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离婚率为何居高不下:因提倡好合好散

唐朝离婚率为何居高不下:因提倡好合好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132 更新时间:2023/12/28 4:46:01

在夫权弥漫的封建社会,女人离婚或再嫁是件极其艰难的事,可谓“离婚难,难于上青天!”。究其原因,是古代人近乎变态的贞操观,按照孔老夫子等人的观点,所谓贞节不只是单纯的不失身,还包括不改嫁、丧偶的情况下坚持守寡等等。当时的广大妇女同胞别说提出离婚,就是产生这种想法都是相当可耻的行为,但是男人却可以随时提出离婚,即所谓的“休妻”。所以婚姻对男人来说就如同脸上的青春痘,想挤随时都可以挤,但对女人来说却如同脸上的皱纹,想丢是不可能的。现在人形容被房子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叫房奴,那么古代被婚姻压迫的妇女们就是不折不扣的“婚奴”!这里举个例子,着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要离婚,按照当时的法律她必须要入狱一年才能如愿以偿。所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根本没有离婚这个词,有的只是休妻。

但凡事都有例外,中国的历史跨度漫长,也就有了比其他国家更多的例外机会,这个例外就是唐朝。唐朝是个“80后”性格极重的王朝,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在不断的颠覆,比如先前的女人以瘦为美,唐朝的女人就以胖为美;先前的后妃都住宫里,唐朝的后妃却能在宫外自建府第;先前的大臣不敢对本朝皇帝说三道四,唐朝的大臣除了对本朝皇帝公开说三道四,像白居易这样的文学泰斗还为皇帝编爱情故事。没有颠覆,就没有进步,所以颠覆本身就是一种美。唐朝的女性那叫一个幸福,《唐律》规定,结婚前可以自由恋爱、私订终身,如果父母不同意那是父母的事,只要二人情投意合,法律会给与绝对的支持,只有未成年而不从尊长者算违律,真可谓我的爱情我做主。

那么结婚后如果婚姻不幸,女性想要离婚又会怎么样呢?《唐律》对离婚有三种规定:

一、协议离婚。指男女双方自愿离异的所谓“和离”:“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二、促裁离婚。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婚,即所谓“出妻”。《礼记》曾为出妻规定了七条理由:不顾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哆言、窃盗。《唐律》也大致袭用这些规定,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不必经官判断,只要作成文书,由以方父母和证人署名,即可解除婚姻关系。但同时,《唐律》又承袭古代对妇女“三不去”的定则,即曾为舅姑服丧三年者不去,娶时贫贱后来富贵者不得去,现在无家可归者不得去妻。有“三不去”中任何一条,虽犯“七出”,丈夫也不能提出离婚;

三、强制离婚。夫妻凡发现有“义绝”和“违律结婚”者,必须强制离婚。“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殴杀罪、奸杀罪和谋害罪。经官府判断,认为一方犯了义绝,法律即强制离婚,并处罚不肯离异者。对于“违律为婚而妄冒已成者”,也强制离婚。

《唐律》中的这些明文规定,就本质来说还是为了强化封建宗法制度,巩固家长制度之下的夫权。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了积极和开放的一面,在强调子女从一而终的封建时代,能够以法律形式规定夫妻“不相安谐”即可离异,无论是在之前的朝代还是在后来的朝代,其对妻无“七出”和“义绝”之状,或虽钝“七出”而属“三不去”者,不准其夫擅自提出离婚,否则处一年有期徒刑,无疑对夫权是一个限制,对妇女利益是一种保护。此外,唐朝也不鼓励妇女守寡,在丈夫死后把大把的青春和岁月交给篱笆和狗,半辈子过着“星星还是那颗星星”的无聊日子。《唐律》中对于妇子离婚改嫁和夫死再嫁,没有约束和限制,这就从法律上为婚姻的相对自由制造了一定的条件。

我们来看几个数据:唐代所生的公主中再嫁、三嫁者甚多。仅以肃宗以前诸帝公主计,再嫁者就有23人,三嫁者也有4人。上有天堂,下有李唐,水银河估计生活在唐朝的广大妇女同胞们一定会这么说。在男人失去提出离婚的专利权的唐朝,女人第一次有了对婚姻说不的权力,第一次可以和丈夫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一次可以仰首挺胸对别人说自己要离婚,于是乎离婚率一下子高了起来。据史实记录,唐朝离婚还是由夫方提出离异者为多。女子色衰爱驰、男子一朝发迹,都可以成为弃妻更娶的缘由,甚至有因细小事故而轻出妻者。男子离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妻子的命运系于丈夫和公婆的喜怒之间。正如白居易诗云:“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但另一方面,由妻方提出离异者也不少。有因夫坐罪而求离婚者,有因本家有故而求离婚者,有因夫患病而离异者。还有民间女子因对婚姻不满意而离婚的事。这表明,唐代离婚较为自由,不仅为法律允许,而且不受社会舆论非议。

婚姻限制的相对宽松、贞节观念的淡化也造成了另外一个后果,就是社会风气的相对下降。唐代上层社会的男子中,较普遍实行着各种形式的多偶制。皇帝嫔妃如云,成百上千;贵族达官也借种种口实,广置妻妾。就连与妻子情爱甚深的白居易也不例外,除纳妾之外,士大夫阶层还有狎妓的乐子。与男子的纳妾嫖妓、寻花问柳相对应,在上流社会的妇女中,也常演出许多蓄养情人、婚外私通的艳事来。以武则天为例,早在她作太宗才人时,就与太子发生了暧昧关系,当皇帝后,更广置面首,大选美少年为内侍。《开元天宝遗事》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出使于江浙。其妻思念至深。忽昼梦与国忠交而孕,后生男名助。国忠使归,其妻具述梦中之事。国忠曰:此盖夫妻相念情感所至。时人无不高笑也。”梦中有孕不过是骗人的幌子,而杨国忠对妻子的这种行为不仅不怪罪,反而为其开脱,这除了顾及自己的名声外,只能说夫妻间有一种不相禁忌的默契。

上梁不正,下梁自然也就歪了。唐朝的妇女私奔、私通之类的花边新闻,几乎天天都有,层出不穷。唐代的笔记小说在这方面为提供了许多例子。这些事例说明,在唐代婚姻中,一夫一妻制不仅为丈夫,而且对妻子的限制也并不十分严格,女子在“不相禁忌”的形势下,同样享有同男子同等的婚外偷情的自由。就像广告说的那样,做女人真的很舒服。

最早离婚协议书唐朝提倡好合好散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译文大意:如果我们结合在一起是错误,不如痛快地分手来得超脱,希望你重整山河再攀高枝,也胜过两人看不顺眼互相挤兑敦煌出土的“放妻协议”2000年在庆祝敦煌藏经发现百年的时候曾来北京展出过,而且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放妻协议”实为“离婚协议书”

专家介绍,“放妻协议”也叫“放妻书”。顾名思义就是放妻,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离婚协议”。

在中国历史的多数时期,女子一直是处于“被压迫”地位,很多朝代妇女没有离婚自由,男子可以任意“休妻”、“出妻”,女子却只能忍受。同时,女子被“休”、被“出”,被认为是奇耻大辱,改嫁更是“丧失贞节”。

而这份“放妻协议”却给后人展示了历史上真实的一幕:妇女地位极高,夫妻之间提倡“好合好散”。

这张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放妻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之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妇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简单的解释,就是丈夫很宽容地说:如果没有缘分,咱俩不如好合好散,离了之后,希望你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再找个好人家……

从这份协议书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的确是一份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离婚协议,但这份协议的内容也只单单说了夫妻离婚的原因:感情不和。于是请来双亲父母和亲戚朋友,做此见证,好聚好散,最后,男方还不忘给妻子一些美好的祝愿。

从这份协议书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男尊女卑的一面,看到的反而是男女平等,改嫁似乎也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样一份“放妻协议”也许在今天看来,人们都还很羡慕,男方有如此的宽宏胸襟,女方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在封建社会里,人们也能如此的和平分手真是令人感到惊奇。

何人留下“放妻协议”?

这份令后人感到惊奇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人留下的呢?

据国家博物馆研究唐代史的副研究员王义康介绍,“古代的放妻现象很正常,我们看到的一些放妻协议有可能是当时作为范文保留下来的,并不是当时哪一家真的要离婚而拟的放妻协议。”

他介绍,这种协议有点像我们今天的应用文,它只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大家都会照这样的固定模式去写。王义康还说,像这种“放妻协议”看上去双方都比较和谐,也似乎挺合理的,但是,这也只是表面上的,至于当事人的心情怎样谁也不好说。他认为,保留协议书的也不一定就是当事人,很有可能是当时的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保留下来的。

像这样的“放妻书”也不只这一份,记者在网上也看到了一些不同版本的“放妻协议”,有双方不合的,还有谴责妻子的,还有妻子主动提出的,还有一种就是夫死可以任意改嫁的。在敦煌的考古发掘中,同时发现了几份这样的“放妻书”,说明在当时的敦煌民间也是很常见。

标签: 离婚率

更多文章

  • 太平公主是个怎么的女人?为何如此放纵?与三名朝中大臣的情爱故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是个

    陈红版太平公主若论花花公子,大概历朝历代的皇子皇孙们大都不虚此名,而历史上放荡风流的花花公主也为数不少,其中最着名的便是有“武则天第二”之称的太平公主。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塑造的太平公主,与史实相去甚远。历史上的太平公主,生活极其奢侈,个人聚财几可敌国,喜权力、好男色,是一个

  • 古代那些“爱吐槽”的臣子:李世民被骂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昏君

    在电视剧《武则天秘史》中,骆宾王与武则天之间的较量颇有喜感。光宅元年,徐敬业在扬州造反,骆宾王作《讨武曌檄文》,其中有“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等句子,既说武则天是个不折不扣的“土豪”暴发户,又批武则

  • 唐太宗李世民家有一丑事 为遮丑竟滥杀无辜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有一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炀帝期间,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李世民统帅三军,攻入长安,灭隋,李世民虽然军工卓越,但是在李渊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仅被封为秦王。由此两兄弟心生嫌隙,大哥李建成知道李世民有勇有谋,野心

  • “古董商”的斧劈——暗杀唐绍仪大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古董商

    第1节态度决定命运唐绍仪因与孙中山先生政见不和,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他开始在政治上表现消沉,寓居上海闭门不出。上海沦陷后,因与各方关系暧昧不明,引起多方揣测,置自身于险境。相传日本拟利用唐绍仪等组织华中伪政府,蒋介石令戴笠派特务于1938年9月30日将其杀害在家中。1938年9月30日早上9点左右

  • 第一节 任人唯贤,重用姚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任人唯贤

    唐玄宗粉粹了太平公主的势力之后,终于将国家大权揽于己手。为了使得政局稳定,玄宗李隆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同时量才授官,改革吏治和政治体制;广开言路,寻求治国之法;完善立法和司法,并且严格执法,使得朝政渐入清明。高宗、武后在位期间,困扰唐王朝的主要问题,在于最高统治集团的内部

  • 一名弃女嫁给了六位帝王 年过半百仍迷倒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年过半百

    古代的女子都想嫁给皇帝,凡是能够嫁给皇帝衣食无忧高高在上,就连吃饭都有人照顾。天下人又有几人能够嫁给皇帝呢?可是本文要讲的女子不但嫁给了皇帝,还一下嫁给了六位皇帝,真是有天大的福气了。此女子就是南北朝萧统的曾孙女萧氏。萧氏出生的时候叶经理悲惨的生活,这也应对了一句话:“上帝给你打开一扇窗,必然会给你

  • 唐朝文学家韩愈简介 韩愈的名言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韩愈

    韩愈韩愈是一个着名的文学家,散文成就很高,以“文起八代之衰”在当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更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在中央做官时,他意气风发,评点时政,有直言敢谏的风骨。韩愈简介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

  • 历史上唐太宗管理精髓:用人之长 避人之短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用人之长

    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都一一做些评论,评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们优秀?”王珐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建议,认

  • 朱温称帝李唐亡:唐朝历经290年,共23位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

    朱温,宋州砀山人(今安徽砀山),原是黄巢部下一位大将,后投降官兵,被朝廷任命为汴州(今河南开封)节度使,僖宗皇帝给他改名为朱全忠。他从加入义军到半反变归唐,最后废唐自立,成为后来五代中后梁的开国之君梁太祖。黄巢起义,虽然没有直接使唐朝灭亡,这场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门阀势力和唐末藩

  • 教科书又骗人!玄武门之变其实根本不是发生在玄武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玄武门

    在人们的印象中,玄武门之变是这样的:李建成想要谋害秦王,于是在玄武门内布置了伏兵,等李世民一行赶到,城门立马关闭,经过一番厮杀,李建成、李元吉人头落地。但是在史书中,是李世民想要伏击李建成,而且埋伏地点根本就不在玄武门;事发前后者对前者当日的预谋几乎毫不知情。李建成、李元吉入宫前,曾经得到张婕妤的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