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按照《史记》中的记载,樊於期因为得罪了秦王才被迫流亡到了燕国,秦王大怒就杀害了他全家。樊於期可以说是每念于此,恨不得马上吃了秦王嬴政的肉。
在荆轲刺秦王的整个计划中,樊於期的人头就显得特别重要。太子丹不愿意砍掉樊於期的人头,觉得这样不仁不义,荆轲才亲自出面劝樊於期自杀,并承诺自己会替他杀掉秦王嬴政替他报仇。
[var1]
樊於期正是因为怕死才逃出了秦国,因此不应该问他怕不怕死。但因为他的出逃导致了全家被杀,这才激发了他心中的愤恨。
应该说樊於期的出逃并不明智,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公子高面对秦二世的迫害是如何应对的?秦二世接受了赵高的建议准备杀死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公子高提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原本准备逃跑,但为了保全自己的全家老小,就选择了为秦始皇陪葬。
[var1]
樊於期当初得罪了秦王嬴政,就应该想到全家人会被秦王嬴政处死的结果。如果他真的想保全自己的一家老小,就应该选择自己去受死。
[var1]
当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士的生死和尊严比起来,不值一提。我们常说士为知己者死,荆轲就是如此,太子丹对他情同手足,才让荆轲心甘情愿去为他而死。
[var1]
樊於期同样受到了太子丹的器重,当太子丹需要他去死的时候,他不能去逃避,而应该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慷慨赴死,这才是春秋战国时期侠士应有的风骨。
专诸刺杀王僚就是为了报答吴王对自己的厚恩,并且置自己家人的生死与不顾。先轸因为在愤怒的时候吐了晋君一脸,最终选择了战死疆场,以保全自己的名字。
[var1]
樊於期当时已经没有任何选择了,他从秦国逃到了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他就应该报答太子丹。如果他逃出了燕国,到其他国家未必有人敢收留他,因为山东六国都害怕秦王。
[var1]
樊於期也是一个人肯定怕死,因此在他要死的时候,他肯定要衡量一下到底值不值。要为自己的家人报仇,也能保全自己的名节,还能抱到太子丹的厚恩,那么在他的心中,自己的死就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