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周瑜如果没有死,他自立为王的概率有多大?

历史上周瑜如果没有死,他自立为王的概率有多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631 更新时间:2024/2/10 10:32:21

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东汉末年名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周瑜这个人在东吴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孙权曾经说,如果不是周公瑾,我不会成为帝王。可见周瑜在孙权心目中的地位该有多么重要。不过,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到东吴去向孙权借取荆州曾经说,周瑜这个人“器量广大”,怕是不会长久作为他人臣子。曹操也给孙权写信说:“赤壁之战,正好赶上军队染上疾病,是我主动烧船退走,凭空让周瑜获得了虚名。”由于当时周瑜的名声就非常响亮,所以曹操和刘备都想离间孙权和周瑜之间的关系。到今天,说周瑜自立的人坚持此说,认为周瑜如不是死得早,自立是必然的。那么,周瑜真的有自立的想法和可能吗?

先来看看持周瑜自立之说的依据以及论点是否成立。

一、说周瑜在孙策时代就有自立之心,只是没有机会,他虽然有军队,却只有两千人,不足以成事。在协助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周瑜被孙策派回去“还镇丹杨”,而周瑜却偷偷地跑去见了孙策的上司袁术,袁术也想封周瑜为将军。周瑜发现袁术已经是日薄西山,众叛亲离,难以成事,这才不得已返回江东。回到江东的周瑜受到了孙策的热情欢迎,极尽拉拢。显然,周瑜去见袁术,确实是想自立。

周瑜是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舒县)人。他的从祖父周景,周景的儿子周忠都是汉朝的太尉,他的父亲周异是洛阳令。这样的家族背景,让周瑜有条件能够自立。但是,有条件和有想法是两码事,关键是周瑜有这个想法吗?

当初,孙策的父亲兴兵讨伐董卓,将家迁徙到了周瑜的家乡舒地。孙策和周瑜同岁,两人非常要好,周瑜就将自家的一所大宅子送给孙策家居住。周瑜到上房去拜见孙策的母亲(升堂拜母),生活上相互照顾,互通有无。周瑜的叔叔是丹杨太守周尚,周瑜想前去探望他。在这个时候,孙策以帮助舅舅吴景攻击刘繇的将军张英,平定江东为名,向袁术借得了一千多士兵,开始了自立之路。孙策到达历阳,军队发展到了五六千人,准备渡江,同时写信告诉了周瑜。周瑜带着兵迎接孙策,两人从横江出发,过江攻打秣陵,一直进入了曲阿,赶走了刘繇。这时候的孙策,已经有了数万军队,感觉到自己攻打吴郡、会稽和扫平山越贼寇已经不成问题,于是让周瑜回去镇守丹杨。周瑜回到丹杨不久,袁术让自己的堂弟袁胤代替周瑜的叔叔为丹杨太守,周瑜就和叔叔一起到达了寿春。袁术想让周瑜当一个将军,周瑜却要求当居巢县长,得到了袁术的允许。周瑜于是从居巢回到了吴郡,受到了孙策的热烈欢迎。

从这个经历的开初部分来说,周瑜只能是有可能有过自主创业的想法,但很快就打消了。原因是他要去丹杨看望叔叔周尚,结果却转投了孙策一起攻打江东。问题正在这儿,周瑜要自立,为什么不去依靠叔叔周尚?这时候他自己手里有兵,叔叔手里有地盘,这样好的机会不用,为什么会在孙策事业已经开辟出一个新局面时再自立呢?如果说周瑜兵少(具体多少不得而知,两千兵是后来孙策给的),但孙策起事时只有一千兵,孙策能,周瑜为什么就不能?孙策让周瑜“还镇丹杨”,是感觉前面已经比较有把握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目的是让周瑜镇守后方,担心被人抄后路,是一种信任,不是提防。而周瑜也不是偷偷地跑去寿春见了袁绍,而是叔叔的丹杨太守职务被免,不得不回到寿春。至于周瑜看到袁术众叛亲离,最终不能成事倒是事实,但因此认为他不当袁术的将军,是想自立则大错特错,因为他为自己要了一个居巢县长,从这儿便于借途回到孙策这儿才是内心的真实想法。至于孙策再见到周瑜给他授职将军,说拉拢也好,说扩充实力也罢,关键是这时候孙策有两郡在手,借着袁术称帝为由,已经脱离了袁术,自成体系了。

二、说孙策临终时,把未成年的孙权及其文武大臣托付给张昭,只是在随后周瑜带兵回吴吊丧,才变成周瑜张昭“共掌众事”。由于周瑜在江东名声太大,又经常随着小乔进宫看望守寡的大乔,孙权亲政后,不信任周瑜,于是把周瑜调走。

孙策临终,将后事托付给张昭,这是事实。还有一种说法,孙权也曾经像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的一样,让张昭看孙权行就辅佐他,不行就自己干。这种说法应该没有问题,因为将一切行政权力都交给张昭打理,而张昭又是江北士子的名望所在,所谓“托孤”事宜,他只能给张昭说。孙策是意外死亡,在三国时期交通通讯是很不发达的,他根本就来不及召回周瑜。但这绝对不是说孙氏兄弟对周瑜不信任,相反,孙权对张昭再信任,也只不过是臣子加师傅,而对于周瑜来说,则是臣子加兄弟。周瑜带兵回来奔丧,并没有明确记载有没有诏命,在这种情况下他敢带着兵回来奔丧,说明他也不放心孙权安危。孙权让他留下来,还让他担任中护军,是感觉自己多了一份依恃,而并不是无奈。《江表传》记载,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再次打败了袁绍,兵威正盛,下达文书责备孙权,让他送儿子前来做人质。孙权召集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人犹豫不能做出决断。孙权自己是不想遣送人质的,于是单独带着周瑜来到母亲面前商量。周瑜分析了东吴和孙权的优势后,指出了送人质的危害,提出坚决不能送人质的主张。孙权的母亲说:“公瑾与伯符(孙策)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吴太夫人也有过将张昭叫到床前嘱咐后事的记载,但那是临终“托孤”性质,达不到“视之如子”的程度。周瑜带着小乔经常进宫,正好说明了周瑜和孙家关系非同寻常,不是其他人可以相比的。至于将周瑜调到鄱阳湖前线,说明了两个原因,一是后方已经稳固,二是东吴政权一直有夺取荆州的战略设想,这儿又是战事最为频繁的前线,调周瑜前去,是对他能力的肯定和政治上的信任,而不是其他。

就是说,孙策去世,是周瑜最好的时机,这时候周瑜为什么不独立,反而要回去拥护孙权这个“幼主”呢?要知道,周瑜是东吴第一个对孙权施行臣子之礼的。还有,一个让君主不放心的将军,谁会让他带着兵出去?

三、周瑜是不是大都督?赤壁之战是不是周瑜指挥的?

赤壁大战前,虽然孙权内心想要和曹操对抗,但以张昭为首的文官队伍多数是倾向于投降的。在这种情况下,鲁肃不仅劝孙权抗曹,还建议他把周瑜调回来。有人认为,即便如此,孙权也是无奈之举,实则是并不完全相信周瑜。依据是《三国志》的记载:“权遣周瑜、程普、鲁肃统兵三万佐先主,先主用之大破曹公。”还说“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万人,与刘备一同前进,在赤壁和曹军相遇,大破曹军。”以此说明周瑜不是大都督,也就是不是战役总指挥。还有就是周瑜要五万兵,孙权只给了他三万,说,假如周瑜在前方不能战或者不能胜,“你就回到我这儿,我就亲自和曹操决战。”说明孙权还做好了两手准备。

其实,战役指挥权永远都会在最高统帅手中,这个毋容置疑,就是说,不管孙权到没到前线,他都是最高统帅。至于周瑜,他是抗曹前线的总指挥也是确定无疑的,不说千百年来所有的人都认为是“三国周郎赤壁”,就战场情况来说,也是他和曹操在正面对阵,而不是其他人。即便是有“左右督”一说,也是周瑜在正面(赤壁),程普在侧翼(乌林),并且,鲁肃作为“赞军校尉”,是给周瑜“助画方略”的。为什么说他们是“佐先主”破曹操的呢?其实在赤壁之战这一段,《三国志》有时候记载的很模糊,有时候又相互矛盾。原因是三国志的作者是蜀人,又作为魏国的继承者晋国来写这段历史,作为魏国开国君主曹操的一次大败,是不能过度渲染的,同样作为胜利者的东吴,也是能淡化尽量的淡化,这就让继承汉朝的刘备沾了大光。所谓“佐先主”一说,不过是在东吴做出出兵决定的时候,刘备处在最前线而已,作为抗曹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转换,刘备已经被曹、孙双方所淡化。看看双方将领的经历就可知道,孙权的主要将领,都有参加对曹作战的记录,而刘备的将领正相反,没有一人有参战记录。还有,当周瑜到了前线,是刘备去见周瑜,不是周瑜去见刘备,究竟谁指挥这次大战不是一目了然吗?如果真是刘备指挥的赤壁大战,他为什么要去向孙权借荆州?至于孙权那句“便回到我这儿来,我当与曹操决一死战”,不过是表达了一种抗击到底的决心罢了,这已经与信任不信任周瑜无关。

标签: 历史周瑜三国

更多文章

  • 杨修作为难得的人才 曹操爱才为何还要将人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杨修,曹操

    对杨修和曹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杨修聪明,爱才的曹操为何将他杀了?汉末三国时期,杨修之死令人惋惜,被曹操处死的罪名是“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这个罪名的意思是指杨修泄露国家机密,结党营私,曹操给他按的罪名实在是有些牵强了,这不适合曹操爱才的特点。杨修有才华吗?绝对算有

  • 诸葛亮和司马懿斗了一辈子 两人到底谁更加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诸葛亮,司马懿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诸葛亮和司马懿斗了一辈子,死前都留下一计,更显诸葛亮厉害。诸葛亮和司马懿斗了一辈子,他们两个人在最后一计中都不想暴露自己葬在哪里,也同时达到了目的,直到今天他们的墓地仍未被发现。但还是诸葛亮技高一筹,因为诸葛亮是算到的,而司

  • 萧赞留下了哪些作品?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萧赞,南朝梁

    萧赞(502年或501年~531年),一作萧缵,本名萧综,字德文,小名缘觉,南朝齐宗室大臣,东昏侯萧宝卷遗腹子,梁武帝萧衍养子(名义上的次子),母为吴景晖。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永元三年(501年)十月,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入建康,占有怀孕的皇妃吴景晖。梁朝建立后,生下

  • 萧统在文学与政治方面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萧统,南朝梁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宗室、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萧统于天监元年(502年)被册立为太子。他举止大方,在东宫以仁德而闻名,受朝野及百姓爱戴。后因“蜡鹅厌祷”一

  • 猛将常遇春身上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猛将常遇春身上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手下有两员大将,为其逐鹿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就是被称为明朝双壁的常遇春和徐达。这两员大将几乎代表着明朝战力的天花板,从元末逐鹿天下到明初北伐大都,无人能出这二人之右。可当人们谈及他们时,总是将徐达排在常遇

  • 在历史上张郃与马超的实力如何?有多大差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张郃,三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张郃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五子良将之一,智勇双全,以用兵巧变著称,马超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有韩信和英布之勇,在演义中,张郃不敌马超,两个人交战,马超二十合击败张郃,让张郃输得灰头土脸,很没面子。而在正史中,完全不一样,张

  • 都是四世三公又是表兄弟 杨修为何比袁绍混的那么差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杨修,袁绍

    还不了解:杨修和袁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同样是四世三公,还是表兄弟,杨修怎么混的比袁绍差那么多?东汉时期还没有科举制度,出仕做官都是依靠官员、士人举荐,所以很容易就形成了传承几代的官宦世家,如当时全国闻名的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颍川荀氏、河内司马氏等。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

  • 三国时期庞统临终之前说了什么话?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庞统,汉朝

    庞统,刘备的重要谋士,才智与诸葛亮齐名,官拜军师中郎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人们总是觉得,只要自己的能力够了,就可以改变命运,甚至是改变一个国家的命数。但是这样的想法是荒谬的,对于前者而言,还有一定实现的概率,而对于后者,倘若一个国家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重新建立新的政权,才能够给

  • 隋文帝的《开皇律》是怎么确立封建制五刑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隋文帝,隋朝

    隋文帝的《开皇律》是怎么确立封建制五刑的?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隋朝的刑罚制度在整个中国刑罚制度发展史上可谓简明宽平,具体表现在:1、与《新律》相比,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罪一千余条。比《北齐律》的条数又减少近一半;2、死刑种类

  • 历史上宴婴与孔子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有何历史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宴婴,春秋

    宴婴,齐相,也被人称为奇相,春秋末年奇才。这是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话说春秋时期齐鲁两国同处山东之地,齐国为姜子牙所建,鲁国为周公旦长子姬伯禽所创,两国原本都是为周天子抚定中原诸侯而立,按理来讲齐鲁应该唇齿相依,共同为周朝的江山社稷相亲相爱,互为羽翼,然而自周夷王听信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