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故事,看完就知为何晚清贫困受欺凌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故事,看完就知为何晚清贫困受欺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373 更新时间:2023/12/21 7:14:42

宋代以后,经济重心南移,至晚明时期,江南一带已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正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江南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其中以棉纺织制造业和布业的发展最为突出,多层次的市场逐渐形成,商品经济的繁荣也促使着江南的整个经济模式有了一定程度的调整,随着这种调整的深入,晚明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显现出来,在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国是农业大国,排斥商业),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与一个女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她就是黄道婆

为什么这么说?黄道婆不是明朝人,是元成宗年间的一个普通妇女,她早年流落至海南岛崖州,这里可谓天涯海角,对于她而言,这是极为不幸的,但对于中国历史而言,可谓万幸,黄道婆学习了海南岛当地黎族的棉纺织技术,若干年之后,她将这门技术带回了她的故乡——乌泥泾镇。

这乌泥泾镇就位于上海附近,宋元年间,这个古老的市镇,包括上海(即当时的松江府)都不繁荣,于是,有乡民从闽广地区引进棉花种子,开始种植栽培,乌泥泾镇成为江南率先进行棉花种植的地区之一,这也为之后乌泥泾镇引领棉纺织业打下了基础,而这一切,都与黄道婆密切相关。

黄道婆将汉南黎族的棉纺织技术加以改革,并将此技术广泛推广,大大提高了乌泥泾镇棉纺织业的生产力,由于乌泥泾镇大量种植了棉花,于是在乌泥泾镇逐渐形成了棉纺织业规模化生产的局面,黄道婆的这种纺织技术所生产出来的布料称之为“崖州被”,这种特色花布花色艳丽,质量上层,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畅销产品,乌泥泾镇及松江府,逐渐成为江南重要的棉纺织业基地。本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形式转载。

从乌泥泾起步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使松江地区乃至江南的经济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棉花的种植规模逐渐扩大,甚至超过了水稻的种植规模,而且,棉花种植和棉花深加工产业,成为当时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随着棉纺织技术的发展,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逐渐辐射到松江、苏州以及江南各地,特别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棉花的种植范围已遍及江南,棉纺织业也逐渐成为江南一带的支柱性产业,松江、苏州等地更是棉纺织业的基地。

同时,棉纺织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农家种植棉花,并非为了自给自足,而是将其投入市场,进行交易,获取利润,棉花交易市场逐渐形成,于是,种植棉花,将棉花投入交易市场,运用规模化生产,高超的纺织技术织成各种布料,将布料投入市场买卖,一条“产钩织销”的产业链条逐渐显现出来。

而这一切,都是基于黄道婆所传播的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技术的革新,必然引起了产业的革新,导致整个经济模式的革新,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因此,黄道婆也被称之为“布业之祖”。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由于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江南的经济发展,“绫布二物,衣被天下”,促成了这一地区的市镇与农村的普遍富裕,这种普遍富裕,来源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即来源于“资本主义萌芽”,这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的富裕是两个概念,在说直白一些,就是赚钱的方法不一样,在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人们开始有了品牌意识,比如说“精线绫”“三绫布”“漆纱方巾”等,都是所谓“天下第一”的品牌,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强调品牌意识,殊不知在几百年前,中国的古人早已玩转了,不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很深的研究。

为了让中国棉布产生更大的效益,赚取更多的利润,中国的商人便有了“走出去”的思维,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中国棉布远销海外,其中主要市场为日本和南洋,由于这个时期正处于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占领菲律宾,而中国棉布又在菲律宾成功打开市场,成为了菲律宾的畅销产品,中国棉布还由马尼拉大帆船远销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在墨西哥市场受到了热烈欢迎,由于中国棉布物美价廉,一度挤占了欧洲产品的市场,可见,当时江南的棉纺织业有多么繁荣,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里蕴藏着多少国家财富啊!

很多人认为随着明朝的灭亡,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就断送在摇篮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负责任的,清初经过顺治时期的休养生息,康熙初年的重新整顿,在经济上已基本恢复至明末的水品,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商品经济逐渐到达一定的高度,以商品市场为主体的市镇也逐渐兴起,尤其以江南地区为甚,《红楼梦》中就曾对封建社会末期的经济情况有所描述,可见,在清初至清中叶,商品经济、市场化、规模化生产,这些现象在江南一带都有所体现,而且比晚明发展得更好,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萌芽”至清中叶一直存在。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那么,既然有了较好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也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中国为什么没有实现由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庞大的话题,但从根本上说也不复杂,还是得从黄道婆说起。

黄道婆创造并推广了新技术,新技术的革新导致了经济模式的革新,而且经济模式的革新也是有区域性的,仅限于江南一带,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却鲜有这种改变,这对于政治制度的影响并不大,在明与清,中国的政治制度朝着越来越严重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发展,钱穆先生就曾指出,中国明与清的政治制度在历史上是大大的退步。

还有一点,中国依然是一个以农业为支柱,以“小农经济”模式为核心的国家,这个性质始终不成改变,在统治者特别是士大夫的眼里,重农抑商是基本国策,他们对“商业”始终是带着有色眼镜的,是相当排斥的。

没有统治者和士大夫的支持,这种经济现象又只是区域性的反映,而且有违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和文化观念,因此,“资本主义萌芽”永远只能是“萌芽”,而不可能再有更大的突破,黄道婆推广的先进技术,也只是被融入到了“小农经济”模式之中,让一部分农民的口袋里有了钱,富裕起来,而没有产生政治影响,也不可能产生政治影响。

再来看看西方各国资本主义建立的过程,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商品革命、宗教改革,蒙运动,可见,西方各国资本主义的建立,都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经过了充分准备之后,最终通过流血的方式——资产阶级革命来推翻落后的封建制度,这才确定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而明清时期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缺乏向资本主义转型的条件,随着封建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的变态化加强,所谓的“康乾盛世”也成为了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的“回光返照”,一个古老的国度,在欧洲各国掀起一场又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时,却在封建专制的死胡同里越走越远,逐渐落后于整个世界的发展。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标签: 明清晚清看完

更多文章

  • 活佛济公明明就是个和尚!但是为何偏偏酷爱酒与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是个,活佛,济公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这样熟悉的歌词,说的是活佛济公的传奇故事,济公是一个才华横溢、乐善好施、深知民间疾苦能惩处为富不仁之人的罗汉。济公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身破破烂烂,他破帽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却不受戒律约束,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而其实济公是活佛,是救济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学问

  • 四大书院是指哪四个?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书院,是指

    中原双星宋代繁荣的文化得益于宋代发达的教育,而宋代教育发达最明显的表示就是书院的兴盛。着名学者胡适在《书院制史略》中说“在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唯书院是赖,盖书院为我国古时最高的教育机关。所可惜的,就是光绪政变,把一千年来书院制完全推翻,而

  • 韩世忠、梁红玉的历史事迹与评价——南宋抗金的英雄夫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事迹,南宋,夫妇

    【点击英雄】梁红玉的早期生平不详。她出生于清寒之家,曾流落青楼,韩世忠是南宋的另外一位抗金英雄,他和岳飞一样,对金军的南下进犯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在公元1121年与宋朝大将韩世忠相遇,终身相托,结为夫妇。梁红玉给韩世忠生了一个儿子,名叫韩亮。【事迹微缩】公元1130年3月,金国大将兀术率领十万金兵进犯

  • 《水浒传》中义气之人,实际上没有武松,应是此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之人,此人,水浒传

    义是华夏民族含义很广泛的一种道德范畴。在我国的很多部电视剧以及小说中,常常会有“义”这个词汇的出现。而在《水浒传》这部剧中,讲述的正是江湖好汉聚义梁山这则故事。那么在这则故事中“义”讲的是什么呢?《水浒传》上有,义释晁盖,锦毛虎义释宋江、宋公明义释双枪

  • 宋朝18位皇帝中,精神病患者有5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朝,皇帝,精神病患者

    在辽国进犯中原,打破数州直逼京都之时,北宋皇帝真宗欲迁都金陵南逃,但被宰相寇准等主战派力荐其御驾澶渊之盟寇准亲征。真宗勉强到了澶州北城,在城楼上召见了各军将领。宋军将士看到城楼上的黄龙旗,得知皇帝到了,立即高呼万岁,士气大振。坚守辽军背后城镇,又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射死辽大将。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 苏东坡的最后流放_《李国文说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国文,苏东坡

    公元1098年一个夏天的雨后清晨,一位伟大的中国文人,再一次受到贬斥,从已经谪放多年的岭南,勒令渡琼州海峡,往海南岛的昌化军安置。昌化军,北宋熙宁六年(1073)以儋县改置,即今儋州西北旧儋县,南宋绍兴五年(1135)废,后称南宁军。在宋代,海南岛不像现在这样风光,绝不是旅游胜地,而是宋王朝发配刑徒

  • 其实才女苏小妹是苏轼的姐姐并没有嫁秦观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并没有,才女,苏轼

    历史上关于苏小妹的故事,比比皆是,但大多出自野史和小说,正规史书上记载并不多,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苏小妹并不存在。近读苏洵《自尤》诗,发现苏小妹不但真有其人,而且非常有才,只是命运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没有嫁给秦观,而是嫁给了苏洵妻子的娘家侄子程之才,18岁就连病带气,一命呜呼了。不错,欧阳修《苏明允墓

  • 赵香香和柳永发生过什么样的风流韵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发生过,风流韵事,香香

    赵香香这个人物是出自北宋时期,她是当时东京地区十分有名气的妓女,因为长相柔美而有才能,所以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不过这个赵香香虽然身为妓女,可是却也有着心仪的官人,那时候有个名叫柳七的男子,其实这个男人就是着名的人物柳永,他十分的风流倜傥,因此而收获了许多女人的芳心,而赵香香也是其中的一人。关于

  • 《宋史论稿》七、从“文不换武”现象看北宋社会的崇文抑武风气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北宋,宋史,崇文

    摘要:北宋时期,在政坛上存在着突出的“文不换武”现象,即文臣一般不愿改换武职,武将又通常难于跻身文官之列。于是,不仅昔日“出将入相”之说在北宋消失殆尽,而且士人群体也遗弃了“投笔从戎”的观念。这一现象之所以能够产生,完全在于宋初以来不断压制、歧视武将和过度抬高文官地位的结果。由此,遂加剧了当时社会中

  • 方腊起义简介: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徽宗,简介,贪得无厌

    宋徽宗赵佶时,歙州(今安徽歙县)贫苦农民方腊(方十三)到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万年乡帮源峒保正方有常家当佣工(一说方腊是漆园主)。当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宣和二年(1120)十月初九,方腊假托“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