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名将邓艾之死的背后蕴含了什么道理?

三国名将邓艾之死的背后蕴含了什么道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782 更新时间:2024/1/19 0:04:01

三国名将邓艾之死的背后蕴含了什么道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邓艾之死,与其说是一个历史问题,不如说是个职场课题:面对猜忌心严重的上级,如果只想着把事情做好,而不惜违背基本的权力规则,大概率会被整得很惨。

为了便于理解,先讲个身边的例子。

多年前,笔者有个朋友,是一个国企的部门经理,上面的直接领导是总监,再往上是副总经理、总经理。

某一年,这个总监因病休假,在副总经理的支持下,当年的公司项目由我这个朋友接手。没想到的是,当年的项目成果大大超过了往年;至于原因,其实大多是行业形势的加持,也有些偶然运气成分,我朋友所起的作用其实并不大,他只是恰好处在那个位置上。但我这个朋友当时年轻啊,认为自己能力相当不错,言语之间颇为自得。

现实很残酷。没多久总监归来,对我这个朋友痛下杀手,想方设法地架空、边缘化,甚至还另外扶植了一个同事升为经理。由于该总监与总经理关系密切,副总经理为了稳定也装聋作哑,我那位朋友最终成了炮灰,黯然离职。

为什么一个立下功劳的员工,不仅没被提拔、甚至因此招祸?这就是现实版的功高震主。

在一些体系下,相对于集体的得失,某些领导者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权利得到保障。遵照这种逻辑,如果下属取得了一项显著成绩、但这位领导却没有在其中占据主要角色,那他/她一定会对相应的下属痛下杀手。基本上是成绩越大,下手越狠、整得越惨。

所以我们经常会注意到一种微妙的现象,在许多企业中,一些人做出了成绩,首先会感谢领导,诸如“在XX领导的指导与关怀下、得益于XX总的大力支持与领导”等等。实际上,这里所提到的领导也许压根没参与此事。这不是腹黑,只是针对现实的人性所作的自我保护性妥协。

而作为灭蜀的头号功臣,邓艾却惨遭杀害,就是因为没有妥协。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在洛阳犒赏三军,整队誓师,下令进攻蜀汉。将军邓敦只是提了一嘴“时机未到”,就被司马昭杀头示众。

司马昭之所以这么决绝,其实有自己的“苦衷”:

首先,在公元260年,他的手下贾充带人当众杀了不听话的皇帝曹髦,开创了历史的先河。纵然司马家族权势滔天,也架不住士大夫的口诛笔伐、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为了有所表示,司马昭拒绝了期待许久的“相国,封晋公,加九锡”的待遇;

其次,近年来姜维屡屡北伐,虽然基本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但曹魏也不得不多次兴师动众、疲于应对。司马昭对此非常不满,他怕有人指责自己治国无能、无法威慑敌国。为此,他甚至寻思着派人前去刺杀姜维,就像当年暗杀费祎一样。

在从事中郎荀勖的建议下,司马昭找到了一个彻底扭转人心、提升自己权威的好办法:灭蜀。说到底,当时的他还是曹魏的人臣,想要更进一步,名正言顺地加九锡、封晋王,有什么比灭掉敌对政权来得有效呢?

所以我们可以明确一个基本的规则:灭蜀这一成就,只能是司马昭的;只有创造历任曹魏皇帝梦寐以求的辉煌壮举,他才能从法理上将曹魏扫进历史的角落。

凭借压倒性的兵力与国力优势,曹魏灭蜀按理说问题不大。所以,剧本应该是这样的:遵从大将军、大都督、录尚书司马昭的批示与指导,钟会、邓艾、诸葛绪卫瓘等人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圆满完成了组织交予的任务;这个功劳是全体将士的,但说到底还是有赖于领导司马昭领导有方、决定正确、支持到位。顺理成章地,司马昭权威再上新台阶,篡魏不在话下。

然而,邓艾却没按这个剧本来。

其实开战以后,在各路魏军的配合协作下,姜维率领的蜀汉主力形势极为不利,屡屡落败的情况下只能退守剑阁。鉴于当时的蜀汉朝廷黄皓弄权、政治腐败,姜维得不到有力支持,钟会的主力获胜只是时间问题。因此,由于各路魏军捷报频传,到了十月,司马昭已成功地被封晋公、加九锡,距离目标仅有一步之遥。

但谁也没料到,到了11月,邓艾的偏师竟然从小道插入蜀汉腹地,杀死诸葛瞻、逼迫刘禅投降。一时间,风头全部转移到这位一线将领身上了。

原本这样问题也不大,得到蜀汉投降的消息后,曹奂识相地正式任命司马昭以相国身份统摄朝政,进一步合法合规地交出了政权。司马昭的目的基本达到,如果前线的将领有一丁点儿眼力劲,结局极有可能是皆大欢喜的。

但接下来,邓艾的一步步举动,却让司马昭非常不愉快。

首先,进入成都后,邓艾“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也就是说,他模仿当初东汉大将邓禹的惯用做法,授予刘禅行骠骑将军、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其他官员要么被任命为曹魏官员,要么出任邓艾部属。

随后,他又上书司马昭,表示自己对下一步的动作已经形成了初步规划,比如留下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在蜀地煮盐炼铁,以备军需;反对将刘禅送往洛阳,而是封为扶风王、安置在扶风郡,以招降东吴孙休......

司马昭的回应是这样:任命邓艾为太尉,增加食邑两万户(任命钟会为司徒,增加食邑一万户)。同时密令卫瓘提醒邓艾:“以后诸事必须先汇报,不得擅自做主。”

由此可见,之前邓艾在成都的一系列安排,都是他自己的主意。同时,司马昭给予他三公之职、二万户的爵邑(当初司马懿辅政曹芳,也只是一万户),其实也是明确告诉他:你的荣誉已经到顶了,如果再按照你的规划安排刘禅、对付东吴,还能有什么更高的奖励给你?

可惜的是,邓艾已经被自己的辉煌成就冲昏了头。面对卫瓘的提醒,他不仅不听从,甚至当面嚷嚷:“《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

面对司马昭的明示,邓艾不仅不紧急刹车,甚至还搬出了儒家经典来给自己寻求合理性。他以社稷、国家来压司马昭,难道不明白这个社稷是司马昭的吗?

下属恃功而骄、不服管控、挑战权威、争夺荣誉,司马昭杀心已起,至于钟会的告状,只是个合理的借口罢了。巧的是,随后钟会试图谋反,两个灭蜀功臣终于先后被搞臭,司马昭的伟光正形象再次被强化。

这再次证明,无论历史如何发展,人性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提升,只不过是换了个包装与体现形式而已。纵观古今,邓艾的遭遇又有什么稀奇?也许不合理,但这就是现实。

标签: 历史古代三国

更多文章

  • 刘邦临死前派人杀樊哙 刘邦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刘邦,汉朝

    刘邦在临终之前为什么会派陈平去杀樊哙?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论最早跟着刘邦一块儿起兵的人非樊哙莫属了,而且樊哙和刘邦都是沛县人,不仅仅是老乡的关系,更是非常好的朋友。樊哙在起兵之前虽然是个杀狗的,人是粗鲁了一些,但是他非常重情义,一直对刘邦忠心耿

  • 高阳公主的一生存在哪些争议?如何评价高阳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高阳公主,唐朝

    高阳公主(?―653年),本姓李氏,名字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爱女,生母不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公主深得太宗钟心,出嫁中书令房玄龄之子房遗爱,恃宠娇纵。行为不检,与《大唐西域记》执笔人辩机私通。唐太宗大怒,腰斩辩机,废杀奴婢数十人。

  • 战国初期的人才到底有多重视功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古代,战国

    战国初期的人才到底有多重视功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为了灭掉自己的祖国,名将乐羊坐视自己的亲生儿子被烹杀,甚至还当众吃掉了一碗肉羹。《史记》、《韩非子》里,都记载了这一令人难以置信、汗毛倒竖的事件。战国初期,魏文侯魏斯率先开展了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系统性变革。其中,最具颠

  • 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是谁?是不是杜如晦?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唐朝,李世民

    “有一天,李世民正在吃瓜,感觉瓜的品质不错,就把剩下的瓜,拿去祭奠已经过世的大臣杜如晦了”。骆驼看到这,心里有了一个小小的疑问,这是是李世民对杜如晦感情深,还是杜如晦本人生前爱吃瓜呢?又接着往下看,“有一天,李世民赏赐给了房玄龄一条金银带(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紫袍金带是标配),然后突然哭了起来,然后鼻涕

  • 揭秘:曹操为什么会冷落张松?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曹操为什么会冷落张松?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历史上没有张松送地图的桥段,但曹操瞧不上张松是真的。而这种态度,不过是人性的真实一面的体现而已。首先,对于“以貌取人”,咱们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这就是贬义词。在特定时代特征下,这种态度其实没啥毛病。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隋以前),不存在考试和学

  • 关羽到底死在了哪里?马超为何见死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三国,关羽

    公元219年8月,关羽水淹七军,擒拿于禁、斩首庞德,威震华夏。但是,攻守之势瞬间转变,先是吕蒙夺取了关羽大本营荆州,然后徐晃驰援樊城,杀的关羽人仰马翻。大本营是回不去了,进无法攻下襄樊,退也不能夺回荆州。关羽的结局大家众所周知,“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大家注意这句话中的一个地点,临沮,就

  • 郭嘉是如何认识曹操的?他出过哪些计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三国,曹操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谥曰贞侯。有人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他到底多恐怖?这是否属实?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郭嘉少年时已有远见,

  • 历史上宋晟是什么人?为明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宋晟,明朝

    宋晟,字景阳,一作景旸。明朝初年名将。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打赢了靖难之役,正式入主南京,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是年十二月,朱棣下旨,将三女儿安成公主下嫁给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宋晟的第四子宋琥。宋晟乃是西北虎将,朱棣选择和他联姻,也属正常。可

  • 司马懿是怎么一步步成为权臣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司马懿是怎么一步步成为权臣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封建帝制下,想成为一个谋朝篡位的“奸臣”,需满足两项因素:主观意愿、客观条件。其中,主观意愿几乎是没有门槛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信命、不信邪,信奉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于高高在上、生杀予夺集于一身的皇帝宝座,估计八成古人都产生过

  • 漠北决战时,“飞将军”李广为什么会迷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漠北决战时,“飞将军”李广为什么会迷路?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众所周知,汉武帝时期著名的“飞将军”李广的人生结局是个悲剧,最终自杀身亡。导致李广自杀的直接原因是他在非常重要的汉匈漠北决战中迷了路,不忍接受刀笔吏的调查才自杀的。奇怪的是,当时参加汉匈漠北决战的卫青和霍去病面临着同样的地理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