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史论稿》二十八、略论清代的漕弊

《宋史论稿》二十八、略论清代的漕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48 更新时间:2024/1/6 5:44:09

中国历史上,在封建王朝向农民征收漕粮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官吏百般贪污勒索的“漕弊”现象,为害极大。有清一代,漕政中积弊问题又尤其突出,管运管粮的官吏、承运的运弁运丁以及纳漕地方的土豪劣绅无不侵漕蠹漕,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这一现象的存在,在当世不仅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清政府的漕政制度,更重要的是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构成了世人倍加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清代建国伊始,为了满足京城皇室以下官僚、军队的食粮需要,承袭了前代的征调漕粮制度。清制规定:每年征调进京漕粮大约四百多万石,分别由当时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及湖北等省农民负担交纳。各省漕粮的征收由当地官吏负责,漕粮运输则由漕运总督衙门指挥下的运丁队伍承担。漕粮最终运抵北京、通州两地太仓时,入库及保管事项由仓场衙门负责。但是,从清初创建漕运之日起,也继承了前明漕务中的诸多积弊,随之愈演愈烈,终于祸患无穷。概括而言,清代的漕弊集中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其一,漕务官吏的侵漕活动。清初以来,漕务机构里便存在官僚、胥役肆意借漕贪污勒索的现象。如顺治时,漕运总督吴惟华网罗亲信,疯狂地从事贪污舞弊活动。顺治四年,淮南地区的泰州、高邮等地发生洪涝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于是,当地官员请求按例将漕粮改折现钱交纳。但吴惟华故意刁难,不予批准。地方官无奈,只得向吴氏行贿三千金,才解决了改折之事。诸如此类等等只顾索贿、不管农民死活的事例,不胜枚举,所谓“因事受财,动辄千万”。康熙以后,漕臣的侵漕行为就更为普遍,以至于康熙两次南巡时,曾先后在淮安漕督衙门所在地就地解除了漕督邵甘、马世济的职务。

其二,仓场官吏的营私舞弊行为。清代京、通仓场组织中官吏的各种不法营私行为可以说一直非常严重,并始终是舆论抨击的对象,被称之为“巨蠹”、“积棍”。如:清初仓场侍郎谢光通过种种贪污索贿活动,大获暴利,“秽声盈路”。康熙四十四年,负责接收漕粮的坐粮厅江□与诸仓监督合伙盗窃,致使亏空粮食九十万石及大量银两。而嘉庆时揭出的通州仓官胥合伙舞弊案,更暴露了其侵仓活动的疯狂程度。类似行径,直至清末不绝于史。仓场组织虽非直接理漕部门,但其亏空情况的长期存在,势必对漕运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在一个侧面加重了农民的纳漕负担。

其三,贪官污吏对运丁的肆意勒索。在清代文献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可谓连篇累牍,其中以清人王命岳的论述较为细致。据王氏总结:运丁有“水次之苦”、“过淮之苦”和“抵通之苦”。所谓水次之苦,即指运丁在各地承运开始时所受管运官吏的敲诈勒索,包括“买帮陋习”、“卫官帮官常例”、“粮道书办常例”及“令箭牌票差礼”等等。各项名目的勒索,每船少则一二两,多则十余两白银。于是,船未启航,每艘“已费五六十金”,这还不算运丁领饷时每船遭府县官吏索贿的六七两银;所谓过淮之苦,指运丁北上经过淮河时所受漕运总督衙门官吏的勒索,每帮漕船(数十艘不等)被迫交纳贿银至五六百两之多;所谓抵通之苦,指运丁抵达通州后受到的勒索,有如投文常例、胥役船规、仓官常例、坐粮厅常例、委官旧规、伍长常例、上斛下荡之费等等,每项每船也须交纳数两至十余两白银。诸如此类等等,不一而足。如果运丁胆敢在哪一个关口上拒不交钱,立即便会遭到刁难和报复。难怪同时代人激愤地呼道:“试起而问,今之有辖于漕者,自上及下有不取常例于运军者乎?”

其四,运丁运弁对州县的百般敲诈。诚如清人所说:各管运管粮衙门的贪官污吏,皆“视运军为奇货,诛求横出”。但运丁“别有身家为赔累之具”,故其失之于彼,必取之于此。其结果是在各地接受漕粮时,运丁运弁对交粮的地方官吏百般敲诈,以转嫁负担。清政府为了保证漕运的正常运行,考虑到运丁的实际情况,遂规定在征收漕粮时向农民征收“加耗”等名目的附加税,用以津贴运丁队伍。然而,随着运丁所受盘剥的加剧,他们的勒索活动也日益扩大,又有“淋尖、踢斛、抛剩、漫筹、脚米”等等敲诈手段。运丁们通常以拒绝接受漕粮相威胁,迫使交粮地方额外供给,以至于出现了“州县资其鱼肉,若非百计刁难,何能饱其欲壑”的现象。清中叶以后,漕运运丁勒逼州县又成为一大社会痼疾。

其五,地方贪官污吏对纳漕农民的横征暴敛。自清初以来,各纳漕省份的官吏都将办理漕务视为贪污要途,而运丁勒逼地方之弊,又为州县官吏提供了进一步剥民的口实。据清人记载,每年征收漕粮之际,各地官吏无不以运丁勒索为名,向农民额外剥取,一面应付运丁,另一面则从中大饱私囊,其中公开的“漕规”银已被各级官吏视为禁脔。康熙初,浙江嘉兴府征漕粮正米一石,加耗米竟达八斗。嘉庆皇帝曾气愤地对臣下说:“州县以济运为名,多方浮收,最为民困。”“而巡抚、粮道等官坐享漕规,置漕弊于不问,积习相因,已非一日。朕闻有漕各州县,无不浮收,而江浙地方为尤甚,有每石加至七八斗者,有私行折收钱文者,掊克小民,无所不至。”至咸丰朝,“州县收漕,竟有应交一石,浮收至两石之多”者。同治时人则指出:各地官吏借漕肆意浮收,有多于正额数倍者,“藉公饱私,侵吞无数”,“民间视以为苦”。百姓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有时也联名向上控告,地方官吏对此则穷凶极恶地滥施报复,“恨其上控,倍加抑勒”。甚至“蓄养打手,专殴控漕之人”。可以说,有清一代超出定额标准的“浮收”之风甚嚣尘上,遍及各有漕省区。就连上奏议论漕弊的官员也表示无可奈何:“惟是帮丁长途苦累,费实不资,若竟丝毫不给津贴,则势必不能开行。若责令州县颗粒无浮,亦势必不能交兑。”此外,地方官还采取其他手段,或明或暗地借漕索取。如江南等地收漕米时,官吏利用排队的四乡农民急于完纳的心情,故意拖延“留难”,逼迫农民行贿。“小民势难久待,不得不议扣折”。湖北等省则存在地方官有意多处收粮,使一户漕粮常常化整为零分头交纳,所谓:“令粮户依两处完纳,以图多得赢余”。清中央为减轻灾荒地区农民负担而实行的漕粮折钱规定,也往往被贪官污吏变成中饱私囊的依据,他们上下其手,任意确定钱粮比价,使得折钱之后农民所受的剥削反而加重。如嘉庆四年的一道上谕指出:有些州县不惜以湿谷挤占仓廒,然后借口无处存粮,强行向农民“折收钱文”,“惟利改收折色,藉以分肥”。不少地方官甚至公然隐匿上司减征漕粮文告,照旧多收。诸如此类等等,罄竹难书。

清代文学作品对地方官借漕剥民的活动也有相当多的反映。如在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回里写到:某次,江西九江知府出缺,按理应暂时由九江府首县知县代理。但负责全省民事财政的布政使却在下达代理令前,先向那位知县索要五千两白银,理由很堂而皇之,所谓代理知府虽不过二三个月,但“收漕的时候也不远了,这一接印,一分到任规、一分漕规……”等等好处,至少也能捞到万把两银子。可见从漕务中勒索陋规钱,已成为地方官盘剥百姓、捞取非法收入的主要伎俩之一。同书第五回中又描写了一个叫王梦梅的人,通过行贿买得了玉山知县一职。拿到任命状后,他便迫不及待地连夜赶往玉山,“怕的是误了天亮接印,把漕米钱粮被前任收了去”。王氏上任后毫不留情地从前任手里夺取了大印,然后疯狂地指使手下人四处搜刮漕钱漕粮。不久,王氏不仅还清了债务,而且着实大捞了一把,难怪其侄庆幸地说:“幸亏碰着了收漕的时候,总算一到任就有钱进。”

其六,土豪劣绅的借漕分肥活动。在交纳漕粮的过程中,土豪劣绅一方面抓住官吏舞弊的把柄,与对方合伙将部分钱粮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另一方面,则利用普通百姓惧怕纳漕的心理,代他们包纳漕米,以“借漕分肥”,从中收取钱财。如嘉庆时江苏某地方官向皇帝反映:缙绅之米谓之“衿米”,举贡监生之米谓之“科米”,素好争讼者米谓之“讼米”,“此三项内缙绅之米仅止不能多收。其刁生劣监好讼包揽之辈,非但不能多收,即升合不足、米色潮杂,亦不敢驳斥”。最受苦者“良善乡愚、零星小户,虽收至加五六,而不敢抗违”。于是纳漕之际,小民纷纷投入地主豪强门下,“渔利包漕”之风大起,劣绅刁生乃至于教官、典史以及武弁、“甚有家居绅宦”之流皆“广为包揽,官吏因有浮收,被其挟制,不能不通融收纳”。从而构成了清代又一大漕政积弊。在《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里,也描写了地方劣绅借漕“鱼肉乡愚”的活动,所谓:“今天说官司,明天包漕米。什么零零碎碎,三块、五块、十块、八块”之类。

清代时期,漕弊现象可以说达到了层出不穷、无以复加的地步。就连嘉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道:地方官吏索取漕规,“以为贿赂权要、逢迎上司之用。甚至幕友长随借此肥橐”;运丁则“以挑剔米色为词,刁难勒?”;催漕运弁,“沿途俱有需索”;通州仓场衙门“又向弁丁等勒取使费”等等,以至于造成了“层层剥削,锱铢皆取于民,最为漕务之害”的结果。确如林则徐所指出:“凡漕船经由处所,与一切干涉漕政衙门,在在皆有把持,几于无一可恕。”同时代着名学者魏源的《都中吟》诗云:“旗丁若鹭鸶,仓胥若渔父。得鱼苏松江,吐鱼潞河浦。”魏源在这里将江南农民的血汗形象化地比作河鱼,而将敲诈地方的运丁比作鹭鸶,将勒索运丁的仓场官吏比作渔父。其实岂止是这些低下的胥吏、运丁如此,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僚们哪一个又不是嗜漕如命的饕餮之徒。

正是在上述漕弊的严重影响下,清代广大农民背负了异常沉重的纳漕负担,特别是到清中叶之后,随着朝政的日趋腐朽,这种负担又进一步加重。如道光时,江苏巡抚林则徐上奏反映:苏、松、常、镇四府及太仓一州,每年承担漕粮正耗米150万石,另有“漕赠”等项附加漕米30多万石。在丰收之年,这些漕米“即合银五百数十万两”。如一旦“米少价昂”,则又“暗增一二百万两”,再加上地丁银、漕项正耗银二百数十万两,以至于“民间终岁勤动,每亩所收除完纳钱漕外,丰年亦仅余数斗”。近年江南屡遇灾荒,小民“朝夕不饱,输纳维艰”,不少人只得买米交兑。再以浙江省为例:按照清制规定,浙江全省每年应上缴正额漕粮不过六十万石。但在同治四年,仅杭州、嘉兴及湖州三府一次裁汰的浮收漕粮量,就达到四十八万六千石,另有相应取消的“浮收折色钱”二十四万七千多串。这还只是三个府的数字,并且不包括这三处地方仍保留下来的各种附加征收项目。以此局部数字观之,浙江省农民因漕弊而额外增加的负担,便远远超过漕粮正额本身。

清代漕弊的存在可谓祸国殃民,不仅极大地侵蚀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而且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清政府对此并非不闻不问,事实上,从文献中可以看到数朝清帝下达的许多查禁漕弊的诏谕,以及清中央制定的有关整顿措施。但在封建时代,由于腐败专制制度本身存在的致命弱点,所以,各项诏谕、措施或仅能收一时之效,或形同一纸空文。如:在嘉庆四、五年,经嘉庆皇帝直接出面,清中央对“浮收”这一突出的漕弊进行了“整顿清厘”,下令严禁各地在征收漕粮过程中随意向农民多收钱粮。但时隔一年,“浮收”之风再度刮起。嘉庆六年,江苏省开始征收新漕粮时,苏州知府任兆炯便“借弥补亏空为名”,向上司建议恢复陋规。于是,江苏巡抚于岳起抛开专职漕务的粮道不用,而将苏州、松江等四府的收漕事务委于任兆炯一人负责,“听其更张,照旧加收,殊堪骇异”。结果导致“州县等竟敢公然仍复陋规,毫无忌惮。而劣监刁生,借此挟制取利,故智复萌。旗丁等见地方官加收粮石,亦欲多索兑费,任意勒?,百弊丛生”。由此可见,封建官吏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根本无视禁令条例的存在。在腐败官场的影响下,封建法纪不仅往往表现得网漏吞舟,甚至于时常荡然无存。而清代的“漕弊”现象,也不过是当世封建统治弊政中一个小小的缩影而已。

(原文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标签: 二十八宋史清代

更多文章

  • 金、宋联合灭辽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之战,历史意义,简介

    战争概述:公元十二世纪,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的女真族日益强大。在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女真人于公元1115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金国,并向腐朽没落的辽帝国发起了锐利的攻击。从公元1120年到1122年,女真人在两年的时间内攻克辽国三京(上京、西京、燕京),攻占了辽国大部分领土,辽国政权基本

  • 杨万里是哪里人?杨万里最着名的诗作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最著名,杨万里,诗作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汉族人,吉州吉水人,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他生于1127年,死于1206年,享年79岁。杨万里是我国南宋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也是一代官员。他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杨万里是一个着名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诗,但被留传下来的却不多。杨万里的诗主要描

  • 北宋都有哪些皇后?北宋皇后大全简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北宋,皇后,都有哪些

    皇后是后宫的中心人物。北宋自太祖赵匡胤建国,经历了一百六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北宋先后有九代帝王,皇后有十几个。北宋的皇后中仁德本分、温柔贤惠的居多。但在积贫积弱中随着王朝的步步衰落,皇后们的仁德也挽救不了皇室日渐没落,走向灭亡。皇后最终也还是陪侍在君侧,拖着沉重的脚步,流离后宫。开国三皇后太祖赵匡胤先

  • 道德史观的迷梦:乌托邦理念及其特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乌托邦,特质,迷梦

    综上所述,宋儒对理想社会的构思总体而言属于一种试图描绘人类社会最理想方式的纯理论作品。它所勾勒的美好前景其实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从本质上说,那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家的设计方案。乌托邦理念是指一种与这种理念所产生的现实环境不相符合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目的是在彻底改变与此思想不相符合的现实环境。然而

  • 宋神宗为什么要让王安石主持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安石,神宗,要让

    过了三次本命年的英宗病倒了,他在塌上定下了他身后的继承人。这位好在不像他父亲那么不着调了;年青的神宗,总想急切的干出点事来,在听了一番意见之后他想起了一个人,那便是王安石。那么他为什么要选择王安石主持变法呢?这位的执拗是史书上有名气的,曾在京城做官的时候,上司包拯举行宴会,这个执拗的人从不饮酒而且不

  • 她出身贫苦没文化 却是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却是,的人,贫苦

    与历史上所记载的那些名门闺秀、大家才女不同,黄道婆只是出身在一个很穷很穷的、放到现在绝对是在国家贫困县以下、每月需要国家救助的家庭。她从小也不可能读书,知书达礼之类的修饰语是一点都用不到她身上的,可是,她却是对我们老百姓影响最大、最贴近我们平常生活的人。黄道婆又名黄婆(这个名字有点那个…太接地气了)

  • 宋真宗赵恒大事记,宋真宗赵恒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大事记,生平简介,真宗

    真宗赵恒(公元968年~公元1022年)在位时间:公元997年~公元1022年曾用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谥号: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安葬地:定陵(今河南巩县)公元968年,赵光义第三子赵恒出生。公元995年,赵恒被立为太子。公元997年,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

  • 话说交椅_《李国文说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交椅,李国文

    早年读《水浒传》时常自问:“梁山泊里忠义堂上的交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深入地探讨一番,发现所谓的交椅,虽然不过是折叠椅或者马扎之流,但在中国,却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因为,它是一种有着久远历史的器物,更有甚者,它还是等级社会里体现地位的象征物。所以,人们常说的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的那个“把”字,其实

  • 《宋史论稿》八、北宋潜邸出身将领述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北宋,宋史,将领

    北宋历史上,在武将群体中长期存在着一支重要而核心的力量――潜邸出身将领,即君主称帝前身边的亲信和随从人员,可简称之潜邸亲随,或称藩邸亲随。大致而言,宋初两朝,潜邸亲随在武将群体中逐渐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宋太宗朝其影响相当大。至宋真宗、仁宗时代,潜邸亲随已成为武将群体中权贵势力,牢牢掌握了核心兵

  • 没有喇叭音响古人是怎样给万人军士训话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万人,军士,是怎样

    看过古装电视剧的朋友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大战在即都会有一个誓师大会的,一般由军中统帅给将士们讲话。但是古代也不会像今天一样有喇叭音响之类的他们都是通过什么方式让大家都能听到统帅们的讲话呢?在古代将军经常会在出征前开一些誓师大会,就是打鸡血洗脑之类的,但是其实激励士兵并不是只有这样一种方式的。比如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