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愬雪夜下蔡州的故事

李愬雪夜下蔡州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069 更新时间:2024/1/4 18:16:26

唐朝中期,淮西镇是当时藩镇割据的一个顽固堡垒。(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后,他的儿子吴元济自立。唐宪宗发兵四路征讨淮西,但是连续攻战三四年却劳师无功。第一任主帅高霞寓被吴元济打得大败,第二任主帅袁滋畏敌如虎,一直不敢与吴元济交战。在这种形式下,朝廷有不少官员都认为不能再打下去,大臣裴度却认为淮西好比身上长的毒疮,不可不除。唐宪宗拜裴度使宰相,决心继续征讨淮西。

公元817年,朝廷派李愬担任唐州(今河南唐河)第三州节度使,要他进剿吴元济的老巢蔡州(今河南汝南)。

唐州的将士打了几年仗,都不愿再打,听到李愬一来,有点担心。李愬到了唐州,就向官员宣布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朝廷派我来,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至于打战,我不行。”

这个消息传到吴元济那里。吴元济打了几次胜仗,本来就有点骄傲,听到李愬不懂得打仗,更不把防备放在心上了。以后,李愬根本不提打淮西的事。唐州城里有许多生病和受伤的兵士,李愬一家家上门慰问,将士们都很感激他。

元和十二年(公元818年)二月,李愬的兵士在边界巡逻,碰到一小股淮西兵士,唐军把淮西兵士打跑了,生擒了淮西军的一个小军官丁士良。丁士良是吴元济手下的一名勇将,经常带人侵犯唐州一带,唐军中很多人都吃过他的亏,非常恨他。这一回活捉了他,大伙都请求李愬把他杀了,给死亡的唐军兵士报仇。

将士们把丁士良押到李愬跟前。李愬吩咐兵士给他松了绑,好言好语问他为什么要跟吴元济闹叛乱。丁士良本来不是淮西兵士,是被吴元济俘虏过去的,见李愬这样宽待他,深受感动,并向李愬献了一计。就投降了。

李愬靠丁士良的帮助,打下了淮西的据点文城栅和兴桥栅,先后收服了两个降将,一个叫李佑,一个叫李忠义。李愬知道这两人都是有勇有谋的人,就推心置腹地信任他们,跟两人秘密讨论攻蔡州的计划,有时讨论到深更半夜。李愬手下的将领为了这件事都很不高兴,军营里沸沸扬扬,都说李佑是敌人派来做内应的。有的还有凭有据地说,捉到的敌人探子,也供认李佑是间谍。

李愬怕这些闲话传到朝廷,让唐宪宗听信了这些话,自己要保李佑也保不住了,就向大家宣布说:“既然大家认为李佑不可靠,我就把他送到长安去,请皇上去发落吧。”

他吩咐兵士把李佑套上镣铐,押送到长安,一面秘密派人送了一道奏章给朝廷,说他已经跟李佑一起定好攻取蔡州的计划,如果杀了李佑,攻蔡州的计划也就吹了。

唐宪宗得到李愬的密奏,就下令释放李佑,并且叫他仍旧回到唐州协助李愬。

李佑回到唐州,李愬见了他,非常高兴,握着他的手说:“你能安全回来,真是国家有福了。”说着,立刻派他担任军职,让他携带兵器进出大营。李佑知道李愬千方百计保护他,感动得偷偷地痛哭。

没多久,宰相裴度亲自到淮督战。原来,唐军作战都有宦官监阵,将领没有指挥权。打胜仗是宦官的功劳,打败仗却轮到将领挨整。裴度到了淮西,发现这个情形,立刻奏请唐宪宗,把宦官监阵的权撤消了。将领们听到这个决定,都很兴奋。

李佑向李愬献计说:“吴元济的精兵都驻扎在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和四面边境上,守蔡州的不过是一些老弱残兵。我们抓住他的空隙,直攻蔡州,活捉吴元济是没问题的。”

李愬把这个计划秘密派人告诉裴度。裴度也支持他,说:“打仗就是要出奇制胜,你们看着办吧。”

李愬命令李佑、李忠义带领精兵三千充当先锋,自己亲自率中军、后卫陆续出发。除了李愬、李佑几个人,谁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有人偷偷问李愬,李愬说:“只管朝东前进!”

赶了六十里地,到了张柴村。守在那儿的淮西兵毫无防备,被李愬带的先锋部队全部消灭。李愬占领了张柴村,命令将士休息一会,再留下一批兵士守住张柴村,截断通往洄曲的路。一切安排妥当,就下令连夜继续进发。

将领们又向李愬请示往哪里去,李愬这才宣布:“到蔡州去,捉拿吴元济!”

将领中有一些是在吴元济手里吃过败仗的,一听到这个命令,大惊失色。监军的宦官特别胆小,急得哭了起来,说:“我们果然中了李佑的奸计了。”对此,李愬不予理睬,严令全军以最快的速度前进。

这个时候,天色已晚,并下起了大雪。从张柴村通往蔡州的路,是唐军从来没走过的小道。大家暗暗叫苦,但是,李愬平日治军很严,谁也不敢违抗军令。

半夜里,兵士们踏着厚厚的积雪,又赶了七十里,才到了蔡州城边。正好城边有一个养鹅、鸭的池塘,把人马发出的响声掩盖过去了。

李愬、李忠义吩咐兵士在城墙上挖了一个个坎儿,他们带头踏着坎儿爬上城,兵士们也跟着爬上去。守城的淮西兵正在呼呼睡大觉,唐军把他们杀了,只留一个打更的,叫他照样敲梆子打更。接着,打开城门,让李愬大军进城。

鸡叫头遍的时候,天蒙蒙亮了,雪也止了。唐军已经占领了吴元济的外院,吴元济还在里屋睡大觉呢。有个淮西兵士发现了唐军,急忙闯进里屋报告吴元济说:“不好了,官军到了。”

吴元济懒洋洋躺在床上不想起来,笑着说:“这一定是犯人们在闹事,等天亮了看我来收拾他们。”刚说完,又有兵士气急败坏地冲进来说:“城门已经被官军打开了。”

吴元济奇怪起来,说:“大概是洄曲那边派人来找我们讨寒衣的吧!”吴元济起床后,只听见院子里一阵阵吆喝传令声:“常侍传令……”(常侍是李愬的官衔)接着,又是成千上万的兵士的应声。吴元济这才害怕起来,说:“这哪来的常侍?怎么跑到这儿来传令?”说着,带了几个亲信兵士爬上院墙抵抗。

李愬对将士说:“吴元济敢于顽抗,是因为他在洄曲还有一万精兵,等待那边来援救。”

驻洄曲的淮西将领董重质,家在蔡州。李愬派人慰抚董重质的家属,派董重质的儿子到洄曲劝降。董重质一看大势已去,就亲自赶到蔡州向李愬投降了。

李愬命令将士继续攻打院墙,砸烂了外门,占领了军械库。吴元济还想凭着院墙顽抗。第二天,李愬又放火烧了院墙的南门。蔡州的百姓们受够了吴元济的苦,都扛着柴草来帮助唐军,唐军兵士射到内院里的箭,密集得像刺猥毛一样。到太阳下山的时候,内院终于被攻破,吴元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哀求投降。

李愬一面用囚车把吴元济押送到长安去,一面派人向宰相裴度报告战果。接着,申州和光州(今河南信阳和潢川)的两万叛军也相继来降,进袭蔡州的战斗,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标签: 雪夜

更多文章

  • 此人是被忽略的开国皇帝,开创的王朝很有名,自己却是默默无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朝

    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王朝达到了数十个,每个朝代最被人们所关注的是开国皇帝。在很多人看来,既然能够开创一个王朝,虽说他不一定会有惊天纬地之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当时一定会是一个声名赫赫的大人物。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事实上,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不一定都是名声显赫。他们有的甚至都不为人

  • 唐僖宗李儇:被马踢死的史上最倒霉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史上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唐僖宗李儇就是一个超级玩仔,他骑驴击球、骑马射箭的本领非常高。但政治不是游戏。李儇被迫做了皇帝之后,就被宦官所控制,还在宦官的胁迫之下去了藩地。说到底,他就是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玩偶。只有田令孜才能真正影响他唐僖宗李儇即位时只有11岁,不懂政事。宰相韦保衡名为托孤大臣,却不能主持政事,

  • 唐朝时期皇宫的宿卫机构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皇宫

    唐朝前期的中央宿卫机构有所谓十六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等。除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外,其余十二卫皆分别领有府兵,是全国府兵的统领管理机关,均负有宿卫京城、皇城的职责。但是从宿卫宫廷的角度看,有着直接关系的还是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

  • 历史上最能打的皇帝 到了晚年竟成了一个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到了

    提起唐太宗李世民,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一代明君,他自幼从军,协助李渊开创大唐盛世,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登基称帝。当了皇上的李世民,勤政爱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他又不断出兵,反抗外来入侵者,剿灭东突厥、击败吐蕃,成为番邦人人敬仰的“天可汗”。不过,这些英勇事迹,都是李世民年轻时

  • 不愿与李世民争皇位:竟然在东南亚自立为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东南亚

    李靖,是隋朝大将韩擒虎的外甥,大唐卫国公,红拂女是李靖的红颜知己。红拂女,姓张,名出尘,父亲为陈朝大将张忠肃,被隋将史万岁所杀,自己被隋帝杨坚赏赐给杨素,后成为杨素府歌妓。虬髯客,本名张仲坚,姓张行三,赤髯如虬,扬州首富张季龄之子,获救从师于昆仑奴(肤黑卷发之人,即黑种人)。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靖

  • 探秘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亲手弑兄竟真是被迫?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作为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在“权”的方面,主要面临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得到皇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二是开拓疆土,成为全天下的君主。对于内部的争权者,杀之,无话可说;对于外部的争权者,盟之,不服则打。但在整个用“权”的过程中,均采用了恩威并重的方法。·玄武门之变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皇位斗争都是最激烈、

  • 李泌简介:中唐最杰出的智谋重臣李泌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重臣

    第一节少年聪颖,胸怀大志李泌是唐朝中期的一位特殊人物,他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又是肃宗、代宗和德宗的顾问。在安史之乱以及以后的动荡年代里,他深谋远虑,全局在胸,自觉地避开祸端。他为国家解决财政困难、安定边缘地区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唐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李泌,字长源,西魏柱

  • 清官柳宗元: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官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他21岁中进士,授校书郎、蓝田尉;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九年(803年),升为监察御史。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805年),又擢升为礼部外员郎。他不但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也是一位少有的清官。一、改革弊政李诵早在当太子的时候,便同柳宗元

  • 大唐2个谋士,杜如晦办事坚决,此人则谋士无双,他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谋士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青少年时的房玄龄其大家族都是家族,其父房彦谦那时候是隋朝高官,房玄龄儿时就爱读书史学,文史,非常喜爱谋士之学,有壮志惦记着长大了必须要当丞相,做万户侯,其智谋聪明伶俐,做事儿能一跃反三,比其他儿童要成熟得多。长大的房玄龄就惦记着要出来走一走的思绪,随拜别

  • 唐武宗灭佛之谜:即位数年后为何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刻骨仇恨

    会昌五年(845)七月,唐武宗下令灭佛,沙汰寺院僧尼。先是拆毁在山野中的寺院,随后下诏长安、洛阳的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全国节度使、观察使下的镇地和同、华、商、汝各州留一寺,上等寺留僧二十人,中等寺留十人,下等寺留僧五人,其余被沙汰寺院的僧人全部勒令还俗。在沙汰之列的寺院,派御史前去督令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