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绍为什么没能说服何进对十常侍先下手为强?

袁绍为什么没能说服何进对十常侍先下手为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758 更新时间:2024/1/18 20:45:33

袁绍为什么没能说服何进对十常侍先下手为强?,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十常侍作为汉灵帝的身边人,手握重权,肆意胡为,身无寸功,却都官封列侯。天下百姓无不对其恨之入骨。

汉灵帝死后,何进之妹所生之子刘辨即位,是为汉献帝。何进之妹进位为太后,何进也因国舅的身份被拜为大将军,掌握重权。

十常侍之一的蹇硕想要废掉刘辨,改立其异母弟刘协为帝,以便再掌大权。但要废立,首先要除掉何进。何进得知后,反而先下手为强,将蹇硕杀掉,又率兵冲进皇宫,要尽诛十常侍。

十常侍中张让等人立即去找何太后哀告,说自己等人并无恶意,当初想设谋暗害大将军者只是蹇硕一人,和他人无干。何太后立即找来何进,说:“我和你出身寒微,如果不是张让这些人尽心侍候抬举,怎么能享受这等荣华富贵?现在蹇硕不仁,已经伏诛,你又何必听信他人之言,要尽诛宦官呢?此事决不可行。”

何进听了妹妹的话,就决定放过张让等人。当时在何进手下任司隶校尉的袁绍就出来劝谏说:“我们的意图已经暴露于广天化日志下,现在如果不对宦官们斩草除根,将来必然遭受祸害。”这是袁绍的第一次劝说,但何进没有听进去,反而恐吓袁绍等人说:“我意已决,你们再多言就斩首示众。”

此后,何太后和董太后因争夺权力发生矛盾。何太后仗着弟弟何进的势力,让何进将董太后鸩杀。这件事传出去后,对何进的声誉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而已经对何进恨之入骨的宦官们更是抓住这一事件,大做文章。袁绍听到一些风声后,就第二次来劝谏何进:“现在张让、段等宦官又在外面传言说主公您鸩杀董太后,将要谋取大事。如果您这个时候不杀阉宦,久后必然为祸。当年灵帝时窦武就想诛杀宦官,因为计谋被泄而死于宦官之手。你可千万不要重蹈覆辙啊。现在正是大好良机,赶快动手吧。”

窦武的惨案,众所周知。袁绍用前朝的这一实例加以劝谏,说服力较强,何进有点心动了,但却还是犹豫不决。他是个没有主见的人,就进宫去问妹妹何太后的意见。张让等人早就在何太后身上做好了功课,何太后当然是力保张让等人。何进于是再度作罢。

袁绍追问何进为什么没有对宦官动手。何进说:“太后不同意啊,我也没办法。”袁绍又出了个主意:“您可以征召四方英雄之士,率兵来京师,借他们之手诛杀阉竖,这样就不容太后不从了。”何进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张让等人听说此事后,知道自己难以幸免,也知道很难改变何进的想法了。相安无事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了,既然无路可走,那么还不如先下手为强,也许能为自己换来一条生路。宦官们在长乐宫嘉德门内预先埋伏下五十个刀斧手,然后对何太后说:“现在大将军征召各路军民进京,要诛杀我等,望太后垂怜。如果能够幸免一死,我们情愿归田养老。”

何太后说:“你们可以到大将军府去请罪啊,我会为你们说话的。”

张让等人说:“如果到大将军府,我们哪里还能保命啊!万望太后降下手诏,宣大将军进宫,我们在宫里向他请罪吧。”

何太后同意了,当即下手诏宣何进进宫议事。何进得到诏书,不假思索,就要进宫。何进手下的主簿陈琳劝谏说:“太后此诏,一定是出自十常侍的阴谋。将军千万不可前去,去必有祸。”

何进说:“太后宣我,有何祸事?”何进潜意识中认为太后是自己的亲妹妹,绝对不可能对自己不利,而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宦官,又怕他们何来?

袁绍第三次出来劝谏,说:“现在宣召外力诛杀宦官的消息早已经走漏,宫内已经非常危险,将军为什么还要亲入险地,进宫议事呢?为什么不早作决断呢?事久必变啊!”

何进说:“一切都在我掌握之中,他们又能有什么变化呢?又能变到哪里去呢?”

在一旁曹操认为袁绍的判断是正确的,也帮腔说:“我觉得,必须先把十常侍叫出来,将军您才可以进宫去。”

何进笑道:“你这真是小儿之见!我现在执掌天下的大权,十常侍又敢拿我怎么样?”

袁绍还是不放心,说:“主公您如果一定要进宫,那么,我就和孟德一起披坚执锐,带着甲士五百,随身保护您吧。”

袁绍等人护送何进来到长乐宫前。黄门传旨说:“太后在禁宫深处,要和将军商议国家大事。持兵器者,不可轻入。”袁绍曹操等人都被挡在门外。

何进旁若无人,昂首挺胸,直入后宫。到了嘉德门外,张让段迎出,左右围住,大声呵斥何进为什么对他们苦苦进逼,不肯放他们一条生路。何进这才发现大事不妙,但已经来不及了,十常侍安排下的刀斧手一拥而上,将何进砍为两段。

为什么何进的部下袁绍曹操陈琳都看到了迫在眉睫的危险,何进却熟视无睹呢?为什么袁绍的多次进谏何进都听而不闻呢?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了。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参与实验者都被灌输了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是研究者故意编造出来的错误信念。但后来,当研究者揭开真相,以期参与实验者能够彻底否定掉最初的结论时,却发现,只有25%的人接受了新的正确的信念,而还有高达75%的参与实验者顽固地坚守原来的错误信念。

这种现象,就被称之为“信念固着效应”,也就是“首因效应”的一种极端情况。当最早输入的信息在内心形成了一种解释后,就变得根深蒂固,不可变更了。而且,这种解释会独立于最初推论出这种解释的信息而独立存在。即使最初的信息被证明是虚假或错误的,人们也仍然坚持他们自己归纳出的解释是正确的。

就何进而言,当初十常侍对着何太后的苦苦哀求就是一种最初的信息。何进根据这一“首因”而得出了自己的解释:自己手握重权,十常侍只不过是他面前摇尾乞怜的丧家之犬,根本不可能对他形成什么危害。

当这一信念固着之后,任何与之相反的劝谏,尽管事实俱在,也不能让何进对他最初的信念产生怀疑。

这就是袁绍苦苦劝谏也不能说服何进的真正原因。何进就这样满怀自信,走向了断头路。对于太过自信的人,只有失败才能说服他们。

何进因为自己的“信念固着”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当年曾经苦苦劝谏他的袁绍在许多年之后竟然也重蹈覆辙。

风水轮流转,袁绍后来也成了天下实力最为雄厚的割据力量。这时,他手下的谋士田丰劝谏他不要率先对较为弱小的曹操发起攻击,而是休养生息,积蓄实力,并经常派兵骚扰曹操,让曹操不得安生,也就没法壮大实力。如此三年之后,曹操等小股势力,就自生自灭了,这样,天下自然而然就平定了,袁绍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天下之主了。

这是成本很低、效果很好的计策,只是需要等待三年的时间而已。但袁绍却不听。此后,田丰还有沮授等人多次向袁绍提出类似的“累敌之策”,袁绍根本不予采纳,甚至将这两位谋士关入大牢。

为什么田丰沮授就不能说服袁绍采纳自己的高明之策呢?

道理和当年袁绍没能说服何进是一样的。袁绍同样有他的“信念固着”。

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袁绍仗着祖萌,这些年来招兵买马,实力大增,已经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诸侯。而反观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门庭根本不能和袁家相比。曹操自身的实力也很弱。当年曹操率先倡议天下诸侯结盟讨伐董卓。明明曹操是发起人,但却不敢在袁绍面前称老大,乖乖地把盟主一职让给了袁绍。凡此种种,让袁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信念固着”:曹操根本不是他的对手,而骚扰对手的游击战术是弱者才会采用的。他是天下最厉害的强者,只要一出兵,曹操立即就会被击败。

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袁绍是绝对不会采用田丰沮授的建议的。

所以,当一个人被“信念固着效应”所控制的时候,所有与之相反的说法、建议都不能对其进行有效说服。

既然“信念固着效应”让说服对象几乎不可说服,等于是说服者的头号大敌,那么,这对于说服者还有什么意义呢?

事实上,一个好的说服者是不会束手无策的。“信念固着效应”尽管对说服是起反作用的,但我们也可以顺其自然,投其所好,来达到说服的目的。

我们不妨来参看一下刘备是说服袁绍主动出兵攻击曹操的。

刘备在下邳被曹操打得妻离子散,只好单人独骑去投奔袁绍。对刘备来说,如果能够挑起袁绍和曹操之间的战争,那么他自己就很可能渔翁得利。

刘备几乎没费多少口舌就说服了袁绍向曹操进兵。刘备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准确把握了袁绍内心的“信念固着”。袁绍根本没把曹操放在眼里,他觉得只要一口气击败曹操,就可以天下称王。刘备稍微一鼓动,袁绍就动心了。而田丰沮授硬要出来劝阻,建议袁绍打持久战,游击战,这明显背离了袁绍的“信念固着”,袁绍当然不会采纳他们的的意见了。

所以,如果说服者掌握了说服对象的“信念固着”,那么就顺着这个方向用力,趁势而上,也就能轻松收到说服的奇效了。相反,如果一定要与其强行对抗,那么必然是颗粒无收,白费心机。

标签: 先下手为强

更多文章

  • 第一百七章 徐庶访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第一百

    第一百七章徐庶访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传说徐庶是水镜先生的学生,在水镜庄从师学习也有不少年了。水镜先生看他天性机敏,才华超群,便决定要他提前出外寻找真主,好早日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来。徐庶临走前,水镜先生特别交待他:“你到了天不下雨,屋檐下却在滴清水的地方,遇到一个流离他乡,旋转四方,德

  • 揭秘:王允是怎样巧使连环计帮助吕布杀掉董卓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是怎样

    揭秘:王允是怎样巧使连环计帮助吕布杀掉董卓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司徒王允一直想为国除害,搞掉董卓。一天晚间,他执杖信步来到后园,正为无计可除董卓而仰天垂泪,忽听有人在牡丹亭旁长吁短叹。王允过去一看,原来是府中歌伎韶蝉。貂蝉自幼被王允收养于府中,学习歌舞,美而聪慧,王允待若亲女。王允起初以为

  • 三国史上徐庶离开曹营后的又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国史

    三国史上徐庶离开曹营后的又去了哪里?,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徐庶作为三国前期为数不多的智者之一,在刘备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曾经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书中介绍,徐庶,颖川人,与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为同乡(也正是这位同乡造成了徐庶此生的悲剧),少好游侠,善击剑,师从司马徽,因杀人避难,化名为单福,在新野遇

  • 揭秘:《三国演义》中为何不记载关羽的三子关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演义

    揭秘:《三国演义》中为何不记载关羽的三子关索,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关羽镇守荆州期间,一天,忽有小校前来报告,说是门外有个小将军,叫做花关索,身长七尺,面似桃花,要求进见。关羽说:“唤他入来见吾。”小校传令给关索,关索叫随同前来的母亲和妻子在门外稍等,自己先去见父。关索进府后,跪在关羽面前,流泪

  • 刘备“换妻如换衣”之谜:夜抱夫人玩玉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之谜

    刘备“换妻如换衣”之谜:夜抱夫人玩玉人,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刘备“换妻如换衣”之谜:夜抱夫人玩玉人赵云听说甘夫人披头赤足相随一伙百姓,赶紧猛鞭坐骑,望南飞奔。甘夫人在人丛中听到,猛然回头,一看是赵云赶了上来,不觉放声大哭。河南有献媚刘备的人送给刘备一支高三尺的玉人,刘备

  • 以晋代魏:司马懿子孙三代如何夺了曹操家的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晋代

    以晋代魏:司马懿子孙三代如何夺了曹操家的江,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东汉末期到魏晋始末,政权分割,藩王争乱,整个政治局势很不明朗,呈一片混沌之势。政权的交替过程如同一条流经山路十八弯的长河般,这时常出现比汪洋大海还要疯狂的巨浪和风啸。然而有一个家族,宛如一艘巨轮,在惊涛骇浪中,在急弯险滩间,自由如

  • 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的八卦阵怎么被陆逊破掉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国史

    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的八卦阵怎么被陆逊破掉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父,当蜀汉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的时候,陆逊进入了诸葛亮早先做好的埋伏圈,八阵图中,原本陆逊必定死于八阵图,可是黄承彦却出面救了陆逊。作为岳父的黄承彦,为何要救自己女婿的死对头呢?《三国演义》中有一处文字

  • 阮籍为什么不许儿子放肆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放肆

    阮籍为什么不许儿子放肆生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阮籍的儿子阮籍的儿子是阮浑。据世说新语记载,阮浑长大成人后,样貌气质都与父亲十分相像,十分羡慕竹林居士的生活,也想跟自己的父亲一样放达。阮籍的狂放在魏晋名士中也非常出名,常常做着不符合礼法的事。比如还在孝期时就当众饮酒作乐,对美女调笑,有失世家体

  • 三国时代的人如果在现代能做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的人

    三国时代的人如果在现代能做啥?,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张辽:会当幼儿园阿姨,不,应该是阿舅。逍遥津一战,吓得几十万小儿不敢啼哭,“张辽止啼”的名声比幼师毕业证好使得多。张飞:会去当银行打更,试想一下,半夜三更,月黑风高,鸦雀无声,如有小偷正在撬保险柜,突然一声雷霆巨喊会是

  • 曹操起兵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大棒,曹操,许劭

    魏太祖武帝曹操曹操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县,亳音bó)人。他父亲曹嵩,是个宦官的养子。曹操从小聪明机灵,办事能干。当时有一个名士叫许劭(音shào),善于品评人物。曹操年青时候,去请他评论。许劭说:“你这个人呀,如果在太平时代,可能成为能臣;要是在乱世,你会成为奸雄。”曹操二十岁那年,当上了洛阳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