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帝王为什么喜欢去五台山拜佛

古代帝王为什么喜欢去五台山拜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005 更新时间:2024/1/6 8:31:58

俗话说:“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可见五台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非同一般。那么为什么山西的五台山被排列到四大佛教名山首位呢?一个方面是它的佛寺建造历史最为久远,另外一个方面是五台山在历史上被帝王们光顾的次数最多,干涉也最多。五台山圆照寺中的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碑刻中就说,黄帝曾经亲封五台山为“白云山”,又说秦始皇也曾封五台山为“圆光山”,这些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但从可以确信的典籍文献中我们知道,从北魏开始,隋、唐、宋、元、明、清都曾有过帝王或皇室贵族光顾过五台山,而这一现象到了清代达到了顶峰。为什么在众多的名山胜水中,唯独五台山受到帝王如此的青睐呢?

佛教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在两晋时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一个飞速的发展时代,之所以能够如此,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少数民族政权首领的扶植。例如山西的大同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是在北魏时期开始大规模的开凿。

少数民族鼓吹佛教,一个原因是他们是游牧民族,能够更快地接受到中亚地区佛教思想的影响;另一个原因在于,相对于汉族而言,他们并没有文化优势,在文化上的落后,使他们在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政权之后,可能更乐于扶植佛教等外来的思想,从而与汉族的道教、儒教等文化分庭抗礼。

到了隋朝,由于隋文帝出生在冯翊郡一座叫做般若寺的佛寺内,而且从小即由来自河东郡(今山西运城地区)的一位尼姑抚养长大,所以,他一拥有了天下,即下诏书在五台山的“五顶各置寺一所,设文殊像,各度僧三人”,这是五台山佛寺建造史上首次在五个台顶上建构佛寺的空前之举。不仅如此,到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冬天时,隋文帝又遣亲使到五台山设斋祀佛,亲自草拟诏书,对北周时期毁佛的周武帝宇文邕是口诛笔伐。

唐朝时期,由于李渊父子是在山西太原起兵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李世民认为五台山是大唐帝国的发祥地,所以自然是极力推崇。武则天也是靠佛教来往自己身上涂抹光环,将自己吹嘘成是弥勒佛转世,因此她不但敕命重建五台山清凉寺,而且敕该寺的住持为掌管大唐佛事活动的最高长官。五台山寺僧的地位在当时国内佛教界达到了至高无比的境地。从北魏开始,到隋唐时期,五台山受到如此隆重的崇拜,还有一个地域因素,因为当时的北方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掌握中央政权的也大多是关陇地区的望家大族。

五台山受到帝王关照,在清代达到了顶峰,清初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帝王执政期间,整个五台山佛寺群落的复兴与建设显得尤为显著。有人认为,清帝对五台山的喜爱与看重,不亚于他们当时对承德避暑山庄的重视程度。据记载,康熙帝曾五次巡礼于五台山,乾隆帝则六次驻跸清凉圣境。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巡游五台山后所留下的诗作共达百余首,这是其他几处佛教名山不能比及的。

清初诸帝为什么对五台山这样钟情?这与民间传说顺治皇帝出家到五台山当和尚有关。康熙帝曾经屡次寻父,因此后代将五台山当作了皇家的行宫。后代历史学家认为清初诸帝看重于五台山,原因有二:第一,由于五台山既有汉传佛教,又有藏传佛教,是汉、蒙、藏等各族人民共同的信仰中心。清初帝王屡次出巡,正如他们在承德避暑山庄附近修建“外八庙”一样,其目的是为了利用宗教与蒙、藏地区的政教首领建立联系,以巩固清朝政府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第二,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又名“曼殊”,而“曼殊”与满族中的“满洲”谐音,这本是一种巧合,但在信仰天数的帝王眼中,这就是天意。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皇帝以75岁的高龄第五次君临五台山,曾写过一首诗,诗末两句为:“曼殊师利寿无量,宝号贞符我国家。”

乾隆自己注释说:“曼殊对音就是满洲,现在西藏等地上书言事,均称曼殊师利大皇帝,竺兰宝号与我朝国号相符,这说明我朝国运可以达到亿万年。”显然,清朝统治者在这里已经把文殊菩萨认作为清祖宗的化身,公开将佛祖和皇帝重叠在一起。推崇五台山寺庙就是崇拜自己的祖先,就可以保佑大清帝国的万世基业,这才是清朝帝王频频光顾、极度青睐五台山的真正原因。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玄奘就是唐僧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玄奘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住持,也是真正的西天取经人,但在民间,玄奘高僧的知名度却没有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高,然而小说中的唐僧却不受人们的喜欢,他不仅懦弱胆小,而且好坏不分,是非不清,简直就像一个反面人物。很多人认为,玄奘就是唐僧的原型,玄奘也像唐僧一样,不仅有着大唐皇帝的通关文牒,还有着法力无边的徒弟

  • 关于法门寺地宫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舍利是梵文,意为骨身,或灵骨,或谓坚固子。在佛教中,舍利通常指佛陀,是高僧圆寂后遗留下来的身骨、头发或遗体火化时结成的结晶体,它作为佛教的圣物而受到尊崇。舍利有身骨舍利和法身舍利两种。在世界文化史上,佛舍利的起源和流传无疑是一件充满宗教气氛的历史大谜案,中国现在有没有舍利呢﹖这些舍利究竟是不是释迦牟

  • 五台山显通寺的无字碑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武则天所立的无字碑,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让后人世世代代追思怀念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对于她为何立下无字碑,碑文中的内容在何处,人们到现在仍然争论不休。在显通寺文殊殿的前面,有两座八角碑亭,左右分布,每座八角碑亭内立有汉白玉石碑一通,石碑高2米余,宽不足1米,立于康熙

  • 布达拉宫的颜色为什么分为红色和白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般认为,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由白宫和红宫两大部分组成。东部的白宫供达赖喇嘛居住,中部的红宫主要是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西部白色的僧房是为达赖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的地方。也有人将布达拉宫分成四部分:红山之上的红宫、白宫、山后的龙王潭和山脚下的“雪”。龙王潭为布达拉宫后园,方圆3公里,中为湖,湖中

  • 明中都有哪些秘密:探索历史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为纪念龙兴之地,下令把中都部分宫殿拆除,取材移建大龙兴寺,藉以表达衣锦还乡的意图。朱棣夺位后,又把建文帝诸子贬为庶人,并禁锢中都皇城内。天顺三年(1459年)又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等500余间建筑,重建龙兴寺。此时,中都宫殿已仅存遗址,中央官署也仅存中都留守司了。但在禁垣东侧

  • 五台山显通寺五百罗汉缺一尊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现在显通寺的名称还是来源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说来有趣,朱元璋在少年时期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出家为僧,混口饭吃。可惜这位出家的皇帝也是好吃懒做,最后连和尚也做不下去,只能从军打仗。但在他夺取天下、拥有四海之时,对自己年轻时期的贫困史却十分忌讳,对于出家这段历史更是左遮右掩,甚至到了神经质的地步,凡

  • 布达拉宫为什么称宫不称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北郊区约两千米处的一座小山上,在当地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民心中,这座小山犹如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因而用藏语称此为“布达拉”,意思就是普陀,山上的宫殿就叫做“布达拉宫”。松赞干布建立的布达拉宫一直供藏王居住,但后来宫殿遭到雷击,损毁了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松赞干布所建

  • 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目的?历史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初,郑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历时28年,帆舟遍至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堪称我国航海史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然而郑和出使西洋究竟负有什么样的神秘使命呢?数百年来,关于这一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根据《明史·郑和传》的记载,郑和之所以下西洋,是因为“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

  • 观音为什么在普陀山 普陀山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最东边有一个秀丽的小岛名叫普陀岛。普陀实际上是普陀洛伽的简称,是从梵语中的“补怛洛迦”音译过来的,意译则是“小白花”。根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唐玄奘大师去西天取经曾经到印度补怛洛迦山瞻仰观音圣地。由此可以判断,普陀山之名是“进口”的,那么它的原名是什么?普陀山在西汉时期可能还

  • 明孝宗朱佑樘的身世之谜,明孝宗为什么出生在冷宫?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的后宫里疑案、怪事不少。一位日后的皇帝竟然因为妃子妒忌争宠、残害,而不得不出生冷宫,并且被偷偷摸摸地哺养了好几年。此事竟然连皇帝自己也蒙在鼓里。明朝的皇帝大部分都是昏庸之辈,“不郊、不庙、不朝”,政治腐败,朝纲混乱,后宫中则荒淫无度,怪事连连。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明宫里竟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