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之际的靺鞨民族,主要活动在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和黑龙江一带,他们一般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修建居住之所,相聚而居。靺鞨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粟、麦、大豆等作物。养殖业在靺鞨人的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比例,渔猎活动也是靺鞨人谋生的重要手段。靺鞨人的祖先,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很早就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历史舞台上。远在商周时期,他们就与中原地区有着较为密切联系,先秦文献中称他们为肃慎,汉魏时期称为勿吉,隋唐时期称为靺鞨。
隋唐时期,靺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大致处于原始社会后期,经济、文化相当落后。主要分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等七大部,其中以活动在黑龙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黑水部和生活在松花江至长白山一带的粟末部势力较为强大。靺鞨的七大部落又分为大小不等的许多邑落,“邑落俱有酋长,不相总一”(《隋书》卷81《靺鞨传》)。由于力量分散,靺鞨民族长期受到其周边民族的役属。
居住在最北的黑水靺鞨分为十六部,他们身体强健,能征善战。唐高祖武德(618~626)初年就遣使朝贡,但因山河阻隔、路途遥远,他们与唐朝的联系相当松散。由于地势高寒,黑水诸部农业生产相对落后,主要以射猎游牧为生。没有房屋,选择依山傍水的朝阳之处,坎地为穴,然后安放木材于土穴之上,再覆盖很厚的泥土,用来抵御寒冷。过着“夏则出随水草,冬则入处穴中”(《旧唐书》卷199下《靺鞨传》)的生活。开元十年(722),唐朝在黑龙江流域设勃利州(治所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开元十三年(725),安东都护薛泰请于黑水靺鞨内置黑水军,”又于第二年置黑水都督府,以其酋长为都督。唐朝采用羁縻州制度管辖黑水靺鞨诸部,开元十六年(728),“其都督赐姓李氏,名献诚,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仍以幽州都督为其押使”(《旧唐书》卷199下《靺鞨传》)。从此以后,唐朝与黑水靺鞨联系日益密切。契丹兴起以后,黑水靺鞨臣服于契丹。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与高丽接壤的粟末、白山、伯咄诸部,大都役属于高丽。在隋唐与高丽的战争中,他们又被高丽贵族调到辽东地区与中原军队作战。隋朝末年,靺鞨族的一个酋长突地稽率领部落千余家内附,隋炀帝将他们安置在营州(今辽宁朝阳)一带。唐灭高丽以后,靺鞨民族四处迁徙,有一部分迁至营州一带。在与汉族的长期交往中,他们很快喜欢上汉族的服饰、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加上常常因为助唐作战立功而受到了优厚赏赐,在诸多先进因素强烈影响下,社会获得迅速发展,与唐朝联系进一步加强。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首领李尽忠等人起兵反唐,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居住在营州一带的靺鞨人加入了反唐行列。武则天派曹仁师统率大军前去镇压,靺鞨人在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率领下渡过辽水东逃。唐朝在对契丹实行武力围剿的同时,对靺鞨诸部采用了招抚政策,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乞仲象在逃亡途中病故,大祚荣代父而起,继续率部东逃,降唐的契丹大将李楷固紧追不舍。善于用兵的大祚荣,借助天门岭(今吉林省境哈达岭)的复杂地形,指挥高丽、靺鞨之众大败唐军。
圣历元年(698),大祚荣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国称王,国号“震”。唐中宗复位后,派侍御史张行岌前往招抚,大祚荣遣子入侍,臣属于唐。先天二年(713),唐睿宗遣郎将崔忻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且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大祚荣随即去靺鞨号,以“渤海”作为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