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极其英明的政治家,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在死后主持蜀政,南征北战,多有失误,所以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句话还是很有真理性的,伟人也难例外。>>但是,要是能够保持头脑冷静,思想清醒的话,那么可以将错误的危害性减少到最低程度。如果掺杂进感情因素,明知其可为而不为之,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势必带来很坏的后果。>>诸葛亮作为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典型,我们对其人格的伟大,所产生的景仰心理,是一回事情;但从其坚持错误的北伐政策,而导致蜀国过早地败亡,来剖析他的得失,则是另外一回事情。>>他所以要上表陈词,因为大家反对北伐。主要是国力不强,人心思定,连年征战,不胜负担,,应该使蜀中人民得以喘一口气,休养生息,医治战争创伤。而诸葛亮却不顾这种普遍的抵触情绪,坚持他的北定中原,开疆辟土,恢复汉室,继承大统的方针。>>第一,他从汉贼不两立,到蜀魏不两存,到有魏则无蜀,到“王业不偏安,惟坐以待亡,孰与伐之?”作出了错误的判断。魏虽有吞蜀之心,不过,上台后,举朝上下,是主张掘壕坚守,待吴、蜀内乱的。他错过了这样一个相对平静,可以养精蓄锐的时期。第二,因承受先帝伐贼之托,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这种感情上的义务,使他罔顾客观是否可能,贸然行动,很大程度是在维护个人的威信和尊严,是不足为训的。第三,他还错误地认为如果继续相峙下去,必然要出现突将无前,精锐不存的空虚状态。因此主张趁这些有作战经验的将领仍在时,早打,大打。这种思路和他没有说出来的,对于他个人的过于自信,和对后来人的缺乏信心是相联系的。其实战争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个别人的有无去留,是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此,在刚刚结束的一次失败战争以后,连他自己都承认“民穷兵疲”,“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的情况下,又发动一次不量力的进攻,前景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了。>>收在《古文观止》里的前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最广为人知的文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及从这两句话延伸出来的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便构成诸葛亮垂范千世的至善品格,被万人景仰的忠诚典范。>>所以,文学这东西,它要渲染起来的话,挺能打动人心的。我们管这种作用,叫做“煽情”;而煽情的结果,往往就有一叶障目的弊端。前后《出师表》的感情,当然是真挚的,表达诸葛亮的耿耿忠心,简直溢于言表。但是,若研究一下蜀国当时的内外状况,刚刚劳师远征,七擒孟获归来,诸葛亮就要挥戈北上,这两篇动员令,从给蜀国所造成的后果看,就颇有值得斟酌的地方了。>>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是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素质。但他一不顾国力强弱,二不顾民心向背,三不顾敌方虚实,四不顾周边环境,就要向曹魏挑战,实属冒进行为。好像所有好大喜功的领袖,都有因冒进而吃苦头的教训,而吃了苦头还继续冒进,再吃更大的苦头者,也不乏其人。所以,二次上表,甚至连也劝他了:“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阿斗当皇帝后,可算是一无可取的庸才,独有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虽然他的出发点并不是正确的。可惜他这个皇帝是个傀儡,如果说话算数,休养生息,修边固防,也许还真能偏安一隅。可是诸葛亮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劳军扰民,内外交困,以致西蜀苟安的局面,也不能长久。>>《蜀记》里记载:“晋初扶风王骏镇关中,司马高平刘宝、长史荥阳桓隰诸官属士大夫共论诸葛亮,于时谭者多讥亮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这都是与诸葛亮同时代,或稍后一点的人士,对于他频繁北伐的议论,可见当时有识之士,对他的六出祁山,是大不以为然的。诸葛亮罔顾国力,频繁出击,实在是由于他太过于自信自负。但这种心理失衡者,岂止孔明一人,凡领袖群伦者,一旦成为人誉自诩的济世之才,便有一种功名欲,不朽欲,树碑欲;甚至像文坛这么一个其实没有什么戏唱的场合,也有人来不及地给自己盖个庙,以便活着被人上供,真是很可笑的。孔明认为死后,魏国再无足堪较量的对手,过于轻敌,过于躁急,想打开蜀国的封锁局面;当然,这也是他过于相信自己万能,过于追求不朽声名的结果?>>这种可怕的欲望,也是此前此后许多人物都具有的留名万世的情结。哪怕倾家荡产,祸国殃民,也情不自禁要在历史的长卷中,给自己树一块碑石。诸葛亮的出兵汉中,绝对是他的性格所造成的悲剧。由于他位极人臣,权重一国,自然无人能够左右他,结果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大家看着他一步步地走向最终的失败,无法挽救。>>所以,他的亲信马谡认为“平南方回,军马疲敝,只宜存恤,岂可复远征?”他是听不进去的。谯周的苦谏:“何故强为?”他同样不以为然,甚至连毫无头脑的后主阿斗,不解地提出疑问,也都阻止不了他北进的意愿。>>这样一意孤行,置蜀国于死地,恐怕是这个伟大人物的大错了。>>他若是如张俨所说,不将国力消耗殆尽的话,蜀与魏之争也许是另外的结果。
更多文章
后主刘禅是怎样登基称帝的?刘禅生平事迹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生平事迹
后主刘禅是怎样登基称帝的?刘禅生平事迹简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三国演义》中的刘禅是一个蠢笨的昏君,但据《三国志》记载,在刘禅还是太子的时候,诸葛亮曾对射君称赞刘禅,射君将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甚为欣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就是说,连诸葛亮都认
“如果我们初次相遇就在一起,会幸福吗?”孙策牵起他的手说这句话,三国神射手从此被收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神射手
说到三国神射手,第一个想到的是黄忠吗?大错特错!唯一被《三国志》认证的神射手是其实是东吴猛将太史慈!这位武力值爆表的美胡子战士不只能打,头脑也是很聪明的,虽然东吴的智商担当完全被周瑜给拿走了,但从他早年被通缉的超狂经验、以及他后来的作战,都能看出他相当有智谋。但今天不只要说太史慈多能打,更是要来谈谈
周瑜简介:心胸狭窄,周瑜得不偿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得不偿失
周瑜简介:心胸狭窄,周瑜得不偿失,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字公瑾。年轻有为,文韬武略,,智勇双全,是难得的军事统帅,才能超群的英雄。然而,他却缺乏大将风度,心胸狭小,嫉贤妒能,对才能超过自己的耿耿于怀,并千方百计想害死诸葛亮,但事与愿违,自己却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统一北方后,率数十万大军南下,欲渡
三国十大未解之谜 揭秘不为人知的三国历史谜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十大
三国十大未解之谜揭秘不为人知的三国历史谜底,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三国十大未解之谜:三国,中国历史上一段十分恢宏的历史朝代,群雄逐鹿,而我们了解的三国大多出自于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所写的小说《三国演义》。接下来我们就要来揭秘三国中十大未解之谜。第10名荀之死之谜荀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
曹操为方便儿子当皇帝玩了一个什么阴招?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玩了
曹操为方便儿子当皇帝玩了一个什么阴招?,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操是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几经人为的美化和丑化以后,现在大家看到的并非他的历史本来面目,现在我就来试着还他一个本来的面目:如果问三国中争议最大的人物是谁,我想这无疑是非曹操莫属了。在史学领域,一直存在着“帝魏寇蜀”和“尊刘贬曹”
揭秘:荀不仅足智多谋居然还是“算命大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足智多谋
揭秘:荀不仅足智多谋居然还是“算命大师”?,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三国里有很多顶尖的谋士,他们有的能料敌先机,有的知人长短,有的长于判断,但说到这位,可以用“算命大师”来形容。他不仅足智多谋,甚至能测人生死,他就是荀。荀有王佐之才,也就是相国之才,他身为曹操帐下五大谋士之一,高瞻远瞩,所提建议多
为何说三国猛将张辽在曹魏阵营里非常“孤独”?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猛将
为何说三国猛将张辽在曹魏阵营里非常“孤独”?,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魏集团内部的构成相对于蜀汉、东吴而言要复杂的多,同僚关系也千变万化。这里选取自身所关注的张辽进行举例,从中亦可管中窥豹,从个案来透视曹魏的用人理念。“《三国志》载:“进典辽皆素不睦。”这是合肥之战前的一个小插曲,同时也说明了乐
关羽与曹操决裂真实原因:看中的女子被曹操霸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关羽
关羽与曹操决裂真实原因:看中的女子被曹操霸占,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在港台警匪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一幕:警察在执行重大任务前先拜一拜关公,祈求保佑顺利擒贼归来;而他们的任务对象匪帮同样拜着关公,祈求保佑帮派壮大发展……黑白两道同时祈求一个神仙保佑,不知道关老爷在天有灵是否会左右为难。影视
周瑜怎样用的美人计?为何说他赔了夫人又折兵?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怎样用的美人计?为何说他赔了夫人又折兵?,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刘琦病死,东吴立即派鲁肃出使刘备,以吊丧为名讨还荆州。在诸葛亮的运筹和安排下鲁肃此行的目的未达到,只讨回一张如同废纸般的文书。上面写了暂借荆州,以后交付的空话,鲁肃被逼无奈,还与刘备、诸葛亮三人一起在文书上画了押。周瑜对这一结果
马岱墓在哪里?三国蜀汉名将马岱的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蜀汉
马岱墓在哪里?三国蜀汉名将马岱的生平简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马岱墓在哪里?三国蜀汉名将马岱生平简介马岱墓位于四川省新都县军屯镇与弥牟镇交合之处。其墓虽不甚宏大,周围却是苍松翠柏,茂林修竹围绕,无侵葬野坟。墓前有石桌祭台有石碑,碑高约二米,碑上刻有:汉平北将军马公讳岱之墓。墓室依山坡而建,封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