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知不可为而为之——文天祥起兵抗元

知不可为而为之——文天祥起兵抗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091 更新时间:2024/1/9 9:39:50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字为名。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末年着名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奉进士第一。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大举进攻,文天祥在家乡聚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持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地区,兵败被俘,坚贞不屈,英勇就义。时年四十有七。

饱学跃龙门勤王自奋兵

宝祐元年(1253),文天祥参加庐陵邑校“帘试”名列榜首。两年后,入学吉州白鹭书院,同年选为吉州贡士,并于岁末年初赴临安应试。文天祥20岁的文天祥高中进士第一名。在殿试时所作的《御试策》一文中,他针砭时弊,提出了“法天不息”的改革主张。理宗认为是“切至之论”。但就在此时,其父病逝于临安。文天祥随即扶柩还乡,在家治丧守制。开庆元年(1259)年初,文天祥守制期满,便陪弟弟文璧进京应试。到达临安后,文天祥被任命为承事郎。自此开始了他艰难坎坷的仕宦生涯。

文天祥开始担任官职的时候,蒙古军队已经开始了大规模进攻南宋的军事行动。他们首先用重兵在川、滇作战,企图先占据西南,然后攻占鄂州(今湖北武昌),再自西向东一举消灭南宋权利。开庆元年(1259)九月,忽必烈率蒙古军队突破长江天险,包围了鄂州。南宋朝廷上下震动。当时在朝中掌权的董宋臣等人提出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的逃跑主张。许多官员虽认为这一提议可耻,但迫于权势都不敢提出异议。只有一向嫉恶如仇的文天祥,敢于逆风而动。他向皇帝上书说如果想稳定军心和民心,就绝不能迁都,并“乞斩宋臣,以一人心”。然而,皇帝没有批准文天祥的建议。文天祥于是辞官返回故里。在朝廷的多次召唤下,他才又出仕,后任刑部郎官。然而,宦官董宋臣却已升至都知。文天祥于是又上书数说董宋臣的罪行。建议仍未被采纳,文天祥又一次愤而辞职。后在朋友的斡旋下,文天祥出知瑞州(今江西高安),又任江西提刑。在江西提刑任上,他因仗义平反冤狱遭人诬陷,于咸淳元年(1265)四月被弹劾罢官。郁郁不得志的文天祥返回老家,决意遁迹山林隐居。

咸淳三年(1267)九月,朝廷重新起用文天祥为吏部尚书左郎官,次年正月又命他兼任学士院权直、蒙古军攻击图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但上任仅一个多月就遭忌被参弹,文天祥罢职再回原籍。咸淳五年(1269)四月,朝廷任命文天祥出知宁国府;一年后调任军器监兼崇政殿说书、学士院权直、玉牒所检讨官。因在为皇帝起草诰词时无意中触犯了权奸贾似道,几个月后文天祥又被亲贾的御史弹劾罢官。咸淳九年(1273)春,文天祥复出任职湖南提刑。是年冬季,文天祥以便于奉养祖母、母亲为名,获准迁知赣州事。从开庆元年(1259)到咸淳九年(1273)的14年间,因忠正刚直,文天祥竟然四次被贬,三次布衣还乡!回乡后的他“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看来,此时的他已经对仕途不抱什么希望了。若南宋朝廷不遭变故的话,恐怕他也就会歌舞燕宴地了却一生了。

文天祥草书墨迹咸淳十年(1274),20万元军分两路大举进军南宋。十二月,西路元军攻克鄂州,南宋朝廷告急。主持朝政的太皇太后发出《哀痛诏》,号召各地迅速组织勤王之师抵抗元军。德祐元年(1275)正月,接到诏书后,文天祥迅速发出文告,在全省征集义士、粮饷。他把家小送往愚州交给弟弟奉养,捐出全部家产作军用。在文天祥的感召下,各路英豪纷纷前来投奔。四月,一万多名义师已经集中在吉安。

其友阻止说:“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多么豪迈的语言!作为军事统帅的岳飞曾言“直捣黄龙,与君痛饮耳”!文天祥仅是一介书生,但他同样拥有铮铮铁骨,言辞同样掷地有声!

当此之时,泱泱大宋,仅有赣、闽等地可以回旋,勤王之兵仅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然而,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是文天祥,这也就是文天祥!

文天祥排除种种阻挠,带兵到了临安。右丞相陈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苏苏州)防守。这时候,元朝统帅伯颜已经渡过长江,分兵三路进攻临安。其中一路从建康出发,越过平江,直取独松关(今浙江余杭)。陈宜中又命令文天祥退守独松关。文天祥刚离开平江,独松关已被元军攻破,欲再回平江,平江也已失守了。文天祥于是回到临安,向朝廷建议集中兵力跟元军拼个死活。但是胆小的陈宜中不同意。

不久,伯颜带兵到了离临安只有三十里的皋亭山(在今杭州东北)。朝廷里一些没骨气的大臣,包括左丞相留梦炎都溜走了。谢太后和陈宜中惊慌失措,忙派了一名官员带着国玺和求降表到伯颜大营求和。伯颜指定要南宋丞相亲自去谈判。陈宜中害怕被扣留,逃往南方;张世杰不愿投降,带兵乘海船出海。谢太后只好任命文天祥接替陈宜中做右丞相,要他到伯颜大营去谈判。文天祥毅然临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虑到,“战、守、迁皆不及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又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敌营的虚实,以谋“救国之策”。但是他没有想到,正当他指斥伯颜扣押使他不能返回宋营的时候,他的义兵则在同时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敌人的凶残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严重的挫折。

随同文天祥到元营的吴坚、贾余庆回到临安,把文天祥拒绝投降的事回奏谢太后。谢太后一心投降,便改任贾余庆做右丞相,到元营去求降。接受降表后,伯颜再请文天祥进营帐,文天祥痛骂贾余庆,但投降之事已无法挽回了。

南天独一柱遭擒败犹荣

1276年,伯颜带兵占领临安。谢太后和赵出宫投降。元军把赵押送大都(今北京),文天祥也同时在押。一路上,他一直在考虑怎样从敌人手里逃脱。路过镇江的时候,他和几个随从人员趁元军没防备,逃出了元营,乘小船到了真州(今江苏仪征)。真州守将苗再成听到文丞相到来,打开城门迎接,并表示愿意跟文天祥一起,集合淮河东西的兵力,打退元兵。守扬州的宋军主帅李庭芝却听信谣言,认为文天祥已经投降,是元军派到真州去的内奸,命令苗再成把他杀死。苗再成不敢违抗李庭芝的命令,只好把文天祥骗出真州城外,将扬州的来文呈现给他看。

文天祥又带着随从连夜赶到扬州。到了扬州城下,才知道扬州正在悬赏缉拿他,文天祥等改名换姓,乔装打扮,日行夜宿,历尽千难万险,终于从海口乘船到了温州。其时,他得到张世杰和陈宜中在福州拥立新皇帝即位的消息,于是决定奔赴福州。

原来,小皇帝赵被俘虏到大都去后,赵的两个哥哥,九岁的赵昰和六岁的赵昺,在南宋皇族和大臣陆秀夫的护送下逃到福州。张世杰、陈宜中之后也到了福州。三人决定拥立赵昰即位,是为端宗。

文天祥赶到福州后,向陈宜中建议,从海路进攻元军,收复两浙地区。但是陈宜中认为这样做太冒险。文天祥只好到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都督府,招募人马,准备反攻。随后转移至汀州(今福建长汀)。

文天祥遣一支义军取宁都(今属江西);参赞吴浚取雩都(今江西于都),刘洙、萧明哲、陈子敬等自江西起兵来会,声势大振。但因南剑州于十一月降元,陈宜中、张世杰等携赵昰逃往海上。元军得以长驱入闽,文天祥被迫移屯漳州(今属福建),进攻江西之军也相继退出。

景炎二年(1277)三月,文天祥率军复梅州(今属广东),整训军队。五月,文天祥亲率大军进攻江西。六月,大捷于雩都,开府于兴国(今属江西)。文天祥的初胜,鼓舞了江西的抗元势力。统兵数万的江西安抚副使邹凤至兴国相会;隐居抚州(今属江西)家中的何时也聚兵入崇仁(今属江西)返正,以应同都督;文天祥的元代武士复原图两个妹夫孙桌、彭震龙也从龙泉(今江西遂川)、永新(今属江西)至兴国会文天祥;分宁、武宁、建昌(今江西修水、武宁、永修西北)三县豪杰皆表示听从节制。文天祥因势利导,分兵三路进攻:以督谋张汴等率兵数万攻赣州(今属江西);安抚副使邹凤率赣州诸县兵攻永丰、吉水(均属江西);招抚副使黎贵达率吉州诸县兵攻太和(今江西泰和)。七月,文天祥所部收复赣州九县,吉州四县复,宋军军势大振。宝庆(今湖南邵阳)的张虎、衡山(今属湖南)赵瑶、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的张德兴、傅高等,皆起义响应。元军为进讨文天祥,于江西隆兴(今南昌)设行中书省。八月,李恒遣军援赣州,以铁骑冲击围城的赵时赏军,宋军溃败。与此同时,李恒亲率精兵偷袭同都督府,文天祥未料李恒突然进攻,仓皇北撤,欲与永丰的邹凤会合。不料邹凤军已先行溃败。文天祥退至方石岭(今江西吉安东南)被元军追上,部将巩信为掩护其脱险,率一部兵摆疑阵全部战死。退至空坑(今吉安境)时,宋军被元军击溃,文天祥由小路得脱。赵时赏等亦于赣州撤退时,被俘死。张汴、刘钦为乱兵所杀。文天祥收集残部屯驻南岭(今广东紫金南),整肃军队。至元十五年(1278),在潮阳(今属广东)与邹凤、刘子俊等部会合,军势稍振,乃进兵讨盗匪陈懿。陈懿战败,引元军攻潮阳,文天祥率部向海丰转移,十二月二十日至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兵败。文天祥自度难以逃出重围,当即吞服所带冰片自杀,在昏迷之中被元军所俘。邹凤自杀,刘子俊被俘死,所部溃散。

文天祥的被俘,使支撑着南宋残局的军事力量丧失殆尽。

霜重知松节千古颂英雄

元兵把文天祥送到张弘范大营,张弘范假意殷勤,给文天祥松了绑,把他留在营里,接着,就下命令集中水军进攻抗元将领张世杰拥立宋皇室残余退守的厓山。

文天祥·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张弘范知道张世杰平日很敬佩文天祥,就要文天祥写信给张世杰招降。文天祥说:“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当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厓山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张世杰在海上把1000多条战船排成一字长蛇阵,用绳索连接起来,船的四周还筑起城楼,决心跟元兵决一死战。元军用小船满装了茅草,浇足了油,点着了火,乘着风势向宋军发起火攻。张世杰早已在船上涂上厚厚的一层湿泥,还缚了一根根长木头,顶住元军的火船。火攻失败了,张弘范就用船队封锁海口,断绝了张世杰通往陆地的交通。宋兵在海上饿了吃干粮,渴了喝海水,兵士们纷纷呕吐。张弘范指挥元兵发起猛攻,宋兵誓死抵抗,双方相持不下。

这时候,元军副统帅李恒也从广州赶到了山。张弘范增加了实力,重新组织力量进攻。他把元军分为四路,围攻宋军。潮落的时候,元军从北面冲击;潮涨的时候,元军又顺着潮水从南面进攻。宋军两面受敌,拼命招架。各路元军一起猛攻,从晌午到傍晚,厓山的海上,海潮汹涌,杀声震天。

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就背着赵昺一起跳进了大海。

张世杰指挥战船,突围撤退到海陵山。1000条战船只剩下十几条。这时,海岸刮起飓风,张世杰坚持不肯上岸。一阵巨浪袭来,这位誓死抵抗的宋将也落水牺牲。1279年二月,元朝统一了中国,南宋宣告灭亡。

在被押往燕京的途中,文天祥告诉对手:“我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在得知了张世杰、陆秀夫及小皇帝的死讯后,文天祥打定主意,只求一死而不求苟生。他几次身杀不成,便以绝食为计。绝食八天后,他竟然又做出了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举动:恢复进食,坦然面对逆境!

元世祖忽必烈对于俘获文天祥之事极为重视。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王积翁的回答其实也是元世祖自己的判断。他下决心要把文天祥收为己用,甚至乐观地认为,就像那些在南宋受尽窝囊气的文臣武将一到了自己手下就立刻生龙活虎起来一样,文天祥也会很快成为自己的耶律楚材

1279年十月,元平章阿合马来文天祥囚所劝降,结果碰了大钉子。阿合马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陆秀夫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与之唇枪舌剑辩论一番。“天祥入,长揖。欲使跪,天祥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孛罗叱左右曳之地,天祥不屈。问有何言,天祥曰:‘自古有兴有废,帝王、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我尽忠于宋以至此,愿求早死。有问:‘晋元帝宋高宗有所受命,二王立不以正,是篡也?天祥曰:‘景炎乃度宗长子,德祐亲兄,不可谓不正,即位于德祐去国之后,不可谓篡;陈丞相对太后命奉二王出宫,不可谓无所受命。……天祥曰:‘天与之,人归之,虽无传授之命,推戴拥立,亦何不可!……孛罗曰:‘既知其不可,何必为?天祥曰:‘父母有疾,虽不可为,无不下约之理。尽吾心焉,不可救,则天命也。天祥今日至此,唯有一死,不在多言。”

南宋在厓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怒不可遏,对其厉声训斥,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来劝降。文天祥面向北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地说:“圣驾请回!”赵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文天祥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接下来被派遣的是文天祥的亲弟弟文璧。这时的文璧已投降元朝。文天祥的回答是一首诗,其中有“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之语。文璧在宋亡之后为保百姓而降无可厚非,文天祥对他并没有过多地责备,他令其带走自己已经整理好的诗文稿,并商议将其一子过继到自己的名下以继承香火。

文天祥进牢的第三年,河北中山府发生了一场农民起义。“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文天祥纪念馆忽必烈到了该做出选择的时候了。三年里与文天祥间接的多次交锋,使他明白了文天祥“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清楚自己对文天祥的看重早已引起了那些主动投降的南官和部分北人的不满。然而,忽必烈仍然心有未甘,决定亲自出马作最后的尝试。文天祥以外臣之礼长揖不跪,对元世祖以宰相之位相邀婉言以谢。最后,忽必烈问:“汝何愿?”文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忽必烈无语。文天祥知道自己死期已到,如释重负,他的使命和牢狱生活都快要结束了。第二天,文天祥被押往燕京城北的柴市处斩。临刑前,监斩官告诉文天祥,此时反悔还可以当丞相,文天祥答,“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数日后,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前来收尸。其衣带中有字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标签: 为之可为文天祥

更多文章

  • “米颠拜石”讲的是什么?米芾和砚台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砚台,米芾,讲的是

    “米颠拜石”讲的是什么?米芾和砚台的故事!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要说起中国的书法史,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还是王羲之,他的《兰亭序》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除了兰亭集以外,还有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位有名的书法家,还有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欧阳询等等,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能够真正名垂青史的也

  • 宋朝的耻辱——中国人永远的心头之恨_《李国文说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朝,心头,耻辱

    靖康二年(1127),汴京城破,宋徽宗赵佶、钦宗赵桓父子,为金人所俘,与后妃、皇室、贵戚、臣工一起,共约一万四千人的大队俘虏,分七个批次,押解北上。据金人可恭所着《宋俘记》:首起宗室、贵戚男丁二千二百余人,妇女三千四百余人,濮王,晋康、平原、和义、永宁四郡王皆预焉,都统阇母押解。二起昏德妻韦氏,相国

  • 李邈视死如归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故事,视死如归

    公元1126年10月,金兵进攻真定,守将李邈奋力率军抵抗,杀死了大量敌军,最终寡不敌众,真定城防被金兵突破了。李邈看着蜂拥而至的敌军,率领为数不多的将士进行巷战,在与敌军进行的肉搏中,自己身负重伤,血溅铠甲,不幸被俘。这座宋朝的重镇从此便陷落了。金军统帅得知李邈被俘后,感到非常兴奋。他们极力劝降,希

  • 怎么评价周敦颐?道德高尚且思想深邃的大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周敦颐,深邃,道德

    道学先生的真实面目当我们利用百度搜索键入关键词“道学虚伪”的时候,可以找到相关网页600000篇;检索“真道学”可以找到29000篇;而搜索“假道学”可以找到748000篇。这几个数字很明白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在人们的心目中

  • 历史上秦桧是被冤枉的?秦桧的千古奇冤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千古,奇冤,秦桧

    在中国人的眼里,秦桧可谓是最大的奸恶之人了。在演义小说《岳飞传》中,秦桧更是恶得不可救药。他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从而使自己背上了千古骂名。相传,秦桧是金国的奸细,绍兴和议之后,金国派使者送密信给秦桧说:“你天天向我们求和,但是留着岳飞,我们不放心。一定得想法子把他除掉。&rdquo

  • 《宋史论稿》五、北宋皇室与“将门”通婚现象探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北宋,宋史,探析

    内容提要:北宋时期,皇室与“将门”通婚的现象相当突出,即:一方面帝王、太子大都娶武将女为后妃,而另一方面武臣及子弟则多尚公主及宗室女。这一现象最初出现,主要在于宋初统治集团对武将上层收买所致,以后则形成打压和拉拢相结合的武将政策中的一个内容。由此也造就了一批长期与皇室联姻而又统军的着名将门。北宋时期

  • 宗泽简介与历史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故事,简介

    宗泽(1059~1128年),字汝霖,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祜六年(1091年)进士。曾任大名府馆陶县(今山东馆陶县西南)县尉、莱州胶水县(今山东平度县)县令、衢州(今浙江衢州)龙游县令和登州(今山东蓬莱)通判。在金军南侵、国难当头之际,许多官吏都托故不去河北前线担任地方官。他却认为:&ldq

  • 广平王贵妃病逝 为何整整三年不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广平,贵妃

    今天我们的主角是唐代宗的贵妃独孤氏的故事,也就是大唐荣耀中的独孤靖瑶原型。在公元750年,皇上为皇长孙广平郡王举行采选,而独孤氏是因为姿色妖艳,被选为李豫(广平王)侍妾,独孤氏还是非常的受宠爱的。公元750年,独孤氏后生下第七子李迥,还有华阳公主。公元762年,李豫登基,独孤氏被封为贵妃。按照道理来

  • 北宋河西地区的民族政权:西凉府吐蕃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吐蕃,政权,河西

    西凉府吐蕃以六谷蕃部为中心,组成了西北吐蕃的第一次联盟。“六谷”是指发源于祁连山的六条河流,从南往北依次为古浪河(洪源谷)、黄羊河、杂木河(闸渠河)、金塔河(阳晖谷)、西营河、东大河,这六条河流经谷地,构成了凉州地区绿洲地带。“六谷蕃部”就是指居住在凉州城南这六条山谷中的吐蕃人和吐蕃化的各民族部落联

  • 清官查道的故事:端拱元年(988年)举进士名列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元年,故事,清官

    查道(?~1018年),字湛然,宋歙州休宁(今属安徽)人。他于端拱元年(988年)举进士名列第一,从此走上仕途。后在寇准等人的荐举下,官职不断升迁。曾历任着作佐郎、遂州知州、秘书丞、果州知州、虢州知州等职务。一史书上说,查道自幼沉稳聪明,刻苦好学,但家中十分贫寒。在他赶考时,竞连路费也没有。其亲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