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树底下不长草_闲话三国

大树底下不长草_闲话三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288 更新时间:2024/1/19 6:55:50

>夺城者将,夺国者帅。>>在政治上,是帅才。正是他的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决策,才能以最弱的力量,跻身于吴、魏之间,而成鼎立之势。蜀能建国称帝,在三分中,如果没有诸葛亮为设计立足荆州,谋取益州之蓝图,樊城、江陵之败,按刘备的想法,南奔苍梧,投靠吴臣,充其量也就是流寇了。>>但诸葛亮并不能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军事家,至少他没有像那样指挥官渡之战,击溃六十万人马,统一了北方。也没有像那样指挥赤壁之战,消灭曹操三十万大军,巩固了江东。由于东吴军事上的建树,才促使三分政治格局的形成。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也是想步曹操、周瑜的后尘,通过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扭转形势,实现其政治抱负,而名垂青史。所以先南征孟获,而后北进汉中,也是想在荡平后院之患,能腾出手来进行战略反攻,出祁山,过秦岭,兵临渭水,直逼jī辅。>>然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只是在争城掠地的局部战争上,表现,得心应手,如玩敌人于股掌之上的从容。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离不开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打军事仗,实质是打政治仗。在这方面,作为主帅的诸葛亮就有顾此失彼,未克全功之弊。既不了解曹魏的国力和统治的稳固性,五出祁山,盲目挑战,也不肯承认刘蜀更应该固守求存的弱势,连年征战,大动干戈。仅这几座城池的地方部队,已使他煞费苦心,还要打力不从心的正面战争,即使夺得眼前的小胜,也难改变最终败局的命运。对一个政治家来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很可怕的性格悲剧。连续十年,六出祁山,兴师动众,无功而返。这么多年的仗打下来,国势日衰,兵将凋零,实力耗竭,百姓厌战,最后,他老人家一死,蜀国也就敲起了丧钟。>>所以,国家成败,系于君臣,战争胜负,决定在将帅。什么样的君臣将帅,和用什么样的人,是至为关键的。吴将朱桓在守濡须口时,数千守军对数万曹仁重兵,诸将业业,各有惧心,桓喻之曰:“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朱桓此人,勇而残忍,残暴苛虐,实不足取,但他这番话是极有见地的。>>现在来看,蜀国的诸葛亮与魏战,吴国的陆逊也与魏战,蜀败而吴胜,不能不说是与主帅的指挥得失紧密相关的。蜀国相信的马谡丢了街亭,全军败绩,而吴国相信的周鲂赚了曹休,大获全胜。领导的责任,就是用人,而准确地发现人才,衡量人才,使用人才,信任人才,则更是主帅的重要任务。诸葛亮撇开老将如,猛将如,青年将领如,都不用,独信马谡,结果街亭失守,逼得他只好唱空城计。一个人用之不当,则会影响一批人,同样,一个人用对了,用好了,也会带动一批人。吴国中期的朱桓、全综、徐盛,比之早期的吕蒙、甘宁、凌统逊色多了,但陆逊指挥若定,左右协同,部将效力,主动杀敌。尤其周鲂比之当年黄盖,不弱半分,结果曹休大败,回到洛阳就发病死了。所以,第一,人才得有出头的机遇;第二,人才得有施展的余地;第三,最重要的,是用人者要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现实状况,要善于用人,扬其所长,抑其所短,不因噎废食,求全责备。人得其所用,是制胜之一道。人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则更是获胜的保障。>>诸葛亮是个伟人,是个接近于完人的人,这也就使他产生了太多的自信。拥有太多自信的人,便自视甚高,而不大把别人放在眼里。由于缺乏群众观点,肯定事必躬亲,而不愿假手于人。诸葛亮治蜀,多用平实之才,守成有余,开拓不力,而恃才狂放,倚武倨傲者,往往被搁置摈弃。蜀中干部,青黄不接,他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着急,他努力物色人才,确也是事实。但他的用人标准拘谨偏执,较之曹操的“唯才是举”,简直无法比拟。因而不可能有出色的人物出现,这也是大树下不长青草的定律。他一人把阳光都吸收了,小草自然就恹恹地无生气了。>>诸葛亮英明自信和事必躬亲,大大限制了部下的积极性,也养成了他们的依赖心理。所以对于西蜀之一举一动,无不了如指掌,因为他只需要研究诸葛亮一个人就行了。但对于东吴的真实意图,却未可尽知。甚至周鲂的伪降,也疑信参半,因为不可能全盘掌握东吴所有将领的变数,所以魏国在与吴国的战斗中,无所施展,也就很自然了。>>由此看出击败和刘备的陆逊,确实在战争艺术的把握上,不像诸葛亮这位前辈那样拘谨求稳,唯恐有失,举措犹豫,任用踌躇。例如吴之朱桓和蜀之魏延,同样是献计而不被采纳的勇将,但在双方主帅的态度,却有很大的不同,魏延差点被诸葛亮杀了,便可知道吴何以胜,蜀何以败的原因了。>>这就不能不为诸葛亮遗憾了。>>西蜀最后败亡于晋时,户二十八万,官吏数为四万,而吴降晋时,户五十二万,但官吏只有三万二。这样一个头重脚轻的国家,怎能不失败呢?由此看,诸葛完留下的臃肿的官僚机构,实在是蜀国的累赘。但有如此数量的干部队伍,可诸葛亮直到临死,也没有物色到一个好的接班人,眼高如此,挑剔如此,实在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五丈原弥留之际,还在遗憾:“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也就只有姜维,勉强够格,真是够他痛苦的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精明的领导,便光看到下属的缺点和不足了。所以,“大树底下不长草”,是很有一点道理的。孔明最后弄到文臣武将,难以为继的局面,看来并非西蜀无人,而是他不让人才脱颖而出罢了。

推荐阅读:

【聚精会神】的意思是什么?【聚精会神】是什么意思?

夏侯玄的生平简介夏侯玄是怎么死的?

敏捷的反义词

标签: 不长

更多文章

  • 专家否认周瑜火烧赤壁 曹操兵败实因吸血虫病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赤壁

    专家否认周瑜火烧赤壁曹操兵败实因吸血虫病曹操兵败赤壁是血吸虫病害的寄生虫病专家作了场有趣报告公元208年初冬,东吴周瑜在某天凭诸葛亮借来的一阵东南风,把曹操驻扎在湖北赤壁的百万雄师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史称赤壁之战。但在昨天(22日)的浙江省寄生虫病研究新进展学术交流会上,一位专家说,他对这段历史研究了

  • 三国马谡为什么会失掉街亭 解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街亭

    马谡失街亭是上脍炙人口的故事,当时关于马谡失街亭民间流传着一句歇后语:马谡失街亭——言过其实,这不难看出马谡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还是马谡自身的问题造成的。马谡是时期蜀国的将领,他和他的哥哥马良都是手下有名气的将领,因其才华出众、好谈论颇受的赏识。这一幕都看在心里,在最后临终的时候,刘备告诉马谡言过其实,

  • 三国前后分别是什么朝代?三国灭亡后是哪个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朝代

    《三国演义》第一回开场即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分分合合的天下评语喻指朝代更替,也预示著魏蜀吴三国的命运:三分天下,逐一灭亡。那么,三国前后分别是什么朝代呢?三国灭亡后又是哪个朝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三国产生前的朝代衰败更始三年(25年),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刘秀在鄗(河北省柏乡

  •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何蜀汉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蜀汉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当初四处寻访人才时,曾探访司马徽,也就是水镜先生,询问他何处可以觅得良才。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指引了刘备一盏明灯;而刘备后来也如愿找来了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来辅佐他,但为何蜀汉最后还是灭亡了!为什么?其实,「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后面还有一句话水镜先生

  • 诸葛亮的师傅是谁?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受何人教导?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师傅

    诸葛亮的师傅是谁?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受何人教导?,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导读:诸葛亮是一介文人,初出茅庐就明见三分,但是这只能说明他是一位喜欢钻研时政的青年,其本质和现在铁血的众多2B青年们没有区别,只不过考虑到三国时期资讯不发达,诸葛亮凭几乎闭门造车或者偶尔和其他2B中青老年聊天打屁就能准确预见

  • 三国史上的降将张辽为何得到曹操最大信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国史

    三国史上的降将张辽为何得到曹操最大信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魏诸臣中,难道就没有人的功劳可以盖过张辽吗?有的。曹营第一功臣是荀。荀犹如汉之萧何,辅佐曹操打下曹魏根基。可是,最终荀竟然被曹操赐死。原因很简单,荀曾经反对曹操称魏公,在曹魏的霸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选择了皈依没落的汉朝,既然道不同那不

  • 三国史上的一代奸雄曹操为啥娶个娼妓当老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奸雄

    三国史上的一代奸雄曹操为啥娶个娼妓当老婆?,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操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很有才能,也很色,凡目光所及的女人只要长得漂亮,不论婚嫁与否,他都会垂涎三尺。他曾将大将军何进的儿媳妇纳入后室,并抚养何进的孙子,还硬生生将吕布属下夫妻拆散将其妻据为己有,与关羽争的不亦乐乎。尽管曹操

  • 夷陵之战刘备不带诸葛亮的真实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之战

    夷陵之战又叫猇亭之战,被后人誉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之中的最后一场,当时刘备倾全国之力对东吴发动战役,结果出乎意料,东吴防御成功,刘备则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逃到白帝城后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我们都知道,在蜀汉的所有战役中你都会看到诸葛亮的

  • 曹操放弃灭蜀是糊涂还是睿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睿智

    能够看清一件事情的真伪,这个人是智者;能够看清天下大势的走向,这个人才是真正的有大胸襟的政治家。而曹操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曹军攻克张鲁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是并非是曹军的战斗力如何强大,更多的是靠着运气。此时曹操率军出征,和张鲁交战前,先扫清了凉州地区的氐族抵抗势力,免得自己和张鲁交战时骚扰自

  • 曹操从“土城约三事”看出关羽喜好虚名虚衔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土城

    曹操从“土城约三事”看出关羽喜好虚名虚衔,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操从“青梅煮酒”只是验证了刘备的低能,没想到他还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兄弟关羽。就在刘备打败袁术,曹操准备派车胄暗中除掉他们兄弟三人时,关羽心生一计,假扮曹军大将张文远骗开城门,割下了守城将车胄的首级。这让曹操大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