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法正带头违反法纪,为何诸葛亮却不追究呢?

法正带头违反法纪,为何诸葛亮却不追究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197 更新时间:2024/1/23 3:21:18

导读建安十九年,刘备在法正的帮助下,攻克成都,全据益州,实现了《隆中对》中“据有荆、益”的初步战略目标,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此后,踌躇满志的刘备自领益州牧,并对众将论功行赏,其中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这样,法正就从刘璋手下一名没有实权的军议校尉,一跃成为刘备集团中“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的重臣。

从怀才不遇到权倾蜀郡,法正在经历了人生过山车后,就开始彻底释放自己。

他一餐之德必报恩,睚眦之怨必报仇,在这过程中,法正由着性子擅杀了多位与他有过过节的人。

作为《蜀科》的制定者之一,法正却带头违反《蜀科》中的法纪,作威作福。他的行为激起了有识之士的愤慨,于是,就有人向诸葛亮告发法正,希望诸葛亮能够禀报刘备,治一治法正。但在此时,一向严于执法的诸葛亮,却罕见地以法正劳苦功高为由,拒绝向刘备告发法正。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国志·法正传》

也就是说,在法正知法犯法公然违反《蜀科》的情况下,作为《蜀科》的主要制定者以及执行者,诸葛亮竟然无视法正的违法乱纪行为。

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什么要对法正网开一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当时刘备集团的内部隐患说起。

明争暗斗隐患:强龙荆州派与地头蛇益州帮存在利益冲突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三国志·先主传》

刘备在拿下益州后,大业初成。此时刘备集团中名将如云,谋士如下雨,刘备的实力及个人声望均达到鼎盛状态。但是,刘备集团中也存在着隐患。那就是有两个派别同时存在:一个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另一个是以法正为首的益州(本地)帮。荆州派是刘备集团的基础,而益州帮则为刘备取益州立下汗马功劳,在战时状态,两派人马尚能一致对外,一旦外部威胁减弱,两派之间将会不可避免地爆发龙头之争,而这正是刘备所担心的。

老谋深算的刘备未雨绸缪,他任命荆州派的首领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因为刘备当时就是左将军,所以,“署左将军府事”的诸葛亮,实际上就是刘备的副手,成为刘备所倚重的“股肱”,同时,刘备又让益州帮的老大法正当蜀郡太守、封扬武将军。

表面上看,法正的职位在诸葛亮之下,但是,法正却拥有“外统都畿”的特权,即成都的守备由法正负责,另外,法正还是刘备的首席谋士,即谋主。

所以在实际上,诸葛亮、法正两人是平分秋色的存在,双方谁都不敢招惹对方。综上所述,刘备通过行政手段,使诸葛亮、法正两人互相牵制,从而使荆州派与益州帮处于势力均衡的状态,双方暂时相安无事。但是,一山难容二虎,刘备此举也埋下了让手下明争暗斗的隐患。

强龙与地头蛇之争:诸葛亮抢得先机

刘焉、刘璋父子在治理益州时,既不勤修德政,即“德政不举”,又不严格执法,即“威刑不肃”,从而使益州法纪日益松弛,豪强、士大族们专权自恣,欺压百姓。蜀中民众对此怨声载道,民心思反。刘备在平定益州后,为了彻底扭转蜀地纲纪紊乱,吏治败坏的局面,决定制定《蜀科》,并将其作为治理蜀汉的法律依据。

为了确保《蜀科》既能兼顾到各方的利益,又能达到“法治革新”,使吏治清明的目的,刘备在选择制定《蜀科》的人选时颇费了一番思量,最终他指定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等五人来“共造蜀科”。

刘备作出这一决定显示出了他深厚的政治功力。制定《蜀科》小组的人数是五人,可以确保在小组成员出现分歧时,不会出现正反方处于人数2∶2的僵持局面,从而使小组工作无法开展。事实上,刘备暗藏私心,他指定的五人小组中有三人属于荆州派,法正、李严两人则属于益州帮,

也就是说,刘备已经确定了诸葛亮在小组中的核心地位。制定《蜀科》后,诸葛亮铁腕推行法治,打击之前为所欲为的士大族及豪强。如此一来,诸葛亮就动了益州帮的奶酪,益州帮当然不会甘心失去所拥有的特权以及财富,于是,益州帮就推举当时风头正劲的法正,向诸葛亮发难。

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法正以当年刘邦入关为例,批评诸葛亮的政策操之过急,并劝谏诸葛亮要“缓刑弛禁”,以避免激怒蜀中的士大族及豪强们。法正表面上是劝谏诸葛亮,实际上却是在警告诸葛亮。

诸葛亮是何许人,他当然明白法正的话外之意,但同时,他也很清楚,如果此时向以法正为首的益州帮妥协,那以后就将无法再约束益州帮了。因此,诸葛亮就针锋相对,批评法正对此问题的看法过于片面,而且所引用的例子与实际情况不符,并强调乱世必须用重典的必要性,否决了法正提出的建议。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刘备的精心布局下,得以成为制造《蜀科》小组的核心,从而能够按照荆州派(主要是诸葛亮)的治国思路来完成《蜀科》。而在执行环节,诸葛亮也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以法正为代表的益州帮提出的建议,坚持推行法治,从而严重地打击了蜀地的士大族及豪强势力,为荆州派上位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在刘备的支持下完胜以法正为代表的益州帮。但是,法正很快就给诸葛亮出了一道难题了。

诸葛亮选择对法正网开一面原因:符合个人以及刘备集团的利益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主公,抑其威福。”——《三国志·法正传》

刘备在拿下益州后,大封群臣,法正因为在刘备入川过程中居功至伟,被刘备封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获得了“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的显赫地位,风头一时无两。

也许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一朝得志的法正出现了举措失当的错误。作为制造《蜀科》的成员之一,法正竟然知法犯法,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解决个人恩怨:他擅自处决了多名与他有过过节的人。而当时诸葛亮正在铁腕治蜀,法正的行为无疑是直接打脸诸葛亮,看起来,蜀汉两大巨头之间的冲突已是不可避免。但出乎意料的是,诸葛亮对法正的行为却视而不见,按兵不动。于是,有人就直接向诸葛亮告状,希望诸葛亮能够直接禀告刘备,以便能煞一煞法正的嚣张气焰,但诸葛亮却以“法正劳苦功高”为法正的行为进行辩护,同时拒绝向刘面揭发法正。诸葛亮此举既违背了他“以法治蜀”的承诺,也与他“执法必严”的风格相悖,同时也损害了他的个人威信。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宁可损害个人威信,也要对法正网开一面呢?

一、二虎相争必有一伤:避免与法正正面交锋

如果说法正睚眦必报是真情流露,那么,劝诸葛亮向刘备告发法正的人,绝对是来挖坑让诸葛亮去跳的。首先,诸葛亮虽然贵为刘备的“股肱”,但法正也是刘备的“谋主”。刘备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让诸葛亮、法正两人各负责一块业务,不希望他们之间有太多的交集,当然更不希望他们起冲突。在这个前提下,如果诸葛亮打破默契,冒然向刘备告发随时跟随在刘备身边的法正,刘备必然会怀疑诸葛亮这样做的动机,此时,诸葛亮就会处于吃力不讨好的境地。

其次,诸葛亮铁腕整顿吏治已经得罪了蜀中诸豪强,如果再与益州帮的领军人物法正起冲突,那么蜀中豪强可能就会揭竿而起,后果将不堪设想。诸葛亮这种级别的人,当然知道与法正起冲突的后果是什么,所以,他才选择冷处理此事。

二、稳操胜券:诸葛亮手握主动,不需主动出击

诸葛亮在制定《蜀科》过程中,凭(荆州派)人数优势压过益州帮,从而得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制定《蜀科》,而在整顿吏治的过程中,诸葛亮又霸气地否决了法正提出的建议。

这表明,当时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已经确立了对益州帮的领先优势。已经手握主动权的诸葛亮,如果选择强出头与法正硬碰硬,不仅会使刘备集团中两大派别发生内讧,而且会让刘备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最终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

在这种情况下,不采取行动才是最好的选择。

三、刘备默许了法正的行为

法正是刘备手下的当红炸子鸡,而且手握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诸葛亮虽然职位比法正高,但实际上他却管不了法正,刘备才是法正唯一的上司。法正的所作所为刘备也是看在眼里,但他却沉默以对。这表明刘备对法正的使用是“唯才是举”,即只考虑其才能而忽略其个人品质(这与曹操对贾诩的使用如出一撤)。也就是说,刘备默许了法正的擅杀行为。

因此,在明知刘备是法正靠山的情况下,诸葛亮能做的就是选择性失明,对法正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了。

综上所述,法正之所以敢于以身试法,擅杀与他有过节的人,是因为他得到了刘备的默许。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为了确保刘备集团的稳定,以及避免危及个人地位,只好选择对法正网开一面了。

诸葛亮是荆州派的首领,而法正则是益州帮的老大,这点诸葛亮、法正、刘备三个人都心知肚明。因此,刘备在确立了诸葛亮的“股肱”的地位后,又让“谋主”法正掌管蜀郡的兵权,目的就是为了让诸葛亮、法正两人能够平起平坐,以平衡荆州派与益州帮的势力。

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在制定《蜀科》时确立了领先优势,随后又以《蜀科》为依据,整顿吏治,对蜀中豪强、士大夫进行打压,进一步削弱益州帮的势力。此时,法正等人虽然对诸葛亮执法过严心怀不满,但法正、李严(属益州帮)均参加了制定《蜀科》的工作,因此也只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随后法正公然以身试法,擅自处决与他有过过节的人,挑战诸葛亮的权威。但诸葛亮认为法正的上司是刘备,在刘备假装视而不见的情况下,如果冒然处置法正,或向刘备告发法正,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反复权衡下,诸葛亮决定对法正网开一面。

标签: 历史三国法正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北伐真的是为了兴复汉室吗?其实不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三国,诸葛亮

    公元221年,刚刚称帝不久的刘备顾不得休息,就以为关羽报仇为借口,起兵伐吴,意图夺回荆州,以重建对魏、吴的战略优势,夷陵之战爆发。但失去法正的刘备,无法再现汉中之战时的神勇,被东吴无名后辈陆逊火烧连营,败退白帝城。公元223年,刘备自知大限将至,于是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并要求刘禅要对诸葛亮“事之如父

  • 黄庭坚有哪些经历?为何不受朝廷重用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宋朝,黄庭坚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黄庭坚亦可谓是大名鼎鼎之人了,他在诗歌方面了与苏东坡并称“苏黄”;在词作上与秦观并称“秦黄”;在书法上更是与苏轼、米芾和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但真真读过,读懂他作品之人怕是不多。黄庭坚似乎是个被边缘化的人物,如宋之朱敦儒,民国之黄侃一样,名头不小,但认知率很低,除了书法因拍卖创

  • 公孙瓒手下的三位大将,为何只有严纲下场不好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三国,严纲

    汉末三国时期,曾出现过许多割据一方的诸侯群雄,其中就有著名的“白马将军”公孙瓒。今人谈到公孙瓒,对其大多只剩下“刘备故友”的印象,其实历史上的公孙瓒,威名一度远震北疆。在公孙瓒与袁绍争锋前期,他还曾一度占据上风。不仅如此,公孙瓒麾下也曾是猛将如云,其中三员大将堪称一时之杰,他们分别是严纲、赵云和田豫

  • 蜀汉灭亡后,为何东吴能坚持那么久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三国,孙权

    东汉末年的时候,由于统治者的重用宦官以及幼主的无能。导致了天下变的纷争,诸侯群雄势力割据。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动荡社会时期,这就是三国主义。从广义上来说,三国时期指的是董卓入关之后。而在狭义上来讲,这是指的魏蜀吴三国成立之后形成的鼎足之势。在当时,曹魏是群雄割据势力中最为强大的一个政权,南方

  • 如果刘备换成赵云,三英战吕布结局会改变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三国,赵云

    我们都知道我们古代有四大名著,其中我感觉最经典的莫过于三国志了,该电视剧当中比较经典的战事莫过于三英战吕布了,当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大战吕布,但是最后还是打了一个平手,三个人最后都没有降服吕布那么我们大胆的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赵云在现场,不用刘备出站,张飞,关羽,赵云三个人去和吕布大战,能否击败吕

  • 关羽生平的第一战是哪场战役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三国,关羽

    武圣人关羽,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流中,关于他一生的记载数不胜数。在他去世后的1800年里,各朝各代的帝王都会给关羽追封一些封号以此来纪念这位圣人。关羽由于出生在汉朝末期的三国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在战争中度过的,而最后也是在战争中去世的。他的生平当中经历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战争,那么大家知道关羽生平的第一战

  • 东吴的潘璋为何被称为“名将”的克星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三国,潘璋

    三国演义中,有一人被称为是名将克星,这人就是东吴的潘璋。五虎上将中的关羽杀不了潘璋,反被潘璋擒获。黄忠杀不了潘璋,反而被潘璋部将所伤,最终不治身亡。那么潘璋到底有多厉害,关羽和黄忠都杀不了,并且两人都栽在潘璋的手上,最后又为何被关羽的儿子关兴给轻松斩杀了呢?关羽关羽是蜀汉五虎上将之首,战力强悍,巅峰

  • 关羽和马超谁更厉害?关羽为什么不服马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关羽,马超

    很多朋友都很好奇关羽和马超谁更厉害?关羽为什么不服马超?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的解读,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似乎这个问题并不难。因为在小说中关羽曾经亲口对曹操说过,张三爷的武功比自己强不少,显然是认为自己不如张飞的。而张飞又与马超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这答案好像就有了。不过,小说中另外的一个场

  • 历史上关羽跟刘备是怎么认识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关羽,三国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段时期,那么关羽跟刘备是怎么认识的呢?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有很多有影响的人物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出生的。这些人物给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无论是在武功或是其他方面都是非常厉害的。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一面。其中

  • 东汉末年名将关羽之子关平是被谁杀掉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关羽,三国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东汉末年名将关羽之子关平的故事。关平(178年—220年),东汉末年名将关羽之子,关羽率军攻打樊城时,孙权、吕蒙趁机背盟偷袭荆州,关羽后院起火只得从前线战场撤退。因为关羽的大本营江陵被东吴军攻占,关羽军中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