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文天祥以身殉国的故事

文天祥以身殉国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909 更新时间:2023/12/21 6:51:22

文天祥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博览群书。1256年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应试,在殿试作《御试策》时,针对国家政治腐败、上下苟安的局面,提出“法天不息”的改革主张,被宋理宗并拔为状元。他后来成为政治谋略家和抗元斗争的民族英雄。

文天祥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秋,忽必烈统率蒙古军突破长江天险,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南宗朝廷大为震恐,掌有实权的宦官董宋臣提出迁都逃跑的主张。

这时,任宁海军节度判官的文天祥不顾个人得失,上书奏道:“陛下为一朝之主,迁都只能动摇人心,扰乱视听的内侍董宋臣应当斩首!”“现在非常需要把那些主张抵抗、怀抱救国救民大志的有识之士提拔上来,建立方镇,加强地方的抵抗力量,各州县的租谷作为军需,努力整军备战。臣在殿试的时候,曾将‘自强不息四字献给陛下,蒙陛下亲点臣为状元,臣愿为保卫国家万死不辞!”由于奏疏被扣压不报,文天祥愤而弃官归里。

咸淳九年(1273年),文天祥又被召为湖南提刑,次年出知赣州。第二年,忽必烈派元帅伯颜率领20万大军,自两淮而下,围攻南宋首都临安。正在赣州任上的文天祥,奋然高举义旗,尽倾家资,纠集吉赣乡兵万余人,首倡勤王。有的朋友劝他说:“现在元兵三道而进,你以乌合之众万人去迎敌,岂不是驱赶羊群去斗猛虎吗?”

文天祥说:“我也知道是这样,可是国家已到了危亡时刻,向天下征兵,竟没有一人一骑前去,这是不能容忍的。所以,我不自量力,拼着性命去打仗,或许天下的忠臣义士会闻风而起,这样国家就可保住了。”

朝廷任命文天祥为江西安抚使兼兵部侍郎,驻守平江(今江苏苏州)。公元1276年秋,南宋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派他率领一批执政大臣赴元营谈判。文天祥向伯颜提出:“若是北朝想以宋为附属国,请你退兵到平江或嘉兴,然后再议岁币与金帛的事,这样北朝可以全师而回。这是上策。若是一定要把宋朝毁掉,恐怕淮、浙、闽、广好多地方还难攻取。兵连祸结,胜负难料,请大帅详察。”

伯颜则要挟文天祥投降。文天祥镇静地说:“大宋状元宰相,所欠一死以报国家!宋存我存,宋亡我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我无所惧。”

德祏二年(1276年)春,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上,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得到舟人帮助,从船上脱走,转海路入温州。此时,张世杰陆秀夫等已另立吉王赵昰为帝,继续进行抗元斗争。文天祥一到温州,又被任命为右丞相,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组织起抗元武装。公元1278年,他向赣南进军,曾取得雩都大捷,收复了赣州10县,吉州4县,形势为之一振。同年,南宋流亡朝廷授文天祥少保信国公,命守广东潮阳。由于海盗陈懿导引,降元将领张弘范以轻骑猝然包围设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的文天祥兵营,俘获了文天祥。

在押解途中,元将张弘范不断对文天祥进行劝降,文天祥拒绝了他,并写下《过零丁洋》一诗表明心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世祖忽必烈知道文天祥是有风骨的人物,于是极力劝降,而文天祥只是用一首一首正气凛然的诗歌回答忽必烈。忽必烈以宋朝的遗臣降将来劝降,以文天祥的妻女来作为劝降的筹码,以生死来威胁文天祥,以财富权势来利诱他。文天祥说:“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面对种种诱因,文天祥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即使想到妻女时,心中在流泪,在滴血,但他的选择依然不变。

长期被囚禁在阴暗潮湿的土室里,一身浩然正气的文天祥全然不惧,并在狱中写下了千古绝唱《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礡,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他热情讴歌前朝英雄,作为浩然正气的代表和化身,这些都是文天祥梦寐以求的典型。在这恶劣的囚禁环境里,文天祥殉国的心志亦不曾稍变,连狱卒也大受感动,他们常请文天祥讲述古代忠义之士的事迹。文天祥的精神力量,使得他的声音和诗句,遍飞燕京,他的节操,深植人们心中。

至元十九年,忽必烈对文天祥作最后一次劝降:“你如果以事宋那样事我,我即以你为中书宰相。”文天祥回答道:“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我只可死,不可生。”忽必烈不得不杀死他。文天祥神情自若,临刑前,他从容不迫地问明了方位,向着南方故国和苦难的百姓恭敬地行了跪拜之礼,说:“臣报国至此矣!”然后引颈就戮,从容赴义。终年47岁。

标签: 以身殉国故事文天祥

更多文章

  • 耶律阿保机怎么死的?东征西讨病死军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东征西讨,军中,耶律

    契丹政权建立以后,便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和军事征服。阿保机自己则以“上承天命,下统群生”而自命。他不满足于统治荒芜的北方草原,中原地区的富庶、中原文化,对他有很强的吸引力。他认为,契丹族是中国人,他要做全中国的皇帝。皇帝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得民心,谁都可以当皇帝。神册元年

  • 赵扑的故事:造福百姓拯救灾民弹劾权奸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故事,灾民,百姓

    赵抃(1008~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子,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他于宋仁宗赵祯景祜年间(1034~1038年)中进士,初任地方官多处,后以政绩显着而升为殿中侍御史。由于他弹劾不避权贵,被时人称为“铁面御史”。一、秉公执法景祜元年,赵抃刚刚担任武安军节度推官,就遇到

  • 澶渊之战:大宋不败而败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不败,之战,澶渊

    宋太宗两度进军幽州失败后,完全丧失了继续对辽用兵的勇气。他曾对大臣发表议论道:“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是边事,可以预先防备。只是奸邪难以觉察,若为内患,深为可怕。帝王当用心于此。”太宗按“内外相制”的原则,在京城周围屯驻数

  • 传奇女人黄道婆的生平事迹,黄道婆的人物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人物,生平事迹,黄道婆

    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

  • 杨辉的历史影响——杰出的数学教育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教育家,数学,杰出

    杨辉是着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排出丰富的纵横图和讨论其构成规律的数学家,他为初学者制订的“习算纲目”是中国数学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杨辉三角: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画了一张表示二项式展开后的系数构成的三角图形,称为“开方做法本源”

  • “尚文不尚武”,完颜璟的哪些做法最终导致金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做法,完颜,金朝

    文艺范的金朝皇帝种下亡国祸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公元1189年,人称“小尧舜”的金世宗完颜雍病逝,接班的是皇太孙完颜璟,史称金章宗。完颜雍有七个儿子,出于对嫡妻乌林答氏(追封为昭德皇后)的怜惜思念,把她生的大儿子完颜允恭早早地立为皇太子,可惜完颜允恭英年早逝,完颜雍哀伤之余,爱屋及

  • 北宋六贼之一梁师成,竟自称是苏轼的遗腹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北宋,苏轼,遗腹子

    梁师成(?1126),字守道。北宋末宦官,籍贯不详。为“六贼”之一,政和间为徽宗(赵佶)所皇帝宠幸,官至检校太殿。凡御书号令皆出其手,并请人模仿帝字字迹仿冒诏书,因之势力日盛,贪污受贿,卖官鬻职等十恶不赦,以至于连蔡京父子俩也谄附,故时人称作“隐相”。

  • 揭秘:大宋朝第一多情才子偏偏冷落美艳娇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朝,才子,美艳

    大宋词坛第一多情才子柳永,最让人传唱的爱情名章是《雨霖铃寒蝉凄切》,千里烟波,晓风残月,与子执手,泪眼相看,何等情深,然而,这背后的不堪,却是常人所不知晓的。柳永估计是在1001年结婚,妻子美艳且贤惠,后人的口水不能做证据,还是用柳永自己的话来证明吧。柳娘子很美艳,身材好:“宫腰纤细”,“如描似削身

  • 岳飞被陷害的时候,手下王贵为什么还落井下石?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岳飞,手下,落井下石

    1142年1月27日,这天正好是腊月二十九,即除夕。就在万家团聚、其乐融融之际,着名的抗金英雄岳飞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宋高宗、秦晖杀害于大理寺狱中。岳飞时年39岁。正所谓“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岳飞是一名卓越的军事家。他一手带出的“岳家军”,本是河北一带的农民,加上各路溃散部队而成

  •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从宋与辽夏金签订的几个和约说开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几个,和约,开去

    宋朝建立后,太祖、太宗经过数年征战,终于将南面、西面的几个封建割据权利及北面的北汉剿灭。五代十国时期的分割格局结束。本来,宋太宗还幻想着收复被辽朝占据的燕云十六州。然而,太平兴国四年(979)和雍熙三年(986)的两次征伐,均失败而归。最后一次连太宗也险些丧命。宋、辽、西夏形势图从此,大宋君臣对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