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用人之道决定兴亡之道: 蜀汉与曹魏的两样灭亡

用人之道决定兴亡之道: 蜀汉与曹魏的两样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191 更新时间:2024/1/3 8:23:10

用人之道决定兴亡之道:蜀汉与曹魏的两样灭亡,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导读:

《三国演义》大结局是“三国归晋”,征战半个多世纪的魏、蜀、吴相继告亡。表面上看三国似乎悉数谢幕,但实际上却是迥然不同的下场,这迥然不同的下场给出的是历史的不同答案,其中包括着咎由自取的真亡与假亡。抛开个性不突出的吴国不表,且把三国中两股敌对势力魏蜀两国的灭亡方式做出比较。

蜀汉与曹魏,一个是真亡,一个是假亡。三国归晋,蜀汉在邓艾钟会的夹击下,不堪一击,弱智皇帝刘禅举国投降,是真的死掉了。而魏国虽说不久也“亡”,但却是篡位而“亡”,说白了就是换了姓氏不同的新主子,魏的主体并没有亡,且一直很强大,只不过改名叫“晋”,不再是曹家天下。两股敌对势力为何下场如此迥异?这与两国“大当家的”一脉相传的“用人之道”有着“前因后果”的联系。

两位“大当家”刘备与曹操,一个缔造了蜀汉,一个创建了曹魏。依照《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一段的曹操说法,天下英雄唯此二人。如果英雄要分类,刘备乃枭雄,曹操乃奸雄。按罗贯中的本意,枭雄刘备代表向善的力量,奸雄曹操代表恶,因为拥刘就是拥善,抑曹就是抑恶,所以《三国演义》“拥刘抑曹”。这里,笔者且不论“拥刘抑曹”有没有错,单就刘备与曹操的道行而分,刘备作得是君子状,而曹操是个无遮拦的真小人。不同的道行有不同的“用人之道”,不同的“用人之道”预示着两国的不同命运。“君子”刘备爱才重德。纵观蜀汉阵营,至少表面上,多是“有德之士”,从诸葛亮到“五虎将”,个个忠义,关羽关云长,忠心赤胆,乃义的化身。诸葛孔明,鞠躬尽瘁,代表不二的智慧。其赵云赵子龙,品德几近“完人”。蜀汉阵营吸纳降将也大都以德为先。那黄忠原为长沙太守韩玄部将,兵败长沙故主身亡,城陷,他一不投降二不杀身成仁,只是在刘备面前苦嚎旧主。便博得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好感委以重任。而起义献城、功劳和智谋远在黄忠之上的魏延,却因为“反骨”行为,始终得不到他们的信任。

不妨想一想,个性突出、智勇双全德的魏延,他反的主子,从蔡瑁到韩玄,哪个不是“顽恶”之辈?就因为这样的“反抗”精神,这样的大才终生在蜀汉难有大作为。好德胜于好才,必有虚伪之徒表演的舞台。关羽、诸葛亮禀承刘备用人方式,有过之而无不及,苦果尝尽。那关羽镇守荆州时信任的大将潘睿糜芳,刘备的螟蛉子、见死不救的刘封等人,均为虚伪无能之辈,一触即溃,大难临头各自飞,他们貌似忠厚实则见利忘义,断其后路、送君子关羽下地狱的,其实正是前后方的他们。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尚不及刘备宽容,甚至达到“重德轻才”的地步,他对人才求全责备,不容人才个性,蜀汉的“人才市场”严重衰败。他治理蜀汉后期,由于“水至清则无鱼”,蜀中已无大将,人才枯竭断档严重。平庸廖化作了先锋,费t蒋琬有德无才,大都将就材料,最后文武百官悉数听命于弱智的皇帝,纵然诸葛亮鞠躬尽瘁,庸才辈出、只有虚伪道德家表演的蜀汉亦焉有不亡之理?!

蜀汉的灭亡是必然的“衰亡”,而随后蜀汉的死对头――强盛的曹魏也“亡”了,是何道理?这要从曹魏的创始人曹操“用人之道”找源头。比起“君子”刘备,魏国“老大”曹操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曹操无疑有曹操的“长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真小人,他是“奸诈”的、又是率真的。当他率真到不以宣扬“内心世界”为耻时,比起刘备这样的“君子”来,似乎就“真实”许多。“真小人”曹操“唯才是举”,英雄不问出处,不计前科,故招来人才如云。这是曹操“真”的价值,也是魏国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三国归晋,晋的老底是魏,邓艾、钟会这样的奇才均出自魏国,“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功在千秋。

从徐庶到许攸,由杨修至司马懿,只要是人才,都会得到曹操不遗余力的重用,他们人尽其材,曹营人才辈出,魏国实力雄居三国之首。当然,这些人才的命运也随着“真小人”曹公的需要而跌宕起伏,甚至稀里糊涂地付出生命。救命恩人吕伯奢,无罪被斩的押粮官,用完就杀的许攸,“死在梦中”的侍者,恃才放旷的杨修,他们死不瞑目,纷纷成为“真小人”曹操践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无理牺牲品。“真小人”曹操行事没有道德的底线,把同类仅仅视为一种道具,虽然人才云集,但难以达到互相信赖的地步。曹公可投不可靠――大概是那些人才们的心语。

终究,“真小人”曹操为“重才轻德”的用人之道付出了惨重代价。曹操的孙子曹奂领教了什么叫做“超级真小人”,爷爷信赖的幕僚司马懿恩将仇报,其孙司马炎用逼他下跪禅位的方式来“报恩”,曹爷爷的“真小人”行径被司马孙子生生又演绎了一番!虎狼一般的人才,虎狼一般的血淋淋!曹魏的天下被他的宠臣司马氏窃取,因为司马家族上上下下更秉承了曹操“真小人”原则――不重信义,只重实力。

曹魏的末代时光,强盛的魏国演变成为统一的西晋。德才之变,成为蜀汉与曹魏的终结者。历史可化镜鉴但一去不再,世间不再有蜀汉,也不再有曹魏,惟有“用人之道”在“兴亡之道”中发挥着永久的“长效”……

标签: 之道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手中的鹅毛扇有何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鹅毛

    诸葛亮手中的鹅毛扇有何故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有民间传说,诸葛亮博望烧屯,火烧赤壁,都是靠这把扇子扇风起火打败曹军的。后来街亭之役失利,据说也是因为忘了带那把羽毛扇。《三国演义》里,特别是写六出祁山时的诸葛亮,人们最熟悉的,恐怕是他素衣纶巾,手摇羽扇,端坐四轮车上,飘然而出的形象。羽扇纶巾后

  • 诸葛亮妻子是丑女?其实她不仅有貌而且还有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丑女

    诸葛亮妻子是丑女?其实她不仅有貌而且还有才!,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古时候,一般是英雄配美人,好像跟现在的高富帅跟白富美。诸葛亮的名字家喻户晓,成为智慧忠贤的化身,他辅佐刘备共图大业,最终使蜀汉政权成了三国鼎立的一极。他的一生,奇闻轶事很多,“孔明择妇”便是其中之一。‘听说诸葛亮学识人品俱佳,就

  • 三国名士许允妻子奇丑,交拜礼结束后不愿进新房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国名

    想不想知道汉末到东晋有哪些颜值爆表的名门富二代?想不想了解那个年代名人做过哪些奇葩的事?今天为您介绍的是传世名著推荐目录中的《世说新语》。纵然那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早被雨打风吹去,舞榭楼台、才子贤媛、名臣雅士早无处可觅,但他们却已经在这部书中不朽。寥寥数语,名士风流跃然纸上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

  • 姜维是不是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 姜维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继承人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是姜维的授业恩师,是他指定的继承人,因为不但《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临死前将兵书传给姜维的描写,更加重要的是姜维战斗的一生确实继承了武候的遗志,九伐中原与六出祁山遥相呼应。但实际上如果姜维真的是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那么诸葛亮就不会在后主刘禅派李福问他百年之后谁可接替他时这样回答:&l

  • 争议关羽_闲话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闲话

    争议关羽_闲话三国,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在中,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过五关也好,走麦城也好,单刀赴会也好,水淹七军也好,后来人的看法,大致能取得共识。独有降操、释操这两件事,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有赞美者,如李卓吾先生,“云长是圣人,是佛!”也有持批判论者,上纲曰:投降主义,背叛组织,丧失

  • 刘备在黄巾之役立了何军功?为何演义一字不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军功

    刘备在黄巾之役立了何军功?为何演义一字不提,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这一集,说的是三国演义开场之际,刘备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曾立了许多军功,可为何演义说得花好稻好,正史却一字不提呢?先看看演义里头的叙述,话说刘备三兄弟这就勇赳赳气昂昂地上了镇压黄巾起义的战场,第一个对手就是黄巾贼将程远志。这一仗

  • 曹操家里用餐也就一道肉菜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也就

    曹操家里用餐也就一道肉菜,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史上曹操算是东汉、三国时代的“极品”: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文学才能是极致的;其节俭,也是极致的。很多人可能会把曹操政治、军事和文学上的才能,与其生活上的节俭区隔开来,其实不然,曹操的节俭,和其他才能是相通的。他的廉洁,促成其政治军事成就;他的政

  • 第二十二章 庞统为刘备夺蜀献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庞统为刘备夺蜀献计,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刘璋邀请刘备入蜀,派他领兵攻伐汉中张鲁。谋士庞统献计刘备说:“您不要攻张鲁,而是暗选精兵,昼夜前进,直袭成都的刘璋;刘璋懦弱,又不加防备,大军突至,一举便可夺得成都,这是上计。杨怀、高沛是刘璋手下的名将,各据强兵,拥险而守。听说他们几次上书刘璋

  • 解析三国:诸葛亮和刘备,真的有机会一统天下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有机会

    解析三国:诸葛亮和刘备,真的有机会一统天下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诸葛亮和刘备,真的有机会一统天下吗?情绪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有人英雄一世,最后没有败给敌人,却被自己的情绪打败了。刘备,一个胸怀韬略,志向远大的君主,汇聚天下文臣武将,在建立蜀国后,本可有机会一统天下,完成心愿的时候,却阴沟翻

  • 揭秘:三国史上刘备真是借了东吴的荆州不还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东吴

    揭秘:三国史上刘备真是借了东吴的荆州不还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首先历史上的刘备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是《三国演义》里的仁德之君,还是现在各种评书里实在的织席贩履之辈,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仅仅是针对刘备借荆州南郡这件事情,他真的是没有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任何一部有关三国的历史纪录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