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密:关东十八路诸侯为何会败于枭雄董卓之手?

解密:关东十八路诸侯为何会败于枭雄董卓之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85 更新时间:2024/1/16 23:27:18

解密:关东十八路诸侯为何会败于枭雄董卓之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董卓篡权,天下纷纷为之讨伐。

曹操的号召下,十八路诸侯齐聚洛阳,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按说此等声威,足以撼动老贼,剿戮群凶。但不曾想到的是,这看似十分强大的联合国军,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有动得董卓分毫,反在不断内讧争斗中偃旗息鼓,各奔东西。如此的结局,让人始料不及。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尴尬的局面,我想这绝不单是一个出师不利就能解释得了的。

想当年,曹操因刺杀董卓失败,仓皇逃出洛阳,从此再无立身之所。无奈之下返回家乡,遣散家资,招募义兵,意欲讨伐董卓。但考虑到自己身单力孤,难以成事,就以个人名义向各路诸侯发出了矫诏,号召大家共同起兵,共诛国贼。矫诏发出去之后,天下英雄纷纷为之响应。最后,连同曹操在内的共十八路诸侯齐聚洛阳,整装待发。

既然是共同举兵,势必要选出一个盟主来,以便发号施令,统一指挥。问题也正是出在这个盟主的归属上。按道理说,曹操是讨伐董卓的发起者、组织者,理应做各路诸侯的盟主。但曹操可能觉得自己羽翼未丰,没有影响力,就提议推举大汉名将之后的袁绍为盟主。袁绍初时不肯,但架不住众人一再相劝,最后也就应允了。

盟主不是好当的。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袁绍显然都不是一个理想的人选,刚愎自用、心胸狭隘不说,关键是不具备领导大兵团作战的智慧。这也还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袁绍终究不是孤军作战。但袁绍的另一个弱点却是致命的,那就是用人特讲究出身门第,缺少用人的气度。如此心态,于乱世之中,自然是曲高和寡,众叛亲离,不能长久。这次的讨董行动,更是表现出了极大地矜持和傲慢。当华雄连斩数将,盟军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关羽挺身而出,请求出战。而身为盟主的袁绍,仅仅因为关羽只是一个马弓手,就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情愿。

理由很弱智,也很好笑,那就是怕被华雄耻笑。在其眼中,自己的面子竟然比将士的鲜血还重要,哪里还有一点盟主的气度和胸怀。加之他的那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袁术,总是不失时机的在一边冷嘲热讽,添油加醋,更让袁绍不知如何是好。亏得曹操英雄气魄,慧眼识人,才有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战场传奇。尽管此战暂时解除了危机,但如此的用人态度却不免让将士心寒。一把手不明白,再费力也白搭。

要说初期,十八路诸侯的声势还是相当浩大的。人多是好事,也是坏事,它足以让很多人有恃无恐,骄傲轻敌。或许就是人多力量大的缘故,面对董卓兵马,人人都想建功立业,展示才能。如果单纯如此倒也值得嘉许,奋勇争先,杀敌报国。但这些人的建功立业显然不是为了国家前途,更不是为了百姓利益,而是为了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事关大局,最怕私心。一旦有了这个心思,就很难捏合到一块了。这种私心,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争权夺利,互相猜忌,推诿扯皮。

当然,根子还是出在袁绍的身上。想袁绍既然成为盟主,就应该不负众望,任人唯贤,广纳英雄。但袁绍自己做了盟主,却让弟弟袁术总督盟军粮草,兄弟两人,一个管人,一个管物,把各路诸侯置于其掌控之下。虽说革命工作,分工不同,问题是袁术从来就是一个势利小人,把偌大的财政大权交于其手中,还能不出事么。果不其然,当孙坚攻打头阵取得胜利的时候,袁术却不肯补给粮草。最终导致孙坚军心涣散,兵败如山倒,手下大将祖茂也死于华雄之手。更为可怕的是,十八路诸侯各怀鬼胎,各行其是。起初,本来是孙坚打头阵,不料济北相鲍信却动起了歪脑子,孙坚为其前部,若干了大功,都不显我等,揣着这样的私心杂念,鲍信就安排弟弟鲍忠抄近路赶到孙坚之前出战。结果鲍忠没有那个本事,反被华雄斩于马下。为了抢头功,不惜违抗军令,擅自出战,其心智与小儿无异。

要说董卓有吕布之勇,才使得十八路诸侯难以进军还可以原谅。但事实却是,吕布并非不可战胜,三英战吕布就曾让盟军大展威风。更何况,将在谋而不在勇,不能力战,可以智取。导致不能取胜的根本原因就是,畏缩不前,贻误战机,军心涣散。想董卓迁都长安,正是大军掩杀的好时机,但当曹操提出乘势追袭的时候,袁绍却以诸兵疲困,进则无益为由不予理睬。对此,曹操据理力争,不想其他诸侯也皆言不可轻动,最后惹得曹操大怒而起,骂人的话都出来了——竖子不足与谋。还好,袁绍好脾气,并没有发作。

虽说失去了这次机会,盟军只要重新整顿,继续西进,也未必就不能消灭董卓。但随着战事的不断扩大,盟军内部的分歧却日益显现。像是跳梁小丑,济世安民、共讨逆贼的雄伟壮志,逐步被利欲熏心所取代。董卓迁都,孙坚率兵进入洛阳城中,偶然之中得到了传国玉玺。出于私心,孙坚就想来日托疾,辞众回军。由于做事不密,终被袁绍察觉。袁绍一听此消息,立即招孙坚前来追讨,孙坚哪肯轻易交出。于是,大帐之中剑拔弩张,几欲火拼,幸有众人相劝,才没有打起来。借着这次撕破脸皮,孙坚不敢怠慢,趁势拔寨而起,离开了洛阳。

事情发展到了这种地步,十八路诸侯再无战心,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曹操见大家各怀异志,也是心灰意冷,料到不能成事,干脆带上队伍离开了。看大势已去,兖州刺史刘岱又趁机向东郡太守桥瑁借粮。桥瑁不给,刘岱连夜杀入桥瑁大营,杀死桥瑁,尽降其兵。袁绍见众人走的走,死的死,自己成了光杆司令,也就拔寨离开了洛阳,另寻出路去了。

至此,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讨董行动终于在内讧中宣告失败。后来,还是司徒王允设下美人计,才将董卓老贼诛杀。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就是王允这样的秀才,却与一女子貂蝉,在不动声色中诛杀了董卓,为国除奸,为民除害。只是不知道后来,这些号称当世之英雄的诸侯们会作何感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枭雄

更多文章

  • 王修是三国的宋公明 逃跑比神行太保戴宗还快?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太保

    说道及时雨这个外号,自然让人联想到水浒梁山泊中的大佬宋江。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可见宋江的名气很大层度是来自孝和义。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常能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又称“及时雨”。而三国中也有这么一位风云人物,他就是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人。先说义,王修二十岁游学南阳,当时住在友人张奉家中。恰

  • 第一百二十八章 阿斗刘禅被误解千年是仁德之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仁德

    第一百二十八章阿斗刘禅被误解千年是仁德之君,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等成语典故,对三国蜀后主刘禅作了无情嘲弄。不过,在提交15日举行的纪念刘备入蜀1800周年暨诸葛亮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中,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文化专家罗开玉和谢辉所著《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认为,从

  • 袁氏家族的难兄难弟:草包哥哥与脓包弟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脓包

    草包哥哥在东汉末期,是名头最响的读书人,达到了名士的地步,而且是独步一时的名士。年轻的时候,也与袁绍不可同日而语。袁绍为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汝南县)人,为当地世族大户。有学者说,二袁是亲兄弟,也有学者说他们是堂兄弟,为此打了不少的口水仗。其实,上述两种说法都对。袁家的发迹始于袁绍的高祖袁安,东汉章

  • 诸葛亮骂死了谁?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死了

    诸葛亮骂死了谁?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是谁?,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诸葛亮骂死王朗之说《三国演义》第93回写到诸葛亮首次北伐,夺得南安、安定、天水三郡之后,魏主曹睿急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司徒王朗为军师,率领20万大军抵御蜀军。两军对阵之前,王朗夸下海口:“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

  • 费尽心机!盘点曹操最想得到却没得到的10大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费尽心机

    费尽心机!盘点曹操最想得到却没得到的10大人物,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操为得到哪10大人物费尽心机?第一名陈宫陈宫,东汉末年吕布帐下谋士、大将。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192年,兖州刺史刘岱在讨伐青州黄巾时战死,陈宫等人主张曹操接任兖州牧。但此后陈宫因曹操杀害边让而与

  • 孙策的故事:交结豪俊威震江东 纵横驰骋开基立业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纵横驰骋

    孙策(175~200),东汉末、时著名将领。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策少年英杰,足智多谋,知人善任,开疆拓土,为东吴立国奠定了基础。但他有时过于轻率武断,以致英年早逝。一、交结豪俊威震江东孙策的父亲孙坚长年征战在外,把家眷留在寿春(今安徽寿春)。孙策十多岁时,已广交朋友,很有名声。舒县(

  • 曹操的用人_闲话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闲话

    曹操的用人_闲话三国,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在赤壁之战中,吃了黄盖假投降的亏,上了一当,虽然史实并非完全如此。但小说家这样写,确实也符合曹操的性格,因为他的用人政策,是绝对不怕使用从敌方阵营投奔或投降于他的将领,只要你跑到我这儿来,我相信了你,就大胆使用,任情驱使,毫无隔阂,不分彼此。说实在的,

  • 诸葛亮联吴抗曹留火烧赤壁千古经典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赤壁

    诸葛亮联吴抗曹留火烧赤壁千古经典之战,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刘表有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刘表喜欢刘琮,刘琦被排挤在外,任江夏(今湖北云梦)太守。刘表不久死去,权归刘琮掌握。这时曹操带大兵南下进攻荆州,刘琮害怕曹操的威力,没有通知刘备,就派人向曹操表示投降。当刘备很知投降的消息后,已来不及组织抵抗,

  • 于禁为何追随曹操?于禁是怎样衷心与曹操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是怎样

    于禁为何追随曹操?于禁是怎样衷心与曹操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时势造英雄,于禁是三国造就的英雄,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于禁是五子良将之一,行军毅重。他是个忠勇之人,但又不仅仅是个只会作战的机器,他忠诚勇毅,以自己的忠心和勇猛获得了全军上下的尊重。作为三国时期曹魏的名将。以忠勇闻名于军中,却又因

  • 宫廷的血腥_闲话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闲话

    在《演义》中,公元200年因衣带诏杀董承、王子服,诛董妃;公元254年司马师仍因衣带诏杀夏侯玄、张缉,诛张皇后,故事情节一样,人物身份一样,场景地点也一样,只不过时间相差半个世纪罢了。这似乎是曹操作恶的报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死了,他的后代替他承受。中国人特别崇尚报应,越是没有办法,越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