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唐五代时期的人口规模研究

隋唐五代时期的人口规模研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493 更新时间:2023/12/26 9:34:34

隋唐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同步,也进入又一个高峰。

公元581年,杨坚迫使北周静帝退位,自己做了皇帝,以自己隋国公的封号改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公元589年,隋朝南征“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陈朝,统一了全国。长期分裂的结束,对于社会经济的推动无疑是重大的,除此之外,隋文帝还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如实行均田制,按民户人口授田,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进行生产;在各地设立义仓,储备大量粮食,以便遇到灾荒年份,及时开仓进行救济,使百姓免受天灾之苦,不至于背井离乡,冻莩于他乡。安居乐业使人口的增长有了较好的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至隋炀帝时期,即公元606年,全国有人口46019956人,大体上是东汉中期的水平。但是隋炀帝当政后,并没有按照隋文帝的政策管理国家,一味好大喜功,奢侈浪费,滥用民力,比如营造东都洛阳,三次游幸江南,三次远征高丽,开凿大运河,其结果恶化了隋朝初年已经开创的良好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导致了人口的再度下降。而且由于政治统治腐败所导致的社会问题,最后迸发为民众的反抗,社会动乱出现,战争出现。

公元618年,隋末的乱世中,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建立唐朝,并在儿子李建成李世民的协助下,于公元626年彻底平定各地的起义军和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公元627年,在王位的争夺中,李世民首先发难,通过“玄武门之变”获得皇帝的位子。李世民上台后,深知隋朝灭亡的根源所在,政治上采取开明政策,重视人才,任人唯贤。对待百姓是“与民休息”的政策,提倡轻徭薄赋,继续推行隋已实行的均田制,但授田数量要比隋多,实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的负担,租庸调的含义是:租,每丁每年向官府交纳粟二石或稻五石;调,可养蚕的地区每丁每年交纳绫或绢等丝制品二丈,绵三两,不能养蚕的地区则交纳布匹二丈五尺,麻三斤;庸,每丁每年如果不愿服役20天,可以用交纳绢或布来代替,一日为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

唐初政治局面的稳定,农民负担的减轻,生活的安稳,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直接促使人口的增加,公元705年,人口恢复到了37140000万。开元盛世之际,唐朝的经济进一步繁荣,杜甫以诗为证:“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在如此的国泰民安,国家富足的条件下,人口的繁衍速度加快,公元726年,人口41419712,公元734年,人口46285161,公元742年,人口48909800,公元755年,人口52919309。

唐玄宗还没有从盛世的满足中摆脱出来,背后的危机很快就出现了,公元756年,安禄山史思明利用掌握边陲兵权的机会,发动叛乱,这是历史上着名的导致唐王朝衰败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虽然只持续了8年,却对国家的统治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中央权力大大削弱,宦官开始干政,藩镇则利用与叛军作战的机会,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地方权力就在他们手中传递,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还频频发动战争进行争夺。不仅如此,政治统治的危机直接影响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落实,农民负担逐步加重,生存条件的恶化,人口开始减少。

唐朝末年,人口减少的趋势并没有结束,许多地方反而因特大灾荒和瘟疫流行,爆发了农民起义,人口进一步减少。

公元907年,唐王朝被朱温所灭,各地将领借机扩充实力,称霸一方,互相争夺更为激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这一时期,中国人口只减不增。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对而言,北方的战争比较突出,人口的减少速度快,而南方则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较好,人口有缓慢的发展,并逐渐在户口数上超过北方,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标签: 隋唐

更多文章

  • 裴矩“佞于隋忠于唐”的事迹:裴矩随大流的生存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随大流

    怎样做,一个人才可以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是个很复杂的问题。除非品德特别高尚又是宁折不弯者,不少人会选择随大流的生存方式,就是明知对方错误,也加以附和,决不讲出自己的真心话。从根本上讲,他们虽然难说是好人,但他们却也是环境所迫,是复杂的形势和自我生存状态相互搏击产生的怪胎。我每次读到裴矩&ldqu

  • 5、中宗李显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唐中宗李显(656~710),是高宗第七子,母武后。2岁封周王,仪凤二年(677),改封英王,改名哲。永隆元年(680)八月,废太子李贤,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初四,高宗病死,十一日中宗即位。中宗尊母武后为皇太后,政事取决于武后。第二年改元嗣圣,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元月初十,中宗欲以

  • 揭秘李世民为何要拿女儿去试探55岁的尉迟敬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有人曾经把管理称为“权力控制的游戏”。如果从人与人之间利益博弈的角度来看,此言可谓确论。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论是古代的帝王,还是今天的一个组织领导,要想高效地运用权力,除了依靠明面上的制度和规则之外,更要有一些隐性的驭人手段。在古代,这种隐性手段就是帝王术,称之为“恩威并施”。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

  • 李世民为何拿自己的女儿试探55岁的尉迟敬德?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自己的

    有人曾经把管理称为“权力控制的游戏”。如果从人与人之间利益博弈的角度来看,此言可谓确论。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论是古代的帝王,还是今天的一个组织领导,要想高效地运用权力,除了依靠明面上的制度和规则之外,更要有一些隐性的驭人手段。在古代,这种隐性手段就是帝王术,称之为“恩威并施”。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

  • 被儿子光芒掩盖的大唐开国皇帝“李渊”,他的功绩可不比李世民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他的

    唐高宗李渊生于566年,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出生于北周的贵族家庭,是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开国皇帝的后裔,身份十分的显赫,因此从小李渊受到教育的等级也是非常的高,李渊的祖父和父亲当时都在北周的朝廷中身居要职,地位尊贵,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的姐姐,这样看来,李渊的家庭地位是可想而知的。因为李渊父亲和祖

  • 唐朝历史:揭李世民与魏征君臣“和睦”的谎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和睦

    所谓明君与贤臣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因素。历史的真相是,初唐时期的政治、民族、经济关系,特别是山东问题,决定了两人的微妙关系。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后又诛杀其子侄十余人,夺得皇位继承权。同年八月,李渊被迫让位于李世民。李世民一方面令人修纂国史,让国人认识自己继承大

  • 【唐朝·孙思邈】德艺双馨一代药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德艺双馨

    孙思邈(541或581~682)西魏时代出生,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为唐代着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

  • 明君圣主逃不出历史怪圈?竟因不老药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不出

    大多数的圣君贤主似乎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在继位前期勤廉为政、爱民如子,社会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到了后期就开始骄傲自满、穷奢极欲起来。唐太宗李世民也没有逃脱这个“怪圈”。在“贞观盛世”的成功面前,他自认为在文治、武功及怀远三个方面都超越了古人,于是,骄傲自满的情绪开始滋长,思想与行为也逐渐发生变化。

  • 因为一句传言错杀了一名武将,他竟然会是为武则天而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一名

    在历史的政治谶言中,“女主昌”无疑是较为神秘的一个。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时候,宫廷内外突然流传“女主昌”这句话来,同时流传的还有“女主武王”。事后来看,女人领导国家走向繁荣昌盛,这说的其实就是武则天。作为一种隐语或预言,谶言往往准的令人后怕,更不要说政治谶言了。而关于“女主昌”,《旧唐书》、《新唐书》

  • 身高一米九的寡妇竟别样风采的迷倒了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寡妇

    韦氏,唐太宗李世民的贵妃。韦贵妃也是命中显贵之人,因为她原本已经嫁人,但是丈夫早亡,她是个寡妇,后来不仅重嫁,还嫁给了李世民,所以说真是命中注定的显贵之人。韦贵妃出身于将门世家,她的曾祖父叫韦孝宽,是北周太傅,据说还是非常着名的军事家,老当益壮,七十多岁高龄时还能骑马率军驰骋疆场。父亲和祖父也都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