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并起,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军阀割据争夺,大战持续。晋国为了更好地解决适者生存的运势,积极主动开展改革,踏入强国之路,执掌秋春统治150多年,变成春秋五霸之最。
晋国的改革推动了国家的发展趋势,但也具有着难题。晋国在历年来改革中存在的不足积年难改,导致的苦果日渐比较严重,最后造成了国家的亡国。
[var1]
一、晋国霸业之盛衰
1、晋文公与六卿之关系
从晋文公建立三军开始,六卿开始真正登上晋国的政治舞台。在晋文公时期,国君与六卿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合理控制,为我所用。这一时期的六卿没有后期那么大的权力,基本上是听命于国君,是作为国君主持国政的辅佐力量而存在的,六卿在各自的职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君出谋划策,战时领兵作战,平时帮助国君处理政务。
此时的六卿制度还未形成,六卿的任命、升迁都由国君决定。可见是君权统治卿权。国君和六卿间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很融洽,国君虽然掌握着任命权,但对六卿的任命可谓是知人善用,选贤与能,使得人尽其才,而六卿也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国君出谋划策,群策群力,甚至推贤让能,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可以说,晋文公时期,国君和六卿集体为晋国的发展和争霸事业努力着,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晋襄公所面临的形势
晋襄公即位后,面临的局面就是如何继续晋国的霸业,保持晋国的霸主地位不动摇。当时诸侯国间的局势其实很明朗,中原形势相对稳定,晋国的霸主地位已然确定。楚国在城濮之战后元气大伤,北进势头被遏制,短时期内无法再与晋国抗衡,当时从楚的诸侯国纷纷倒向晋国。作为春秋首霸的齐国在经历了齐桓公的辉煌时代之后,开始走下坡路。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陷入五子争位的混乱。正所谓是“内宠盛而齐霸衰。”郑国,曾经是春秋小霸,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处战略要冲,历来是各位霸主及强国争夺的焦点。而郑国能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确实不易。此时的郑国正是处于夹缝中间的局面,或从或违,只是出于对自己有利而已,对霸主地位再无觊觎的野心和实力。
鲁、宋、卫、蔡、曹、陈等国这一时期同样衰弱,只能听从于霸主的意见,参与各种结盟,对晋国的霸主地位并无威胁。而其余楚国的与国见晋国势力渐强,纷纷倒向晋国。综观各诸侯国,这时真正能与晋抗衡的也就只有秦国了。
因此,晋襄公即位后所面临的局势也就是让秦国服从于晋国即可。但秦国之于晋国,有特殊的意义,晋国几任国君都是经秦相助才得以归国。
[var1]
二、晋国官制改革
1、选官制度
晋献公之前,晋国同西周王室一样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晋国的卿、大夫,依靠宗法和血缘关系,世代把持晋国的高官显职,享受优厚的俸禄。世卿世禄制度在组织上保证了晋国权力为贵族宗亲集团所垄断。晋献公上台后,实行国无公族制度,公族在晋国遭到沉重打击,地位和势力都一落千丈。
原先本该属于近支公族的封邑、权力、爵位被让出,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不能继续实行。如何填补国无公族造成的晋国统治集团上层出现的权力真空是文公必须考虑的问题。献公之后,晋国经历了将近20年的动荡之后,晋国的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亟待重新调整。文公回国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其中,政治改革主要围绕官制进行。晋文公官制改革的内容有三:第一,改革选官制度;第二,改革中央官制;第三,改革地方官制。
[var1]
2、中央官制改革
公族在晋国遭到打击后,晋国出现权力真空。晋文公时期,在中央官制方面主要是创立了六卿制度。从文公开始直至三家分晋,六卿制度成为晋国中央的主要官制。六卿制度的建立不是偶然的,它与晋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从国内方面来讲,虽然晋国在献公时期曾经大灭公族,但国内的旧贵族势力依然比较强大。
献公死之后,奚齐、倬子、荀息、骊姬都被杀,里克作为旧贵族势力的代表掌握国家权力。惠公能够回国做国君也多仰仗于里克。文公回国之后,又发生了吕郤之乱。吕省、郤芮图谋焚烧文公的寝宫且弑杀文公。
虽然叛乱被平息,但也说明虽然文公即位,但国内还存在着文公的反对势力,国内强大的旧贵族势力威胁着晋国政权的安危。虽然之后晋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四军八卿、五军十卿等体制,但晋国的军政大事还是六卿说了算。
[var1]
三、官制改革的成效
1、促进了晋国的稳定
选官标准方面,文公启用多年受排挤打击的旧贵族,缓解了自献公以来,直至惠怀时期国内因为大灭公族、党同伐异而造成的恐怖氛围,营造了一种安定的政治环境,取得了旧贵族对文公政权的认可。在起用旧贵族的同时,文公还任用有功之臣,平衡了错综复杂的各种政治力量。文公的政权是世袭的旧贵族与新兴的军功贵族联合政权。
在这一政权中,文公抛弃了血缘关系,依靠贤能和功劳平等竞争,调和了从亡之士与旧有贵族之间的矛盾,晋国政坛焕发出勃勃生机。六卿制在政治方面稳定了内政,加强了君权。六卿制之下,因为卿位大致依次递补,所以旧势力之外的新的势力很不容易发展起来。因而晋国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卿大夫势力格局,使得其内部政局较为稳定。
据粗略统计,在晋国政坛上出现频率较高,人数较多的宗族至少在六十家以上,但可以位列六卿的也仅有11个家族而已。六卿制使晋国在国家权力和社会财富分配方面走出了献公以来的无序状态,以国君为中心的统治系统稳定下来。
[var1]
2、促进了晋国的称霸
六卿军政合一,保证了晋国军事上的胜利,在晋国霸业成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城濮之战中,六卿以敏锐的政治眼光,认识到与楚国必有一战,抓住有利时机,靠智慧和毅力以及团结合作,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晋国六卿成为晋国公室的股肱,在晋国与其他诸侯国的会盟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文公的官制改革中,侧重于扶植旧族,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异姓卿大夫势力逐渐超过公族。经济方面,异姓大夫通过建立军功,获封采邑。采邑成为了卿大夫及其家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时卿大夫还可以通过建立军功而继续扩大自己的封地。边远地区离公室统治中心较远,为异姓卿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军事上,晋国的异姓卿大夫又多手握晋国军政大权。因此在晋国形成了许多集政治、经济、军事于一体的采邑势力集团。官制改革,以尚贤尚功取代任人唯亲,打破了宗法血缘关系但没有消除分封制,因而为世卿的逐渐形成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基础。
六卿体制的创建,虽有利于晋国的称霸,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中军将权力独大。晋国逐渐呈现出卿权强大,君权衰弱的局面。
[var1]
结语:
春秋前期,晋国国君和六卿为了争霸战争的胜利,积极发展晋国生产力,对晋国的各项事务都进行了调整和改变,可以说促成了晋国的强大。
到春秋中后期,君权下移,卿族逐渐掌握晋国大权,并积极与公室和其余卿族展开激烈的争夺,在这种情况下,六卿专注于自己卿族的发展,无心争霸,但为了在卿族斗争中不处于劣势,他们也都采取了各种措施积极调整、改变所属领地的生产方式,其改革必然涉及到当时的田制、采邑制度、县制、赋税制度等各方面。
从客观上来说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但这些制度一旦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政治层面上的变化,也就导致了晋国由六卿执政变为四卿执政,最后由三家分晋,分别建立新的诸侯国,这不仅对晋国而且对整个春秋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春秋》
《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