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难道他不怕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樊于期简介,荆轲为什么要逼死樊于期,樊于期救了扶苏为什么还要逃跑

    [var1]按照《史记》中的记载,樊於期因为得罪了秦王才被迫流亡到了燕国,秦王大怒就杀害了他全家。樊於期可以说是每念于此,恨不得马上吃了秦王嬴政的肉。在荆轲刺秦王的整个计划中,樊於期的人头就显得特别重要。太子丹不愿意砍掉樊於期的人头,觉得这样不仁不义,荆轲才亲自出面劝樊於期自杀,并承诺自己会替他杀掉

  • 土木堡之变后,为何瓦剌没有杀死明英宗?原来这里面有这么多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土木堡之变后瓦剌为什么灭亡,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回朝,土木堡之变瓦剌进军路线

    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移动提款机,瓦剌搞起了绑票勒索的勾当。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瓦剌首领也先一看,本来我们南下就是为了抢掠财物的,现在有了明英宗朱祁镇这个移动提款机,这下可是发财了。于是,他带着被俘的英宗朱祁镇到边关转一圈,赚得盆满钵满,发财了,爽歪歪呀!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移动提款机,瓦剌岂会杀了明

  • 大明悲歌——时局艰难,流年不利,崇祯翻盘终究是梦一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644年3月19日凌晨时分,天际一片昏暗,紫禁城却内火光漫天。这是崇祯十七年的早春,北方的空气中仍含着冬日的萧索。稍早前,李自成所部大军已然攻破外城,此时正向着皇城杀来。而与崇祯三年的乙巳之变不同,这次再没有忠心耿耿的勤王大军前来援助了。孤独的崇祯皇帝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只看见一片破败的山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