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周游列国如何赚取财帛?孔子的钱财观是怎样的?

孔子周游列国如何赚取财帛?孔子的钱财观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52 更新时间:2024/3/12 8:01:37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不过他在世的时候,他的思想理念并没有被多数人所认可。所以孔子才会坚持周游列国,来推广自己的理念,只是收获的成效还是有限。孔子出游可没人给他买单,所以需要自己赚钱,那孔子的赚钱之道究竟是怎样的呢?其实孔子也想富裕,但他的欲望不是很强烈,而且愿意从事卑微的工作,来为自己赚取钱财,那孔子的钱财观究竟是怎样的呢?

明代《孔子圣绩图》图册,绢本设色,共39页,页纵60厘米,横40厘米,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藏

孔子很少谈钱的问题,《论语》中说:“子罕言利”。

这一说法,差不多得到了公认。一般观点大都认为,孔子对钱差不多采取了回避的态度,那么,为什么“子罕言利”?孔子不谈钱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是因为孔子不爱钱吗?

显然不是。

孔子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也就是说,如果可以得到钱(富)的话,即使去当个司机(执鞭之士),孔子也会去做。孔子是坚定的贵族制度与贵族生活的捍卫者,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而他居然说,他愿意选择一个在贵族时代很卑微低贱的工作去赚钱。

很多人由此钦佩孔子的真性情,说话简洁而真实,一点也不做作。

可是,这好像又不太像儒家的作派。

在大家印象里,千年以来的儒家是不太谈钱的,只有俗人、商人才会谈钱,而这样的人是主流社会和主流化所不耻的。

对于这种矛盾与疑问,儒家有解释。

《论语·里仁》一篇中就有闪光的句子存世:“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同一篇文字中,还有更详细的解释:“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后面这句话,讲起来比较麻烦,于是,最终被扼要概括为更为今天公众所熟知的八个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儒家的财富观由此变得清晰明确:首先,“君子”是可以“爱财”的;其次,虽然可以“爱财”,但获得财富的方式要“有道”。

问题解决了吗?

没有。

因为这八个字仍然有点不清不楚——

取之“有道”?什么才叫“有道”?儒家取得财富的“道”又是什么呢?

这才是最紧要处!

要想剖解儒家的价值观,就必须把这个“道”弄明白。

实际上,千年以来,代代儒家已经身体力行,形象地演绎着这个“道”,只是没有大张旗鼓地说出来。而要破解它,我们需要读懂儒家的终极价值观。

什么叫终极价值观?

简单说,就是在儒家乃至于孔子心目中,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达到的最理想、最顶级的终极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

这就好像在今天,有人问你,你认为谁代表着最理想、最顶级的终极生活状态呢?

马云?比尔·盖茨?乔布斯?袁隆平?

对这一点,孔子自己闪烁其辞,或者说史籍记载语焉不详,我们站在好不容易找到的紧要处,却如堕云雾。但是,中国著书立言的传统,使得我们仍然可以从儒家留下的文字间细细揣摩,寻找蛛丝马迹,然后顺藤摸瓜,发现其中的秘密。

在《中庸》一书中,儒家对于周武留下了这么几句热情洋溢的评价——

“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按照《中庸》的记录,这一评价是孔子说的。这一点很难确定,但肯定是儒家说的,更重要的是,这一评价明显代表了儒家的评判标准,也非接近孔子的终极价值观。

这个终极价值观是什么?

请看仔细——

第一,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尊为天子);

第二,拥有尽可能多的财富(富有四海之内);

第三,有宗庙祭祀(宗庙飨之);

第四,子孙延绵且保持强势(子孙保之)。

我们把这个终极价值观和儒家自身的历史轨迹结合在一起看,严丝合缝!

这种现实的追求,就是儒家的心往之,孔子也是一样的。说儒家是入世之学,铁证如山。

那么,既然儒家如此推崇财富、地位,这一点为什么在孔子身上体现得不明显呢?

因为,孔子追求财富、地位有一条不太明显的途径:儒家取之有道的“道”,是一条“隐秘”之路。

在孔子看来,财富与社会地位应从哪里来呢?

答案是,从一个人的贤能中来,用一个人的贤能来获取。

在孔子看来,在理想的社会中,君主以礼来治理天下,而要维护这种礼的秩序,君主就要依靠贤人君子,社会财富、地位也自然而然地按照贤人君子的贤能程度来分配:贤能程度越高,社会地位越高,财富也就越多。儒家以为,用这样的价值标准梳理社会,整个社会就会形成羡慕贤能君子的风气,礼的社会秩序也就由此稳固了。

从这个价值观里,我们依稀已经看到了中国的历朝历代。

那么,什么才是评价贤人君子的标准呢?

那就是对于礼的遵从,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美德——仁、义、礼、智、信……这些最终全部可以兑现为财富价值。因此,当你看到“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的诗句,千万不要以为是励志的鸡!

在孔子心中,你只有具备了美德,才能谈是不是贤人君子,而只有成为了贤人君子,你才有资格去要求社会地位与财富。这里有一个先后顺序。孔子是不可能撇开贤人君子的前提,而去谈获取地位、财富的,这就是所谓的“道”。

你要上这个“道”,首先要修身(成为贤人君子),至于你会不会因此而获取到财富、地位,这个很难说,就要看所谓“天命”了。

一个贤人君子,在落魄不堪的时候也应该是一个贤人君子,否则这个贤人君子不就是假的了吗?所以,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所以,孔子的财富观才会是看上去那么豁达理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请注意,“君子好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并不是今天我们对良心商人的评价,因为,它与商人求富的道路大相径庭。

商人的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财富与道德之间,也就是“利”与“义”之间,“利”肯定是第一位的。但在孔子的系统里,一个贤人君子应该“贱货贵德”。

这个“贱货”并不是真的“贱货”,只是“货”的地位排在“德”的后面,先“德”后“货”,以“贵德”的方式,即通过“不要财富”“舍得财富”的方式来收获财富,这就非常难了!

当今,很多人喜欢谈“舍得”两个字,以为是道家的辩证法,其实,这是儒家最拿手,也是最顶尖的学问,当然,也是极难的学问。由于深知这种难度,所以,孔子会在他的当司机求富的例子后面补充说:“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儒家与商人的分野,最终演化为儒家对商人的极度贬低,然后把商人在上千年时间里用道德压在最底层——你们不是贤人君子,不是社会主流,更不是社会支柱,只是边缘人而已。

所以,孔子看弟子中表现出的商业才能,才会像看一个人会表演杂耍一样:惊其技巧,不以为然。他曾感叹说,像颜回这样的,学问与道德都算是可以了吧,可是他总是达不到财富的目的,端本赐这家伙不按我说的来,去做买卖,结果每次行情都给猜对了。

分析到这里,我们发现,儒家思维的致命弱点也暴露无遗,那就是,他们缺少另一种更合理的思考方式,即今天我们人人都知道的法制环境的创建。

在好的法治环境中,商人就会成为有约束、有道德感的人;反之,在一个糟糕无比的法治环境中,不仅商人不会成为有道德感的人,那些顺着“贤人君子”之道成长的人也同样没有空间,反而被异化了。

这当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儒家思想,因为在帝制时代,构建帝制存在的前提是权力结构。法治的精髓是人人平等,这是无论哪朝哪代帝王都无法接受的。而为了维持这种帝王权力结构,就必须抬高儒家地位,极端强化儒家思想的某些层面,巩固政治等级,同时打压商人,把他们妖魔化。

商人的命运就此被注定了。

不过,商人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们比较真实,重利就重利吧,小人就小人吧,从挥金如土中寻找平衡也就是了。真正难过的,倒是这些儒家教育出来的读书人。背着道德感的他们,时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生要不断在利与义之间取舍。

艰难的儒家之路,即取之有道的“道”,实在是太不好走了!

很多儒家门生最后只能选择精神分裂——明明只能流于世俗,甚至为了个人私利,去做那些卑鄙无耻的事情,然后还要慷慨激昂地拿出圣人写的语录来为自己言行寻找借口遮羞。所谓“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是一个悲剧的双输结果,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与法治精神的相悖,最终酿成了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被儒家文化浸透直至骨髓的中国人,怎么忽然与孔子有如此深仇大恨?实际上,这种冲突其实并不是针对孔子的,甚至都不是针对儒家的,而是针对那些利用儒家文化来维护权力社会,阻碍社会向人人平等的法制社会过渡的力量,这是中国向现代社会过渡必须克服的障碍,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有黄飞虎吗?揭秘黄飞虎是阎王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

    说到黄飞虎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的,他黄飞虎这个人还是挺厉害的呀,先开始在纣王这边做大官,也是很爽的,世袭的,而且对商朝也是鞠躬尽瘁的,但是却又被算计,最后差点丢掉性命,也没有办法,最后投到了姜子牙这边,帮助周去伐纣王,所以这个黄飞虎也还是挺有意思的,命运也算坎坷啊,那么话说历史上有黄飞虎这个人吗?还有

  • 田荣怎么死的?田荣复辟齐国却被项羽击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

    田荣是齐国田氏后裔,秦始皇灭六国以后,田荣和田儋、田横三兄弟在狄县隐居。随着秦朝走衰,各地起兵伐秦,田荣则抓住机会和兄弟一起复辟齐国。后来田荣在齐国自立为王,但他最大的对手从秦国变成了项羽,田荣不畏项羽于是起兵反抗,最终兵败。不过田荣并没有死在项羽手上,而是被平民所杀。田荣算是抓住了一个能让齐国恢复

  • 解忧公主简介,解忧公主一生嫁过几次?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忧公主

    解忧公主是汉朝公主,她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公主之一。解忧公主的父亲刘戊是一名罪人,因为他曾参与七国之乱,后来兵败被杀,于是解忧公主一家也成为了常年被猜忌的对象。后来汉武帝想要和乌孙联盟,于是就把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首领的孙子。解忧公主一生有过三段婚姻,而她的贡献也是体现在了和亲方面,但解忧公主

  • 张三丰究竟活了多少岁?张三丰是哪个朝代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武侠迷们肯定都不会对张三丰感到陌生,张三丰的武学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人类的极限。而张三丰也是历史上少有让人不知是真有其人,还是只是杜撰出来的传说人物,历史上并没有关于张三丰去世的确切时间,所以有传说指张三丰的年龄有上百岁,甚至横跨了几个朝代,这种说法明显是不现实的。张三丰出生于南宋年间,是武当派创始人,

  • 鲁班是如何发明锯子的?古代锯条用什么做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锯子直到今天都是一个用途十分广泛的工具,而中国木匠鼻祖鲁班就被认为是锯子的发明者,那鲁班究竟是如何想到制作出锯子的呢?鲁班已是2500多年前的人了,他在当时发现自己的手被一种植物给割伤,通过观察鲁班发现这个植物的边缘是齿状,所以经过多次试验制作出了锋利的锯条,也就发明了锯子。不过以当时的技术来说,能

  • 东汉末年军阀韩遂,马超都不得不巴结讨好韩遂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韩遂

    众所周知,在汉末各路诸侯之中,西凉集团麾下的强劲骑兵,是非常骁勇善战的。其中马腾马超之名,更是威震天下,令曹操刘备都为之赞叹不已。而无论是在哪个版本的三国故事中,马腾马超父子都无疑都是凉州集团的领袖人物;然而在历史上,掌控西凉军的话事人,却是看起来低调的韩遂。在颇有影响力的《三国演义》中,韩遂作为马

  • 没有班超中国领土会少很多,这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班超

    如果说霍去病是上天赐给西汉帝国打垮匈奴的利剑,那么班超就是东汉帝国在西域坚不可摧的神盾,他带着一支36人的外交使团,以东汉王朝为后盾,靠着个人非凡的胆略和外交手段,最终降服西域50多个国家,控制西域长达30多年,为以后窦宪“封狼居胥”彻底攻灭北匈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汉成帝的时

  • 严光跟汉光武帝是什么关系?严光的生平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严光

    严光出生于公元前39年,公元41年去世,还有一个名字叫严遵,可以说是一位越过公元纪年的人物。他字子陵,是个地地道道的汉族人,会稽余姚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浙江省余姚市低塘街道人。本来这位严光的姓氏是庄,但是因为避讳汉明帝刘庄改用严姓。他还是东汉非常有名的隐士。严光这个人为人处世十分地低调,也很少有与他

  • 吴汉血洗成都,刘秀为什么不惩罚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吴汉

    吴汉乃东汉开国名将,勇猛多谋,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军纪败坏也备受诟病,“拉朽摧枯功盖世,可令纵掠损威名”。吴汉血洗成都,刘秀为何只谴责而不惩罚?建武十年(公元34年)十月,隗纯迫降,历时四年的陇西之战宣告结束。平定陇西后,公孙述割据的巴蜀便成为刘秀统一大业的最后一

  • 桑弘羊身为汉代名相,桑弘羊为什么没有传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

    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奠定了汉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也是如今我们汉族名字的缘由所在。汉武帝时期,人才济济,以至于班固惊叹“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并且列举:“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