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袁绍的最大弱点是什么?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聪明

三国袁绍的最大弱点是什么?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聪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724 更新时间:2023/12/23 5:56:48

三国袁绍的最大弱点是什么?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聪明,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袁绍(?-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司空袁逢之子,汉末著名军阀。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用在袁绍身上再恰当不过了。说起袁绍,总说他四世三公,其实袁绍强爷胜祖,不仅做到了大将军,将四世三公延续到五世纪三公更成为家族史上最有名气最有权势的人物。

人们往往认为袁绍不过是仗着家族的余荫,但是袁家子孙多了去了,袁绍作为一个婢女生的儿子能够成为袁氏家族的头面人物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好吧?而且高干子弟虽然好风凭借力,但是在那伸手不见五指又特别流行沽名钓誉的的东汉末年,外戚、宦官、甚至名士都比高干子弟吃香。

在袁绍之前,袁家一直是在政界混,根本没掌过兵权,是袁绍凭借惊人的作秀能力和交际能力做到了西园八校尉的副首领,蹇硕死后成为首领。何进能够听从袁绍召外兵入朝的计谋说明袁绍很了解何进的心思,何进也很信任袁绍,虽然最终被认定为一个馊主意,但也能看出袁绍对朝廷一号人物的影响力。

消灭宦官后,袁绍没能继承何进的权力却让董卓捡了便宜,这也不能怪袁绍能力不足,只能说董卓运气太好,偏偏在来的路上捡到了皇帝和陈留王,有人指责袁绍消灭宦官之时没有注重皇帝的重要性,这也太苛责他了,皇宫那么大,兵荒马乱的,找不着皇帝太正常了。

紧接着董卓掌控京师,欲行废立之事,《三国演义》中的袁绍当场爆发还能全身而退,董卓不敢杀他也不敢抓他还得给他个渤海太守,这也太小看董卓了。实际上袁绍哪有这么勇猛,他是表面上支持董卓才能偷跑出来的,加上袁氏家族大部分都在董卓手里,董卓才觉得袁绍可以拉拢,封他为渤海太守。

没想到袁绍真是舍得一身剐,站稳脚跟立马起兵反董,估计是他觉得反正父母早就不在了,老婆孩子都好好的,非直系亲属他也不管了。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袁绍被推举为盟主却没能成功消灭董卓这也怪不得袁绍,当时那个局势,各路诸侯各怀鬼胎,谁也没有压倒性的实力,盟主不过是挂个名,换谁谁也不行啊,不能因为袁绍后来失败了就处处吐槽吧。

董卓之乱以后,袁绍鸠占鹊巢,夺取冀州,在追随者们的辅助下,先后击败公孙瓒、孔融张燕等人,掌握了天下十三州中的青州、幽州、并州、冀州,拥有二十万大军,成为东汉末年最强的军阀,拥有了问鼎天下,一统江山的资本,走到了人生的顶点。

皇帝从他眼皮底下过他都不去搭理,估计是他觉得凭借五世三公的影响力加上他的个人魅力已经足以改朝换代,没有傀儡皇帝不是一样统一四州了吗?董卓、李唷⒐汜倒是挟持天子了,不一样失败了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第一个成功案例,袁绍哪里想得到,小皇帝不仅是个麻烦,用好了还是块宝呢?不重视皇帝的感召力,的确是袁绍的一大失误,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袁绍毕竟是反董联盟的盟主出身,董卓立的这个小皇帝他是不感兴趣的,他想推举幽州牧刘虞为帝,没想到刘虞坚决不干。

他又想自己做皇帝,秘密派人鼓吹,没想到手下几乎所有文官武将都反对,这时袁绍才意识到小皇帝的重要性,于是才急着对曹操动手,把皇帝抢到自己手里。可是曹操讨伐刘备时,许攸建议袁绍偷袭许都,袁绍竟然因为小儿子发烧拒绝出兵,而曹操在出兵之前就预料到了袁绍不会偷袭,这真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纵观中国历史,我没见过这么伟大的父爱,也没见过这么邪门的预言,难道说袁绍的这个小儿子就生过一次病?还是经过这一回教训,袁绍才明白出不出兵和儿子痊不痊愈没有关系?反正袁绍错过了一次绝佳的机会,还完美地衬托出了曹操的明智。

也许是因为袁绍此时还没把曹操太当回事儿,觉得区区一个兖州,说灭就灭了。于是沮授建议他打持久战,拖死曹操,袁绍觉得强弱悬殊,哪犯得着费这个劲,自己年纪也不小了,打个曹操都要拖上三年五载的,什么时候才能当上皇帝啊。就这样,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官渡之战开始了。

官渡之战中,派淳于琼守乌巢是一大败笔,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任务不交给河间四将——颜良、文丑、张A、高览中的一个而非要用淳于琼呢?因为支持袁绍做皇帝的只有淳于琼和郭图,袁绍对这两位是格外信任的,也就是因为这一点,郭图才能排挤田丰、沮授、许攸这几个明白人。可怜的袁绍,支持他做皇帝的偏偏是这俩货。在这俩货的活跃表现之后,许攸献计、火烧乌巢、张A反水,官渡一战,想失败都难的袁绍就这样失败了。

官渡之战后,袁绍再次重振旗鼓,与曹操爆发仓亭之战,这时袁绍手下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武将了,主要谋士也损失了一半,毫无意外地再度大败。其实,官渡之战后,袁绍依然很有实力,可是他急于报仇雪恨,没能像曹操在赤壁之战后那样休养生息备战待敌,两次大败的打击使袁绍呕血而死,可即便在袁家元气大伤,兄弟睨于墙的情况下,曹操还要花上五年才能消灭袁家,足可见袁家的实力有多么雄厚。

袁绍的失败在于他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聪明,他早年的发迹是因为他的才能,但是他缺乏领导力,不能让手下尽情发挥,非要处处显得自己聪明,如果手下的主意比自己高明他就生气,拒不采纳。袁绍的兴衰说明了个人才能再大也只能称雄于一时,群策群力才是王道啊。

推荐阅读:

叶永烈主要作品列表

有利条件的英文

[专家点评]商晚期牛方鼎

作曲家的塑像

五大连池里的八卦湖

标签: 弱点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真的吗?三国六出祁山概况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真的吗?三国六出祁山概况,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一出

  • V亭之战:刘备为何不带上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之战

    V亭之战:刘备为何不带上诸葛亮?,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V亭之战,蜀汉举全国之兵力70大举伐吴,战役结果刘备大败,蜀汉战力从此大减,如此重要大规模战争,且为刘备亲征,竟然不带上军师诸葛亮,这是何原因?V亭之战原因一,诸葛亮反对东征,V亭之战前因关羽被孙吴所杀,历史上孙权趁关羽与曹军在樊城作战之际

  • 蜀汉三老将:黄忠、严颜与廖化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蜀汉

    蜀汉三老将:黄忠、严颜与廖化的故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蜀汉三老将指的是蜀汉时期刘备麾下的三位年纪老迈的将军,以赤胆忠心,英勇威风著,分别是黄忠、严颜与廖化。黄忠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益州刘璋;严颜初为刘璋部下,担任巴郡太守;廖化,初为前将军关羽主簿,关羽战败后,曾诈降东吴,

  • 貂蝉是哪个国家的?历史中真的有貂蝉这人物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貂蝉

    貂蝉是哪个国家的?历史中真的有貂蝉这人物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貂蝉,一个文笔墨客笔下或者说是文学作品中最受喜爱的人物之一,与西施、杨玉环、王昭君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据悉,她原是一阶歌女,被大司马王允收尾义女而后成为了王允为杀死董卓中的重要人物,由此说来貂蝉因是汉朝人士,但是有关于这一点大多

  • 鬼才郭嘉之死,才会三国鼎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才会

    鬼才郭嘉之死,才会三国鼎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第一谋士郭嘉,破,败袁绍,平定北方……其智谋堪与媲美!郭嘉21岁的时候,在朋友田丰等人的鼓动下,投奔到袁绍帐下。袁绍当时被称为“天下”。他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厚礼待之。但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于是,郭嘉毅然离袁

  • 吴国的灭亡之路:东吴落幕,朝廷变成屠宰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东吴

    死后,大将军诸葛恪大权独揽。公元253年,诸葛恪掌权才两个年头,由于专横嚣张,穷兵黩武,引起朝野上下群起反对,被武卫将军孙峻格杀,夷三族。孙峻任丞相,大权在握。“孙)峻素无重名,骄矜险害,多所刑杀,百姓嚣然。”这个“嚣然”,就是民怨沸腾的意思。公元255年,孙峻死,堂弟孙□掌权。孙□的凶残暴戾比孙峻

  • 赤壁之战第一功臣黄盖负伤后被置于厕所不给救?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不给

    赤壁之战第一功臣黄盖负伤后被置于厕所不给救?,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

  • 孔融怎么死的?孔融自负伤人害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伤人

    孔融金玉良言: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善于变通,绝不能力微而负重,那样虽出尔英豪,但只会身败名裂,给自己带来不幸。智者以为,不取也!谋略故事:孔融仗着自己的才干与名望,屡次戏弄、嘲笑,随便发表议论,褒贬人物,多与曹操意见不合。曹操因为孔融名声很高,所以表面上容忍他的言行,而实际上在内心里十分厌恶。后来,

  • 三国才女蔡文姬的人生悲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悲歌

    三国才女蔡文姬的人生悲歌,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三国时代本是男性驰骋疆场的舞台,女人只有沦为配角。乱世之中,看重的又是金戈铁马,征战杀伐。那些盛世中文采精华的本领,到这里只能算是雕虫小技。所以,三国中那些著名的文人,比如孔融、杨修之类,若不肯乖乖地给有枪杆子的当奴才,就难免杀身之祸。至于曹操父子

  • 三国时期一场因“禁酒”引发的军事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一场因“禁酒”引发的军事政变古今中外的史料都显示,军人与酒,关系密切。常有出征酒、庆功酒的说法,大战胜利后,古代皇帝犒赏三军时,将士们可以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古代军中因酒误事、贻误战机之事,亦不胜枚举。公元949年,后汉发生叛乱,叛军攻打黄河以西的政府军时耍了点计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