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丕为何占用曹操的女人?曹操死后曹丕为何报复

曹丕为何占用曹操的女人?曹操死后曹丕为何报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983 更新时间:2023/12/30 13:25:13

曹丕为何占用曹操的女人?曹操死后曹丕为何报复,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曹丕其实很怨恨曹操

曹操在曹丕、曹植之间犹豫徘徊了若干年,最后还是将王位传给了曹丕,被才华横溢、光辉夺目的弟弟惊吓得寝食不安的曹丕总算安然登上魏王的位置,按理来说,他也应该感恩了。

然而,从历史记载的蛛丝马迹来看,曹丕这孩子似乎在这场竞争中,心理上受了伤害,然后又在曹操死后有所显示,甚至还有报复的举措。

当曹丕刚刚成为世子的当晚,一向滴水不漏的他,在家里搂着亲信辛毗的脖子说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君知我喜乎?”哥们,你知道我今儿个有多开心吗。可见这孩子平时有多憋屈。辛毗的女儿,辛家的大姑娘听老爸转述的这个场面,下了一个很神的判断:“从世子的德行来看,这曹家的江山不会长治久安。”

这是关于曹丕第一次显露性格的记录。随着人生境况转为平坦顺利,曹丕心灵深处的伤痕也应该平复了吧,然而,这伤口还在蔓延扩展,似乎没法愈合了。

第二个看出曹丕这德行的女性是他母亲卞老太。曹丕病重期间,卞老太去看望儿子,惊讶地发现服侍在周边的女人是那么似曾相识,仔细一看,真是亮瞎了,居然就是以前服侍自己老公曹操的那群女人。看着这群虽然和自己年龄悬殊,却是平辈的女人,可见卞老太对儿子的私生活完全是零了解,她惊问:“你们都是什么时候过来的?”美人们回答:“是先帝病逝后举行招魂仪式时候被调过来的。”

你们看曹丕猴急成啥样了?曹操的尸骨连未寒都算不上,口里的气还在喉咙盘旋,小曹就急不可耐地将他身边的女人调过来了,不仅继承曹操的事业,还继承曹操的女人。

卞氏彻底被恶心到了,当年曹丕害曹植、曹彰的事儿还在她心中隐隐作疼,如今看到这一幕,卞氏基本上不把这儿子当人类了,她当着病重的曹丕说了一句:“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就是说你这人烂到连狗和老鼠都不吃你剩下的饭菜,嫌你脏,如今死了真是最正确的结局。

眼前不堪的一幕,加上过去曹丕对弟弟的迫害,卞氏对这个儿子产生彻底决绝的心。曹丕下葬的那天,作为母亲的卞氏缺席了,此举可见这位母亲已经与死去的儿子断绝母子关系。

曹丕对于父亲应该是有怨恨的,尽管曹操给了他一个可喜的结局,但却也给了他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好比一个孩子,经过千辛万苦得到了糖果,但是获取糖果的那个过程实在是太深刻了,给其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在三个最聪明的儿子当中:曹丕、曹植和曹冲,老曹的天平似乎倾向于植和冲,对于曹植的器重不必多言,老曹曾经给曹植下过一个结论:“儿中最可定大事。”这几乎是一个政治性的定论,简直可以替换成:“此儿可以做接班人”。此类的话,曹丕在旁边听着,或者话传到他的耳朵里,估计是听一回就惊一回,惊一回就怨一回,怨一回就记一回。

除了曹植的威胁,还有那位五岁就会称大象的聪明弟弟曹冲。曹冲死后若干年,曹操还不能忘情,经常念叨着冲儿,曹丕劝慰他,没想到被曹操把他的这片孝心给哼回去了:“伤心的是我,开心的是你。”可以遥想一下当年曹丕被曹操冷笑之后的心情,该是何等惊恐,又是何等怨恨。

多少年后,曹丕对自己的这种遭遇还是不能忘怀,也经常说:我哥哥曹昂要是还在,世子位置肯定是他的,我也没怨言,那是本分;不过,要是曹冲还在,也轮不到我有天下。“若使苍舒(曹冲)在,我亦无天下”。这说的是一句明白话,也是一句伤心话。大哥在,轮不到他,理所当然;然而,他连弟弟都竞争不过,这就是心有所怨了。

曹昂是曹操的长子,随曹操出征,结果因为曹操泡妞,被妞的侄子张绣包围,曹操仓皇逃命,死了一个典韦,又搭上儿子曹昂的命。算是给曹丕挪出一个位置。

后来,曹冲的死,又给曹丕挪出一个位置。老天要照顾一个人,往往残酷无情,把他周边的人弄死一个又一个。

曹丕都这么幸运了,却还只是记得自己当年的不幸,就这点出息,确实没有担待。难怪辛家的姑娘说他没品,曹家江山不能长久。

老曹一死,曹丕的那点子怨恨就开始张牙舞爪了。公元220年,曹丕带兵驻扎在老家――谯,大肆犒赏六军和当地乡亲,这倒也没有什么错,但是,他同时又举行了大型的娱乐活动,“设伎乐百戏”,唱歌跳舞和演奏,够欢快的。这么一欢快,他的节操的裤链子就拉开了。殊不知当时他的老子曹操死了还不到一年呢,这已经是大不孝了。

当然,还有节操碎一地的时候,例如前面卞氏探病时看到的那一幕,还有一个事实:曹丕刚刚登基,就公开宣布将老子的两个女人据为己有,“及至受禅,显纳二女。”收编父亲的女人,算不算是一种快意的报复呢?过分的淫乱,可能就是以前过分的憋屈引起的。

东晋史学家孙盛气为此得喷血,说曹丕此举简直是“天心丧矣”。

总的说来,曹丕既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又是一个苦孩子。他自己在继承人大战的惊涛骇浪中担惊受怕,受尽了苦,接着又让别人担惊受怕,受尽了苦,甚至搭上了命。自己先苦,接着让别人也苦,这也许是当时的政治生态吧。

标签: 曹丕

更多文章

  • 揭秘:三国荀为什么自杀?是曹操所逼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隐情

    揭秘:三国荀为什么自杀?是曹操所逼还是另有隐情,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荀为什么自杀?这个问题的答案,三国里并没有给出。荀是一个何等聪明的人,在看到曹操送给他的空盒子后,荀为什么自杀?难道这个空盒子里面另有玄机?接下来就详细介绍下荀为什么自杀。荀(163-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

  • 三国乱世的真正缔造者:曹操刘备引领三国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缔造者

    三国乱世的真正缔造者:曹操刘备引领三国之乱,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三国是个荡气回肠的时代。荡气回肠,难免就要有厮杀。厮杀下去,难免就要死人。死了人,难免就要让人难过。因此,我们的大奸雄曹操在诗歌《蒿里行》里面实实在在地难过了一把:“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如此肃杀的风景

  • 一代枭雄曹操为何致死都不敢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枭雄

    一代枭雄曹操为何致死都不敢称帝,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操是我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一个人物,他出身卑微却志向远大,凭借着过人的权谋和智慧,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脱颖而出。董卓死后,曹操接受荀、程昱所议,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接汉献帝至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把15岁的小皇帝变成

  • 三国名将张辽:八百破十万,成就古今战史神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战史

    三国名将张辽:八百破十万,成就古今战史神话!,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说张辽,就离不开说他的八百破十万。有读者诧异,八百破十万?那不是岳飞干的吗?刘兰芳的评书就这么说的。岳飞是不是领八百人打败了金兀术的十万人我不清楚,我只从《三国志》里看到——张辽带八百人破了孙权的十万人。大家知道,赤壁之战后,曹

  • 诸葛亮死后10大继承人的结局:遗命里继承人指定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继承人

    诸葛亮死后10大继承人的结局:遗命里继承人指定谁,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诸葛亮遗命中指定的治国继承人是谁?政治上蒋琬和费t,诸葛亮排的是先后顺序。军事指定的是杨仪。但刘禅由于对诸葛亮长期制约的不满,废除了丞相制,而杨仪因为杀害魏延和口出怨言等被贬。于是诸葛亮之后成为了蒋琬主管政务,费t主管军事的

  • 三国时期最大的智者不是诸葛亮周瑜而是黄月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智者

    三国时期最大的智者不是诸葛亮周瑜而是黄月英,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看过三国的都知道。在三国时期里,诸葛亮,周瑜,司马懿三大智者是非常牛气的人物,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但是,有一个人,比他们更有智慧,甚至死后后人还建立庙宇来祭奠他,我想三国人物中除了关羽能够有此殊荣外,也只有今天我们说的女主角才有这

  • 解密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之战

    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建安三年(198年),

  • 三国时期的四大刺客:曹操最窝囊张飞惨遭毒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毒手

    三国时期的四大刺客:曹操最窝囊张飞惨遭毒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在人类历史上,刺客可以称为最为古老的职业之一。就中国来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产生了职业刺客,其目的主要是针对政治目标人物进行刺杀。刺客行刺目的往往以图在短时间内,让目标人物及其相关事物遭受致命打击。比如在荆轲刺杀秦始皇时期,就是刺

  • 三国谜案:徐庶为何不学关羽返回刘备的阵营?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备

    三国谜案:徐庶为何不学关羽返回刘备的阵营?,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如果今天要在中国人的心中给三国人物分一个阵营的话,那么估计会有多数人把徐庶当成汉臣,也就是刘备一边的。这徐庶本是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之后魏国史书《魏略》中为徐庶作传时依旧采用了他的本名徐福),求学于儒家学

  • 儒家的制衡:曹操成为坏典型是国情和历史的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儒家

    儒家的制衡:曹操成为坏典型是国情和历史的必然,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许多人认为,曹操是遭误解、被歪曲的历史人物。对这种看法,我实在难以认同。在我看来,曹操被变成坏蛋,是国情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之所以会有这两种必然,原因当然出在曹操本人身上。具体地说,出在曹操其人如下四个特点上:其一是,出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