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历史上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78 更新时间:2024/2/22 7:47:25

在北宋中期,涌现出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苏轼,两人都是才华横溢的人中龙凤,年轻有为的国家栋梁,但两人在变法上针锋相对,苏轼还被陷入“乌台诗案”,差点儿丢掉性命。不少人认为两人是不共戴天的仇敌。本文专门聊聊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关系到底如何。

(一)两人各具鲜明的性格

王安石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少年时候就小有名气。22岁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从担任淮南判官做起。他是北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从人们称其为“拗相公”可知他的性格特点,用现代话简要地说就是很自信、非常犟,为人处事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宋仁宗时期,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已十分严重,官僚集团越来越庞大,财政负担不断加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推行“新政”,以整顿吏治为重点,但仅一年多就在保守势力的诋毁下夭折。不过众多改革主张层出不穷,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也在逐步成熟。

在做知县期间,他把他的变法思想付诸实施。青黄不接时把粮仓里的积谷贷给老百姓,等待收获时连本带息一起偿还。这样陈粮得以更新,老百姓也避免了不法商人的盘剥,于国于民都有利。文彦博欧阳修等人多次推荐他。嘉祐五年(1060年)他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这官职负责掌管国家钱谷。他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希望自上而下的改革。没有引起宋仁宗的注意,却得到了赵顼、以后的宋神宗的注意。20岁的赵顼继位后,立即起用王安石,大力推行变法。

苏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朝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考取进士后,曾先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和礼部尚书,并出知杭州等地。他生性放达、为人率真,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心胸开阔,为人耿直,不拘小节。

两人是同时代的人,王安石比苏轼年长16岁,比苏轼官职高资格老。当时王安石是坚定不移的变法派领袖,算朝廷的高层干部吧,从总揽全局的角度看,他为人处事的标准扼要地说就是,能推进变法就不遗余力支持,反之则坚决反对。算朝廷中层干部的苏轼,对变法犹豫不决,他虽然能看到变法好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看到了阴暗面。他看到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常被贪腐之人利用来盘剥老百姓。

苏轼从小就不是个人云亦云的人,他不苟同王安石激进的变法作风,于是身不由己地加入了反对派的队伍。苏轼有名望,影响力大,成为了王安石眼中一个主要反派角色,于是两人针尖对麦芒了,苏轼给宋神宗上书表示反对王安石的一些作法,说王安石在变法中独断专行,王安石针锋相对说他是“所学不正”..

(二)乌台诗案使得矛盾尖锐

变法失利转为改制的转折期间,苏轼被贬官放外任,按规矩向皇帝上表致谢。这本是一件程序化的事儿,但苏轼名声的确太大了,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文中写的“新进”认为是暗指王安石引荐的新人,一些尚在朝廷当官的新进认为是在讽剌他们,十分恼怒,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断章取义地给苏轼罗织罪名,意欲将苏轼置于死地。全靠正直人士仗义执言,连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预,终于得到解救。

但没死也被“脱层皮”了哦,苏轼在御史台的大牢里被关了130多天,受尽了折磨。司马光、苏辙等30余人受到牵连,苏轼本人的诗词文章被大量毁掉。但苏轼没有一蹶不振,从他在谪贬地写的文章来看,笔调由尖锐苛酷愤怒变成了恬静清丽,醇甜而成熟,将不少佳诗美篇留给了后世。

(三)人到老年泯恩仇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被定罪候斩时,起初除弟弟苏辙外,满朝文武无一人敢为他求情。当时已辞职身在江宁的王安石听闻此事后,想到国家正值多事之秋,苏轼是个难得的人才,真格儿是可遇不可求,立即写了封亲笔信,派人到京城面呈宋神宗。信中说到,目前国家正值用人之际,切不能因为苏轼写了一些不中听的小诗就错杀良才。宋神宗对王安石敬重有加,看过信后,认为很有道理,加之曹太后和正义人士的努力,宋神宗最终下旨释放苏轼,将其贬到黄州。苏轼能避开厄运,王安石的功劳不可抹杀。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奉诏从黄州到汝州,经过江宁时,趁此机会专程拜访。王安石听说苏轼来到江宁时,立马披蓑衣戴斗笠,骑着瘦驴,赶到渡口去与苏轼相会。此后两人同游数日,通宵达旦饮酒唱和,谈天说地。

文末补白:两位同时代的风流人物,从没成为真正的敌人,政见上的不同看法,只是在于各自的性格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要说初心都是为国为民。他俩在文学上的相互敬佩,在认识上的彼此宽容,使多年的官场恩怨烟消云散,在中国历史上树立了“文人相亲”的典范。

标签: 历史王安石宋朝

更多文章

  • 为什么会发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如何被逼上反抗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玄武门之变,唐朝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终于大爆发,双方在玄武

  • 历史上娄昭君一共有多少子女?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娄昭君,南北朝

    中国南北朝史上最为传奇的一位女性一定是娄昭君,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古代,女子的命运似乎只有相夫教子,自己单单只能守好本分,而不能随意做出非分之举。甚至连自己的婚姻都是由长辈作主,一般女子在婚配之前,连自己的丈夫都不曾见过一面,两个人只是政治适合,以及家境相配,如果对方是一个好男子

  • 为什么赵云能杀出曹军的重围,而吕布却做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三国,赵云

    吕布和赵云都是三国猛将,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吕布更是三国当中武力最为高强之人非赵云能与之相比的,为什么赵云能杀出去曹军的重围,而更为强大的吕布却杀不出去呢?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曹操惜才,老实说,如果五虎将在曹操之手的话,能发挥出他们更大的作用。曹操敬重赵云的才能,更加佩服他的忠义,所以虽然围困住了

  • 刘继祖当初给朱元璋一小块地葬父母 朱元璋后面是怎么对待他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朱元璋,刘继祖

    对朱元璋和刘继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继祖送朱元璋一小块自家荒地,最终下场如何?“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这首类似于黄巢风格的诗歌出自于朱元璋的手笔,同样是农民起义,显然朱元璋要卓越很多,黄巢以失败而告终,而朱元璋却拿了天下。朱

  • 公孙瓒在被逼自杀时刘备在做什么 刘备见死不救是因为无情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公孙瓒,刘备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公孙瓒和刘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恩人公孙瓒被逼自尽,刘备为何见死不救?众所周知,对初涉江湖的刘备而言,同窗好友公孙瓒堪称“伯乐”一般的存在。中平元年,刘备受中山商贾资助,拉起一队人马投身平黄巾的大潮中,并因公封得安喜县县尉,然而仕途之路刚刚开启却因暴打督邮戛

  • 青州军只听曹操一个人的 曹操当初为何建立这样的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青州军,曹操

    还不了解:青州军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操为什么会建立青州军?这是他变强的资本?三国时期,自从曹和袁打了一场战争之后,袁的实力算是一天比一天弱,曹正好相反,这一战,他算是把老本都押上了,赢了以后,算是为他占领北方打下基础,一天比一天强,最后一统北方,要说后来的3个国家,

  • 历史上曹操是什么出身?有何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曹操,汉朝

    作为三国时期一位重要的君主,历来人们对曹操的身世都非常好奇,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出身官宦之家,是汉朝的第二位相国曹参的后人。曹操的身世,算得上辗转。曹操的父亲曹嵩的养父曹腾,本是东汉年间的宦官。曹腾此人在中国史册,也是有些传奇。(一)曹操的养父:

  • 霍光死后霍氏就被灭门,是因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霍光,汉朝

    霍光作为西汉名臣,深得汉武帝信任,是历史上最早的“顾命辅政大臣”。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霍光何许人也?此人是汉朝著名将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在霍去病的帮助下,他的官路一片光明。霍光也是个颇有能力的人,凭借着霍去病的引荐进入朝堂之后,他便兢兢业业的做事,侍奉汉武帝二十多年,从未

  • 庞统为什么诈死落凤坡 关于庞统之死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庞统,落凤坡

    对庞统诈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庞统为什么诈死落凤坡?关于庞统为什么诈死落凤坡,其实在历史上,庞统是在攻打雒城中被流箭(即乱箭)射死的,并没有诈死这一说法的。关于庞统的死,主要是有《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记载。《三国志》是史书,相关记录还是比较客观的,而且后

  • 隋炀帝杨广对后世的贡献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隋朝,杨广

    说到隋炀帝杨广很多人可能首先会想到的是暴君、昏君、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而且还弑兄杀父,但是隋炀帝毕竟是亡国之君,难免会被后世朝代拿来抹黑,证明其朝代的合法性,这集我们就抛开历史对隋炀帝的评价,来分析隋炀帝以及对后世的贡献。首先我们来看看隋朝是怎么灭亡的。现在我们所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隋炀帝残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