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与东汉各享国约两百年,尽管汉光武帝刘秀延续“汉”的国号,两汉统称汉朝,但实际上应该看作两个不同的朝代。实际上,西汉和东汉无论从立国基础、皇权强弱、社会结构等等,都有很大的不同。
历史的发展都是趋势的发展。所以,从大处着眼去比较会更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
东汉的实力,没法跟西汉比,权力、能力以及对后世的贡献都不行。
西汉是中央集权下的平民社会,东汉则是一个豪门与朝堂抗礼的时代
西汉就两个人说了算,一个是皇帝,一个是丞相。这是非常健康的权力格局。皇帝是国家领袖,丞相是政府领袖。要施展武略、干大事情的时候,就是皇帝唱主角,丞相当副手。汉武帝一朝,就是如此。汉武帝要出去打匈奴,整个朝堂就全部动员起来,服从这个大战略。
东汉就不一样了,不仅皇帝说了不算,丞相也没啥发言权。原因就是崛起的豪族已经与朝堂分庭抗礼了。国家已经难以集中力量干大事了。干大事就是打匈奴。而东汉确实最终消灭了匈奴。但这不是因为东汉变强了,而是匈奴变弱了,乌孙骑兵一出,就把匈奴打得剩下半条命了。
诸葛亮有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哪有什么小人和贤臣,实际上就是一个用人的问题。
所谓贤臣,就是豪门大族推荐入朝当官的大臣,自带名望、自带影响力。但是,对于这种贤臣,什么皇帝都不愿意重用。真要重用了,天下到底姓啥就真得没法说了。
而小人呢?能让皇帝亲的小人,得是啥角色?要么外戚、要么宦官,当然还有零星几个“道德”不咋地的平民。而东汉的皇帝们为什么要亲小人呢?就是因为贤臣太强,皇帝再不用点小人,就真得成傀儡了。
所以,西汉朝堂不仅强悍而且有秩序,而东汉朝堂不仅羸弱而且总斗争。
西汉软硬两手处置胡人问题,而东汉的处置却为后世埋下祸根
为什么西汉要软硬两手呢?原因就是胡人不服,不服就得打,光北方打匈奴就打了一百多年,基本上整个西汉就一直在战斗。
而北边开战的时候,南边也不消停,南越、闽越全被收拾了,而且还把帝国的影响力输送到西南。不仅影响力过去了,还输出了权力和秩序,就是郡县西南夷。软的一手,当然也有,就是胡人投降,或羁縻或内迁。
西汉疆域图
所以,西汉是以硬为主、以软为辅,但无论怎么玩,玩得都很精彩,至少没玩出事来。
东汉呢?
东汉确实也打匈奴,也打了很多年,胜仗也没少打。但是,这个时候匈奴人已经自己把自己弄得实力大为削弱了。所以,东汉的边地问题,不是匈奴,而是另外两个问题,一个是胡人内迁怎么处置;一个是羌人叛乱怎么处置。就这两个问题而言,东汉处置得都不咋样。
“不劳师而币加”,就是朝廷花钱养胡人雇佣兵去打仗,为东汉守住边地。当时看着很好使,但后来却是把鲜卑人和羌人都给武装起来了。关键是这两支胡人在作战中实现了自组织,也就是建立了初级政权。这以后就真得不好控制了。
羌乱示意图
所以,另一个对付羌人的问题,就是一个非常无奈的尴尬。到了东汉的中后期,河西与关中地区几乎已经羌化了。东汉政府只能再花大价钱进行武力征服,到了汉桓帝的时期,羌人在表面上被镇压下了,却造就了西北军阀。朝廷对西北几乎已经没法控制了。
而“不劳师而币加”和对羌人的百年战争,直接拖垮了东汉,导致用在国内的开支大幅减少,而且还要大肆搜刮百姓。于是,黄巾起义爆发了,直接把东汉打回了解放前。
西汉虽死却统一依旧,东汉亡了则天下分裂
西汉亡于外戚篡权,但是外戚篡权之后,并没有把这个天下都打乱。刘秀一出,重整山河后,华夏还是一统的。
但是,东汉就不行了。黄巾起义确实被平定了,但是朝堂被自己被培养的西北军阀董卓控制了,地方被各地刺史郡守给控制了。国家只能分裂,而且不断地加剧分裂。
东汉疆域图
所以,后世的汉人王朝,无论是曹魏还是司马晋,都解决不了这个分裂的走向。而这一切都是东汉留下来的问题。
朝堂羸弱,压制不住士族豪门;连年征战,逼得百姓只能造反;制度建设,却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小诸侯。待到天下大乱,也就真得无法重整山河了。东汉的问题,直接制约了曹魏和司马晋对整个天下的统一。
对于后世的贡献来说,西汉即便亡了,也能交给后继者一个庞大而统一的帝国。但是,东汉亡的时候,却彻底把这个庞大帝国肢解了。后世王朝真的难以再造统一了。
这些问题就是东汉造成的,雇佣胡人打仗却让胡人变得更强大;死命平羌也没平彻底却搞得国内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