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魏讨伐公孙渊:魏灭燕之战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曹魏讨伐公孙渊:魏灭燕之战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991 更新时间:2023/12/11 4:22:53

曹魏讨伐公孙渊:魏灭燕之战背景、经过以及影响,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魏灭燕之战,为景初二年(238年),时期曹魏讨伐公孙渊的一场战役。

>东汉末年以来群雄割据,公孙氏一直占领着辽东地区。随着统一北方的进程加快,一度依附于魏国,但始终离心离德,暗中与东南的吴国政权勾结。景初元年(237年)七月,公孙渊自立为王,是为燕国,并在魏国边境进行骚扰。景初二年(238年),派时任太尉的讨伐公孙渊,双方在襄平展开激战,八月城破,公孙渊被俘。自此辽东地区直接归于魏国统治。

>

历史背景

公孙度于东汉中平六年(189年)为任命为辽东太守开始,期间东伐高句骊、西击鸟丸、往南越海收青州东莱诸县,极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中部,南跨海占有山东半岛东莱诸县,西抵滦河流域,北至鲜卑、夫余,建立了东北地区强大的地方割据政权。其后下传予子公孙康、弟公孙恭、孙公孙渊。公孙氏曾与曹操军交锋,虽一度臣服,但公孙渊上台后摇摆于魏与吴之间,公元233年(太和七年),公孙渊企图向吴称臣以为外应。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东吴自丞相顾雍、辅吴将军张昭以下等举朝劝谏,认为公孙渊必败,因此反对孙吴对公孙渊的支持,没有被孙权采纳。孙权便遣张弥、许晏等,携金玉珍宝,立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认为东吴远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讨伐,又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并将其首级献给明帝。明帝于是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还让他继续持节任辽东太守,统领诸郡。

>魏明帝遣使者傅容、聂夔封公孙渊乐浪公,之前公孙渊派去洛阳的计吏又对公孙渊说:“使团中有位名叫左骏伯的人,力大无穷,不是普通人。”公孙渊大为恐惧,于是带领甲士,包围使者居住的学馆,然后才出来拜见使者,又数次对陪伴的国内宾客口出恶言,使者回洛阳后,便对明帝说明此事。

>公元237年(景初元年),魏明帝派幽州刺史丘俭等携带书信印章去征召公孙渊。公孙渊闻讯,立刻发兵,在辽隧阻击丘俭,并与之展开激战。丘俭见形势对己不利,便退兵。

>公孙渊不听将军纶直、贾范苦劝,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遣使持符节,授予鲜卑单于印绶,诱其侵扰北方减轻自身压力,又再次称臣于吴,希望得到外援。

战役过程

出兵公元238年(景初二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马懿,命他率兵讨伐。魏明帝问他估计公孙渊有什么对策,司马懿说:“事先弃城逃走,是上计。凭借辽水抗拒我大军,这是次计。坐守襄平,那他就要当俘虏了。”魏明帝又问:“公孙渊会采用哪种?”司马懿回答:“只有聪明人能正确估量彼此实力。预先弃城,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他定会认为我们这次孤军远征不能持久,先在辽水抗拒,再退守襄平,这是中计和下计”。魏明帝问:“往还需要多少时间?”司马懿说:“去百日,回百日,攻战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时间足够了。”

>当时朝廷大修宫室,加上军用物资,百姓饥弊。司马懿出征前劝魏明帝说:“昔日营造洛邑,建造未央宫,今日宫室不完备,这是我的责任。然而黄河以北,百姓穷困,内外徭役繁多,势必不能百废俱兴,应暂时停止内务,以救目前之急。”临行时亲友相送,司马懿感慨作歌:“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交战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从京师出发,经孤竹,越碣石,同时幽州刺史丘俭从征,鲜卑、高句丽等也出兵,还有从海路攻带方、乐浪二郡。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六月,进至辽水。公孙渊果然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

>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军的襄平本营,部将不解问其原因。司马懿说:“敌人坚营高垒,就是想让我们兵疲粮尽,若攻城,正中其计。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现在他们大军在此,老巢却空。我直指襄平,敌军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接着整顿阵列前进,敌军果然出来截击。司马懿对诸将说:“我之所以不攻其营,正是要等现在的局面。”于是指挥魏军痛击,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

围城当初公孙渊闻魏军来攻,求救于孙权,孙权也出兵为其声援,并给公孙渊写信:“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深深为贤弟感到担忧啊。”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军心始安。公孙渊军乘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魏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不允。司马陈圭曰问司马懿:“当年攻上庸,八路并进,昼夜不停,故能在一旬半时间里,攻下坚城,杀了孟达。这次远道而来,为什么行动却更加缓慢?”司马懿说:“当年孟达军队少而粮食能支持一年,我们的兵是孟达的四倍粮食却不足一月,以一月粮的军队对付有一年粮的军队,怎能不速战速决?四打一,即使一半人伤亡,也是可行,当时不计死伤,正是要为有限的粮草争取时间。而今敌兵多我军少,敌粮少我粮多,又遇大雨,想速战也不可能。从出兵开始,我就不担心敌人来进攻,而是怕他们会逃跑。如今敌军粮草将尽,我军包围尚未合拢,若现在抢掠牛马,会逼他们逃走。兵者诡道,善因事变。他们现在凭借人多和大水,虽然饥困,也不肯就擒。这时候更当稳住对方,不能为得小利而把敌人吓跑。”

>司马懿将计就计,故意示弱。朝廷听说雨大敌强,不少人请求召还司马懿。魏明帝却说:“司马懿临危制变,生擒公孙渊指日可待。”

破城月余,雨停,水渐退去,司马懿立即在城周围堆起土丘,造望楼,准备了大量的石头,用弩弓直向城中发射。公孙渊又怕又急。城中粮食吃尽,开始人吃人,死者不计其数。杨祚等投降。

>一天晚上,一颗长约十丈的大流星,从首山的东北面坠入襄平城的东南面,城中愈发震恐。公孙渊也很惊惧,八月,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解围而缚。

>司马懿斩杀使者,发布檄文严责:“昔日楚和郑是并列的国家,郑伯尚且肉袒牵羊而迎楚军。孤家为王者大臣,位在上公,而王建等要我解围退兵,如楚郑一样同列相待。二人年老胡涂,必是传话不符原意,已经将他们斩首。若还有话要说,可再派年少明智果决的人来。”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来请求定日期送人质。司马懿对他说:“作战的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公孙渊若不肯自缚请罪,就是决心寻死了,不须送什么人质。”

>公孙渊带着儿子公孙修带着数百骑兵向东南突围而逃,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司马懿大军在后面穷追不舍,在流星坠地的地方,杀死了公孙渊父子。入城后,司马懿屠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收编百姓四万户。司马懿释放了当年被公孙渊篡夺官位的公孙恭,又为被公孙渊迫害的纶直等人修了坟墓,表彰他们的后代。下令说:“古代讨伐一个国家,仅杀其中顽固凶恶的人而已。各位被公孙渊所连累的人,全部宽恕。中原人愿意返回故乡的,各随己愿。”

>当时司马懿军中有的士兵衣单寒冷,请求发给短袄,司马懿不给,表示“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于是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岁以上的士兵解除兵役,送返回乡。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内,胜利班师。魏明帝派使者到蓟去犒劳部队,增司马懿食昆阳县,前后共二县。曹魏数十年来辽东问题终於彻底解决,公孙渊的首级被送到了洛阳,带方、乐浪、玄菟等地也相继平定。

战后影响

曹魏平定辽东后,对东北亚有即时性的重大影响,因为各国无论是想争霸或者争盟友,考虑的对象是由公孙渊变成魏。其中以有内外部压力的邪马台国最为积极,故魏也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连同大使难升米也获得率善中郎将,假银印青绶。日本从海路至带方,再走陆路至中原的中日外交再次开通。卑弥呼死后发生内乱,结果要由魏廷裁决,由壹与继位才平息纷争,可见魏的影响力之大。

>高句丽则蠢蠢欲动,《三国志·东夷传》记录公元242年(正始三年)寇辽东郡西安平;《丘俭传》则称“高句丽数侵叛”,终于在公元244年(正始五年)发生丘俭军大破高句丽,屠其都;高句丽王所奔至的东沃沮也同为魏军所破;夫余则提供军粮予魏;秽族不耐侯等举邑降,从此乐浪和带方二郡“有军征赋调,供给役使,遇之如民”;《三国史记·古尔王本纪》记录与公孙氏曾有姻亲关系的百济,乘虚袭取乐浪边民,乐浪太守刘茂怒,古尔王恐见讨,遂还其民。

历史评价

魏灭燕之战中,司马懿用兵灵活,迟缓有度,成为经典战例,被后世兵法引用,《百战奇法·必战》引用此战:“凡兴师深入敌境,若彼坚壁不与我战,欲老我师,当攻其君主,捣其巢穴,截其归路,断其粮草,彼必不得已而须战,我以锐卒击之,可败。法曰:“我欲战,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另一方面,平定辽东令司马懿在魏朝的声望达至顶峰,曹芳就下诏称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

>司马懿平辽东也成为晋室夸耀先祖功业的事件之一,《晋书·乐志下》就收录了《征辽东》:“征辽东,敌失据,威灵迈日域。公孙既授首,群逆破胆,咸震怖。朔北响应,海表景附。武功赫赫,德云布。”

>魏晋时期文学家孙楚称及此战说:“昔公孙氏承藉父兄,世居东裔,拥带燕胡,凭陵险远,讲武游盘,不供职贡,内傲帝命,外通南国,乘桴沧海,交酬货贿,葛越布于朔土,貂马延于吴会;自以控弦十万,奔走之力,信能右折燕、齐,左震扶桑,轹沙漠,南面称王。宣王薄伐,猛锐长驱,师次辽阳,而城池不守;鼓暂鸣,而元凶折首。于是远近疆埸,列郡大荒,收离聚散,大安其居,众庶悦服,殊俗款附。自兹以降,九野清泰,东夷献其乐器,肃慎贡其矢,旷世不羁,应化而至,巍巍荡荡,想所具闻也。”

>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称其“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标签: 公孙

更多文章

  • 关羽是怎么死的?是被谁杀死的?关羽为何必须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关羽

    关羽是怎么死的?是被谁杀死的?关羽为何必须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关羽简介关羽字云长,因为关羽留有很漂亮的长须,又名美髯公。关羽早年追随刘备,和张飞,三兄弟东奔西跑。曾经被曹操擒获,在白马坡将袁绍的大将颜良斩杀。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入蜀帮助刘璋抵御张鲁,关羽、张云、张飞、诸葛亮几人留守

  • 三国美女邹夫人是谁 曹操邹夫人有暧昧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夫人

    三国美女邹夫人是谁曹操邹夫人有暧昧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三国邹夫人三国邹夫人顾名思义就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她是东汉末年军阀张济的妻子,她也是张绣的嫂子,在张济死后,独自居住在宛城。在张绣投降后,曹安民把邹夫人引见非曹操,曹操看见她的美貌,于是就将她纳为己有。之后,曹操在U水战败后,邹夫人

  • 公孙瓒:名震幽州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公孙

    公孙瓒:名震幽州,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烈,国力日渐衰落。此时位于东汉边境地区的其他民族乘虚而入,不断袭扰边郡,给边郡地区带来沉重的灾害。在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中,一些铁血型的著名人物应运而生。例如西北边境的董卓和北方边境的公孙瓒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们都是在对抗外

  • 刘备的用人之道有哪些厉害之处是值得学习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之处

    刘备的用人之道有哪些厉害之处是值得学习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刘备能成就霸业,显然不是《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更不是民间传言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他之所以能在尔虞我诈乱纷飞的时代占得一席之地,主要是因为他在用人之道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那么,刘备的用人之道究竟有如何厉害之处值得世人钦佩呢?刘

  • 解密真实的马谡之死:并未死于诸葛亮的斩杀令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死于

    解密真实的马谡之死:并未死于诸葛亮的斩杀令,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说起马谡的死,历来人们都认为马谡是在街亭之败后,回到诸葛亮大营负荆请罪,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于军门。所以有这种印象,其实乃是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但是,这些全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史实与这些说法是有很大出入的。晋时陈寿所著的《三国

  • 曹简介 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曹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皇帝

    曹简介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曹生平,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魏烈祖明皇帝曹(206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史称魏明帝,中国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6-239年在位。曹丕与文昭甄皇后之子,曹操之孙。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

  • 曹操在书法上的成就:鲜为人知的书法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书法

    曹操在书法上的成就:鲜为人知的书法大家,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操在书法上的成就后人称曹操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武双全、文艺兼亥之人。而曹操是一代书法家却鲜为人知,这主要是曹操传世的书法作品较少的缘故。历史上见过曹操书法作品的人,无不赞其书作有“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

  • 事必亲恭的诸葛亮在选择接班人时犯了什么大错?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人时

    事必亲恭的诸葛亮在选择接班人时犯了什么大错?,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诸葛亮于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白帝城托孤后,治理蜀汉朝政,至公元234年八月病逝于北伐军中,前后达12年之久。其间,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实行对内以法治蜀,对外联合东吴、共抗曹魏的战略方针,维持了蜀汉政权与魏、吴两国鼎足而立的局

  • 孙权要砍张昭的脑袋 烧张昭家的房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孙权

    孙权要砍张昭的脑袋烧张昭家的房子,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对于张昭,孙权始终有一种复杂的感情,这不仅是因为那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话是《三国演义》的虚构,但并非没有历史依据。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五六月间,26岁的孙策被刺客刺杀,气绝身亡之前,确实把孙权托付给张昭,“召张

  • 三国时期为什么各国都要实行屯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都要

    三国时期为什么各国都要实行屯田,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屯田是让士兵耕种田地,说白了就是军队从事农业生产。当然,屯田包括像招募士兵一样招募百姓种地,但在三国时期,这种屯田和军队直接屯田性质差不多,因为这既需要按军队的方式进行管理,又需要有军队对这些人进行保护。三国时期的魏蜀吴,虽然形式不同,制度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