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埋没的帅才,失意的英雄,三国赵云的人生际遇为何那么惨?

埋没的帅才,失意的英雄,三国赵云的人生际遇为何那么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327 更新时间:2024/3/11 9:01:26

埋没的帅才,失意的英雄,三国赵云的人生际遇为何那么惨?

对赵云的记载主要是《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解。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列传记且排在最后一位。相比其他四人,赵云的记载也最为简略,仅有四百余字,除了当阳长坂坡救主、箕谷失利两件事外,再无更多的显赫战功可言,甚至在箕谷失利后还被降职,“五虎将”中是的其他四位相比,赵云也迟迟未能拜将封侯,可以说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人之一。

但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却是一身是胆,英勇善战,深明大义,公正无私,是民众心中完美的武将。

回顾三国历史,在刘备创立蜀汉的过程中,刘备、诸葛亮、关羽、魏延、马谡蒋琬费祎、姜维等等,唯独少了赵云的身影。

其实以赵云的文韬武略,深谋远虑,其才其德都是堪当大任的。

赵云曾经两次独立带兵,一次是攻取荆南桂阳郡,一次是从荆州出发增援四川,平定江阳、犍为等郡县。这两次带兵, 带的都是偏师小股部队而非主力, 但赵云都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更重要的是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

假设当初留守荆州的不是关羽而是赵云,假设刘备听从赵云劝告不和孙吴交战,或者和孙吴作战时能以赵云领兵,假设诸葛亮一出岐山不以马谡为先锋,而以赵云为先锋……那三国的历史会不会走向另一个结局?!

史料还记载了赵云的两次谏言,以少胜多的“汉水之战”、处败不乱的“箕谷撤退”都可以反映出赵云临危不惧的智勇、审时度势的冷静、顾全大局的胸怀。

这样一位杰出的帅才为什么却得不到重用,真的是刘备、诸葛亮等不识人才?

一是门第观念作怪。

自春秋至秦汉乃至三国两晋南北朝,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普遍重视门第等级,因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等级观念和社会现象。赵云出身寒微,没有显赫的家世。而马超是名门之后,子承父业,基础雄厚;关羽、张飞虽是出身草莽,但与刘备情同手足。而赵云是中途归顺,又没有自己的基本队伍,自然不属于刘备核心圈子里的成员了。

二是赵云的特殊经历使其不受信任。

赵云原是公孙瓒门下,当初刘备想挖走人才,但赵云重情义,没有答应,直到后来公孙瓒失败后,才归顺了刘备,所以刘备多少是有些心里芥蒂的。而赵云每逢关键时刻总是提出不同意见,直抒己见,自然会召来一些非议甚至嫉恨。

三是刘备、诸葛亮用人的策略问题。

刘备心中最信任的仍然是他的义弟关羽、张飞,每次分兵总是自领一路,关羽带一路。自己率军攻东西两川,留守荆州的重任自然交给关羽,用人失察的根由还是在于主观感情色彩代替了唯才是用的客观标准。而诸葛亮最信任的是荆襄人士,如马谡。

刘备刚称汉中王时,拜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赵云则为翊军将军。赵云无论资历与战功都先于马、黄却未能获封上将。

到了景耀三年,后主刘禅追谥故将军,关羽追谥为壮缪侯;张飞追谥为桓侯;马超追谥为威侯;黄忠追谥为刚侯。偏偏没有赵云,后来姜维等人打抱不平,才在景耀四年追谥为顺平侯。照理说后主刘禅不应该如此,赵云不但是刘备集团的大功臣,而且还是刘禅的救命恩人,刘禅为什么不追谥赵云。,并非刘禅智障者,忘恩负义,根源还是在刘备,因为刘备只封了四员上将,赵云死前只是镇军将军,刘禅按照四员上将的名单和规格来追谥已故将军,因此没有赵云。值得庆幸的是刘禅从善如流,最后还是追谥了赵云顺平侯,而在赵云之前,蜀国已经有十一位人士获封谥号。

直到了唐代,有关赵云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都极少。到宋元时期,经过讲史艺人、元杂剧作者的加工创作,赵云形象才逐渐丰满起来。

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中,通过对“长坂救主”等情节的夸张、渲染,对赵云形象进行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塑造。长坂坡一役,赵云单枪匹马入曹军,于百万军中与主公救阿斗,至刘备平定益州,恩封五虎将军,赵云被封为立国侯。赵云在民间传说中形象的提升。

直到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经过增饰、加工,最终将赵云塑造为一位近乎完美的武将。比如“长坂坡救主”一段,《三国志》及“裴注”中仅有百余字的记载,而在《三国演义》中扩展为将近四千字,即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赵云“单骑救主”的英勇行为被曹操惊叹为“世之虎将也”,赵云“忠以卫上”“勇冠三军”的壮举使他成功跻身三国一流战将行列。为塑造赵云的完美武将形象,弥补历史上的赵云“战功不著”的缺憾以及文学形象的单薄,罗贯中还虚构了许多赵云的故事,如“磐河救公孙瓒”“北海救孔融”“卧牛山投刘备”“穰山斩高览”“保诸葛亮,过江吊丧”“迎接张松”“推荐李恢,说降马超”“败徐晃,降王平”“斩金环三结,一擒孟获”“凤鸣关力斩五将”“天水关战姜维”“箕谷道断后”等。

历史真实的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对蜀汉功勋彪炳,但生前却得不到相应的提拔,死后又不能彰显功绩,着实委屈!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清朝咸丰帝怎么死的?咸丰帝为什么这么短命才活30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清朝咸丰帝怎么死的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是因病重而逝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帝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 咸丰帝在位十一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爱新觉罗·

  •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李渊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

    唐朝早期的玄武门之变,相信很多人都清楚,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突然袭击,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随后杀进宫里,逼着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没过多久秦王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李世民。其实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的终极目标就是皇帝。至于当太子,是有变数的,一点都不保险。万一哪天,皇帝下令改立太子,也不是没有可能

  • 刘备为什么传位给刘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

    说起三国历史中最傻的一个人,很多人都能想到刘禅,因为当年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让后人一致认为刘禅确实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很多人都很奇怪,刘备那么聪明,他明明有四个儿子,为何非要选择智障者刘禅呢?其实刘备之所以选择刘禅,其实就是因为中国古代历来的规矩,要立嫡为长,因为这样的选择既不会引起兄弟之间的矛盾

  • 三国历史上刘禅算是昏君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有一名话叫“扶不起的刘阿斗”,是说刘禅不思进取,当了皇帝只会整天玩乐,即使有诸葛亮这样的名臣辅助也无济于事,最终江山落入了他人手中。其实刘禅并非愚不可及,他的智商一点儿都不低,诸葛亮曾评价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三国志》说他也曾是一位“

  • 刘弗陵是汉武帝亲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

    刘弗陵是汉武帝刘彻的幼子,8岁登基,21岁去世,在位13年,是为汉昭帝。刘弗陵的母亲是赵婕妤,又称钩弋夫人。据说钩弋夫人怀胎14月,生下刘弗陵,于是汉武帝将她居住的宫殿命名为“尧母门”。然而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女人怀孕14月产子,绝无可能,于是便有人怀疑刘弗陵不是汉武帝亲生。

  • 永贞革新是什么,永贞革新为什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

    永贞革新是什么永贞革新(改革因在永贞年间进行,故得名),又称二王八司马(“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事件,是在唐顺宗永贞年间,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永贞革新

  • 商朝为什么频繁迁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

    商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过程中,将王位的世袭制展现的淋漓尽致,自夏朝建立后,都城“似乎”定在洛阳。那个时候的夏朝还是很小的,与现在的中华大地相比,只能用

  • 北齐高澄怎么死的,高澄为什么被厨子砍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

    北齐高澄是被兰京所杀。兰京是南梁勇将兰钦之子。因与东魏交战而被俘虏。作为俘虏的兰京被分配到了高澄的府中当厨子。兰京曾多次请求回家,但高澄借不允许,扬言要杀了他。这让兰京决定先下手为强,兰京暗中与同党六人策划反击。北齐高澄在东魏作为人臣而言,其权位几乎已臻顶峰,高澄遂与亲信们开始密商正式夺取元氏政权。

  • 陈玄礼为什么要杀杨玉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

    陈玄礼自身肯定是没有胆量哗变杀害杨国忠和杨玉环的,其背后的主谋就是太子李亨。李亨是这次马嵬驿兵变的幕后主使者,理由有两点,1、发动叛乱的陈玄礼后来被李亨封为蔡国公,善终;2、杨国忠、杨贵妃之死,对太子李亨有利。李亨这个太子当得十分憋屈,杨国忠做宰相期间,多次炮制冤案来陷害太子李亨,李亨只能忍气吞声。

  • 史思明为什么被儿子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因为史思明脾气暴虐,遇到问题就会大发脾气,曾多次威胁要杀掉史朝义,史朝义每次听到都忧惧异常。史朝义常随史思明带兵,为人谦恭,爱惜士卒,深得众心,但史思明更偏爱小儿子史朝清,派他留守范阳,时常有杀掉史朝义,立史朝清为太子的念头。史朝义的部将骆悦、蔡文景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在史思明驻扎在鹿桥驿之时,就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