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承乾身为长子又是太子 李承乾为什么还要造反

李承乾身为长子又是太子 李承乾为什么还要造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463 更新时间:2024/1/22 22:43:07

李承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承乾作为李世民的长子,已经是大唐太子,为何还要谋反?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也因其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虽然唐高宗李治确实是一名英主,但作为嫡三子的他,这个皇位本不该属于他,而是嫡长子李承乾。

自古封建阶级施行的多半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唐代自然也不例外。而在李世民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却是发生了一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变故。那就是原本已经被立为大唐太子,李世民的嫡长子,生来就是为了培育成下一任君王的李承乾,却是安分不下来,选择了谋反这一条道路上位。李承乾究竟遭遇了什么,让原本有着大好前程的他最终走上了不归之路?

首先,李承乾绝非是不讨李世民喜爱,而是预感到了自己太子的地位不保才选择的造反。相反,从幼年时期便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李承乾绝对是寄予厚望,是当之无愧的钦定"唐三世"。武德二年(619年),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因为这位皇子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因而得名李承乾。然而身为皇孙,怎么可能单单为宫室之名,"承乾"二字乃有"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无疑表达了唐高祖李渊对于这位皇孙的厚望。

武德三年(620),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册封为恒山王。四年后,武德七年(624),李承乾又被追封为中山王,朝廷还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武德九年(626),李世民继位后,在册封太子的诏书中称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也并非夸夸其辞。

作为唐太宗的嫡长子,李承乾绝对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而唐太宗对待自己这位太子绝对算得上是溺爱了,不仅将长孙家庆任命为李承乾的侍读、还将长孙家庆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自己也时常亲自教导他君王之道。李承乾也绝对不负父皇的期望,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李世民还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这时的李承乾不过十二岁。

然而就是这样的过度的宠爱与期望,让李承乾的心态逐渐发生了一点点改变,这其中也有长孙皇后去世的因素。虽然李承乾还在做学术交流,也有专门为他而立的崇文馆,但是外表仁明的他已经有了许多其他的心思。随着年岁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李承乾开始叛逆起来。于是唐太宗"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这些辅臣不可谓是不细致入微,然而通观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的劝谏,三人几乎是比着上疏太子之过,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甚至说得上是无时不"刻"。

不过他们却没有考虑过,李承乾的叛逆心理是从何而来,这样不留情面的直谏,真的有效果吗?答案是有的,但是是反面效果,李承乾变得终日郁郁寡欢。李承乾还曾宠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并称他为称心。唐太宗闻之大怒,将称心杀死。这使得李承乾非常伤心,在宫中为自己死去的男宠立室,让宫人日夜祭奠。自此,李承乾与父皇之间的隔阂更深了。

最后成为李承乾谋反的导火索,是因为嫡二子,魏王李泰的崛起。贞观十六年(642)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恩赐李泰。然而当时李承乾与李世民关系有所僵硬,但是李世民也不曾动过改立太子的念头。甚至还煞费苦心,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就是为了传达一个信息,自己没有易储的心思在。

唐太宗虽并无易储的想法,不过李承乾却因为忌惮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事情败露后,李世民痛心之余却不忍处死自己的爱子,但是自己却不能违背律法,他便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朝中大臣。

朝堂上无人敢答,因为按照律法来看,谋反定斩,最后还是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李世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将李承乾贬为庶人。而后立储之时,李泰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因为深谙帝王之术的李世民深知,李泰如果当了皇帝,李承乾和李治恐怕在自己百年后都会遭到迫害,而只有立心性仁慈的晋王李治为储君,才能同时保住自己三位爱子。

李承乾的遭遇固然让人唏嘘,也反映出了古代封建制度皇权争夺的残酷现实。若非李世民的过度宠爱,或许李承乾也未必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可谓不爱子的他,若是早知会变成这样的处境,当初又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标签: 历史李承乾唐朝

更多文章

  • 司马家族“阴养死士三千”都没人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司马家族“阴养死士三千”都没人知道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说到司马懿,脑子里忽然蹦出一个词:卧底。用卧底来形容司马懿再合适不过了,司马懿不但是个合格的卧底,而且是超级卧底,在曹魏公司打工,隐藏了40年,隐忍了40年,最后时机成熟,说破英雄惊煞人,把曹魏公司变更到了自己名下。作为曹魏王朝

  • 刘彻当初并不是长子 刘彻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刘彻,汉景帝

    对刘彻皇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彻并非长子,为何被汉景帝立为太子?我国古代讲的是一个长幼有序,这点皇家中尤为明显,太子乃至以后继位的人选多是皇帝长子。但凡是都有例外,汉武帝刘彻就并非长子,但他凭借着什么,一步一步当上皇帝,流传千古的呢?这其中除了刘彻自身的努力和才能之外

  • 独孤信的孙子独孤怀恩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古代,南北朝

    独孤信的孙子独孤怀恩最后什么结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独孤家族出名的是女儿,独孤信也有儿子的,独孤信的孙子在隋唐时期,有着和杨家和李家的关系,事实上也过的不错,虽然没有他祖父般的能力,但是人家有关系啊!没想到最后结局是造反而死。独孤信的孙子独孤怀恩,他是独孤信七儿子独孤整所生,他小时候

  • 揭秘:北魏末帝和他三个姐妹的不伦之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古代,北魏

    揭秘:北魏末帝和他的三个姐妹不伦之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北魏作为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封建政权,曾经横扫北方诸侯,继前秦之后再度统一北方,与南朝形成对峙局面达近百年之久。北魏末年,随着统治阶级内讧和社会矛盾的加剧,爆发北方六镇起义,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势力派崛起,北魏国势由盛而衰、摇

  • 多尔衮为什么会意外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多尔衮为什么会意外死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也是清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拥有过辉煌的一生,同时也会和其他皇子一样面临争夺皇位的抉择!当年努尔哈赤意外离世后,多尔衮本有大把的机会登上皇位,但是他却改变了主意,同意济尔哈朗的说法,选择扶持幼小的福临,这中

  • 朱高煦百般阻止朱高炽,为何却没能成功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明朝,朱高煦

    说起明朝,相信大家对于明朝初期的事有很多了解,毕竟最近播出的电视剧《尚食》便是这段历史故事。在这里面,我们能看到那个英明神武的朱棣皇帝,也能看到他两个儿子和孙子之间的皇权斗争。而这也为朱棣死后皇权斗争埋下了伏笔。朱棣死后,大儿子朱高炽掌握政权,但是他的弟弟朱高煦依然没有改变谋权篡位的心思,在这种情况

  • 刘表为何会心甘情愿的把荆州让给刘备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三国,刘表

    想必大家早有所耳闻,从小出生家境贫寒的刘备,平时生活来源主要靠织席贩履为生,那时候的他即便是有远大的抱负,也很难实现,直到在遇到关羽之后才有了起兵的想法。那时候身体强壮如牛的张飞,靠着起早贪黑给别人杀猪买肉攒下了一些私房钱,但是想要起兵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没过多久,便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到一干二净

  • 三国到底有没有人战胜过吕布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三国,吕布

    东汉末年,由于统治者昏庸无能,导致天下大乱,各地诸侯揭竿起义,纷纷巩固政权,想要自立为王。后来天下三分,曹魏、蜀汉、东吴这三个政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想要维护自己的政权不被吞并,只有广纳贤才,不断扩展自己的实力才行。“乱世造英雄”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不少让后世敬仰的英雄就出生在

  • 历史上真实的白帝城托孤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白帝城托孤,三国

    其实在古代,托孤事件很普遍,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前给刘禅写的《后出师表》中的句子,表示自己为国已经竭尽全力。诸葛亮的一生确实也在努力完成刘备一心想匡扶汉室的夙愿,只为了当年的白帝城托孤。然而,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周围藏了多少刀

  • 秦王朝怎么扛不住一场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古代,秦朝

    秦王朝怎么扛不住一场农民起义?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只有一个原因,这50万精锐还不够保家卫国的人手呢。南有赵佗,北有蒙恬,这南防北守着偌大疆域,这点人手本来就是不够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命题?原因无非是来自秦末农民起义时,秦将章邯带领的部队是来自骊山修陵墓的工人,说它不是正规军精兵罢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