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本是皇帝的家奴,在宫中服杂役。宦官机构为内侍省,有内侍四员,从四品上,掌在内侍奉、出入宫掖宣传之事。其副手为内常侍。还有内给事八员,从五品下;内谒者监六员,正六品下。下设掖廷、宫闱、奚官、内仆、内府五局,局有令、丞等。唐高祖和唐太宗时期宦官没有什么权力,唐太宗还规定内侍省不置三品官。唐朝宦官开始掌握权力是在唐玄宗时期,宦官高力士帮助玄宗平定韦氏和太平公主之乱有功,得到玄宗的赏识,玄宗把高力士倚为左右手,他说:“力士当上,我寝则稳。”(《旧唐书》卷184《宦官传·高力士传》)唐肃宗时,李辅国因辅佐肃宗北上灵武即位有功,回长安以后,控制了很大的权力,宰相奏事都要通过他传达。唐代宗时,程元振接替李辅国掌权,代宗任命他为判元帅司行军司马,掌握了禁军。唐德宗以后,中央主要的禁军左右神策军更是被宦官牢牢控制,宦官出任神策军的最高长官左右神策军中尉成为定制。另外,唐代宗以后,又设置内枢密使两员,专管传宣诏命,权力也很大,与两名神策军中尉合称“四贵”。这样,从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局面逐渐形成了。
宦官专权确实给当时的政局造成了很大的混乱,有黑暗的一面。这首先表现在宦官广占田地、欺压良善方面。比如长安附近的良田美宅几乎都被宦官侵占;再如宦官掌管的宫市和五坊小儿扰民极深,唐德宗后期,宫中的宦官们经常用极便宜的价格到市场上强买东西,他们见到喜欢的,就口称“宫市”强拿,意思是替皇宫买东西不用等价交换,白居易的《卖炭翁》就描写了这种情况。所谓五坊小儿指的是在皇宫里的雕坊、鹘坊、鹞坊、鹰坊和狗坊服役的年轻宦官,他们经常找借口敲诈老百姓,比如把捕鸟的网张在人家吃水的井上,非得得到财物才肯收去。宦官之祸的第二个表现是宦官监军,中唐以后,各出征的部队及各方镇都有宦官担任的监军使,作战部队的宦官监军有很大的弊端,他们不太懂军事,但往往凌驾于带兵主将之上瞎指挥,还常把精锐士兵放到自己身边做卫兵,一旦打了胜仗,他们就忙着向朝廷表功,将功劳据为己有;如若打了败仗,他们就把责任推到将领身上。这样将领们作战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在多次平定方镇叛乱的战斗中,中央军队一触即溃。后来唐宪宗时裴度负责平定淮西镇的叛乱,奏请取消宦官监军,最终取得了胜利。
宦官专权侵害了士人的仕途,也侵夺了官僚们的权力,同时宦官的恣横凶暴也引起了一些正直官僚的不满,这样就引发了朝官和宦官的南衙北司之争,南衙指朝官,因为他们的办事机构都在皇帝和宦官居住的宫城之南,北司指宦官,因为他们住在京城北部的宫城里。南衙北司之争爆发了很多次,规模较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唐顺宗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另一次是唐文宗时的甘露之变。每次南衙北司之争的结果都是宦官取胜。不过,最终宦官集团还是被朝官集团联合藩镇彻底消灭了,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宰相崔胤召来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将宦官700多人全部诛杀。但由此朱全忠也就完全控制了朝政,4年以后,公元907年,朱全忠灭了唐朝,建立后梁。
虽然宦官是刑余之人,生理和心理上有一定的缺陷,为士人所不齿,他们专权以后也确实比较凶暴,但是我们不能把唐朝的宦官看得一无是处。首先,有很多宦官很有素质和才能,担任翰林学士院使和内教坊使的宦官都有一定的学识,一些宦官既有学问又有才能,如高力士会作诗,文采很好。其次,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廷在各个方镇都设立了监军院,由宦官担任监军使,宦官代表皇帝在方镇行使监督权,既监督节度使的各种活动,又负责向方镇传达皇帝的重要诏令,在方镇发生军士哗变等情况时,还要稳定军心、平息变乱。所以说,在唐后期方镇势力极大的情况下,各方镇的宦官监军使对于防止方镇叛乱、维护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起了一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