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发家迟却得最后的赢家 用人管人的非常手腕

曹操发家迟却得最后的赢家 用人管人的非常手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272 更新时间:2023/12/21 6:57:25

曹操发家迟却得最后的赢家用人管人的非常手腕,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曹操发迹稍迟,因而其声望、实力在初始阶段远不如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等,但最后的赢家却归属曹操,究其原因,曹操用人智慧之超迈群伦,实堪玩味。为什么说曹操善于用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发掘人才”的识人之法“仁者用仁,智者用智”的用人方略“宽以待人,海纳百川”的容才胸怀……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是荀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比方说我们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d,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再比方说枣祗和任峻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比方说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他也承认,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有这么一个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称职,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推诚取信,用人不疑。这个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曹操这里有一点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曹操第一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什么呢,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用曹操的话说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曹操的双重角色,曹操这个人用周瑜的话说叫“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当然这个事情我们现在也不能肯定地说那曹操到底是不是汉贼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曹操在前期他还是想把汉王朝维护下去的,他后期的个人野心膨胀,变成奸雄,想取而代之。但是即便在前期曹操也未尝没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名义上是为汉王朝招纳人才,实际上它是希望这些人才为他所用。但是这样一来,他又一个优势,他也有一个劣势,就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又优有劣,优势是什么呢?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汉王朝、现任皇帝的名义,以及这个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禄来招揽人才,比刘备比孙权要方便一些;他的劣势是什么呢?就是他弄不清楚他招来的是为谁服务的,是效忠皇帝的还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这就难免会有猜疑。第三个特点就是曹操阵营复杂,他这个阵营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面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那么这些人之间也是互相猜疑,也就是说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环境、在这个条件下格外地重要。而曹操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宽容和诚意。

我们前面一再讲曹操对那些包括背叛他的人都那么宽容,他对张绣,对魏种,对毕谌,还有对曾经恶毒攻击他的人,比方说陈琳,对这些人这么宽容,他是为什么?他就是要向天下人表示,我曹操这个人确确实实是真心诚意地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到这里来为国家效劳,我是非常诚恳的,哪怕你们背叛了我,我也不在乎,也不后悔,也不计较,甚至我也不惩罚,只要你再来,他就是为了表达这个诚意。那么这样的一种信任和诚意,他换来的是什么呢?换来的是忠诚。比方说于禁,于禁是曹操自己亲手从行伍当中提拔起来的将领。曹操第一次南征张绣的时候,张绣不是投降了曹操然后又反叛了吗,反叛的时候就打得曹操有点落花流水了,这时曹军是很混乱的,但是唯独于禁的这个队伍非常地整齐,一路整理着自己的队伍,一路敲着鼓,有秩序地撤退。撤退的路上碰到几个其他人手下的士兵,衣衫不整狼狈不堪的样子,于禁就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我们被青州兵抢劫了,青州兵是什么呢?青州兵就是投降曹操的黄巾军,这个黄巾军投降曹操以后曹操把他们收编为青州兵,曹操对他们特别宽容,这些人一看曹操打败了就起来作乱,就把曹操其他的队伍抢劫了。于禁一看这还得了,既然都是曹公的队伍怎么可以这样做!然后队伍开过去把青州兵整治了一顿,再往回撤。这时候青州兵挨了于禁的整,就赶紧跑到曹操那儿告了于禁一刁状,等到于禁回到大本营的时候,上上下下已经是沸沸扬扬了,但是于禁仍然首先整顿好自己的队伍,安下营寨,没有及时去见曹操。当时就有人跟于禁说,青州兵都告了你了,你还不去向曹公说清楚,你现在在安营扎寨干这些事干什么?于禁说,敌兵在后,说来就来,我们不做好准备怎么迎敌呢?公事要放在前面,我于禁的个人的进退荣辱要放在后面,再说了,曹公是何等英明的人,他怎么会听信谗言呢?安顿好部队以后,做好了战斗准备以后,于禁才去见曹操,曹操大加表扬,说于将军你真是有古之良将的风度,太好了。这是什么?信任换忠诚。

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可是宽容只是表现了曹操的人情,有人情味的军队就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吗?曹操又是依靠什么样的用人之道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的呢?

曹操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可能观众朋友们都很熟悉,就是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他要保护农民,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没有下马,结果马惊了,一家伙跳到麦田里面,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说,该当何罪?军法官说,杀头。曹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唉呦,那怎么可以呢,反正古代有这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呢。曹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这个故事是记载在一部对曹擦很不友好的书里面,这个书的名字叫《曹瞒传》,用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虚伪,奸诈,说你下道命令说踩了麦田就要杀头,结果你弄个头发下来。其实不然啊,曹操这个也是受刑的,叫髡刑,髡刑就是把头发剃掉,因为古人认为这个身体肤发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放弃的,而且髡刑是带有侮辱性的这样一个刑罚,所以他还是受了刑的,还是表现了曹操的执法严明。

那么曹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曹操奖赏部下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像某些豪帅那样,凭一时的兴致。我们知道军阀混战的时候会有很多所谓豪帅,一仗打下来以后,这仗打赢了,来,来,来,哥几个,分了,这个给你,这个给你,这个给你,随便拿,好像很豪爽,其实没道理。曹操如果要奖赏一个人,肯定有两条,第一,这个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劳;第二,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曹操给你的奖励一定超过你希望的那个份额,他加码,他在奖励你的时候他考虑得周到,可能周到得连你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个非常会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则矣,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第二个,他的奖励绝不走过场,一定让你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曹操是一个非常非常实在的人,正是这种实在的作风使得大家觉得跟着曹操确实是跟对了。

第四个特点是: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曹操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这且不说,而且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曹操是虚心纳谏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人才来说他固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换取他应得的报酬,这是他的一个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够施展才华,自己的建议、策划能得到采纳。我们读史书可以看到,大量的这样的记载,太祖听之,从之,善之,当然也有不听的时候,也有太祖不听,如果不听而决策错误,曹操一定检讨。有一次曹操打孙权的时候,曹操就做了一个决定,就准备把淮南的老百姓都迁移到北方去,当时有个叫蒋济的人就不赞成。曹操说你看上次我跟袁绍官渡之战的时候我就把白马的老百姓迁移到延津,蒋济说,曹公,现在这个情况和你跟袁绍打白马的时候不一样了,再说老百姓他都是恋土的,恋家的,谁愿意搬来搬去,不要迁移他们。曹操不听,不听以后这些老百姓一听曹操要把他们迁移到北方去,呼啦啦都跑到孙权那儿去了。所以后来蒋济去见曹操,曹操听说蒋济来了以后马上出门迎接,然后呵呵呵地笑着,拉着蒋济的手说,哎呀蒋济,你看你看这事我弄得,我本来是想让他们躲避一下孙贼的,谁知道把他们都赶到孙贼那去了,你看我干的这事,检讨。而且我们还要学他一点,就是检讨也用不着总是哭丧着脸,我们现在一些当领导的犯了错误不愿意检讨就是因为一检讨好像就要痛哭流涕,深刻解剖自己,检讨也有各种感情,你也可以笑着检讨,笑着检讨你也不丢面子,接受你检讨的人他也还是觉得你是有诚意的。

这就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四个特点,根据这四个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八句话:

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标签: 赢家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蜀汉举足轻重的名将《法正》字孝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蜀汉

    三国时期蜀汉举足轻重的名将《法正》字孝直,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三国时,在刘蜀政权创建的过程中,闯进了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当刘蜀政权兴旺发达时,他就离开了人世,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他就是法正。史书对他有客观评价,后世对他多有微辞,刘备对他器重有嘉。法正,字孝直,右扶风d人。建安初年,天下饥荒,

  • 揭秘:三国才女蔡文姬与曹操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才女

    揭秘:三国才女蔡文姬与曹操到底是什么关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蔡文姬的一生,浸透了汉末的乱世人的时运,经历了别人需要几辈子经历的事。三国时代是个男人的世界,女人只是男人的物件,漂亮点的可以抢来抢去,不漂亮的可以随着男人的失败被处死。《三国志》中除了为几个皇后级别的女人立传之外,几乎没有民间女

  • 蜀汉三老将之一“严颜”的生平介绍,严颜有何相关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蜀汉

    蜀汉三老将之一“严颜”的生平介绍,严颜有何相关事件?,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严颜,字希伯,东汉末年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初仕刘璋,后归刘备。人物生平初为益州牧刘璋巴郡太守,镇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建安十七年(212年),刘璋慑于北方曹操的威胁,遣法正于荆州(今湖北)迎刘备入益州(今四川),

  • 三国时代谋士之最新排名 三国第一谋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谋士

    三国时代谋士之最新排名三国第一谋士是谁?,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导读:一场战争的好坏除了指挥者的指挥外,谋士的出谋划策在战争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诸候的成功与不成功关键就在领导者对谋士的运用。三国中谋士星罗棋布众多,从而使长达百年的战争显得更加波澜壮阔。曾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有关三国大谋士的排名:孔明

  • 千古之谜:诸葛亮究竟有没有写过《后出师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出师表

    千古之谜:诸葛亮究竟有没有写过《后出师表》?,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导读:人们头脑中似乎有这样一个常识:蜀汉政权在刘备亡故后,由诸葛亮主持发动了对曹魏的六次北伐,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疏《前出师表》,次年二出祁山前又写上《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提到鞠躬尽力,死而后己,它是诸葛亮心迹的表白,以后又演

  • 吕布比姚明还高!来换算一下三国人物身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吕布

    台湾的一家教育机构将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身高,做了一番换算,按照换算结果,吕布比姚明还高2厘米,很多人也都身高2米以上,包括关羽和诸葛亮。这家单位换算出的三国群雄身高姚明身高2.29米。根据这家机构的换算结果,吕布身高2.31米,关羽和诸葛亮身高2.13米,董卓身高1.96米。该机构昨天在台媒发布的文

  • 三国演义里吕布最怕的人不是曹操竟然是张飞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的人

    三国演义里吕布最怕的人不是曹操竟然是张飞,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谋士几乎个个妙计连连,指点江山,而在众谋士中,诸葛亮无疑被罗贯中捧上了一个高度。至于在武将中,虽然关羽、赵云等人同样勇猛无敌,但是吕布似乎被加上了主角光环。赤兔马加方天画戟的武器配置,也为吕布的武力值增色不

  • 关羽为什么不杀黄忠杀庞德?关羽杀庞德的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庞德

    关羽为什么不杀黄忠杀庞德?关羽杀庞德的理由,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一、战长沙,关羽遇上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老将黄忠。摘录:“却说长沙太守韩玄,平生性急,不以人为念,众皆恶之。是时听知云长军到,便唤老将黄忠商议。忠曰:“不须主公忧虑,凭某这口刀,这张弓,一千个来,一千个死!”原来黄忠能开二石力之弓

  • 赵云比诸葛亮大多少?赵云的生辰是什么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生辰

    赵云比诸葛亮大多少赵云赵子龙,白马银枪,武艺奇绝。话说当年长坂坡一役,赵子龙在万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进进出出,长枪化成道道白光,杀的好生痛快。赵云与诸葛亮诸葛亮诸葛孔明,长须飘飘,羽扇摇摇。赤壁一战,出尽风头,前有神奇草船借箭,后有火烧十里战船。端的是出神入化,智慧绝伦。此二人一文一武,一老一少,

  • “定军山”夏侯渊之死――魏蜀战中的滑铁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之死

    正在忙着准备封公建国的时候,却在荆州问题上对东吴作了较大让步,稳定了荆州方向的后患,回过头来准备和曹操争夺汉中。当时蜀中谋士法正给刘备出主意:“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故耳。今策渊、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