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冲身为曹操的儿子 从小智慧超群 他究竟是怎么死的?曹冲是正常死亡,还是别人给暗害的?

曹冲身为曹操的儿子 从小智慧超群 他究竟是怎么死的?曹冲是正常死亡,还是别人给暗害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639 更新时间:2024/2/11 17:43:55

曹冲是曹操之子,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曹冲是正常死亡,还是别人给暗害的?

公元208年,即建安十三年,对于大枭雄曹操来说,是非常失意的一年。这一年,他最喜欢的儿子曹冲夭折,死时年仅13岁;他本人刚刚出任丞相,却在赤壁遭遇惨败。胜败乃兵家常事,人死却不能复生。13岁正值朝气蓬勃,很少有人会将这样的年纪,与死联系在一起。曹冲却在这样的年纪夭折,怎能不让作为父亲的曹操失意?老年丧子,人生三大不幸之一,更何况,曹冲还是曹操25个儿子里最喜欢的那个。

曹冲很小的时候,就以聪明和仁慈著称。5岁那年,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便询问部下,很多人表示唯有杀了大象方可称出大象的重量。这时,曹冲却说:“将大象放在船上,在水痕处刻下记号,再称同样重量的物品即可得知大象的重量。”曹操听完十分高兴,并果真以这个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随着曹冲年龄的增长,他的仁慈和聪明,愈加让曹操喜爱。以至于曹操在朝堂上,不止一次地对大臣说:“等我死了以后,就传位给仓舒。”曹操对曹冲的独爱,可见一斑。人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曹操对曹冲越是喜爱,曹冲的早夭,越彰显曹操的失意。失意之余,不禁发出质疑,曹冲为何会死在这样的年纪?

史书《三国志》关于曹冲的死,只有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建安十三年,曹冲13岁,这一年曹冲得了一种怪病,让所有人束手无策。曹操试遍医方也无效,只好跪求上天让曹冲挺过这一劫。可惜,曹冲命薄,还是死了,曹操非常哀痛。按照史书的说法,曹冲死因是“疾病”。古代的“疾病”,与如今的“疾病”虽然字完全一样,意思却有些许不同。古代的疾病,指的是来的非常突然的病。

正是这场“疾病”,夺取了曹冲的性命,甚至让不可一世的曹操发出这样的感叹:言外之意,如果华佗不死,曹冲就不会丢了性命。曹操将曹冲的死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可是,即便华佗还活着,曹冲就真的死不了了吗?恐怕是未必。秦汉三国年间,人的平均寿命只有22岁;曹操育有25个儿子,平均年龄也仅仅28岁。究其原因,还是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很多突发疾病,当时的医生大都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病人死去,曹冲就属于这种情况。

关于曹操的神童儿子曹冲的死,历史上有明确记载,说他是在十三岁时病死的。不过,后世对此有不少怀疑,甚至有人认为曹冲是被害死的。是谁害死曹冲的呢?有人认为嫌疑集中在两个人身上:一是曹丕,二是周不疑

怀疑曹丕,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三国志》曾有记载:“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二是《三国志》中还记载,曹操曾对曹丕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也就是说,因为曹操多次在群臣面前称赞曹冲,有传位给他的想法,也很想得到世子之位的曹丕心生不满,因此悄悄毒死了弟弟。

怀疑周不疑,也有两个原因:一是周不疑的舅舅刘先是刘表的大臣,曹操灭了刘表,周不疑为刘表报仇。二是曹冲去世后,曹操每次看到周不疑心里就不舒服,执意要杀死周不疑。曹丕劝说曹操别这样做,但是曹操说:“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意思是这个人将来你驾驭不了,我提早给你杀了,减少你的麻烦。

先说曹丕杀弟弟曹冲的事。

确实,当曹操的长子曹昂去世后,作为第二个儿子的曹丕,应该是最有机会获得世子之位的人。曹操多次称赞曹冲,曹丕心里肯定不爽。不过,就算不爽,曹丕也不会杀曹冲,为什么呢?

第一,曹操并不一定传位给曹冲。《三国志》中记载“有欲传后意”,是群臣猜想的,并不一定是曹操的真实想法。实际上,曹操在权衡再三后,不一定传位为曹冲。因为曹冲这个人,太仁厚。《三国志》记载:“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就是说,曹操有数十次想杀人,都是因为曹冲在一边帮助,把这些人救了下来。这就可以看出,曹操和曹冲的性格很不相符,曹操认为当君王需要恩威并施,而曹冲一意讲“恩”,无“威”,因此,曹操称赞曹冲,很可能只是对聪明儿子的喜爱。所谓“传位”,只是群臣的猜测罢了。

第二,曹丕后来多次写诗赞扬怀念曹冲,比如“於惟淑弟,懿矣纯良。诞丰令质,荷天之光。既哲且仁,爰柔克刚。彼德之容,兹义肇行”这样的诗,而且曹丕还说,如果曹昂和曹冲在,自己是得不到世子之位的。如果曹丕毒害了曹冲,那么曹丕对此事肯定讳莫如深,他不大可能多次怀念。

第三,曹丕曾劝曹操别杀周不疑。如果曹冲果真是曹丕毒害的,那么曹操杀周不疑,对曹丕来说是大好事。因为这样,正好转移人们的视线,让周不疑背锅,他为什么还阻止曹操呢?

再说周不疑毒害曹冲的事。

周不疑和曹冲一样,都是神童,曹操破荆州以后,把周不疑和曹冲放在一起养,让他们互相促进成长。我觉得,周不疑暗害曹冲,也是没有可能的。

第一,周不疑不存在为刘表报仇一说。刘表并不是周不疑的直亲,只不过周不疑的舅舅刘先是刘表的别驾。刘先作为刘表的使者在出使许昌见汉献帝的时候,曾在大庭广众之下大骂曹操。但曹操破荆州,抓到刘先后,并没有为难刘先,还给他官做。曹丕继位后,还升他为尚书令。因此,周不疑不存在报仇一说,因为他无仇可报。

第二,周不疑既然是神童,他就知道曹冲活着对他有多么好。因为他和曹冲一起长大,一旦曹冲将来继位,他会得到怎样的好处!他保护好曹冲的生命还来不及,怎么会杀曹冲呢。

第三,曹操之所以杀周不疑,并非怀疑他杀了曹冲。我觉得有三个原因:一是嫉妒。同是神童,自己的儿子早夭,而另外一个神童欢蹦乱跳活着,曹操心里肯定很不舒服。二是曹操曾要把女儿嫁给周不疑,周不疑拒绝了,曹操不高兴。三是上面说过的,曹丕不能驾驭周不疑的话。就像他杀了杨修一样,他因此暗杀了周不疑。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湘军的重要首领​胡林翼和曾国藩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为何说没有胡林翼 湘军难成气候?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

    胡林翼是湘军重要首领。湘军的建立与发展,不仅挽救了清政府,还挽救了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成就了一大批人才。世人只知道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功劳,而不知道胡林翼在曾、左之前。胡林翼的才学与能力,丝毫不逊色于曾国藩和左宗棠。曾国藩和胡林翼都是湘军的领袖,但是他们却是两路人,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反差。最早把他们

  • 十八路诸侯声势浩大 为何奈何不了区区一个西凉董卓?十八路诸侯有能力打败董卓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初平元年,曹操号召地方势力进京讨伐董卓,一时天下纷纷,当时天下共有十八路诸侯响应齐聚洛阳结成联盟共讨董卓。这看似十分强大的十八路诸侯,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有动得董卓分毫,反在不断内讧争斗中偃旗息鼓,各奔东西。董卓篡权,天下纷纷为之讨伐。在曹操的号召下,十八路诸侯齐聚洛阳,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按

  • 东王杨秀清本是一个烧炭工 从未读过书 为何在军事上能力如此突出?杨秀清的军事才能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

    杨秀清是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一,早年以耕山烧炭为业。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杨秀清已经集教权、政权和军权于一身,是太平天国实质上的首领。天京事变后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众几乎尽遭屠戮。杨秀清出生于广西紫金山一个贫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长大,没有上过学,识字不多。长大后在深山烧炭卖炭为生,接触

  • 秦穆公为何能称霸西戎?为何说秦穆公是春秋时期最尴尬的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晋国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使秦向东扩张屡遭挫折,于是秦穆公便战略转移,谋求向西发展。雄才大略的秦穆公开辟国土千余里,遂称霸西戎。与晋文公称霸中原差不多同时,雄才大略的秦穆公大举向西部发展,消灭多国,辟地千里,逐步成为雄踞西部地区的一方之霸。秦虽地处西陲,但穷根究底起来,他

  • 张巡以弱敌强坚守城池数月 抵挡住叛军四百多次进攻 又因为杀妾飨士落下了衣冠禽兽的骂名 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呢?该如何正确评价张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

    张巡是唐朝中期名臣,张巡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余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按理说雎阳之战结束后张巡应该成为一代名将的,但是在战争结束之后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恶魔。为什么会这样,张巡的

  •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为何选择与父亲唐玄宗分道扬镳?其父玄宗健在 李亨登基称帝是否为篡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

    唐玄宗后期,因为唐玄宗的纵容,节度使安禄山和他的同伙史思明起兵反唐,直接导致了大唐帝国最终由盛转衰。唐玄宗的不作为,太子李亨怒其不争,于是在灵武登基即位,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而此时其父玄宗健在 李亨登基称帝是否为篡逆?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中形象地叙述了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爱

  • 汉和帝刘肇是如何创建永元之隆的? 汉和帝开创的永元之隆到底有多繁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

    东汉汉和帝刘肇在诛灭窦氏戚族后励精图治,改变外戚擅权时的奢靡贪腐之风,促使东汉国力趋于极盛,时人称为“永元之隆”。汉和帝刘肇是如何创建永元之隆的? 汉和帝开创的永元之隆到底有多繁荣?汉和帝刘肇,东汉第四位皇帝。生于建初四年,汉章帝刘炟的第四子,生母为梁贵人,后来过继给皇后窦氏为继子。建初七年,汉章帝

  • 宋神宗的庙号为什么叫神宗?宋神宗赵顼是昏君吗?如何客观评价宋神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他是北宋第六位皇帝。北宋诸帝中,宋神宗赵顼,确实是一位出名的争议帝王。庙号定为“神宗”,其实也确有明褒暗贬之意。宋神宗的庙号为什么是神宗?宋神宗赵顼是一个昏君吗?宋神宗是北宋第六位皇帝,继位那年,二十岁。这是一个好年龄,既充满热情,又非少不更事。而且按照正史的记载,这位名

  • 熊廷弼三次经略辽东 风骨不弃 气节不移 最终身首异处 传首九边 堪称式的悲情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

    熊廷弼是明末将领,熊廷弼三次经略辽东,在辽东巡抚任期间督造军器,修缮城堡,调兵遣将扼守各冲要地点,互为应援,守备大固。他还亲巡沈阳、抚顺,相度形势,召置流移,安定民心。熊廷弼的策略是以守为主,反对浪战,并联合朝鲜牵制后金,卓有成效。曾力主放弃辽西退守关内,因此举国声讨,最终被杀,传首九边。大明天启五

  • 北魏孝文帝改革堪称站在时代前列的改革方案 为什么元清统治者没像北魏那样推行全盘汉化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不很受人关注但却意义重大而且特别耐人寻味的王朝-北魏。它在五胡十六国的大混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