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左宗棠:科举考场失利,但人生不失志

左宗棠:科举考场失利,但人生不失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802 更新时间:2024/2/12 11:07:02

本书围绕左宗棠李鸿章曲折起伏的交往经历,还原两人奋斗与相互纠偏的人生,深入剖析每一阶段的矛盾分歧与相互成就,呈现了两人在家国大事跟生活琐事中隐含的全部细节。

0 1

道光十三年(1833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左宗棠先后三次参加会试。他在考场上发挥得最好的成绩,是与曾国藩第一次同场参加的那次会试。

道光十五年(1835年),左宗棠与曾国藩各自从老家出发,赶往京城应考。

这是左宗棠第二次参加会试。在写给大舅子周汝充的家信中,左宗棠出考场后如此回忆考试印象:

会试已毕,头场三题俱极平正,头题是“大德不逾闲”一句。二题是“夫孝者善继人之志”一节,三题是“吾身不能居仁由义”二句。兄文颇妥惬,可望。然近日风气,中与不中,则又不在乎此也。

‍‍‍‍‍可以看出,左宗棠对考场发挥感到比较满意,也抱了较大的中榜希望,但同时隐约感到,似乎哪里有点不对劲儿,对当年京城的考风,流露出一些不满。主要原因是,左宗棠与曾国藩一样,属于朝中无人的积极进取青年,没有多少关系可以攀附,能否中榜,全凭考卷实力。但当时的科场风气,会试能否上榜录取,除了需要考卷展现文章能力,还需要依靠一定的人情关系的运作。

0 2

左宗棠出考场后的直觉无疑是准确的。这场考试发挥得不错,主考官温葆深怜惜其才,评价他“ 立言有体,不蔓不枝”,也就是论点鲜明,逻辑清楚,已经列入预录名单,在湖南省上榜进士中,排在第十五名。但待到发榜前夕,却发生了一点儿小意外。温考官发现,湖南省多录了一人,湖北省少录了一人。自雍正元年(1723年)两湖分闱之后,湖广行省已经一分为二,湖南、湖北需要分开录取。作为湖南省预录榜单上的最后一名,左宗棠的名字在最后一环被生生给刷了下来,改为“誊录”。

在北京看完榜单,左宗棠虽然有点儿失落,但并没怎么当回事儿,他在写给妻子周诒端的家信中,不无诙谐地借项羽兵败垓下的典故来自我调侃:“非战之罪也。”

但左宗棠考运不佳之时,却是曾国藩功名逆转之日。左氏在家信中说的“然近日风气,中与不中,则又不在乎此也”这句话在曾、左下届会试时得到了应验,也成了曾、左应试求仕路上的一道分水岭。

03

道光十八年(1838年)会试,曾、左照旧克服沿途困难参加会试,左宗棠直接落榜,曾国藩如愿高中。

左宗棠为什么反倒不如上次?读左宗棠道光十八年(1838年)会试原文可以发现,他这次考场发挥出来的水平,确实赶不上上回。

按说,考前已经做过一年的渌江书院山长,有了切身的教学经验,再加上前面两次的临场应考经验,第三次照理会发挥得更好一些。

成绩每况愈下,究竟是什么原因?

04

最直接的原因是,左宗棠分心了。他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3月6日前赶到北京,租下房间复习应考。因为家眷仍寄居在湘潭,社会人事渐杂,不但自家有一堆事,岳母一家老小也有一摊子事,需要他远程安排处理。人在北京,还需要挂念渌江书院老师、学生待处理的繁杂公事。诸事分心,行程略显仓促。左宗棠跟周汝充在家信中的自述是:

兄孟浪进京,全无佳想。客中景况,殊不为快,未知何日是归期耳。

俗话说,“事不过三”。连续三次参加会试,他已经考疲劳了。左宗棠的精气神明显有些耗散,考场上注意力不够集中。这从他在考卷上接连出现的几处错字、漏字可以看出来。

落榜后,左宗棠应亲家陶澍前信之邀,去南京两江总督府会面,在那里继续读科考之外的实学书籍,以充实提高动手办事的能力,兼与陶澍商议子女订婚一事。

- 本文完 -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i 品书香丨文字里的“民国社交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国社 交圈民国,不在你的想象里,也不在他人的转述中它在当时的文字里,它在时人的日常中它是大师的民国,也是民众的民国民国不止一面本期为你讲述真的民国内容摘选《我的母亲》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老舍的母亲于1942年夏季病逝于北平。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中国抗战大后方从事抗战

  • 明朝第一谜案,建文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是被火烧死还是出家为僧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朱棣入京之始,便立刻宣布革除其帝位,称君而不称帝,称其为“建文君”,并同时宣布废除建文年号,仍以洪武三十五年纪年,于次年改年“永乐”。除此,朱棣还下令焚毁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绝大多数文字记载和实物。朱棣即位后,先是将建文时廷臣所上奏疏千余通,发给阁臣解缙等人,令其重新编阅,只保留兵农钱谷等政事的内容,

  • “明朝多昏君,而清朝鲜有昏君”,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多昏君,而清朝鲜有昏君”,这种说法是历史上的一种常见评价。在这种评价中,明朝被认为是一个昏庸的朝代,而清朝则被认为是一个更加明智的朝代。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性。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个朝代是否“昏庸”,不能仅仅从君主个人的表现来判断

  • 如果宋江没有拦住林冲,让林冲杀了高俅,结局会有变化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张顺在水里捉到了太尉高俅,宋江知道后,紧急传下命令,不可杀害军士,张顺把高俅压上忠义堂,宋江见高俅像个落水狗一般,叫取来新衣服,给高俅换上,然后把高俅请到上坐,纳头便拜,一边拜一边向高俅请罪,高俅这时候成了阶下囚,没有了往日的傲慢,赶紧起来还礼,宋江让公孙胜,吴用上前扶住了高俅。重新落座后,宋江

  • 宣德官窑年底款的常见笔迹特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故宫博物院藏“年款”是从明朝开始兴起的一种在瓷器上印上帝王年号的艺术形式。明代年款大体有两种楷书题写和篆书题写。篆书题写的自永乐开始,以后宣德、弘治、万历等朝代也有。用篆书题写的以刻划暗款为主,一般为“某某年制”四字。并且锥刻款多见于单色釉瓷器上。明宣德起开始出现以青花楷体题写,题于青花框或圈中的年

  • 挖李自成祖坟的米脂县令边大绶缘何成为“时代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十四年(1641)十二月初五日,陕西延安府米脂县令边大绶为塘报事,上呈巡抚汪乔年一件启禀。塘报始创于明代,作为官方情报工具之一,由兵部专设夫马驿站收发,本是用来传递紧急军情报告的。七品知县边大绶被授权以塘报,与省级大员汪乔年单线联系,显然涉及重大机密。多年后边氏撰《虎口余生记》附录了这封塘报,后

  • 李善长临死前大喊:免死金牌在此!朱元璋:睁大眼睛看看这9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在我国历史上也算是一个比较强盛的朝代,其中开国皇帝朱元璋可以说也是一位传奇人物,毕竟历史上所有皇帝还没有一个人是放牛娃出生。能够推翻一个王朝建立属于一段自己的历史难于登天,如果没有强大的家庭背景或者手握重权的人很难很难成就一翻帝业,再者就是像朱元璋这样虽然一开始一无所有,但是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

  • 雍正王朝:年羹尧如此飞扬跋扈,雍正为何要忍,又为何坚持赐死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雍正怎么评价年羹尧的,乾隆大婚雍正含泪赐死儿子,九爷为何被雍正赐死

    年羹尧如何辅佐雍正继位。在剧中,年羹尧和雍正是亲戚关系,年羹尧的妹妹就是雍正的妃子。年羹尧本是雍正府里的包衣,为了能够飞黄腾达,一心追随雍正。雍正到江南赈灾,年羹尧尽心协助,得到了留在京城任职的机会。后来雍正逐渐得到康熙的器重,年羹尧个跟着步步高升。雍正为了得到《百官行述》,年羹尧就杀掉江夏镇几百口

  • 清朝灭亡时还有100万士兵,他们去了哪里?有一支军队撑到1987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而日本更是眼见打不过,马上就转头派遣使者来唐朝学习先进技术,制度和文化。所以日本的方方面面,其实都有中国文化的影子在里面。随着晚清时期的到来,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导致国力孱弱,更是错失了大量成长的机会,比如就失去了工业革命的红利,最终导致西方列强的入侵,成为西方眼中的羔羊。随着1912年溥

  • 大清已亡100多年,仍有人守皇陵,他们靠什么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清朝皇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之一,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资源,以确保皇陵的保存和修缮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政府也对守陵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保障费用,以激励他们对皇陵的守护。但是,这些守陵人员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