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不被司马迁承认的两个帝王分别是谁?

不被司马迁承认的两个帝王分别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655 更新时间:2023/12/17 10:20:50

不被司马迁承认的两个帝王分别是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作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被誉为史家典范,不畏强权秉笔直书,被后世誉为“史圣”,近代鲁迅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不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就说司马迁接受的教育、个人的偏好,也决定了他在写作时也会有所倾向,不可能保持100%的客观中立,不信请看其他先秦正史上存在过,却被司马迁在史记中抹去的两位帝王。

太康失国时被抹去的帝王

晚年,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导致朝廷混乱,于是在他去世后,随即爆发了诸子争位的内乱,史书上称之为“武观之乱”。最终,在这场内乱中,太康夺取了王位。

但太康继位后,不但没有改善朝政,反而变本加厉,终日田猎无度,贪图享乐,于是东夷有穷氏部族首领后羿,在太康田猎时趁机袭击,并俘虏了太康。随后,后羿废黜太康,并将他流放到了戈地,此后一说扶持了太康弟弟中康继位,一说后羿临朝八年,因为诸侯不服才扶立中康。总之,后羿有没有成为帝王说不清。

后羿有一个叫寒浞的手下,他野心勃勃诡计多端,设计杀死了后羿,自己做起了国君。中康之子“相”,逃到了豫东平原,投靠了夏族分支斟灌氏和斟鄩氏,建都于帝丘(后来卫都,河南濮阳),但寒浞派兵杀死了“相”,而“相”的媳妇有孕在身,从墙洞逃出,逃回娘家有仍氏,生下了少康。后来,少康率领夏族民众,击败了寒浞,恢复了夏朝统治。

不管少康如何中兴夏朝,但在少康恢复夏朝之前,寒浞的确是一个帝王,在位大约二三十年。

以上就是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的历史,前后持续大约40年,《国语》、《楚辞》、《左传》中都有所记载,但在司马迁的《夏本纪》中,除了提到“太康失国”四个字之外,其他的却只字不提。其实,不仅这段历史不提,“太康失国”的背景局势也没有提及。

大禹时期,至少有两个强大的政治集团,即夏族与东夷。大禹去世之前,原本准备禅让给代表东夷势力的伯益,后来伯益在与夏启争夺盟主位置中失败。夏族发生内乱之后,实力大幅度减弱,于是以后羿为代表的东夷势力,趁机夺取了盟主位置,后来寒浞杀死后羿,属于东夷内部矛盾。因此,后羿、寒浞“祸乱”夏朝,实际上是伯益与夏启争权的延续。

《左传》、《国语》的记载还算清晰,这两本书也是《史记》的重要史料来源,因此司马迁不可能不知道这段历史,那么为何他没有将之载入史册呢?原因很简单,司马迁认为太康、中康、相、少康是正统,夏族是正统统治者,东夷的后羿、寒浞属于叛乱者,因此不予记载。在此之前,记载伯益与夏启争权时说,“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也掩盖了伯益的身份与争权失败的原因。

西周灭亡后被抹去的帝王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史记》说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但战国竹简清华简显示,当时周幽王想要废嫡立庶,废掉太子姬宜臼,另立褒姒之子姬伯服,于是姬宜臼投奔外公申侯,《竹书纪年》中说姬宜臼在此自称“天王”,周幽王就派兵攻打申国。最终,申国勾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与姬伯服。

周幽王去世后,《史记》说是姬宜臼立即继位,第二年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出兵护送迁都洛阳,史称“平王东迁”,由此开启了东周历史。但《左传》、《国语》却还记载了一个叫“周携王”的周天子,当时属于周朝“二王并立”的时代。

当时,少数几个诸侯支持姬宜臼继承王位,但还有不少诸侯与大臣支持周幽王弟弟余臣为王,将他视为正统天子,史称“周携王”。周平王与周携王并存了21年,后来晋文侯将周携王杀死,大约九年后将还在申国的姬宜臼带到镐京,又过了周平王三年东迁洛阳。其中,清华简系年中说,晋文侯杀死周携王后“周亡王九年”,周朝9年没有天子,说明清华简的主人认为周携王是正统。

《左传》《国语》尽管对周携王的记载不太好,将他视为“奸命”,内容也不太多,但从先秦史料来看,周携王是客观存在的,司马迁没有道理完全忽略周携王。

尤为重要的是,姬宜臼存在勾结外敌、弑父弑君的嫌疑,按理说不太可能得到普遍认可,那么他为何能够继位?后来二王并立中,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又为何突然支持姬宜臼?显然用“道义”两个字难以解释,结合当时这三国领土大幅度扩张,且很多属于周王室的领地,就不难理解姬宜臼是出卖国家利益才得到了这三大诸侯的支持。因此,“二王并立”才是符合当时的逻辑,作为当时顶尖史学家,司马迁对这段重大历史应该有所明辨。但事实上,司马迁无视“二王并立”的历史,完全忽略了周携王。

司马迁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在于他的“嫡长子继承制”的正统观,不承认周携王的正统地位,所以直接不予记载。在此之前,西周周懿王去世后,继任者是他弟弟周孝王,一个违背继承祖制却差点中兴了西周的明主,但司马迁好似刻意回避,对他描述只有“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一句话,对于周孝王的文治武功丝毫没有提及,如果不是《竹书纪年》等记载,后人也不知道周孝王的雄才大略。

由于司马迁根据自己喜好抹去了周携王,导致当时的历史逻辑出现问题,幸好先秦史料与清华简互相印证,让这一段历史得以真相大白,就让人更能理解为何东周开始郑庄公(郑武公之子)就敢于叫板周平王、周桓王了,原因就在于周平王上梁不正下梁歪,没有节操又出卖宗室利益,没有威信可言,所以诸侯愈发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

可见,司马迁在著史时,是根据思想倾向有所选择的,并非班固评价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只是后人将之捧上了神坛,让史记成为不可质疑的权威。

但实际上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得非常清楚:“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要成“一家之言”,自然内容上会有所选择,要符合司马迁的思想倾向了,忽略寒浞、周携王也就不奇怪了!

举报/反馈作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被誉为史家典范,不畏强权秉笔直书,被后世誉为“史圣”,近代鲁迅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不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就说司马迁接受的教育、个人的偏好,也决定了他在写作时也会有所倾向,不可能保持100%的客观中立,不信请看其他先秦正史上存在过,却被司马迁在史记中抹去的两位帝王。

太康失国时被抹去的帝王

夏启晚年,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导致朝廷混乱,于是在他去世后,随即爆发了诸子争位的内乱,史书上称之为“武观之乱”。最终,在这场内乱中,太康夺取了王位。

但太康继位后,不但没有改善朝政,反而变本加厉,终日田猎无度,贪图享乐,于是东夷有穷氏部族首领后羿,在太康田猎时趁机袭击,并俘虏了太康。随后,后羿废黜太康,并将他流放到了戈地,此后一说扶持了太康弟弟中康继位,一说后羿临朝八年,因为诸侯不服才扶立中康。总之,后羿有没有成为帝王说不清。

后羿有一个叫寒浞的手下,他野心勃勃诡计多端,设计杀死了后羿,自己做起了国君。中康之子“相”,逃到了豫东平原,投靠了夏族分支斟灌氏和斟鄩氏,建都于帝丘(后来卫都,河南濮阳),但寒浞派兵杀死了“相”,而“相”的媳妇有孕在身,从墙洞逃出,逃回娘家有仍氏,生下了少康。后来,少康率领夏族民众,击败了寒浞,恢复了夏朝统治。

不管少康如何中兴夏朝,但在少康恢复夏朝之前,寒浞的确是一个帝王,在位大约二三十年。

以上就是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的历史,前后持续大约40年,《国语》、《楚辞》、《左传》中都有所记载,但在司马迁的《夏本纪》中,除了提到“太康失国”四个字之外,其他的却只字不提。其实,不仅这段历史不提,“太康失国”的背景局势也没有提及。

大禹时期,至少有两个强大的政治集团,即夏族与东夷。大禹去世之前,原本准备禅让给代表东夷势力的伯益,后来伯益在与夏启争夺盟主位置中失败。夏族发生内乱之后,实力大幅度减弱,于是以后羿为代表的东夷势力,趁机夺取了盟主位置,后来寒浞杀死后羿,属于东夷内部矛盾。因此,后羿、寒浞“祸乱”夏朝,实际上是伯益与夏启争权的延续。

《左传》、《国语》的记载还算清晰,这两本书也是《史记》的重要史料来源,因此司马迁不可能不知道这段历史,那么为何他没有将之载入史册呢?原因很简单,司马迁认为太康、中康、相、少康是正统,夏族是正统统治者,东夷的后羿、寒浞属于叛乱者,因此不予记载。在此之前,记载伯益与夏启争权时说,“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也掩盖了伯益的身份与争权失败的原因。

西周灭亡后被抹去的帝王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史记》说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但战国竹简清华简显示,当时周幽王想要废嫡立庶,废掉太子姬宜臼,另立褒姒之子姬伯服,于是姬宜臼投奔外公申侯,《竹书纪年》中说姬宜臼在此自称“天王”,周幽王就派兵攻打申国。最终,申国勾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与姬伯服。

周幽王去世后,《史记》说是姬宜臼立即继位,第二年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出兵护送迁都洛阳,史称“平王东迁”,由此开启了东周历史。但《左传》、《国语》却还记载了一个叫“周携王”的周天子,当时属于周朝“二王并立”的时代。

当时,少数几个诸侯支持姬宜臼继承王位,但还有不少诸侯与大臣支持周幽王弟弟余臣为王,将他视为正统天子,史称“周携王”。周平王与周携王并存了21年,后来晋文侯将周携王杀死,大约九年后将还在申国的姬宜臼带到镐京,又过了周平王三年东迁洛阳。其中,清华简系年中说,晋文侯杀死周携王后“周亡王九年”,周朝9年没有天子,说明清华简的主人认为周携王是正统。

《左传》《国语》尽管对周携王的记载不太好,将他视为“奸命”,内容也不太多,但从先秦史料来看,周携王是客观存在的,司马迁没有道理完全忽略周携王。

尤为重要的是,姬宜臼存在勾结外敌、弑父弑君的嫌疑,按理说不太可能得到普遍认可,那么他为何能够继位?后来二王并立中,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又为何突然支持姬宜臼?显然用“道义”两个字难以解释,结合当时这三国领土大幅度扩张,且很多属于周王室的领地,就不难理解姬宜臼是出卖国家利益才得到了这三大诸侯的支持。因此,“二王并立”才是符合当时的逻辑,作为当时顶尖史学家,司马迁对这段重大历史应该有所明辨。但事实上,司马迁无视“二王并立”的历史,完全忽略了周携王。

司马迁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在于他的“嫡长子继承制”的正统观,不承认周携王的正统地位,所以直接不予记载。在此之前,西周周懿王去世后,继任者是他弟弟周孝王,一个违背继承祖制却差点中兴了西周的明主,但司马迁好似刻意回避,对他描述只有“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一句话,对于周孝王的文治武功丝毫没有提及,如果不是《竹书纪年》等记载,后人也不知道周孝王的雄才大略。

由于司马迁根据自己喜好抹去了周携王,导致当时的历史逻辑出现问题,幸好先秦史料与清华简互相印证,让这一段历史得以真相大白,就让人更能理解为何东周开始郑庄公(郑武公之子)就敢于叫板周平王、周桓王了,原因就在于周平王上梁不正下梁歪,没有节操又出卖宗室利益,没有威信可言,所以诸侯愈发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

可见,司马迁在著史时,是根据思想倾向有所选择的,并非班固评价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只是后人将之捧上了神坛,让史记成为不可质疑的权威。

但实际上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得非常清楚:“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要成“一家之言”,自然内容上会有所选择,要符合司马迁的思想倾向了,忽略寒浞、周携王也就不奇怪了!

标签: 历史古代汉朝

更多文章

  • 石达开的出走和天京事变有什么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石达开的出走和天京事变有什么联系?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如果石达开没有从南京带兵出走,太平天国会多支撑几年,但仍然难免灭亡的命运。接下来,津城沐雨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石达开的出走,和天京事变密不可分。正当太平天国运动达到高潮时,太平天国领导层内部发生了内讧,先是杨秀清被杀,东

  • 扶不起的阿斗为什么还当了29年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扶不起的阿斗为什么还当了29年皇帝?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禅是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创建者刘备病死后,他的儿子(十七岁的刘禅)被扶上了皇位,这位蜀汉后主为人懦弱愚钝,不思治国理政,诸葛亮等辅佐他的老臣们只好干着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蜀国朝

  • 诸葛亮提拔一个文盲大将,背后有何用意?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诸葛亮提拔一个文盲大将,背后有何用意?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他是三国时期最耀眼的政治名家,号卧龙,单名一个亮字,横穿整个三国,为蜀国鞍前马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回顾诸葛亮的一生,功绩无数,足智多谋,运筹帷幄

  • 春秋时期的楚国是怎么出现的 楚国最后又是怎么被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楚国,战国

    还不了解:历史楚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楚国:春秋时期的最穷国,后一举成为五霸之一,灭亡之路太心酸了,周成王时期,部落首领熊绎被封为子爵,他的封地便是楚国。根据近年出土的考古证物来看,楚国建国初期,曾发生了楚人于鄀国盗牛祭祀之类的偷盗事件,从这里就能看出:楚国在建立之初

  • 秦国和楚国最初不是盟友关系吗 两人最后是怎么走上对抗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秦国,楚国

    还不了解:秦国和楚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国和楚国,本来是盟友,为何走向了对抗?春秋四大强国,指的是当代史学家列举的东周春秋时期的四个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他们分别是:齐国、晋国、秦国、楚国。在春秋四大强国中,秦国和楚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共同对抗晋国的盟友,

  • 楚国被灭留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 三户指的是哪三户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秦国,楚国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哪三户?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陈胜吴广身死,现在到了章邯对付六国旧部的时候了。六国旧部中,自然也有当年秦国最强劲的对手——楚国。虽然楚国被灭,不仅仅是因为秦军凶悍,也在于当年的楚王也并不是什么好君主。但是国仇家恨一对比,楚人还

  • 历史上扶苏究竟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古代,秦朝

    历史上扶苏究竟是怎么死的?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从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六国,建立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为当时人们的交往沟通产生了极大便利,也为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如此鼎盛辉

  • 刘秀不顾大臣反对杀了一人,带来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刘秀不顾大臣反对杀了一人,带来了什么影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看关于中国通史之类的历史纪录片时,只要聊到东汉帝国的开国君主刘秀,我们就必然会说到他的政权极度依赖于豪强,以至于中央集权远不如西汉时期。这种说法容易让人形成一种印象,那就是光武皇帝就是一个和事佬,根本就没有刘邦那样的霸气,

  • 汉文帝刘恒登基后为何杀刘盈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汉文帝刘恒登基后为何杀刘盈的儿子?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唐·高适女性作为人类性别组成的二分之一,历史上从来都不缺少著名人物。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垂帘天下的女性帝王,比如闻名天下的武则天,还虽未登帝却大权在握的吕雉。吕雉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

  • 北宋曹皇后临死前做了一件什么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北宋曹皇后临死前做了一件什么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北宋的曹皇后是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如果不是电视剧《清平乐》的渲染,在民间并不那么出名。历史悠久的曹皇后于1034年进入皇宫。在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个王朝之后,终于成为北宋太皇太后。于1079年因病去世,享年64岁。别看曹皇后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