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国墓葬惊现勾践剑和夫差矛

楚国墓葬惊现勾践剑和夫差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291 更新时间:2024/2/8 12:25:56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上面用鸟篆铭刻了八个字,“越勾践,自作用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代代相传,脍炙人口,延续至今。

越王剑出土的时候,置于棺内人骨架的左侧,并插入涂黑漆的木鞘内。剑长55.6 厘米,剑形挺拔、庄重,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

剑身上面满饰黑色菱形暗纹,剑格的一面由绿松石组成美丽的图案,另一面则镶嵌着蓝色琉璃,整个装饰显得华贵、典雅。

靠近剑格处有两行错金鸟篆铭文,铭文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剑柄以丝缠绕,剑出鞘时寒光凛凛,耀人眼目,剑刃薄而锋利。

1983年,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了“吴王夫差矛”。 夫差矛长29.5厘米,制作精良,器身布满菱形的几花纹,下部镌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乍自甬”,“乍”即“作”,“甬”即 “用”。

夫差矛正背两面都装饰有精美的兽纹鼻,脊部铸有出血槽,无论从做工还是精美程度上,都与越王剑不相上下。

夫差矛与越王剑都被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展柜相邻。这对春秋时代的传奇宝物千年前曾在战场上搏杀,千年后却以这种方式再次相遇。

人们感到疑惑,既然是吴王与越王用过的兵器,那么它们为什么出土于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墓葬中呢?它们为何没有留存在吴越故地,却埋藏在千里之外的楚国贵族墓葬中呢?

吴国被越国所灭,越国为楚国所灭,有人认为,吴王矛是在越灭吴时被当做战利品缴获到越人手里,在楚国灭亡越国的战争中,又与越王剑同为战利品流入了楚国贵族手中。楚国贵族死后,把它们作为陪葬品伴随身边。

还有人认为,越王剑是越女嫁给楚国时的陪嫁品。因为历史上记载,越王勾践的女儿是楚昭王的宠姬。

根据望山楚墓群出土的大批竹简得知,该墓入葬的年代为楚威王或楚怀王前期,所以说越王勾践青铜剑是因赠送而自越传入楚地,是很有可能的。

越王剑与吴王矛到底是友好时赠送的礼品,还是战争时缴获的战利品,至今仍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引发了后人无限的猜测与遐想。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盗墓贼竟然用泼粪来打开墓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人的墓穴修建可能不是世界上最早的,但是一定是全世界最成体系,也最系统完备的。因为我们有着五千多年连续的历史作为依托,让后人有着足够的经验。自从人们有了在墓穴中放置死者生前遗物的习惯以后,盗墓的这个行业就屡禁不止。即使朝廷明令禁止,民间也多方谴责,盗墓者们为了巨大的利益还是会不顾一切的进入墓穴之中

  • 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民族都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占有比例最多,其他则是少数民族。根据史籍记载,中国古代民族至少有一百六十多个,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鲜卑、羌、铁勒、柔然、回纥、突厥、沙陀、党项、契丹、女真等族,极大多数不在现存的五十六族之中。这些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或建立朝代,或统一漠北,都曾叱吒风云

  • 武当开山祖师张三丰究竟活了多久?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张三丰是武当派开山祖师,武功登峰造极,品行高尚为人钦佩。道家讲究得道长寿,传闻说张三丰活了200多岁,从宋朝末年一直活到了明朝初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究竟是真是假?历史上确实有张三丰这个人,而且可能有三个张三丰,宋朝的张三丰,元朝的张三丰,明朝的张三丰。宋朝的张三丰,又名张三峰,大概生活在北宋末年。明

  • 七尺男儿的“七尺”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经常看到电视剧中说“堂堂七尺男儿”怎样怎样……现在的七尺差不多是2.3米左右,那么古代人真的那么高吗?并非如此,只是古今度量单位有差别。在古代,一尺约长23厘米,而现在的尺,一尺约33厘米,与古代相比,整整长了约10厘米!所以,古人常说的&ldqu

  • 汉武帝用了一生建陵墓堪称“中国的金字塔”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在位时间长达50多年,而他的陵墓也用了53年才修建完成,堪称是汉朝帝王中最宏伟,建造时间最长的一座。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16岁登基70岁驾崩,葬于茂陵。在位54年,然而他的陵墓修建长达53年,茂陵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

  • 焉耆国是如何神秘消失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它是一个建立在绿洲上的农耕生活形态的城郭,是汉通西域北道必经之地。那里土地肥沃,种有稻、粟、麦,兼畜牧;那里的人有喝葡萄酒的习俗,也热爱音乐;那里资源丰富,文化发达,佛教在其国内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众多的信徒,佛教艺术也曾繁盛灿烂;那里盛产胭脂,也盛产良驹,还有鱼盐蒲苇之饶。那就是焉耆国。隐藏在&ldq

  • 历史上第一笔奸杀案大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几年前,自打罗玉凤横空出世掀起江湖一番血腥风雨之际,人家嚷嚷着的有《知音》,如此宣传做广告,对《知音》而言不知是喜是悲。想到《知音》自然忘不了那些奸杀案、多角恋。所以被人贴上了“低俗”的标签,不过,大可不必如此,人间百态,古已有之。况且相比较起来,《知音》上的各色奸情,我看都

  • 顺治帝陵墓竟陪葬着17位格格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顺治皇帝的孝东陵内葬有十七位格格。她们是京及格格、捏及呢格格,赛宝格格、迈及呢格格、厄音珠格格、额伦珠格格等……她们号称格格,实际上都是顺治帝的妻妾。孝陵是清世祖福临的陵寝,作为东陵的首陵,孝陵的规模、建制无一不显露出其天朝皇陵的无上威严与雄浑气势,令人叹为观止。孝陵里埋

  • 古代饮食:秦朝一日两餐,汉宋一日多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现代社会的人们一般情况下习惯一日早中晚三餐。那么古代人是不是和现代人一样一日三餐呢?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当时由于农业的不发达,粮食有限。古代《墨子·杂守》记载,士兵每天吃两顿饭,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秦汉以前,进餐的时间也很讲究,第一顿称为“朝食”,在

  • 石景山干尸疑似是顺治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石景山一具干尸出土时身着龙袍,疑似是清朝顺治皇帝。但是龙袍只有皇帝才能穿,这具干尸究竟是谁呢?怎么会身着龙袍的呢?石景山干尸是北京唯一一具挖掘出土的干尸,2009年8月20日首次对外展出,便引起轰动。干尸的身份为清代康熙年间的“中宪大夫”、四品文官黄拙吾。不可思议的是,在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