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手底下人才众多 刘邦临死前为何提及周勃

刘邦手底下人才众多 刘邦临死前为何提及周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76 更新时间:2024/1/16 17:52:54

对刘邦和周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手下人才济济,为什么临终前的丞相人选中,要特意提到周勃?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末有这么一段记载:说清楚了汉高祖刘邦对后来丞相位置的次第安排,周勃与陈平搭档,可以“安刘”。

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沉默寡言的人,可以掌握大军,周勃有这方面的特别之处,不撕樊哙,原口无遮挡而获罪,被刘邦排除在外。

一,汉高祖刘邦其实是一个故乡情结非常重的人,他看重故乡人。

刘邦建立汉朝后,对沛县集团——尤其是他没有发达时的左右都是非常大方。这些人帮助刘邦成就了大事。在分封的头一批里,差不多是这类人。

周勃也是沛县人。他以织席子为主业,以此谋生活,这跟后来的刘备一样是打席子过活。周勃生活在秦朝,那时的县里有人办丧事,他就给为人家吹箫发丧。由于这层意思,他也是当时江湖上的一个豪杰。

这说明周勃的出身十分底下,切合了刘邦的身份,他们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了,生活的环境拉近了他们的距离,他们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彼此之间的知道就更多了,做事目标就一致了。

刘邦建立汉朝后,对谁大部分人都不放心,萧何被刘邦吓得把全部家产都献给了国家,曹参天天喝酒,韩信被高挂,樊哙也是貌合神离,张良回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陈平不言不语。只有周勃,刘邦是没有发表意见的,刘邦驾崩之前,特别把周勃安排在未来了丞相位置上。料定周勃会“安刘”。这是刘邦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是知人善任的结必然果。

二,周勃作战勇敢,功劳多,忠于刘邦

汉高祖杀了沛县令之后,周勃就来了,从此就没有离开过刘邦。,周勃作战勇敢,跟着刘邦冲锋陷阵,很快一路上升,以军功赐爵中涓 、五大夫。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砀郡长。沛公拜勃为虎贲令,之后定魏地,攻城武,破王离,攻长社,攻颍阳、缑氏,绝河津,击赵贲军尸北,南攻南阳守齮,破武关、峣关,亡秦军於蓝田,最后至咸阳,子婴投降。

汉王刘邦赐周勃爵为威武侯。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至秦,赐食邑怀德。项羽已死,定楚地泗、东海郡,一共得二十二县。以将军跟从皇帝平定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号绛侯。平城之围回来后,周勃为太尉,主兵权。 陈豨反后,周勃北上平定叛乱,夺取马邑。其部下斩杀陈豨,定代郡九县。燕王卢绾反,周勃以相国身份平定燕国。

周勃平定了两个北方诸侯国,功劳特别大,坚守无二心,圆满成功。

这样的老乡在整个沛县集团都是找不出第二个来的。

三,周勃语言表达能力弱,但是,他是个实干家,掌握秘密就泄露不出去

周勃的性格切合了刘邦的心思,忠诚可靠,能力强,执行任务专一。周勃和战国时期的韩非,后来三国时期的魏国名将邓艾都是差不多的不善于说话的人,都是几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的少言寡语的将才。大概就是孔子说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力行之士。汉高祖刘邦就喜欢这样的人,少说点,多做点,讨厌口若悬河,言过其实的部下。

汉高祖刘邦因此看好周勃功劳多,为人做事不张扬,宁可不说话,也不说废话独特性格。

汉高祖有时在朝廷上问周勃工作上的事情,周勃回答问题比上刀山更困难,经常说不清楚,心头发急。周勃身边经常跟着秘书,专门代替周勃回答别人的问题,慢了周勃就催秘书们快点回答皇帝的话……

勃为人木彊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

四,周勃比萧何曹参的年龄小,周勃得了年龄关系上的便利,有机会接手第三代丞相的传承

周勃的年龄在沛县集团中处于第三梯队,第一梯队的萧何曹参,第二王陵们错过了年龄的红利后,退休下来,就轮到周勃陈平灌婴这些第三梯队的人出来撑局面了。这是汉高祖刘邦早就考虑到了的问题。年龄成了考虑次第关系的大问题。丞相人选才不至于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的尴尬,年龄是个大问题。周勃、灌婴、樊哙都赶上了。但是樊哙被刘邦打击几此后,灰心丧气,几年后不幸早死,余下的就是周勃陈平这对搭档了。

从中看得出来,刘邦安排的人选,都是掌握大军的沛县集团里面的将军们。即使在吕太后时期,南北军由吕家人掌握,周勃一进军门,大家都站在周勃一边替刘氏拔乱反正,恢复刘姓当家做主。

刘邦临死前,觉得给周勃留个饭碗,周勃当然就会报答给他饭碗的主子。吕太后当权时,周勃陈平假装没看到。暗地里早就在替吕家挖坑,准备随时埋葬了吕家一族人。

刘邦对吕后说让周勃担任太尉,这是给吕后一个警告,但是吕后可能没有听出来老公话里有话。把周勃这个嘴上紧,肚子里有话的将军忽略了。

标签: 历史刘邦周勃

更多文章

  • 刘邦对周勃如此看重 周勃到底有什么实力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周勃,汉朝

    还不了解:周勃和汉朝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唯周勃能安刘氏天下,惋惜差点被冤死狱中,刘邦为什么看重周勃。可以说周勃一手挽救了西汉王朝的江山,甚至是刘邦在世的时候,已经预言了周勃能够安刘氏天下。没有想到在刘邦死后,一切都应验了,吕后虽然没有改朝,但是换代了,将自己的人全部都

  • 宋文帝刘义隆的历史评价怎么样?是明君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宋文帝,刘义隆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很乱,那么其中宋文帝刘义隆的历史评价怎么样?是明君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刘义隆在位三十年,十七岁即位,诛杀权臣,修明政治。他压抑豪强兼并,清理户籍,减免税赋,劝课农桑,奖掖儒学。“元嘉文学”更是中国文学史上大书特书的时代,有谢灵运、刘义庆、鲍照、陶渊明等群星

  • 嘉靖皇帝在历史上真实评价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嘉靖皇帝在历史上真实评价如何?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明朝的皇帝有很多,同时明朝创立的中兴局面也有很多。今天我们所要讲到的明世宗就是其中的一位。明世宗年号嘉靖,后代一般都称呼他嘉靖皇帝。嘉靖皇帝的在位时间很长,有四十五年之久,这也让嘉靖这个年号成为了明朝第二长的使用年号。可是这个嘉靖皇帝

  • 揭秘:建文帝为什么会重用李景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建文帝为什么会重用李景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靖难之役爆发后,建文帝首先派出的是老将耿炳文,可是在耿炳文的一次失败后,黄子澄向建文帝推荐李景隆,于是建文帝便让李景隆取代了耿炳文,担任大将军负责北伐。其实李景隆只是一个草包,但建文帝为何要让李景隆担任主帅呢?道理很简单,第一,建文帝手中

  • 乾隆到底都没有杀和珅 乾隆是真的把和珅留给嘉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乾隆,和珅

    还不了解:乾隆和珅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大贪官和珅,在乾隆时期没有被杀,是乾隆要留给嘉庆吗?乾隆在位60年的时候,退位做了太上皇,但嘉庆只不过是个傀儡而已。等到乾隆死后,嘉庆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除掉了大贪官和珅。之所以乾隆一定要等到嘉庆去收拾他,有一种说法是乾隆授意这么

  • 汉末三国时期都有哪些刘姓宗室?是何来历 ?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刘表,汉朝

    ,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之际,三足鼎立的最终格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西汉末年,刘姓宗室大概十余万;东汉末年,这个数据增长到近百万!所以东汉末年,刘备这样的宗室并不值几个钱,想要青史留名,还得靠自己打拼。刘备成就最高,建立蜀汉政权,称汉昭烈帝,可惜没能像汉光武帝那样再

  • 杜如晦对唐朝有何功绩?为何能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杜如晦,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杜如晦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杜如晦(585-

  • 安禄山作为唐朝的节度使 安禄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唐朝,安禄山

    还不了解:唐代安禄山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代的安禄山是个怎样的人?盛唐气象,是现在每个人说起来,都无比自豪的东西,那种大气磅礴的感觉,已经从我们身边消失了很多年。我们只能从现在的诗文,壁画、服饰等片段,想象一下当时的盛况,世界上没有永恒的辉煌,所有的辉煌到最后都要归于

  • 遏必隆在历史上的影响体现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遏必隆,清朝

    遏必隆在历史上的影响体现在哪里?在历史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跟随皇太极夺取明朝的广大疆土,今天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钮祜禄·遏必隆(?~1674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时期大臣,后金开国五大臣之钮祜禄·额亦都第十六子,孝昭仁皇后之父。天聪八年(1634年),荫袭一等昂邦章京,授侍

  • 历史上康熙的生母到底是谁?为什么早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康熙,清朝

    历史上康熙的生母到底是谁?她就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生于崇德五年,佟图赖之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顺治十年(1653年)入宫为庶妃,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皇三子玄烨(康熙帝)。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驾崩,康熙帝即位后,与孝惠章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