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帝独创的“重华宫茶宴”是什么?

乾隆帝独创的“重华宫茶宴”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404 更新时间:2023/12/5 18:21:00

乾隆帝独创的“重华宫茶宴”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给大家聊一聊清朝读书人,最想吃的1顿饭。这顿饭不但可以让读书人,将肚子吃得饱饱的,还可以“光宗耀祖”。

吃饭的地,分量很重

这顿饭名叫“重华宫茶宴”,由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独创”,地点是他的私人寝宫重华宫。

弘历从17岁开始就住在这里,初入住之时,这里还没有“宫”,只有“所”,叫乾西二所,一座始建于明代的皇宫小院落,有点偏,不怎么起眼。

1733年弘历加封“和硕宝亲”,雍正皇帝为表明自己对这位皇子的信任,为其居住之地赐名“乐善堂”,表扬弘历“乐善”的好品质。

但“乐善”的品质没有掩盖乾隆“自恋”的性格,刚当上皇帝,啥事还没有干,就把自己狠狠的夸了一下。

弘历登基为乾隆帝之后,“乐善堂”升“堂”为“宫”,叫重华宫,“重华”二字取自《书·舜典》中的“此舜能继,重其德之光华”,比喻乾隆继承雍正,跟舜继尧同理,是看重乾隆的才华,而这才华必定创造千秋盛世。

与此同时乾隆皇帝,对自己的这个“龙兴之地”,还有着浓厚的感情,所作《重华宫记》把这情表达的淋淋尽致,不像一位霸气帝王,有丝丝李后主的感觉。

他说:少而居之,长而习之,四十余年之政,皆由是而出……盖宿学之所安,旧剑不能忘也,是以四十八年以来,元旦除夕,无不于此少坐。

重华宫对于乾隆帝来说,是沉淀青春记忆的地方,是他难以忘怀之地,是他内心深处最后的港湾。

“重华宫茶宴”是乾隆皇帝在自己最看重之地,摆下宴席邀请他人参与,可见这顿饭对于乾隆爷来说,分量比天还“高”、比地还“厚”。

乾隆去世之后,重华宫茶宴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作为一种政治遗产,被此后的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延续,根据清宫相关典籍的记载,整个清朝共计举办了70多次。

吃饭的人,要有点本事

“重华宫茶宴”举办的时间,一般是在元旦过后的3天任选,参与人员并非礼部之类的机关挑选,而是由皇帝亲自仔仔细细地敲定。

由此可见来吃饭的人,必定是皇帝最喜欢、最信任之人,不会是平日里,跟皇帝蹬鼻子上脸的人。

除了必须是皇帝信任的近臣,文字才华不行的人,也是入不了皇帝的“法眼”,在基本标准中,是否能够写得1首好诗词,是来吃饭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乾隆皇帝作为1生写1万多首的“大诗人”,很在意这点。

古代的读书人,诗词歌赋是必修课,是炫耀自己才华很牛逼的资本。皇帝作为全天下的主人,也是天下读书人,朝思梦想,一定要服务的大老板。所以只要皇帝都说好了,这句话的“分量”,足够读书人到处炫耀,且听众还得恭恭敬敬的不停点头,表达“是的、是的、真的好”。

“重华宫茶宴”所带来的帝王背书,潜移默化的可以让受赞赏者“高人一等”。所以乾隆皇帝开创的这顿饭,清朝读书人做梦都想吃,能吃到的人,人生都不会差,君权至上的年代,帝王一句话,锦衣玉食不在话下。

这顿饭吃什么?

这顿饭,吃饭地方很“重要”,去吃的人很“重要”,那问题来了,他们吃得怎样?

从食材来说吃得很“雅”,主食的名字叫“三清茶”,选用上好的松实、梅花、佛手,配以纯洁的“雪花”来泡。

乾隆皇帝认为这茶不但“延年益寿”,还象征着做人的极好品质,为此留下御制诗称赞:

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辩鱼蟹,鼎烟迭声火。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桨澈。偓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软饱趁几余,敲吟兴无竭。

色不妖、香且洁、味芳腴,不骄傲、守底线、要知足,对于乾隆来说,“中庸”是他认同且推崇的做人好品质之一。

怎么吃?

跟领导吃饭怎么可能是“白嫖”,何况还是清朝读书人最大的老板,坐在龙椅上的清朝皇帝。

在吃茶间隙,皇帝往往会带头作一首御制诗。然后所有到场的大臣,依照这个诗中表达的主题,以此作诗连句,每个人必须说4句,且一定押韵。

具体怎么玩的,我们以乾隆四十年御制《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等用天禄琳琅联句是日复成二律》为例子。

乾隆出诗:甲子琳琅辑天禄,因之内殿皮昭仁。三旬阅岁编维旧,四库于今书荟新。体固参差置应别,品资检校的求真。笑谘迩日抽增者,岂乏当时预选人?交泰联情聚翰寮,重华喜值小年朝……。

纪晓岚接:庚歌庆叶需云乐,煦育方逢木德仁。青鸟一声春信早,仙冀三叶岁华新。琳琅法曲听逾好,绿缈琼台画不真。自诧微臣本凡骨,金鳌亦作从游人。昨岁殊恩逮小僚,叨陪嘉宴有今朝……。

接诗词结束后,只要皇帝满意,觉得你的诗词确实写到他的心窝子里去了。一高兴,往往都会赏赐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珍贵之物。

拿到赏赐的人,则会兴奋全年,大呼“皇恩浩荡”,不但拿到了“钱”,还获得了皇帝赞誉,九五之尊的美誉。古代以服侍天子为己任的读书人眼里,足够“光宗耀祖”了。

这就是清朝读书人,最想吃的1顿饭。

标签: 历史古代清朝

更多文章

  • 汉献帝一生说过最牛的两句话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汉献帝一生说过最牛的两句话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是件很正常的事,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慢慢积压着各种社会矛盾,矛盾积压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朝纲崩溃,皇权旁落,进而天下大乱。这时候许多英雄人物就开始逐鹿中原,或扶旧厦于将倾,万里觅封侯。或拥兵自重,

  • 占尽优势的李建成为什么还是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占尽优势的李建成为什么还是失败了?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尽管兄弟争权夺利笑到最后的,是后来当了皇帝的李世民,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明显是太子李建成更有胜算。因为从当时的条件来看,他可以说是天、地、人三方面的条件全具备了,但他最后还是惨遭失败,不仅没有在权利争斗中上位,反而身死家灭,这究竟是为

  • 明成祖朱棣的是非功过应该怎么评判?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的是非功过应该怎么评判?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朱棣(1360—1424)祖籍安徽凤阳,出生江苏应天(今江苏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代皇帝,即明成祖。朱棣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朱棣自称是马皇后嫡生,实际上他的生母是

  • 永乐盛世对于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永乐盛世,明朝

    众所周知永乐盛世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辉煌的时期之一。那么永乐盛世对于后世的影响有多大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感兴趣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吧~统治中国的永乐皇帝朱棣一直抱有恩威遍施海内的“雄才大略”,而盛世雄厚的国力为这个“大一统”信念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永乐盛世的出现,把中国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物质

  • 康熙最惨的孙子,被囚禁了53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康熙最惨的孙子,被囚禁了53年,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说到历史上被囚禁的人物,大家很可能立马想到张少帅,他被校长囚禁了整整52年,听起来似乎挺惨的,其实在清朝时期,康熙有一位孙子,他比张少帅更惨,虽然活到了80岁,却被囚禁了53年,比张少帅还多一年,如果两人比赛的话,很明显张少帅输了,赢了

  • 孙尚香和刘备在一起三年时间 两人为何连一个孩子都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刘备,孙夫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孙尚香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孙尚香为何没与刘备生下一男半女?孙夫人,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她叫什么“孙尚香”,是孙权的妹妹,曾与刘备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说孙夫人为什么没生育,我首先想到的是刘备的年纪问题。《三国演义》中,吕范来找刘备,替孙权的妹妹(不叫什么孙尚香)说

  • 历史上真实的元稹是个什么样的人?都有哪些风流韵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元稹,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文章。在唐朝时期,国家的繁荣和富强给人们带来了思想的升华,使得人们越发注重于文化素养的提升。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作品,比

  • 历史上梅花内卫诞生于何时?他们是真实存在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梅花内卫,唐朝

    武则天,并州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在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以及做一些不为人知之事,便会设立一些特务机构,培养一批精英的内卫。这些内卫、暗卫的存在也是帝王们最后的底牌,其传奇故事也是屡为后人所传颂。大型古装悬疑剧《神探狄仁杰》里,便存在一个十分特

  • 慈禧的妹妹被封为皇后,为何却意外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慈禧的妹妹被封为皇后,为何却意外死亡?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她出身于大族钮祜禄氏,和后宫佳丽三千的其他妃子们相比,她的家世明显是后宫里面最好的,而且咸丰的原配死的早,慈安的家世可以说就是无可争议的皇后人选。在道光皇帝这一代帝王期间,她的显赫家族就出了两位钮祜禄氏的皇后。和慈安在同一时期的还

  • 朱棣派大臣胡濙外出求仙是不是一个幌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朱棣,明朝

    很多人都觉得朱棣派大臣胡濙外出求仙是不是一个幌子?小编觉得是,真实理由应该是寻找让他头疼了十几年的建文帝。当时很多人传说建文帝没有被大火烧死,而是逃亡在外。听到风言风语后的朱棣心里可难受了,联想到整个建文朝只有极少数文臣学士投降的事实,他也就更加怀疑建文帝是否真如人们讲的那样,已经亡命天涯了。经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