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钦宗赵桓大事记,赵桓生平简介

宋钦宗赵桓大事记,赵桓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264 更新时间:2023/12/20 18:28:26

钦宗赵桓

(公元1100年~公元1156年)

在位时间:公元1126年~公元1127年

曾用年号:靖康

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庙号:钦宗

安葬地:临安

公元1100年,宋徽宗的长子赵桓出生。

公元1125年,在金兵兵临汴京城下时,宋徽宗赵信吓得把皇位让给了赵桓,赵桓遂成为北宋的最后一个皇帝,是为宋钦宗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赵桓和父亲宋徽宗等人被俘,随后被送往金“内地”。

公元1161年,赵桓死在异乡金国。

宋钦宗赵桓既是个软弱的怕死鬼,也是个糊涂的倒霉蛋,原因就是糊里糊涂地让父亲把皇位传给了自己,让自己把北宋的江山毁灭掉。在仅仅一年的统治时间里,赵桓没有享受到一天清福,而是在金兵的大军压境下惶惶不可终日。等到东京城破,自己又和父亲宋徽宗一起,被金兵送到北方软禁,然后就糊里糊涂地渡过了下半生。中国历史上当皇帝当得最痛苦的,赵桓算是其中之一。

赵桓出生后,也像其他皇子一样,先是小小年纪就当了一大堆官,然后开始读书,然后长大成人,然后再被立为太子,一切都顺理成章,再正常不过了。赵桓读书时也和常人一般,资质虽不很鲁钝,却也算不上聪颖,一篇经文常常需要数日方能成诵。好在他读书习作比较勤奋,待人接物谦恭有礼,慢慢地也就给人留下了聪明仁孝的好印象。

公元1115年,作为赵佶长子的赵桓,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皇太子。此后,他只要不犯什么错误,不授人以话柄,就能待父亲百年之后,稳稳当当地登上皇帝的宝座。但这一天突然来临了,而且是极不正常的来临了。

公元1125年冬,金兵携灭辽之余勇,大举南侵攻宋。成天只会题诗作画的宋徽宗赵佶给吓得团团乱转,毫无对策。无奈之中,他想到了禅位这个方法,以摆脱令他焦头烂额的军政事务。于是便将将太子赵桓召来。

赵桓来到保和殿东阁,见赵佶半卧榻上,身边围着的都是朝中重臣,不由暗暗吃了一惊,对自己的太子地位不免有些担心起来。不过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让他提到嗓子眼的心很快就落回到肚中,大师童贯和少宰李邦彦将一领御袍披在了赵桓身上,赵桓当上了皇帝。

赵桓即位之初,还能以勤补拙,每天接见群臣,批阅奏报,常常忙到半夜还不休息。但他毕竟不是个政治家,他柔弱寡谋,多疑多变,缺乏政治家应有的干练、果敢,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深谋远略了。这样的皇帝在天下大平的时代还能敷衍着做完,可是面对北宋的日渐衰败和金兵的大单进攻,赵桓只能引着北宋王朝向灭亡走去。

公元1126年,也就是赵桓取“日靖四方,永康兆民”之意确定年号为“靖康”的第二天,离京城汴京不远的睿州(今河南滑县东北)失守,金兵渡过黄河。消息就传到京城,汴京城里一下子炸了窝,当天夜里,赵估和一些王公大臣便逃出汴京,往南而去。朝中,大臣们纷纷劝赵桓南迁,只有李纲坚持守城,赵桓只得留在汴京,命李纲安排守城事宜。李纲与汴京军民同仇敌忾,多次挫败金兵的进攻,粉碎了金兵想一举攻下汴京的企图。

只有六万余人的金兵,本来数量上就远不及北宋的守城兵,见各地勤王将士纷至沓来,更是有些害怕。然而,比他们更害怕的是赵桓,赵桓在东京保卫战刚打响,就两度派人前往金营求和。之后又罢免主张抗战的李纲和种师道,后来遭到以陈东为首的太学生和群众的反对,方才宣布重新起用李纲、种师道。李纲、种师道复职后,率领汴京军民英勇杀敌,加上勤王士兵日益增多,逼得金兵只得解围退兵。

半年后,金兵卷土重来,将汴京再度被包围。此时,李纲等人士战派已经被罢黜,主和派把持了大权。因此,从金兵再度南下以来,北宋君臣就一直忙于求和,对防御没有一个放在心上的,所以等到金兵第二次兵临汴京城下时,其形势比第一次更坏得多。所以不久,汴京就被金兵攻破。赵桓不得不亲自出城议和,奴颜婢膝、低声下气地伏首称臣、乞求宽恕,大宋天子就这样成了金国的臣子。

对于金人的命令,赵桓是绝对不敢违抗的。金人要金1000万50两的锭,银2000万锭,帛1000万匹,赵桓便下令四处收集金银;金人要骡马,赵桓赶紧收得7000余匹派人送去;金人索要少女1500人,赵桓也只好照办,连自己的嫔妃也拿来充数,嫔妃民女不甘受辱,自杀的人也很多。

此后,赵桓被金兵扣为人质,大肆劫掠汴京百姓,然后将赵桓、太上皇赵估、赵桓的皇后及皇太子以及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嫔妃等押着退兵北去,并带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仪仗法物、图书典籍、占董文曲、百工技艺、倡优杂伎人等,北宋王朝二百年府库蓄积为之一空。

赵桓被押到金后,被封为“重昏侯”,意思是他和被金人封为“昏德公”的父亲赵佶加在一块是一昏再昏。此后,便在耻辱中生活,直到公元1161年死去。

标签: 大事记宋钦宗赵桓简介

更多文章

  • 北宋四牛人见仁见智说“酒色财气”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北宋,见仁见智,酒色财气

    苏轼有一次到大相国寺探望文友佛印和尚,不巧,佛印外出了。寺中住持就请苏东坡在禅房休息,并以香茗美酒素肴款待这位名满天下的大文豪。地处北宋王朝首都开封的大相国寺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着名的佛教中心之一。这里原为魏公子无忌DD信陵君的故宅。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始创建寺院,称为建国寺,后毁于战火。

  • 北宋宰相身旁的人都被提拔,唯独他一直打杂,知道真相的他无地自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宰相,无地自容,的人都

    北宋名臣张齐贤非常的能吃,一开始他就是凭借着惊人的饭量而引起赵匡胤的注意,也因此走上了仕途。但张齐贤并非“酒囊饭袋”,他很有主见,眼光远大。雍熙三年(986年),大将曹彬、潘美率军北伐攻辽,大败而归,名将杨业也战死在朔州。危急时刻,张齐贤主动请缨,前去接管代州军务,旗开得胜,

  • 牛皋是怎么从村夫变成岳飞的左膀右臂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左膀右臂,是怎么,村夫

    牛皋一介村夫出身,身经百战后从弓手成为岳飞的左膀右臂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绍兴元年(1131年),临安府成立不久之时,金军再次南下。不过战事的剧本,已不同于靖康之难。金军完颜昌一部被一路被逼回淮河以北,完颜宗弼又遭岳飞打败。而在河南这边,耶律马五一部将遭遇他们人生当中最为耻辱的一战。彼时

  • 南宋中兴四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南宋,诗人,陆游

    南宋中兴四诗人南宋在政治军事上始终没有得到突破,然而在文化艺术上却取得了超越北宋的成就。1120年1150年这30年是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的一个时代,这30年中出生的人物在南宋中叶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出生在战火纷飞之中,背负着国耻家仇。并且在南宋初期那偏安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内心总是怀着复杂的沉痛。北宋中

  • 孝宗赵昚大事记,赵昚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大事记,孝宗赵昚,生平简介

    孝宗赵昚(公元1127年~公元1194年)在位时间:公元1162年~公元1189年曾用年号:隆兴、乾道、淳熙谥号: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咸孝皇帝庙号:孝宗安葬地:不详公元1127年,宋太祖七世孙宋孝宗赵昚出生。公元1160年,赵昚被宋高宗立为太子。公元1162年,宋高宗举行受禅仪式,将皇位

  • 吕文焕是南宋名将,为什么会遭文天祥臭骂?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南宋,名将,吕文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南宋名将吕文焕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小说演义中,他是软弱无能之辈,可在正史中,他却是名骁勇善战的好手,率军驻守在重镇襄阳城内,抵御了蒙古一次又一次凶猛的进攻。此等功绩足以青史留名,但可惜的是,最后他还是没能坚持到底,选择了投降,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事情经

  • 王国皇后被宋太宗囚禁半月,当众被辱还画成艳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太宗,王国,皇后

    在古代女性地位普遍低下,女性的价值除了是生育的工具剩下的就属于是男性的附属品,即便是位置一国皇后的国母,拥有的权利也不算多,那么沦为亡国之君的皇后下场则更是凄惨。宋朝在靖康之耻中,亡国皇后朱太后在被金人抓去之后,时常受到调戏羞辱,更加可恶的是让其穿着羊皮,裸漏地走在金国的街道上。最终,朱皇后因受不了

  • 南宋偏安:宗泽留守,赵构南渡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南宋,赵构南渡

    当北宋王朝在皇帝被掳掠的一幕中退出了历史舞台后,赵宋王朝却依旧在新的统治者的治下苟延残喘。南渡的赵宋王朝,被人们称之为南宋,而南宋的开国君主就是因杀害岳飞而为后人唾骂的宋高宗。高宗爬上皇帝宝座后,一心考虑如何确保帝位。他深恐徽、钦二帝返回,自己的帝位得而复失,决意向金朝统治者妥协退让,以求苟安于东南

  • 他在岳飞坟前自杀殉国,百姓都祭拜他,封成当地守护神。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他在,守护神,岳飞

    在东南沿海的地区到现在还有着祭拜妈祖的传统习俗,而且当地人称其为海上的保护神,听说有一个和妈祖齐名的人物出现,他就是抗元的名将陈文龙。他被尊称为地境神灵,住在那个地方的人都这么传,在海上游荡的官船他们常常选择祭拜陈文龙,而在海上游走的民船都会选择祭奠妈祖,如此就可以看出陈文龙的地位不次于妈祖。陈文龙

  • 济公和尚为什么要给西门庆送夜歇十女的壮阳药?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和尚,济公,要给

    大师酒足饭饱之后,对西门庆说:“我有一枝药,乃老君练就,王母传方,非人不度,非人不传,专度有缘。既是官人厚待于我,我与你几丸罢。”大师说着,从褡裢取出一只葫芦,倾出百十丸。吩咐西门庆道:“每次只一粒,不可多了。用烧酒送下。”然后大师又拿出一个葫芦,从中取出二钱一块粉红膏儿,道:“每次只许用二厘,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