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司马昭有无弑君之心?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司马昭有无弑君之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40 更新时间:2023/12/24 7:13:41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司马昭有无弑君之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广为人知,其背后故事,就是下面这两位仁兄一起演绎的:曹髦,字彦士,曹魏第四个皇帝,史称高贵乡公,干了六年皇帝,连个正规帝号甚至王爵也没混到,怎么看怎么憋屈;司马昭,字子上,曹魏权臣之一,西晋王朝的实际奠基人,尽管生前没有称帝,但史书上还是称其为晋文帝或太祖。历史何其不公平!

《三国演义》第114回对此事的叙述与正史记载基本保持了一致:朝廷军政大权被司马昭掌控,曹髦惴惴不安。公元260年,他召集手下亲信研究对策,说:司马昭将怀篡逆,人所共知。朕不能坐受废辱,卿等可助朕讨之!然后不顾尚书王经的劝告,亲自率领殿中宿卫杂役等三百多人去攻打司马昭。结果飞蛾扑火,被太子舍人成济所杀。

俗云: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难测,如同海水难量。年纪轻轻的曹髦凭什么断定司马昭之心就是篡逆之心?又凭什么断定人所共知司马昭有篡逆之心呢?不幸的是,近两千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这句歇后语来比喻地球人都知道的阴谋和野心,却并不关心其中的真伪。

那么,司马昭之心,到底是颗什么心?

司马昭并无杀曹髦之心

关于曹髦其人,陈寿的评价恰如其分: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唐代诗人王勃也如是评:高贵乡公名决有余,而深沈不足。其雄才大略,经纬远图,求之数君,并无取焉。意思是,曹髦有才气,但性格不够深沉,浮躁轻率,缺乏帝王心术。性格决定命运,当皇家威权尽失,曹髦不能忍,结果自取其祸。

但曹髦原本可以不死。威权崩溃,他的身份优势还在。从君臣名分讲,他是君,司马昭是臣,这皇位他坐得名正言顺。司马昭若想越雷池一步,只能背负弑君篡位的历史恶名。

从正史来看,司马昭固然跋扈,但确实没有或不敢有弑君之心。即使曹髦让他对曹魏丧失了愚忠的最后心理防线,他也没想自己亲自代魏称帝,而是坚决反对废曹髦。这体现了他对曹魏的社稷、法统以及皇帝的维护。

想想曹操是怎样对待汉献帝的。没当魏公魏王时,其在《自明本志》中可曾有一句尊重皇帝的话?司马昭已经是晋王了,在他给孙皓书信中还对曹髦尊敬有加。丘俭、文钦等人都曾中肯地指出,司马昭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恪守臣子之道。

退一步说,即便司马昭有弑君之心,如果曹髦能效法汉献帝,能多多体会古人所说的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明而少怒,哪怕是装傻充楞,潜心恩结上下弥补威权之失,待时而起,未必没有翻身的机会。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跟曹髦的境遇就比较类似,曾私下说: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但元子攸懂得抓住时机适时出击,成功诛杀了权臣尔朱荣。可惜曹髦不是元子攸,连郭太后也不支持他;而司马昭也不是尔朱荣,在人心向背定成败的认识上,司马昭显然更胜一筹。

施惠于民为曹氏当曹髦愚蠢地采取自救式的最后一搏时,司马昭又在干什么?正筹划灭蜀大计呢。在这之前,也就是258年,诸葛诞在淮南造反,司马昭建议曹髦亲征,并取得郭太后的支持,最终赢得了寿春之战。是役,活捉战俘十多万,部下请求全部活埋,但司马昭不同意,说:放他们回去,才显示大魏的宽宏大度。此举与曹操为一己之私泄愤而坑杀数万战俘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后来,连扬州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再反对他。

司马昭执政,以仁治国,以民为本,一以贯之。

他爱护百姓、减轻刑罚,洞悉百姓热爱和平、期望统一之心,以招抚之策解决了少数民族钉子户问题,让北方八百万兄弟民族归顺,灭蜀后也能善待后主刘禅。名将羊祜说:先帝(司马昭)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张悌也说:(司马昭)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这样的人,又怎能不成功?

司马昭用恩德仁政换人心,说到底为的还是曹氏。当时朝野对司马昭的拥戴,已经比他父亲时期升格了很多。司马懿任丞相和加九锡,只是太常王肃拥戴;到司马昭,已经是太尉、司徒拥戴,比太常级别高。史称:(景元)二年秋八月甲寅,天子使太尉高柔授帝相国印绶,司空(徒)郑冲致晋公茅土九锡,固辞。司马昭前后六次固辞,第一次居然还九让,可见他终究还是为威权崩溃的曹魏政权做个周文王罢了,从未有过篡位之心。

对此,很多史书都有记载,如《南齐书》萧道成说:石苞不早劝晋文,死方恸哭,方之冯异,非知机也。有臣子答曰:昔魏臣有劝魏武即帝位者,魏武曰:‘如有用我,其为周文王乎!’晋文世事魏氏,将必身终北面;假使魏早依唐虞故事,亦当三让弥高。

再看司马昭之心

有权威者未必可以惠民,而欲惠民者必须先获得权威。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对曹髦抱有同情之心、批判司马昭靠仁义博取权威又重塑仁义行为的史家们,在逻辑上是打架的。任何一个政权的颠覆、崩溃和瓦解,都难逃内生性和外生性两个重要因素,而这两个因素有时是相互作用和关联的。

以曹魏政权为例,从魏明帝曹睿大兴奢靡之风起,内生性危机的种子已然埋下,世家宗族子弟只知享乐不知社稷,文武百官贪敛盘剥而不知恤民。无论是曹芳还是曹髦,凭他们的资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这种危机的。在外,蜀汉、东吴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又虎视眈眈。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司马昭对曹魏的忠诚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卖命或愚忠,替皇帝卖命的忠臣属于最低等的忠心。古往今来,士大夫对皇家的忠诚标准,除了维护社稷、延续统治地位之外,爱民才是最高道德准则。

司马昭所做的,恰恰是安内、攘外并举,凝聚民心,帮助皇权维稳,消弭了内生性危机;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招抚异族,使得外生性危机也不复存在,所以海内得以休息。

试想,如果司马昭不作为或不做权臣做犬臣,跟着小皇帝一起继续罔顾民意,放任士族,不思进取,一边反人民一边维稳,那就是政治乱伦了,何来曹魏国泰民安?其子司马炎又何来实力去完成大一统局面?

吊诡的是,史书中对司马昭罪行的鞭挞,多不胜数,而对他所做的好事,却仅是微不足道的几笔,非常令人诧异。

相比曹操,介绍司马昭的文字也少多了。可是历史功过不是靠故事多少、记载的文字多少来界定,而是看他的政策、功业。乱世百姓为刍狗,有一个有能力知仁义的人来结束这个时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一味夸大一个历史人物的负面形象是不公平的,司马昭之心与路人皆知的弑君说,不能划等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长城经过几个朝代的修建

历史上真实的芈茵

慌张的反义词是什么

【黛尖】的意思是什么?【黛尖】是什么意思?

梦见番茄_周公解梦梦到番茄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番茄好不好

标签: 司马

更多文章

  • 曹操杀死神医华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佗

    曹操杀死神医华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县)人。他在年轻时,曾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沛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请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谢绝,遂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他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

  • 三国名将领夏侯霸简介夏侯霸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夏侯

    夏侯霸,生卒年不详,字仲权,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魏国和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夏侯渊次子,其母为曹操妻室丁氏的妹妹。在魏国官至右将军、讨蜀护军,封爵博昌亭侯,屯驻陇西;在蜀汉时为主要北伐将领,多次参加御蜀和伐魏战争。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爽。征西将军夏侯玄被调入朝,由雍

  • 三国历史上刘备为何能昧心参与剿杀关羽五方行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备

    三国历史上刘备为何能昧心参与剿杀关羽五方行动,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三国演义》中,华容道生擒曹操是刘备唯一成功的机会,但由于诸葛亮、关羽另怀心思,曹操被放,三足鼎立形成。诸葛亮希望在三足鼎立中实现与哥哥诸葛瑾的联吴抗曹,创立诸葛天下;关羽希望在三足鼎立中甩开心存异志的哥哥,与关平、廖化独立打天

  • 历史上有华佗这个人吗 华佗发明麻沸散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佗

    历史上有华佗这个人吗华佗发明麻沸散是真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华佗图像但是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陈寅恪早在1930年就作论文《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陈寅恪经过考证后认为华佗这个人其实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华佗其人其事只是源自于印度的神话传说故事,陈寅恪大师的观点之一就是:华佗这个奇怪的名字其实

  • 刘备泪洒白帝城_闲话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白帝城

    刘备泪洒白帝城_闲话三国,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孔明作八阵图,至今犹有遗址,不过,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就永沉江底了。究竟是真的遗址,还是后人牵强附会,但总是有年头的景观,也就有其价值,想来该是要设法保存的了。这类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神怪荒谬,无稽不经之谈,是最符合中国老百姓信天信命的唯心论观点的。一切

  • 三国历史上的宛城之战的具体经过到底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之战

    三国历史上的宛城之战的具体经过到底怎样?,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宛城之战简介宛城之战,又称“U水之战”,是197年汉末三国之前军阀曹操和张绣之间的一场战斗。张绣取胜,曹操败逃。曹操损失惨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等都被张绣所杀。说法一:公元184年6月,黄巾军首领张曼成战死后,起义军10

  • 吕蒙白衣渡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白衣

    吕蒙白衣渡江,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司马懿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刘备和孙权两家虽然结了盟,但是矛盾很大。鲁肃在世的时候,是主张吴蜀和好,一起对付曹操的。后来鲁肃死了,接替他职务的大将吕蒙,就和鲁肃的主张不同。吕蒙是东吴名将。他从小就练得一身好武艺,年青时候立了不少战功,受到孙权的器重。吕蒙有一次,孙

  • 鲁肃:远见卓识的一代名士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远见卓识

    鲁肃:远见卓识的一代名士,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在汉末三国谋士群体中,鲁肃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不但是东吴集团早期发展过程中贡献巨大的谋士之一,为三足鼎立的形成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后来又接替周瑜成为东吴集团在荆州一线的主将,为东吴帝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同时,他还是孙刘联盟的首倡者和维系者,正是

  • 诸葛亮也中过别人的计吗?诸葛亮是怎样中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是怎样

    诸葛亮也中过别人的计吗?诸葛亮是怎样中计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诸葛亮的第一次中计发生在三顾茅庐时:刘备在听了徐庶和水镜先生的推荐后,先后三次带领关羽、张飞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实现远大理想。而诸葛亮得知徐庶向刘备推荐自己后,心中很矛盾。刘备固然是位“仁主”,是“皇叔”,自己辅佐

  • 官渡之战时,袁绍兵多曹操兵少,为什么反而是曹操缺粮?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时

    官渡之战时,袁绍兵多曹操兵少,为什么反而是曹操缺粮?,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官渡之战前,曹操已经先后消灭袁术、吕布、陶谦等诸侯,初步统一了中原地区,和袁绍隔黄河对峙。当时,曹操所占领的地盘基本上就是今天的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北部地区。这其中,山东北部的青州辖区还被袁绍的儿子袁谭占领,曹操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