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时期为皇室服务的机构介绍

唐朝时期为皇室服务的机构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967 更新时间:2024/1/14 13:09:15

(一)太寺与皇室的关系

太常之名自秦汉确定以来,作为九卿之一,一直为历代所沿袭,而且其职能的变化也非常之小。作为掌管国家礼乐的机关,在我们这个明古国来说,其地位一直排在九卿之首,两千多年来没有动摇过。唐朝的太常寺虽然仍属于国家机构,但从职能来看,却仍有不少职能与皇室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其为皇室服务的性质仍然存在。

唐朝的太常寺仍以卿、少卿为正副长官,分别为正三品、正四品上。下辖有两京郊社署、诸陵署、诸太子陵署、诸太子庙署、太乐署、鼓吹署、太医署、太卜署、廪牺署、汾祠署、两京齐太公庙署等机构,每署各置令、丞为正副长官,分别为从七品下、从八品上的官职。其中与皇室事务直接有关的机构有:诸陵署、诸太子陵署、诸太子庙署、太乐署等。现将其职能及涉及皇室的事务情况简述如下:

诸陵署:实际上就是掌管已故皇帝陵墓的守卫、洒扫、祭祀等事务的机构,每一个陵各置一个陵署。唐朝规定每个皇帝的陵墓置陵户各数百人,如乾陵、桥陵、昭陵各四百人,献陵、定陵、恭陵各三百人,主要任务是在所在陵令的管理下负责洒扫、维护、守卫陵园。凡每月朔望,每年元日、冬至、寒食等时节,都要献食祭享。在唐朝不少皇帝还规定对自己生身父亲的陵墓则要每日献食享之,如唐玄宗时规定对唐睿宗的桥陵就是如此。唐朝还规定,功臣、皇戚、子孙若愿陪葬者,可以允许葬在陵园之内,但兆域之内则任人都不许葬入其内。除了以上人员外,唐朝在每个帝陵还驻有甲士,以保卫陵园的安全。

诸太子陵署、诸太子庙署:为已故太子设置陵署是唐朝的创举(汉武帝曾为戾太子墓园置官管理,此后历代皆不见有这些设置)。唐朝规定每个太子陵置一陵署,掌管陵园的守卫及洒扫、维修事务。由于太子的地位毕竟不同于皇帝,所以这种陵署的令、丞品阶要低于帝陵的官员。对已故皇帝的祭祀通常在太庙进行,而已故太子则享受不到这种待遇,于是唐朝又设置了太子庙,并且置官管理,规定有后代的已故太子,子孙自主其祭祀;无后的太子,则以近族人主祭,祭祀时所需音乐、祭品皆由政府供给。

太乐署:这本是掌管国家大典、朝会、祭祀、宴享时所需乐舞的一个机构,与皇室生活并无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唐朝前期,皇帝举办盛大宴会时,所表演的娱乐性质的乐舞也是由其提供的。后来唐朝另外设置了各类教坊,逐渐取代了太乐署这个方面的职能,因此在唐朝后期太乐署为皇室服务的性质愈来愈淡化,遂成为完全的国家乐舞机构,而为娱乐服务的职能则丧失无存了。

在我国上古乃至秦汉时期,国家机构的设置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国事与皇室的家事不分,政权与神权不分,国家机构职能上的这些现象说明这个时期我国的典章制度还很不完善,是制度落后的表现。至隋唐时期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负责国家政事与负责皇室事务的机构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区分,但是还不十分彻底,太常寺与下面论述到的一些机构中还存在这些方面的职能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种情况的存在与“朕即国家”的思想密切相关,只有在现代制度中才能彻底消除这种现象。

(二)太仆寺与宫廷的关系

掌管舆马的职官早在《周礼》中就已经设置了,但太仆的名号却是秦汉才确定的。唐代的太仆寺掌国家厩牧、车舆之事,下辖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皆置有令、丞为长官。太仆寺以卿、少卿为正副长官,分别为从三品、从四品上。其中一些职能也涉及为皇室生活服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乘黄署:掌管皇帝车舆之事。唐朝规定天子有五辂,即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这些都是畜力牵引的车辆,五辂皆有副车,此外还有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辟恶车、耕根车、安车、四望车、羊车、黄钺车、豹尾车、皮轩车等各类车辆,这些都属于天子卤簿(仪仗)的组成部分。这些车辂所用之马则由尚乘局提供。凡有大的典礼举行,乘黄署根据典礼的性质、等级提供相应的车辂,事毕则收而藏之。

典牧署:掌管诸牧监上缴的杂畜给纳之事,以便提供给政府相关部门及为皇宫服务的部门,以满足这些部门畜产品所需。唐朝对诸牧监都有每年提供马牛羊及各种畜产品的数量规定,上供以后便交给典牧署,再由其按规定分配给相应部门。其中尚食局所需的牛羊便是来自于典牧署,而不是直接由牧监提供。

车府署:掌管公以下贵族车辂的管理事务。唐朝规定王公以下的车辂分为四等,一曰象辂,二曰革辂,三曰木辂,四曰轺车。车府署管理的这些车辂并非王公等日常乘坐的车辆,而是用于参加各种典礼时的乘用,也是国家礼仪的一个部分,因此必须由专门部门负责。唐朝规定亲王给象辂,三品以上官给革辂,五品以上官给木辂,京县令给轺车。在唐朝只有皇室宗亲才可以封亲王,从这个角度看,不能不说车府署亦有为皇室服务的色彩。

(三)宗正寺对皇室宗亲的管理

在九寺中以宗正寺与皇室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一机构的设置完全是为皇室服务的。秦汉时期就已有了宗正,其后虽有宗伯、秩宗等名号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宗正所掌的职事极少有所变化。唐朝的宗正卿与其他诸卿一样,也是从三品,少卿为从四品上。自唐初以来,其下没有设置分支机构,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为了抬高道教的地位,才将管理道教的事务从尚书祠部司中分离出来,在宗正寺置崇玄署以管理之。

宗正寺的职能是管理皇室宗亲事务,所谓“掌皇九族六亲之属籍,以别昭穆之序,纪亲疏之列”(《唐六典》卷16《宗正寺》)。凡姓皇室,不论地位高低,与当今皇帝血缘亲疏如何,都在其管理的权限之内。李姓皇室凡生育子女,都要及时申报宗正寺,以便其编入谱牒之中;凡皇室宗亲应封爵者,子孙应袭封者,都要由宗正寺编制成册,及时报送吏部司封司予以封授;凡举行大祭祀、册命、朝会之礼,皇室宗亲应陪位并参与者,也要由其造册分别亲疏,报送相关部门。

此外,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的亲属由司封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编制成册,然后再送交宗正寺,此后这些皇亲的各种事务便由宗正寺管理了。至于崇玄署所掌管的事务与皇室并无关系,就不再叙述了。

(四)司农寺管理苑囿的职能

司农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最直接的源头则是指秦朝的治粟内史,汉景帝改名为大农令,武帝又改为大司农,直到南朝梁才称之为司农卿。唐朝的司农寺仍置卿、少卿为正副长官,分别为从三品、从四品上。下辖有上林、太仓、钩盾、导官四署及诸仓、司竹监、温泉监、京都苑总监、京都苑四面监、九成宫监、诸屯监等机构,其中上林、温泉、京都苑、京都苑四面、九成宫等署监都与皇家事务有关,分别介绍如下:

上林署:“掌苑囿、园池之事……凡植果树蔬菜,以供朝会、祭祀;其尚食进御及诸司常料亦有差。凡季冬藏冰,先立春三日纳之冰井。”(《唐六典》卷19《上林署》)上林署掌管的苑囿、园池实际上只限于长安地区,其他地区或者一些大的宫殿则有专门机构负责管理,下面还要涉及。

温泉监:设有监、丞各一人管理,下面诸监皆同。温泉监所管的是位于临潼骊山的温泉宫,这里是皇家专用的沐场所。《唐六典》卷19《温泉汤》载:“若有防堰损坏,随时修筑之;凡王公已下,至于庶人,汤泉馆室有差,别其贵贱,而禁其逾越;凡近汤之地,润泽所及,瓜果之属先时而育者,必为之园畦,而课其树艺,成熟,则苞匦而进之,以荐陵庙。”可见温泉监不仅要管理好宫室、汤泉,以备皇帝随时驾临,还要兼管此宫周边地区的各类事务,并负有宫中、陵庙提供时鲜果蔬的任务。

京都苑四面监:这实际是四个机构的总称,分别掌管青城宫、明德宫、洛阳宫农圃监、食货监的管理事务,除了负责对这些宫殿的维护、修葺外,还要负责花木水果及蔬菜的种植事务。唐初并没有这样的名号,唐高宗显庆二年(657),改青城宫监为东都苑北面监,明德宫监为东都苑南面监,洛阳宫农圃监为东都苑东面监,洛阳宫食货监为东都苑西面监,总称京都苑四面监,每监各置监一人,副监一人,丞二人。

京都苑总监:掌管上述机构管辖之外的在洛阳的皇家宫苑、园池之事,除了提供禽鱼果木之外,宫苑之内的各类人员的管理也在其职责范围之内。

九成宫监:九成宫原名仁寿宫,是隋文帝时兴建的皇家避暑行宫,唐太宗时修葺后改名九成宫,由于其远离长安,故置专官进行日常管理。九成宫的官员除了负责日常维护、修葺之责外,与其他诸监不同的是,还负责合炼并进贡药饵之事。

标签: 皇室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胡人:揭李世民身世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胡人

    一提起唐太宗李世民,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李世民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一手开创了享誉后世的贞观之治,然而李世民的皇位却是得来不正,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并兵谏李渊放权,最终才成就了自己的一代霸业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唐朝建立初期.他被封为案王

  • 唐代宦官的那些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宦官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历史上宦官擅权,与王室骄奢成正比。东汉、唐、明三代皆是。西汉与宋代之王室,皆能制节谨度。东晋南朝王室不像样,故均无宦寺擅权。”魏征说:“阉竖虽微,狎近左右,有时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谮为患特深。”唐太宗深以为然,因而定制,所设内侍

  • 萧皇后让帝王哄抢60年 年近五旬竟能迷倒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她不能与一代女皇武则天政坛媲美,却毫不逊色于历代皇妃,她凭借自己的美貌聪慧,被六个皇帝疯抢了60年。她就是萧皇后,一生经历6次婚姻,曾是母仪天下的隋炀帝皇后,做过重臣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小妾,两代突厥可汗的爱妃,最后被唐太宗纳为昭容。萧太后是南朝梁明帝萧岿的女儿,出生于二月,由于江南风俗认为二月

  • 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武则天唯一不能超越的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长孙

    武则天,一生永远无法超越的两个人,一个是李世民,另一个就是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雄才伟略,十六岁便横刀立马、名扬天下。运筹帷幄,玄武政变,开创大唐盛世,造就华夏民族璀璨历史。他薄情、亦多情。长孙皇后,小名观音婢。生于开皇二十年,卒于贞观十年,只有36岁。十三岁嫁给李世民,当时

  • 为避免自己沉溺后宫,简单粗暴的做法堪比康熙!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后宫

    后宫针对许多皇上而言,是1个大中型的墓葬,许多皇上都由于后宫的事儿而断送了自个的皇朝,可是有很多的皇上由于沉迷于后宫不能自拔弄得中国各省生灵涂炭。我觉得有许多的皇上都沉溺于后宫,比较知名的将会就是说隋炀帝了,那位隋炀帝被当做教材通常新一代新一代的往下滴传,看得见其太过水平。唐代的李隆基都是这般,每日

  • 他本与皇太子之位不相干,却出现意外成为皇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皇太子

    唐朝历史上带一名本性软弱的皇太子,他就是李治。他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大儿子,妈妈是长孙皇后,然而依照封建制度的宗法制度,储君都要立嫡子,无嫡才立长。李治的哥哥李承乾即是嫡子,也是长子,所以唐太宗登基后,李承乾被立为太子。那么为什么后来李治成了太子呢?那么唐太宗又是怎么考虑的呢?李治成为太子的原因有三点:

  • 唐太宗李世民对她一直难以忘怀 这究竟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对她

    文德皇后最让我们熟悉的名字其实是“长孙皇后”,“文德皇后”是她去世后的谥号。17年前我读初中时用的历史课本里,专门用了两页纸记载李世民的皇后有多贤德,说她与李世民一个后宫一个前朝,齐心协力打造了让后世啧啧赞叹的贞观之治,她也是为数不多能上历史课本的皇后,其贤德可见一斑。长孙一族系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

  •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设计“一夜情”逼父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一夜

    作为一个自幼在军旅中长大的孩子,他的性格中充满了坚毅、果敢和叛逆,他反观自己的父亲,的确,父亲在避祸,在韬光养晦,但绝不会扯旗造反。为此他决定不再等待,他要做个时代的强者,决不做大隋王朝的陪葬品。作为唐国公之子,李世民利用自己的身份,黑白两道通吃,长孙顺德、刘弘基等杀人亡命之徒,都被他藏起来,以备不

  • 贤后长孙皇后真面目:要李世民杀光兄弟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长孙

    导读:她如果真的“贤”,信仰那些君臣规则,按照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礼法,这位贤妻会劝诫当时的秦王不要这么做;她如果真的“好”,按照她平时“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的孝顺,按照平日她对姐妹们“媵侍疾病,辍所御饮药资之,下怀其仁”的仁慈,这位好儿媳、好姐姐、好主子怎么会去劝勉自己丈夫做如此凶恶残忍之事?

  • 上苑桃花朝日明--记唐朝文德皇后长孙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德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一阕《春游曲》飘荡在春光烂漫的桃花林深处,婉转、清亮地唱响了唐朝女性的最初声音。以我来看,《春游曲》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构成了一种隐喻。上苑桃花明媚鲜妍的意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