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活佛济公明明就是个和尚!但是为何偏偏酷爱酒与肉?

活佛济公明明就是个和尚!但是为何偏偏酷爱酒与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550 更新时间:2023/12/21 7:15:15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这样熟悉的歌词,说的是活佛济公的传奇故事,济公是一个才华横溢、乐善好施、深知民间疾苦能惩处为富不仁之人的罗汉。济公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身破破烂烂,他破帽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却不受戒律约束,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而其实济公是活佛,是救济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学问渊博的高僧,济公好打抱不平,息人之净,救人之命,能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那么,济公为何整天疯疯癫癫,不受戒律约束,酷爱酒肉?这问题值得深思,这与济公的身世有关,与性格有关,与时代有关。

其一:济公有佛缘,有救世济民的佛心,却没能照料好父母,变成济颠。

济公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原名李修缘,法名道济,浙江台州人,是当时天台临海郡都尉李文的,远房子孙,他的高祖李遵瑁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济公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氏住在天台山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因为虔诚拜佛才得此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名李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厚的佛缘。济公出生家境虽很富有,却没染上执垮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熏染,最后投奔灵隐寺。

只是,由于济公痴迷在修佛中,导致父母双亡,家财被管家所占,原配妻子又变得痴呆,济公内心深处感叹命运的不公,精神受到刺激后变得恍恍惚惚,于是一生怡然飘逸,喜欢云游四方,却又常常衣衫不整,寝食不定,不慕权势却有与恶势力对抗的心志。济公出家后,一反常态,言行叵测,难耐坐禅,不喜念经,嗜好酒肉,衣衫褴褛,浮沉市井,状类疯狂,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人,所以有僧人向方丈告状,谁知,方丈慧远一边口宣:"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慧远方丈是有远见的,《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着。"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第十七尊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当时受苦受累的人民真的期望着救星和英雄的出现,于是济公便是高僧,成了"活佛",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二:济公外俗内仁,貌似疯颠,却不同凡响。

济公能乐善好施,行善积德,与济公家族有关,济公家族有三个特点:一是世代仕官,且为将门,二是为官清正,政绩卓着,三是历代积善信佛,济公之父李茂春,目击朝廷腐败,弃官隐居经商,念佛,为人淳朴厚道,乐善好施。别看济公整天疯疯癫癫,其实自童年起就有一颗扶危救困的侠义心肠,其中如"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棒打寿联"、"赭溪救童"等等都广为流传。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却是一位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也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

"一身破烂行天下,除恶惩奸辩是非。"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这就是济公,一种脱俗的形象,一个思想境界和道德修行都超脱于常人的高僧,济公一身破破烂烂,与那些衣着华贵却藏污纳垢的封建社会虚伪小人是一种鲜明的对比,一身铜臭背后却存在肮脏和无耻,济公光明磊落,笑对人生。是啊,那些所谓的戒律和道德在封建时代是卑鄙的,只有济公,想笑就笑,想喝酒就喝酒,想吃肉就吃肉,多么的自由自在,多么的真实。这种真实的善良是人们所期盼的,也是济公具备民间游侠的色彩的真实写照,从而使济公不同凡响,在佛门众弟子中独树一帜,是超脱于常人评判标准的最高境界!

其三:济公身上破破烂烂,实际上却是学问渊博的得道高僧。

济公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外貌穿着破破烂烂,从外表看,这位号称"湖隐"、"方圆叟"的穷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好像是乞丐又像是流氓,非僧非道,身上几乎没有一处可以看出完整的地方,实际上的济公却是一位学问渊博的杨歧派第六世得道高僧。济公擅诗善文,出语诙谐,往往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台湾着名学者南怀瑾对济公的四首《西湖》绝句尤为赞赏,说"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如以禅学的境界论诗,则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济公在慧远圆寂之后,被逼转到净慈寺,先是替人念经兼做火化工,后来升了书记僧,却依然出入歌楼酒肆,游山玩水。他写诗自述:"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篱。"真的是活脱脱的一幅"游戏人间"的自画像,这就是济公,貌似颠疯,却常以超脱的佛法感悟,加上道学深得,善走围棋,喜斗蟋蟀,于山清水秀中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

"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心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这首诗是济公的真实写照,济公给人的印象是:外表破破烂烂,不守戒律,喜好酒肉。却也隐含着一个人生哲理:某些人外貌华贵,口中吃斋念佛,嘴甜背后却带着一把刀,且是不学无术,作恶多端。济公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与佛有缘,能扬善除恶,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又学识渊博,擅长诗文,才华横溢,这总比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好得多!正是因为济公有这种超脱的思想境界,所以才会酷爱酒肉,常用一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勉励自己!

标签: 是个活佛济公

更多文章

  • 四大书院是指哪四个?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书院,是指

    中原双星宋代繁荣的文化得益于宋代发达的教育,而宋代教育发达最明显的表示就是书院的兴盛。着名学者胡适在《书院制史略》中说“在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唯书院是赖,盖书院为我国古时最高的教育机关。所可惜的,就是光绪政变,把一千年来书院制完全推翻,而

  • 韩世忠、梁红玉的历史事迹与评价——南宋抗金的英雄夫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事迹,南宋,夫妇

    【点击英雄】梁红玉的早期生平不详。她出生于清寒之家,曾流落青楼,韩世忠是南宋的另外一位抗金英雄,他和岳飞一样,对金军的南下进犯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在公元1121年与宋朝大将韩世忠相遇,终身相托,结为夫妇。梁红玉给韩世忠生了一个儿子,名叫韩亮。【事迹微缩】公元1130年3月,金国大将兀术率领十万金兵进犯

  • 《水浒传》中义气之人,实际上没有武松,应是此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之人,此人,水浒传

    义是华夏民族含义很广泛的一种道德范畴。在我国的很多部电视剧以及小说中,常常会有“义”这个词汇的出现。而在《水浒传》这部剧中,讲述的正是江湖好汉聚义梁山这则故事。那么在这则故事中“义”讲的是什么呢?《水浒传》上有,义释晁盖,锦毛虎义释宋江、宋公明义释双枪

  • 宋朝18位皇帝中,精神病患者有5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朝,皇帝,精神病患者

    在辽国进犯中原,打破数州直逼京都之时,北宋皇帝真宗欲迁都金陵南逃,但被宰相寇准等主战派力荐其御驾澶渊之盟寇准亲征。真宗勉强到了澶州北城,在城楼上召见了各军将领。宋军将士看到城楼上的黄龙旗,得知皇帝到了,立即高呼万岁,士气大振。坚守辽军背后城镇,又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射死辽大将。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 苏东坡的最后流放_《李国文说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国文,苏东坡

    公元1098年一个夏天的雨后清晨,一位伟大的中国文人,再一次受到贬斥,从已经谪放多年的岭南,勒令渡琼州海峡,往海南岛的昌化军安置。昌化军,北宋熙宁六年(1073)以儋县改置,即今儋州西北旧儋县,南宋绍兴五年(1135)废,后称南宁军。在宋代,海南岛不像现在这样风光,绝不是旅游胜地,而是宋王朝发配刑徒

  • 其实才女苏小妹是苏轼的姐姐并没有嫁秦观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并没有,才女,苏轼

    历史上关于苏小妹的故事,比比皆是,但大多出自野史和小说,正规史书上记载并不多,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苏小妹并不存在。近读苏洵《自尤》诗,发现苏小妹不但真有其人,而且非常有才,只是命运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没有嫁给秦观,而是嫁给了苏洵妻子的娘家侄子程之才,18岁就连病带气,一命呜呼了。不错,欧阳修《苏明允墓

  • 赵香香和柳永发生过什么样的风流韵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发生过,风流韵事,香香

    赵香香这个人物是出自北宋时期,她是当时东京地区十分有名气的妓女,因为长相柔美而有才能,所以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不过这个赵香香虽然身为妓女,可是却也有着心仪的官人,那时候有个名叫柳七的男子,其实这个男人就是着名的人物柳永,他十分的风流倜傥,因此而收获了许多女人的芳心,而赵香香也是其中的一人。关于

  • 《宋史论稿》七、从“文不换武”现象看北宋社会的崇文抑武风气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北宋,宋史,崇文

    摘要:北宋时期,在政坛上存在着突出的“文不换武”现象,即文臣一般不愿改换武职,武将又通常难于跻身文官之列。于是,不仅昔日“出将入相”之说在北宋消失殆尽,而且士人群体也遗弃了“投笔从戎”的观念。这一现象之所以能够产生,完全在于宋初以来不断压制、歧视武将和过度抬高文官地位的结果。由此,遂加剧了当时社会中

  • 方腊起义简介: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徽宗,简介,贪得无厌

    宋徽宗赵佶时,歙州(今安徽歙县)贫苦农民方腊(方十三)到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万年乡帮源峒保正方有常家当佣工(一说方腊是漆园主)。当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宣和二年(1120)十月初九,方腊假托“得天

  • 范仲淹实行新政受攻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新政,范仲淹

    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继续攻读。这样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