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是怎样评价黄盖的?黄盖的功绩怎样?

历史是怎样评价黄盖的?黄盖的功绩怎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103 更新时间:2024/1/20 5:22:37

历史是怎样评价黄盖的?黄盖的功绩怎样?,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黄盖人物评价

陈寿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三国志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闲品三国》:智勇双全话黄盖(评论者:灿烂海滩)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歇后语。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该书第四十六回写道:在赤壁之战中,为了帮助周瑜早日打败大兵压境的曹操八十万大军,周瑜的部下黄盖自告奋勇,使用了苦肉计,骗过了曹操派来的奸细蒋干,并诱使曹操上当。最后使用诈降之计火烧曹营,打败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不过,通过对《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个故事也是有真有假。而且,历史上黄盖的功绩远远不止小说中描述的那么简单、单一。不但被世人评价为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也被后人喻为江表虎臣,是后汉三国时期智勇双全的名将。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据说是后汉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见《三国志·黄盖传》注引《吴书》,后世对这个记载多存疑问,详见《三国志集解》,本文不作深究)。不过家道中落,到了黄盖的童年已经是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同上)了,成为一个寒门子弟。虽然环境艰苦,但是黄盖却没有自甘贫贱,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闲,学书疏,讲兵事(同上),一面学习文化知识,一面钻研兵事,为日后成为一代智勇双全的名将打下了基础。

后汉末年,天下大乱,有识之士纷纷投身于乱世之中一显身手。黄盖也不例外,一开始,他担任了地方郡吏,又被举荐为孝廉,征召至公府,成为一个地方行政官员。这一段经历的时间究竟有多长,史料中已经找不到相关的记载了,但是从后来黄盖在东吴担任县令的出色的管理水平和手段来判断,这一段日子也为他日后在地方治理的经验上提供了一个锻炼的机会。

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爆发了以区星、周朝、郭石为首的叛乱。《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云:

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周朝、郭石亦帅徒众起于零、桂,与星相应。遂越境寻讨,三郡肃然。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乌程侯。

笔者猜测:或许正是因为这场战争,孙坚三郡肃然的战功给黄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使得几年以后黄盖投奔孙坚并为孙坚父子效忠一生。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乱政,关东联军举兵征讨,孙坚亦是积极参与。黄盖就是在这个时候参加了孙坚的队伍。孙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见《三国志·黄盖传》)之时,黄盖一直随之左右并立下战功,因此被任命为别部司马,成为其手下得力战将之一。不过,仅仅过了一年,孙坚就在与荆州牧刘表的一场战斗中身亡,黄盖只得与其子孙策一起依附于袁术

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借口协助袁术占据江东,脱离袁术,向江东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黄盖又跟随孙策参与了一系列的战斗。《三国志·黄盖传》中只是简简单单地提到: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而在《三国志·孙策传》注引《吴录》中引用了孙策的上表体现了包括黄盖在内的孙吴早期创业者在沙羡一役中坚强、勇敢:

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刘表遣将助祖,并来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身跨马栎陈,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锋刃所截,Y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迸走。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狼)韩已下二万馀级,其赴水溺者一万馀口,船六千馀艘,财物山积。

从这一段记载分析,黄盖在孙策的手下,官职已经由之前的别部司马提升为代理武锋校尉,再加上战斗中的英勇,孙策对黄盖是比较欣赏的。也正因为这样,孙策经常把黄盖带在身边。《三国志·太史慈传》中太史慈酣斗小霸王的时候,黄盖当时就在场。

赤壁之战中,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黄盖审时度势,向周瑜提出了火烧赤壁的奇策。黄盖认为: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见《三国志·周瑜传》及《资治通鉴》)。

黄盖的正确主张得到了周瑜的全力支持。为了麻痹曹操,黄盖写下诈降书给曹操,诱使曹操上当。其书曰:

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见《三国志·周瑜传》)。

标签: 黄盖

更多文章

  • 小乔与诸葛亮有什么关系?小乔为何放走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小乔

    小乔与诸葛亮有什么关系?小乔为何放走诸葛亮,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关于小乔的历史介绍很少的三国志中有一处: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三国志注引江表传一处: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 揭秘:三国历史上哪个英雄好汉最威猛高大帅气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英雄好汉

    揭秘:三国历史上哪个英雄好汉最威猛高大帅气,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中国女性们向来有颗驿动的心,数千年来,万千粉黛们的择偶观一直飘忽不定,无论是寒酸的文艺青年司马相如,还是油头粉面的富家阔少潘安,都曾在女人们的情爱史上,泼下了隆重的笔墨。抛开悠远的历史,拿近点说,自建国以来,女同志们的审美标准也由

  • 还原真实的赤壁之战:“周瑜打黄盖”是子虚乌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子虚乌有

    还原真实的赤壁之战:“周瑜打黄盖”是子虚乌有,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以五万抵抗七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双方兵力悬殊不大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

  • 会哭的枭雄刘备:多场“鸿门宴”展现哭功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鸿门宴

    会哭的枭雄刘备:多场“鸿门宴”展现哭功,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提起刘备,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这个打不过就逃,逃不走就哭的饭桶窝囊废,无非是运气好捡了一个皇帝罢了。当然,这是拜罗贯中所赐,这个顽固的汉室正统拥护者意欲突出刘备的仁心,不料却给现代人落下软弱的口实。其实,刘备这个所谓的饭桶,还真是在饭

  • 第二十九章 曹操借刀杀祢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九章

    第二十九章曹操借刀杀祢衡,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操招安张绣之后,听纳贾诩的建议,打算找一位有文名的人去招安刘表。孔融荐出祢衡。谁知祢衡恃才自傲,将曹操的手下贬损一番。当时张辽在一旁,抽剑要杀祢衡。曹操制止说:“我正缺少一个鼓吏,早晚朝贺享宴,可令你担任这个职责。”祢衡不推辞,应声而去。张辽说:

  • 揭秘:三国中的大人物竟然这样喝酒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大人物

    揭秘:三国中的大人物竟然这样喝酒,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三国演义》书中写以酒谋事28次,占饮酒总次数的9%;同样是战争题材,《水浒传》以酒谋事21次,占总数的3.26%。怪不得有言道:“看了《水浒》学打架,看了《三国》学狡诈”,酒在“三国”中,成为政治家、军事家、官僚政客甚至“家庭妇女”手里的

  • 曹操手下的“特种部队”虎豹骑:招募标准为百中挑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虎豹

    曹操手下的“特种部队”虎豹骑:招募标准为百中挑一,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在《三国演义》里,关于曹军神速作战的场面,有两处经典描述:一是火烧乌巢;一是长坂坡追击刘备。在执行火烧乌巢的紧急任务当中,曹操就充当了敢死队队长的角色,亲自带着一支精锐部队,在月黑风高之夜,玩命地去烧袁绍的粮库。当时有人报告

  • 庞德抬棺战关羽的真正原因 关羽战庞德谁赢谁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庞德

    庞德抬棺战关羽的真正原因关羽战庞德谁赢谁赢,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庞德抬棺战关羽庞德和关羽都是三国时期的猛将,两人之间也曾数度交锋,甚至还上演了一场庞德抬棺战关羽的故事,那么庞德又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一场大战最后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这里小编就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庞德是三国时期威名赫赫的猛将

  • 刘禅曾经被拐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五岁,刘禅,拐卖

    大多数时候,人们提到刘禅,第一时间想到大多是负面的昏君形象。不过刘禅的童年‧可并非一帆风顺,一岁的时候在长坂坡被老爸刘备抛弃。五岁的时候,孙权派人接回孙夫人,孙夫人想将五岁的刘禅一并带走。一个孩子,一岁被抛弃,五岁差点被绑架,要不是赵云,刘禅能否平安长大,实在令人怀疑。但现在我们要讲第三件刘禅的悲惨

  • 刘备到底咋认识的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备

    刘备到底咋认识的诸葛亮?,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关于刘备初识诸葛一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流传面颇广的刘备“三顾茅庐”说。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陈寿在《三国志》中即采用了此说;另一种是诸葛亮“北行见备”说。三国时魏人鱼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