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八王之乱乱了多少年

八王之乱乱了多少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926 更新时间:2024/1/6 18:36:38

西晋年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魏国的时候,曹爽当政,有人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异姓之手,曹爽不听。之后,司马氏家族果然夺取了曹氏皇族魏国的政权,这事在司马氏家族中很有影响。

因此,西晋建国初期,公元265年,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1个叔祖父,6个亲叔叔,3个亲兄弟,17个同族的叔伯和兄弟。纪念以后,有陆续�封,前后共有57个王。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这些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贵族地主阶层。他们法定的封邑就有100万户,占全国总户数的2/7,国家的赋税租调,1/3成了王公贵族的收入。

277年(泰始元年),又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但各王无地方行政权。

晋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异姓士族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他们也有封地。公侯邑亦分三等。

后来又让诸王出任地方都督,诸王多少有了行政权力,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如此一来,多位王掌握了封国的军政大权。晋武帝完成了分封宗室诸王的政治计划,自以为得计,认为司马氏的统治由此稳固,其实反而种下了祸根。

西晋刚刚统一全国,晋武帝本人有统治才干,威望也比较高,所以能把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稳定。同时,当时土广人稀,土地问题不严重;晋王朝颁布了占田法、户调式,罢免了州郡兵,赋税徭役也不十分沉重,所以整个社会生产是向前发展的。

司马衷于267年被立为皇太子,290年即位,改元永熙。

晋武帝司马炎尽管比起他老爹司马昭差了许多,和他老祖父司马懿相比更是差之远矣,但无论如何还算是个精明之人,可是他的那位太子司马衷却是个地道的傻瓜。如果说东汉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桓帝、灵帝的昏庸,蜀国的覆灭则与刘禅的资质愚钝大有关联,那么,司马衷这个白痴当上晋朝皇帝之时,也就意味着离天下大乱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他为人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后来皇后贾南风杀害杨骏,掌握大权。

赵王伦是司马懿的第九个儿子,是司马衷的爷爷辈,他不愿再让司马衷做傀儡皇帝,便于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一月,逼皇帝“禅位”给他,强行地将皇帝玉玺从惠帝手中抢来,把惠帝送到金墉城囚禁起来,自己当上了皇帝。

各地诸侯王听说赵王伦称帝,很不服气。被赵王伦赶出洛阳去镇守许昌的齐王司马�首先发难。坐镇邺城的城都王司马颖、镇关中的的河间王司马�起来响应。城都王颖即刻发兵向洛阳进军,开到朝歌时,各地来讨伐的队伍达到20多万。这次“三王起兵”,字兴兵后65天里,死了近10万人。最后,司马伦兵败自杀。从此以后,各王有互相混战,战争从宫廷扩大到地方上,规模越来越大。

赵王伦被杀,晋惠帝复位。永宁元年(公元302年)六月齐王�入京,人大司马,掌握朝政大权。他打造宫第,沉湎酒色。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河间王司马�派兵2万进攻齐王�,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积极响应。双方在京城展开激战,连战3日,齐王�兵败被杀,其党羽死者大两三千人。

河间王�本希望齐王�与长沙王两败俱伤,他便可废惠帝立颖,自为宰相。现在�杀�,其计落空,于是派大将张方联合城都王颖进攻洛阳,长沙王牢牢控制惠帝,顽强抵抗。双方连战数日,斩获颖军六七万,在洛阳的东海王越利用皇城的禁卫军,于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在夜间捉住了长沙王�,将他活活用火烧死。这次战争,河间王�有军队7万,城都王颖有军队20万,长沙王�在洛阳也有军队数万,是八王之乱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城都王颖进了洛阳,做了丞相,但他仍回了根据地邺城,遥控朝政。东海王越认为自己杀�有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就借惠帝名义,逃犯成都王颖,结果在汤阴失败,逃会自己封国东海,惠帝被俘至邺城。

这时,跟司马颖有仇的幽州刺史王浚,不甘心司马颖控制政权,联合鲜卑族、乌桓族起兵攻打司马颖。司马颖吃了败仗,挟持着惠帝逃往洛阳,被张方俘回长安。长安在河间王�的掌握中,他看到司马颖兵败,乘机排挤他,把惠帝控制带自己手里,独揽大权。

光熙元年(公元306年),东海王越联合幽州刺史王浚攻入长安。把惠帝引还洛阳,司马颖、司马�如丧家之犬,到处流窜,结果也被抓回洛阳。不久,司马越杀颖、�,毒死了惠帝,另立惠帝弟司马炽为帝,即晋怀帝。晋怀帝即位的这一年改年号为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至此,除东海王越以外,8各王在互相残杀中死了7个,以唱混战才告结束。

“八王之乱”前后持续了16年(公元291-306年),在动乱中军民死亡达30万。许多城市操刀洗劫,社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这时一场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得斗争,是门阀贵族势力膨胀的产物。战争大大削弱了西晋统治集团本身的力量,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给内迁各族的统治者造成了割据称雄的机会,在这场大乱后10年,西晋王朝终于走向灭亡。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第十一章 被传说的『潜伏』崔浩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在北魏早期走向“汉化”的历程里,最着名的人物,就是历仕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北魏太武帝三朝的汉族士大夫崔浩,在北魏汉化关键过程里,他和拓跋鲜卑早期的帝王们一样,最终成为了一个悲壮的殉道者。关于他的身份,至今还有一种争论:潜伏!相当多的史家信誓旦旦地认为,这位学问渊博、身份高

  • 日本该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没学中国的宦官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宦官

    对很多中国人而言,日本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所以日本文化有好多和中国相似的地方,但日本文化也有好多独特的地方。比如,中国古代有宦官,而日本就没有。这是为什么呢?没宦官很值得庆幸日本有一个叫桑原鹭藏(1870~1931)的人,大正十二年(1923年)写了一篇8000多字的文章发表

  • 西晋灭吴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晋

    战争概述:晋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大举伐吴,发水陆大军二十万,令王濬、杜预、胡奋等将兵分六路,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别出击东吴。朝政败坏、已无大将坐镇的东吴面对晋军的强势入侵无力抵抗,被各个击破。咸宁六年三月十五日,王濬率部攻入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吴国灭亡,西晋一统中原。将帅星数:★羊祜王

  • 第四章 三国时期中国人口锐减解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第四章

    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三国演义”时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相信不同的人都能总结出不同的内容来。积极的说法是,这是一段中国历史上英雄辈出的时期,改朝换代的时期,军事思想革新的时期;消极的说法是,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战乱的时期,分裂的时期,灾难深重的时期。然而就后世而言,&ld

  • 王恭叛乱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背景

    王恭叛乱是东晋时期的历史事件,分别于隆安元年(397年)及隆安二年(398年)发生,皆由当时的青、兖二州刺史王恭主动发起。王恭于第二次叛乱时被擒且被处死,不过至死仍坚持他起兵叛乱是出于他对朝廷的忠心。晋孝武帝在位期间,因为孝武帝沉溺于饮酒,朝政落于会稽王司马道子之手,然而司马道子信任奸佞之徒,尤其王

  • 陶渊明简介:淡泊名利的诗人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陶渊明

    东晋末年,出现了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诗人。他以平淡、朴素而又富有情趣的笔墨,多方面地描写田园风光,抒发他在农村的真切感受。以前诗人忽视的田园景物第一次被他描绘得那样美妙动人,情味隽永,因此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

  • 第二十三章 南朝“最弱王朝”——陈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王朝

    如果要给魏晋南北朝出现过的所有政权搞个评选的话,不管评什么,总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相信有一项评选,基本是没有异议的评选魏晋南北朝中国最弱的南方政权。几乎每一个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会把手里的票投给一个王朝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表面看来,这个结果是很有道

  • 刘毅少年向人讨鹅吃,没给,当上将军后疯狂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当上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这句话说的虽然在理,可也要看看欺负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假如这个少年飞黄腾达了,可他要是个心胸宽广的人也就罢了,如果这个飞黄腾达的少年是个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人,那可就没啥好果子吃了。这不,东晋时期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可偏偏这个被欺负的少年却是个心胸狭隘之人

  • 东晋名将朱序的故事:苻坚招降朱序导致淝水之战战败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东晋

    正当东晋偏安江南之时,西北边疆许多少数民族乘机进入黄河流域。这些少数民族的贵族统治者之间相互混战,至公元4世纪中期,一个由氐族人建立的国家前秦逐渐强大起来了。公元378年,前秦国力非常强盛,逐渐向南推进,攻占东晋的地盘。这年2月,苻坚发出大兵十几万,分几路向东晋的襄阳进发,一路是荆州刺史杨安,率领本

  • 匈奴人称汉帝:西晋王朝维持了52年,终于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王朝

    刘聪当李特流民起义发生时,五部大都督刘渊已经在到处招兵买马,积蓄力量,占据了很大的地盘。刘渊的祖上是匈奴人,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皇族和匈奴贵族通亲,一些匈奴贵族认为自己是汉皇室刘家的后代,逐渐改姓刘。东汉末年,曹操征服了匈奴,把匈奴分为五大部,每个部设一个部帅,刘渊的父亲刘豹便是其中的一个部帅。刘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