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的明英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历史上的明英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328 更新时间:2023/12/29 7:42:40

历史上的明英宗是昏君还是明君?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关于历史的纷争非常之多,这正是因为历史没有确切的答案,而对于历史的记载却是出入良多,正如史料记载中对于皇帝的评价,在明清两朝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皇帝嬗变的案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数明英宗了,在明朝的官方正史中所记载的明英宗可以说是一个至善至美的英明君主,可是到了明清交替之际,关于明英宗的官方正史记载出现了转变。

这个时候的明英宗已经不再是至善至美的君主,而是被描述成了无功无过的忠主之君,不仅如此在正史的描述中,这个无功无过并不是真正的中立,而是偏向了明显的继续恶化的形势,也就是说明英宗的形象正在向着更恶劣的方向发展。

果然到了明朝时期在官方正史的记载中,明英宗的形象就彻底变成了一个无能的昏君,而且在明朝的正史记载中,明英宗没有任何的翻身机会。

同一个君主,在不同的时期的历史评价如此的千差万别,这其中必然会有很多的影响因素,再加上明英宗的特殊身份,这其中的深意更是值得探究。

首先从明英宗自身的独特性来说,他的君主身份就是一个影响因素,我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也就是说国家的一切都可以依据皇帝的意愿发展。

所以说明朝时期对于明英宗的记载是否受到皇权的影响不得而知,再加上明清交替又出现了朝的交替,那么清朝的统治者是否会因为建立自己的形象而丑化前朝皇帝也不得而知。

综合来看在这场形象嬗变的过程中,政治导向必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也出现了一个“清廷诋毁明朝说”,从上述的猜测中也可以来说这个说法的由来。

以下就将从更加具体的各个转变节点为出发点,进一步阐述明英宗由一代明君嬗变成昏君的过程,以及“清廷诋毁明朝说”是否确有其事。

一、以明英宗为例探析清朝君主由英主到昏君的嬗变形成

明英宗是明朝的第六任皇帝,名讳朱祁镇,明英宗的政治生涯非常的玄妙,在八岁时年幼的朱祁镇就继承了皇位,可是这时的朱祁镇还很年幼,并没有执政的能力,于是就出现了太后以及“三杨”军团联合掌权的政治体制。

到了朱祁镇成年以后,有了掌管朝政的能力以后又出现了“土木之变”事件,在这场平定叛乱的战争中明英宗不幸成为了俘虏,之后又被释放,回国后又被自己的景帝软禁,最后通过“夺门之变”重新掌权,正是这样一个传奇故事也为明英宗的政治生涯带来很多褒贬不一的说法。

但是在明朝统治期间明英宗的形象还是被肯定的,这一点体现在为英宗立庙,也体现在正史《明英宗实录》中的记载,可是也正是这些才使得明英宗的形象在后面出现了巨大的转变。

1、明朝时期为明英宗英主时期的原因探析

上述提到在明朝时期明英宗的形象还是比较正面的,尤其是在《明英宗实录》中的记载,整体来说明英宗在《明英宗实录》中的形象就是英勇、睿智、具有决策能力,具有一切英明君王的特点。

首先《明英宗实录》中的具有决策力的表现在著名的“土木之变”事件之上,当然除了这次征战之外,《明英宗实录》中还记载了很多实例。

比如说朝廷的很多政务都是明英宗独自做的决定,并且因为这些政治决策使得明朝的发展得到了提升,但是有一点就是在《明英宗实录》中刻意地刻画了明英宗的决策能力。

上述提到明英宗在继位之时才只有八岁,这个年龄时期并没有独立的能力,所以太后及“三杨”军团才是真正的掌权者,但是在《明英宗实录》中却鲜少提及。

尤其是“土木之变”的发起,在《明英宗实录》中的记载就是明英宗主动提出的,但是王振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没有提及。

由此可见明英宗确实有决断能力,但是并没有达到《明英宗实录》中所记载的那样优异,《明英宗实录》对于明英宗的记载存在着一定的美化作用。

而英勇和睿智也同样有夸张的成分,明英宗能够御驾亲征“土木之变”确实表现出了明英宗的英勇,可是在《明英宗实录》中将“土木之变”的失败全全归过于王振也有一定的美化明英宗成分。

所以说在明朝时期明英宗的形象确实是英明的,对于明朝的治理也是有一定的建树的,但是还达不到至善至美的程度。

2、明末清初为明英宗中主时期的原因探析

到了明中后期的时候对于明英宗的记载就出现了转变,不再一味地赞颂明英宗,也不再像《明英宗实录》一样,为了达到美化明英宗的目的而忽略了很多的真正史实情况。

在这时期对于明英宗的形象转变成了功过相抵的中庸,而这个转变的立足点就是上述提到的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太后以及“三杨”军团前期的辅政,另一个就是王振。

首先在这一时期对于明英宗统治前期的记载就不再像《明英宗实录》中所记载的一样,选择了一定程度的忽略,而是重视了这一时期的太后及“三杨”军团的作用。

如此一来自然就打破了《明英宗实录》中称赞明英宗整个正统时期独立行政的说法,也就证明了《明英宗实录》所记载的并非全部是真实史实。

另外对于明英宗形象影响最大的还要说很多史料记载中对于王振的评价,在《明英宗实录》中所记载的王振是一个害群之马,是一个奸佞小人,把明英宗“土木之变”的失败也归咎于王振。

这时期的史料普遍情况也都认同其中对于王振的评价,但是不同的是在对王振提出批评的同时,也对明英宗做出了评价,对王振的评价越是抨击,那么对于明英宗昏庸也就越明显。

因为王振是明英宗非常宠信的臣子,所以说王振越是奸佞,就越是证明了明英宗听信谗言,没有贤明的判断能力,这一点又一次打破了《明英宗实录》中塑造的完美形象。

3、清朝时期为明英宗昏君时期的原因探析

到了清朝时期对于明英宗的评价又一次急转直下,从一个中主形象落到了昏君之名,尤其是在乾隆年间,对于明英宗的评价更是一锤定音。

乾隆皇帝对明英宗的评定为始终昏聩、大权旁落,尤其是在宠信王振这件事情上,乾隆更是言辞犀利,说明英宗就是一个昏庸无道,使得皇权外流的无能之辈。

宠信王振确实是明英宗一生中最大的诟病,但是清朝修订的史料中还提到了明英宗放纵曹吉祥等等其他的昏庸行为,再加上明英宗因为听信王振的话使得“土木之变”大败,自己也被俘虏数年,回国后又失去了皇位,这些事情无一不成为了清史否定明英宗的理由。

但是这些评判也有失偏颇,虽然这些不对之处确有其事,但是明英宗在位期间也做出了很多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治决策,比如说释放建庶人、罢免嫔妃殉葬等等陋习。

因此可以说明英宗虽不至于至善至美,但是也不至于像清史所说的始终昏聩,用中主形象来形容明英宗或许才是更恰当的。

二、以明英宗的嬗变为例简要分析“清廷诋毁明朝说”

由上述的史料来看“清廷诋毁明朝说”确实有理有据,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个论据是不充足的,虽然在明英宗的人物评价上处处都体现了“清廷诋毁明朝说”,但是这只是个例而已,竟不是普遍现象,因此“清廷诋毁明朝说”是否真的存在还尚有疑问。

上述有提到宫廷正史的记载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政治而服务的,所以说比起历史价值,它的政治作用或许更加的重要。

结合这一点来看,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对于明英宗的评价都不可能简单地从明英宗自身出发,其中必然有着很多的政治因素存在。

首先就是巩固皇权,明朝时期美化明英宗是为了巩固明朝的皇权,清朝丑化明英宗也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因此政治作用在其中举足轻重。

但是“清廷诋毁明朝说”这个说法用到其他皇帝身上又表现出了不适性,比如说清朝对于很多明朝皇帝的形象还给予了“平反”,反对民间丑化这些明朝的皇帝。

这样看来清朝确实又没有了诋毁明朝的意思,之所以会出现乾隆大逆转明英宗形象或许只是出于一种维护皇权本身,而非是个人喜好导致。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明英宗的形象嬗变是一个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结果,并不是个人意愿所导致,而明英宗的形象既不是《明英宗实录》中的至善至美,也不是清朝时期始终昏聩这样的昏庸至极。

明英宗的形象更贴合的还是过渡时期的中主形象,在宠信王振等奸佞小人上是昏庸无疑,但是也做出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优秀决策。

标签: 历史古代明朝

更多文章

  • 雍正为什么要将宜妃赶出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雍正为什么要将宜妃赶出宫?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无情不过帝王家”这句话说来是无奈,也是不争的事实。古时历任皇帝为了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力,通常会用尽一切办法消灭站在自己对立阵营的人,甚至他们的家人。例如被雍正赶出宫的宜妃,就是因为自己的儿子站在了雍正的对立面。但宜妃被赶出宫

  • 明朝最聪明的嘉靖皇帝为何堕落了45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明朝最聪明的嘉靖皇帝为何堕落了45年?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公元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夜,明朝发生了一件亘古未闻的奇闻。当日,明朝第11位皇帝朱厚熜正在翊坤宫熟睡,突然觉得有人死死按住自己。朱厚熜大惊,睁开眼一看,有七八个宫女分别按住自己的头、胸膛、手臂和腿脚,然后另一个

  • 刘备招兵买马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刘备招兵买马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刘氏家族虽然世代为官,但是到刘备父亲这一代就没落了。而刘备的父亲去世早,也没有给刘备留下点什么。刘备卖草鞋幼时丧父,刘备和母亲相依为命,靠编织卖草鞋为生。但是,刘备真的可以称为是一个连续创业者。虽然中间屡遭失败,但他最终

  • 吴三桂一定要杀永历帝朱由榔的原因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吴三桂一定要杀永历帝朱由榔的原因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大明的灭亡时间是1644年,以李自成攻入北京城为截止,大明王朝彻底结束了自己的统治历程,事实上明朝并没有完全结束,这只是明朝作为全国政权的结束,而在南方地区还有庞大的明朝残余势力存在。如果说当时南明能够团结起来,统

  • 和珅贪污那么多钱 乾隆为什么到晚年都没有下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乾隆,和珅

    对乾隆和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晚年为什么没有杀和珅?和珅是乾隆的宠臣,他还有一个称呼那便是大清第一贪官。嘉庆一上台便将和珅扳倒,从他的家中搜刮出了大批的金银财宝,经核算价值11亿两白银。按照当时大清国库一年能够入库7000万两的收入,和珅的家产相当于大清十五年的赋税

  • 隋文帝杨坚打仗的钱都是从哪里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古代,隋朝

    隋文帝杨坚打仗的钱都是从哪里来的?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隋文帝杨坚,一个使分裂的中国重新一统的人。但是在这条统一的道路上,却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杨坚凭外戚身份步步为营,取北周而代之,将军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里。所以隋朝并没有什么内忧,但外患却是不容忽视的。隋朝建立之后,外

  • 乾隆死前提醒过嘉庆 嘉庆杀完和珅之后有没有后悔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乾隆,嘉庆

    对乾隆和嘉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死前对嘉庆说:别抄和珅的家,可嘉庆不听,15年后却追悔莫及。一说到清代的大臣,人们势必会想到大贪官和珅,因为在众多电视剧或者小说当中他都非常出名,人们常常能够在大荧幕上见到他,民间故事中也有一句传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可见当年和

  • 李治对武则天不是挚爱吗 李治晚年为何想废掉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李治,武则天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治和武则天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李治的挚爱是武则天吗?为什么到了晚年那么急于废掉她!有人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是真爱,否则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迎娶自己的继母为后。既然如此,那李治晚年为何又要急匆匆地废掉武后呢?在与武则天恩爱两不疑的过程当中,他的数次出轨又当作

  • 审食其到底为什么能被封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古代,西汉

    审食其到底为什么能被封侯?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秦末大乱,身为沛县丰邑派出所所长(亭长)的刘邦,因为在押送犯人途中工作失误,导致劳改犯逃走一大半,无奈之下,刘邦干脆参加了“造反派”,随着事业越来越壮大,刘邦在造反大军中的地位也随之上升,经过3年的努力,一不小心被这厮攻占了

  • 清朝一考生在试卷上写8个字就中了状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清朝一考生在试卷上写8个字就中了状元?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如若在考试当中出现失误,那么可以通过进入到其他行业来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但是对于古人而言读书重于一切,十年寒窗无人问,也只为了一举成名天下知,唯有通过科考并取得优秀成绩,才是最佳出路。在古代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