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第一罪人为什么是朱棣?

明朝第一罪人为什么是朱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865 更新时间:2024/1/24 12:30:10

明朝第一罪人为什么是朱棣?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421这三个数字,对明朝如此重要

没有人能想到,421这三个普通的数字对于明朝来说,是决定命运的时间节点。

先是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然后是223年之后的那个春天,

4月21日,战略重地山海关,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吴三桂正在进行殊死拼杀。被《清史列传》写入《贰臣传》的大明蓟镇西协总兵唐通此时已经投降了大顺军,正率军向山海关背后包抄。就在这天的晚上,清军抵达山海关北,突然向唐通的部队发起攻击,唐通被迅速击溃,弃甲逃窜,由此满清正式入关参战。

山海关大战,李自成败得一塌糊涂,吴三桂和清军一口气攻进了北京,这场决战甚至改变了整个华夏民族未来300年的命运。

都城陷落,这等于一把就扼住了本来就苟延残喘的明朝咽喉。满清在此建都后,再用二十年时间,占领关内全境。

个人认为,满清夺得江山有很大的侥幸成分,或所谓天助,简直是李自成变相地帮了他们的大忙。要不,不足二十万人的军队怎么能占据了明朝的整座江山?

按清朝编制,每300人为一牛录,共有牛录300个,当时八旗的精锐战斗力也就是9万余人.,加上以辽东汉人为主设立的汉八旗,共167牛录,兵将合计也就5万来人,再加上在蒙古人基础上设立的蒙八旗,共129牛录,兵将合计约4万人。这些就是满清刚开始所有的家底,兵力共计约18万人。

北京破城时,江南的南明小朝廷在南京京营尚有兵6万,楚镇左良玉兵5万,江左四镇兵各3万,福建郑芝龙、郑鸿逵、郑彩等八镇12万,其余如操江、凤督、楚抚、应抚、淮抚等亦拥兵10左右,林林总总,兵力共计还有50万。

首都沉没,即为亡国。南方的人马成为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终于被满清各个击破。

现在把朱棣迁都与明朝的终结放在一起说,想讨论的问题是,迁都是否弊大于利?如果明朝的都城在南京,满清很难一把就控制了中枢,靠他的十几万人马扫平全中国可能性不大。

朱棣为什么要迁都?仅仅是心虚吗?

1421年,经过十数载的准备,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此时的北京,有近一百万人口,也有了两百多年的建设史,无论是防御体系还是居住设施都已完备。

论地理条件,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

先天不足是远离江南粮仓,这一点朱棣当然也想到了。未迁都之前,他就已经下令重修了运河,打通淤废河段,修筑完成后,江南地区的物资就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京。

这是硬件,根子其实在“软件”。朱棣本是一个燕地藩王,其根据地就在北京,而南京是建文帝的地盘。朱棣攻占南京,叔叔抢了侄儿的江山毕竟是件不光彩的事情。何况南京城有很多反对派,这些人都是不安定的因素。对朱棣来说,南京不是家,所以要迁都。

还有一则江湖说法供消遣,说南京宫城里有秘道,建文帝就是从那里跑掉的,这个秘道成了明成祖的心病,万一哪天从秘道里杀出刺客呢?

当然,朱棣要迁都,要迁得理直气壮,他打了一个最响亮的旗号就是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有人认为这是扛鼎之举,气壮山河,值得高度肯定。尚武的朱棣也没食言,他放弃了明太祖的战略防御战术,变守为攻,五次出征漠北,打得蒙古人不敢进犯。

在明成祖时期,北京往北,有明朝的三大卫所,最远的开平卫深入草原400多里地,如此来看,北京也算属于腹地,安全也还是有保障的。但到了明宣宗就已经放弃开平等三卫,长城以外明军再无据点,北京两翼暴露,也失去了战略纵深,使京城长期处于外敌的直接威胁下。

明朝边防不断后撤,到嘉靖时,北京简直就是一座边城了,蒙古人的牧场都开到了现在的房山和密云。

对于朱棣来说,本意是定都北京可以更好地施展他的雄图霸业。可他根本就没想,要是子孙不争气,像后期的嘉靖万历等等人,什么活都不想干,朝都懒得上,哪有什么与外族一较高下的雄心,那北京成为边塞,地理位置就实在是太凶险了。

在朱棣当初准备迁都的时候,就有臣属提出“幽燕形胜,自昔称雄,然距边塞不足二百里,无藩篱之固,而天子自为守。”事情发展的态势是,恰恰天子坐守的北京成为万里九边上最为薄弱的环节,动辄国本动摇,处累卵之势。一旦强敌溃关而入,马上使国家面临倾覆的危险。

事实证明这位臣属是有远见的,自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被俘、瓦剌大军进逼北京为始,至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为终,二百余年间,既有刘六、刘七围城,又有俺答汗、己巳之变皇太极、李自成等8次围城。

朱棣有意无意地把明朝逼到了死角,推到了刀口之下,迁都的最大弊端显现,用俗话来说,明朝的脖子离别人的屠刀也太近了。

君子不处危地,何况君王乎!

南京的旧朝不是死于地势,而是奢靡

单纯论地利意义不大,人和毕竟是第一要素。但是就战略全局来说,天时还不如地利,作为首都,易守难攻当然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先决条件。

南京城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朱元璋当年选择定都于此,也是权衡再三的决定。

从风水堪舆说,南京是中国有史以来风水最好的城市,没有之一。人谓虎踞龙盘,成四象之势,三国诸葛有言: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六朝皆以为都,因据有长江天险、紫荆山屏障。儒士邓伯言当初给朱元璋献诗说:“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

南京城最大的优势还在于背靠最富庶的鱼米之乡,

“苏杭熟,天下足。”水路交通发达,一条长江贯通东西,从上海到四川的物资运输通畅。南京附近还有隋唐大运河,南发广东,北抵河北,又通达中国。再加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加持,南京城可以称得上完美。就算南京缺少什么物资,运输起来也毫不费力。

两相比较,北京虽有漕运,但也加大了各地税赋转运的负担。最糟糕的情况是,一旦南面起战事,漕运被截断,那么北京城的处境就岌岌可危。

迁都北京,无形中削弱了朝廷对南方的经济控制力。明末天下大乱,清军迫于前,流贼乱于后,朝廷始终处于腹背受敌的窘境,如龙游浅滩,毫无回旋余地。崇祯皇帝坐困愁城,徒唤奈何,他那边穷得都发不出粮饷了,但江南地区的富商们依旧可以夜夜笙歌。

所以,坐镇南京,只要掌握长江的制江权,敌人就很难攻入。北方而来基本都是游牧民族,优势是骑兵,要建强大水军可不是那么容易。当年南宋依靠长江阻挡蒙古大军40多年,也曾多次击败金军,正是有赖于此。

从各方面来说,南京都是非常理想的首都之选。有人说历史上建都南京的朝廷都短命,倒也是,江南既是鱼米乡又是温柔乡,短命的朝廷往往不是死于地势,而是死于奢靡。

一个好笑的假设,如果没有迁都……

历史不容假设,但允许反思。

我们可以尽展想像,如果明朝没有迁都,两百年始终经营南京,局势会如何?

首先一点,北京不为首都而为军镇,在此屯驻重兵,与左右之蓟辽、宣大联成铁壁,将从整体上改变捉襟见肘的被动态势,有利于巩固在东北方向的国防。蒙古军或清军纵使破关而入,在华北骚扰,明朝仍有广阔的战略纵深以从容调剂应对,而不至骤然失陷根本。

朱元璋在设立北防系统的时候,考虑到一旦长城防线被胡人突破,该如何防御的问题,为此精心设立了贯穿山西、河北中部直到山东沿海的二道防线;再设立黄河防线、效法南宋设立淮河到大散关三道防线;且在太平府到江阴设立拱卫南京的长江水师……这些有远见的部署,都是在总结历朝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可是,这套内线纵深防御体系,都随着朱棣北迁而废弃了。

如果没有迁都,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取的就是南京了,江淮将成为主战场,李自成的军队号称百万,实际上四十万是有的,那与官军的力量就没有那么悬殊。他想直取南京城下,再组织船队过江攻城,其难度与攻打北京当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说,腐朽的明朝灭亡是一定的,但依靠这样的战略纵深,再混几十年也不是没可能。明朝也有望像南宋一样,抱半壁江山以求自存。可有人说能挺到抗日战争,呵!这意思还是说,基本没有清朝什么剧情了。

再说李自成,他没有攻打北京,那满清捡漏入关窃取神州的机会将会很渺茫。清军不能入关的话,李自成的北方军队与明军在江淮间能相持多久,谁攻灭谁,都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未知数。

再想像一步,李自成就像当年燕王一样胜出了。那清军要进关,势必得攻破明军的关宁铁骑,如果吴三桂不反水,清军就算进了关,骚扰一下还可以,想改朝换代,皇太极还得再好好静一静。

因此个人认为,明朝如果不迁都,国祚或许会更长些,至少不至于在崇祯十七年突然崩亡。

如果这个事说得在理,那朱棣是明朝灭亡的第一个罪人,也说得过去。

标签: 历史古代明朝

更多文章

  • 揭秘:性格古怪的朱元璋的那些趣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揭秘:性格古怪的朱元璋的那些趣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历史上的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复杂,经历传奇的人物。他广纳人才,夺取天下,当上皇帝后,又为了强化君权,滥杀功臣。所以,清代史学家赵翼评价他“残忍实千古所未有”,是“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喜怒无常,动辄杀人,不过,据

  • 她是大清贵妃,为什么会连降三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她是大清贵妃,为什么会连降三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一般情况下,妃嫔只要不犯什么红杏出墙的大罪,皇帝是不会轻易贬她们的位分的,即使会贬,最多也就是降低一级,以示惩戒,可是清朝有位妃嫔却遭遇了连降三级的处罚。而且这位妃嫔姿色出众,入宫不过五年就从贵人摇身一变成为了贵妃,由此可见一开始皇帝

  • 曹魏第一猛将单挑张飞是什么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曹魏第一猛将单挑张飞是什么结果?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单挑吕布战平赵云三国中的曹魏五将中,值得一提的是典韦和许褚。此二人是曹操的贴身侍卫,英勇无畏,和曹操一起打江山数年。他们二人的武艺和勇猛早在曹魏外姓武将和内姓武将之上。典韦身形魁梧,忠肝义胆,只可惜死的太早,他死后便是许褚负责曹操的护

  • 和珅作为清朝有名的贪官,他究竟有多少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和珅,清朝

    和珅,钮祜禄氏,本名善保,字致斋,清朝中期权臣,先后担任和兼任众多关键职务,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说起和珅,几乎无人不晓,他是清朝有名的贪官。公元1799年,嘉庆皇帝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抄其家产时得到的财富约有8亿两,再加上古玩和珍宝,相当于清政府15年的财政收入,所

  • 历史上康熙为什么这么宠爱纳兰容若 ?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康熙,清朝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康熙和纳兰性德的故事。纳兰性德早在十八岁就中了举人,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更是高中进士,说起来也正是春风得意的少年郎,他师父徐乾学就曾夸赞过他,称其游历了这么多年,交了不少的学生,却也没遇到过一位向纳兰这样聪慧的学

  • 朱三太子对清朝统治者有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朱三太子对清朝统治者有哪些影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大清是最后一个王朝,这个王朝从建立之初到灭亡,一直充满着离奇的故事。大清也有几个皇帝都是有作为的好帝王,他们让百姓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期间也有不断的战乱,比如说平定三藩等,而对康熙皇帝来说,他不惧怕鳌拜,也不担心吴三桂,唯独对明朝

  • 朱元璋打仗前为何将将士的妻子召集起来?这是他的一个习惯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朱元璋,明朝

    朱元璋,字国瑞, 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说起古代皇帝,必定绕不过明太祖朱元璋。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开拓者,以平民之身从一个小兵做起,历经16年创建大明王

  • 雍正真的把康熙最爱的宜妃赶出宫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雍正真的把康熙最爱的宜妃赶出宫了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说起这个康熙皇帝,他最喜欢的一个妃子就是宜妃了,不过令人意外的事就是这个雍正当上了皇帝之后呢?他竟然和这个宜妃过不去,而且还经常和这个宜妃唱反调,咱们就说他真的是想尽各种办法去打压这个宜妃,而且最可恨的是最后还把人赶出了宫,而且这

  • 历史上纳兰性德在康熙统治时期起到了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纳兰性德,清朝

    众所周知清建国伊始,满汉矛盾特别尖锐。那么在此背景下纳兰性德在康熙统治时期起到了什么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康熙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借鉴元蒙统治集团覆灭的教训,断然采取了清承明制的方略。将儒家思想这一统率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精神与异族统治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根本纲领。并推行满汉团结的

  • 乾隆替八叔胤禩翻案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乾隆替八叔胤禩翻案的真相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公元1735年,清雍正帝驾崩,大臣鄂尔泰和张廷玉等人从“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取下雍正帝立储的诏书,向诸皇子宣读。于是,宝亲王弘历在众大臣的簇拥下,登上了皇位,第二年改元乾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开启了他长达60年的统治生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