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日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843 更新时间:2023/12/26 16:58:55

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更密切了。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94年,日本派出遣唐使共14次,每次都在100人以上,最多的一次有650人。很多日本留学生进入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有的在中国居住20年以上,有的留在唐朝做官。唐朝也有许多学者到日本去,其中最着名的是鉴真

鉴真俗姓淳于,是扬州江阳人,鉴真是他出家后的法号。他生在公元688年,父亲是个商人,也是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鉴真从小受父亲影响,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那年就出家当了和尚。

经过佛寺里名师的指导,鉴真的佛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后来在长安的一座佛寺里受了具足戒(戒是佛教徒应当遵守的戒条、戒律。举行仪式,接受师父授给的戒条,叫受戒。足具戒是僧侣的最高戒律,受具足戒表明受戒人的学问已经达到高深的程度,有了讲授的资格)。由于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当他45岁的时候,已经成为名扬四海的高僧,由他授戒的门徒达到4万多人。

当时,日本受中国影响,大力提倡佛教。他们依照唐朝修建佛寺。日本政府还决定派荣睿和普照两位年轻的僧徒到中国学习佛学,并打算聘请中国的高僧去日本传授戒律。

荣睿和普照在洛阳、长安学习佛法,他们听说鉴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就想请鉴真到日本去。公元742年,荣睿、普照到扬州大明寺,拜访鉴真,向他说明了来意,鉴真见他们这样诚心,就问身边的弟子:“你们有谁愿意接受邀请,去日本国传经吗?”在场的僧侣谁也不吭声。过了半天,一个名叫祥彦的僧徒站起来说:“日本国离我们太远,与中国隔着茫茫大海,途中恐怕性命难保,所以不敢去。”鉴真说:“为了传播佛法,怎么能顾惜生命呢?你们既然都不愿意去,我去吧!”僧徒见师父态度这样坚决,都很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师父东渡日本。

唐朝法律规定,未经政府批准,私人是不准出国的。荣睿和普照通过宰相李林甫的哥哥、信奉佛教的李林宗的帮助,办好了鉴真出国的手续。但是很不巧,正当他们要开船远航的时候,浙江一带发生海盗事件,沿海关防检查十分严格。鉴真的弟子道航和如海发生纠纷,惊动了官府,没收了他们的船只。这次东渡没能成行。

第二次出海,他们在海上遇到风浪,船触礁沉没,他们困在荒岛上,后来被渔船发现救了回来。第三次、第四次也都没有成功。

公元748年,61岁的鉴真做好了第五次东渡的准备。6月的一天夜里,鉴真和他的弟子们登上了大船出发了。不久就遇到了大风浪。直到10月才继续航。没料到有一天船刚行到中午,海面上突然刮起暴风。风越刮越大,浪越来越高,黑云遮天,狂风怒吼。船上的人,一个个头晕无力,呕吐不止,只有船夫还能勉强支持。船上的淡水用完了,只好喝海水,喝后腹胀难忍。他们一连在海上漂了14天,船终于靠岸了。上了岸才知道已经到了海南岛最南端的振州。

不幸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先是荣睿因旅途颠簸,患病去世。接着,鉴真因为南方暑热,得了眼病,双目失明。不久,跟随鉴真多年的弟子祥彦也去世了。这一系列的打击和挫折,并没有吓倒鉴真。相反,他东渡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公元751年春天,鉴真回到扬州,又着手准备第六次东渡。

公元753年10月,日本第10次“遣唐使”准备回国了。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以及跟他们一起回国的晃衡等,一起来到扬州延光寺拜访鉴真,并再一次邀请他东渡。年已六旬的鉴真满口答应。他为了避免官府的阻拦,让遣唐使的船先离开扬州,约定在黄泗浦会合。10月19日,鉴真等乘小船出发,随行的有思托和普照等弟子共24人。四条遣唐使船于11月15日时启航。鉴真开始了第六次东渡。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航行,鉴真所乘的船抵达日本九州岛,东渡终于成功了。这时鉴真已经66岁了。

公元754年,鉴真一行到达日本首都奈良,受到了热情接待,住进东大寺。鉴真的到来,震动了日本各界,他们从早到晚前来拜谒慰问。奈良城的街道房屋极象长安城,鉴真感到十分亲切。

日本天皇把全国传授戒律的大权托付给鉴真。并授给他“传灯大法师”的法号。鉴真在东大寺的佛前设起了戒坛,兴盛大授戒仪式。天皇、皇后、皇太子依次登云受戒。从此以后,不论什么人,如果没有经指定的戒坛受戒,就不能取得僧籍。

鉴真在日本天皇赐给他的一块宅地上建造了一座新寺院,叫做“唐招提寺”。他亲自参加唐招提寺的建筑,整个建筑结构精巧,布局合理,气势雄伟,反映了唐朝建筑的特点,遗留下来最宏伟的建筑物,对日本寺院建筑影响很大。从此,鉴真就在唐招提寺中讲律授戒。唐招提寺成为当时日本最有影响的寺院。

鉴真东渡日本不但传播了中国的佛学和授戒制度,而且把当时最成熟的唐代明介绍给日本。鉴真精通医学,他带去了许多药方,还亲自给人看病,传授中草药知识。他还带去中国的绣像、雕像、画像、书贴等,对日本的美术界很有影响。

鉴真在日本度过了10个春秋,为中日两国的友谊和两国科技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公元763年,76岁的鉴真在奈良病逝了。日本朋友将他葬在唐招提寺,并且世世代代纪念他。

标签: 日本

更多文章

  • 生于帝王之家,为何他们死前还要说同样的一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之家

    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男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当皇帝,因为当皇帝不仅可以拥有万里江山,而且权力无限,说白了点,就是看谁不顺眼,便可以立即将其处死;还可以娶一百多个老婆,谁要不老实,立刻贬进冷宫;还可以拥有大量财富,买来月球都不再话下……出身于帝王之家,当九五之尊的皇帝,到底好不好呢?小编接

  • 揭秘李世民有多好色:与弟媳私通 纳前朝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弟媳

    对于女人,他并不一定要求是处女或年轻女子,但人必须长得有质量。别人的妻子也好,十来岁的少女也罢,只要他看上的,一律没收,而且他并不担心什么非议。与弟妇杨氏私通唐开国皇帝李渊之子李元吉,李世民之弟,封齐王,在武德九年(626年)的玄武门事变中与太子李建成一起死于李世民之手。太子、齐王死后,李世民为避免

  • 2、高力士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高力士(684~762),潘州(今广东高州东北)人。本是岭南地区少数民族首领冯盎的曾孙,武后圣历元年(698),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供于朝廷,武后看他很聪明,留在身边,后来因为小过错把他赶了出去,被宦官高延福养为义子,所以冒姓为高氏。高延福出自武三思家,所以高力士来往武三思家,一年后高力士回到了宫中,

  • 唐朝男人都不愿当驸马,这是为何?原来竟是公主的这一习惯!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这是

    做为皇帝的女儿,公主与生俱来就是说不用愁嫁的。在很多影视剧中,公主也男人们争相讨好取悦的另一半,好像要是能获得公主芳心变成驸马爷,就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弄清楚古时候驸马爷的真实生活后,坚信绝大部分人都不容易还有穿越重生回来当驸马的念头了。古时候非常是唐代,但因此有工作能力的男生,全是不想要当驸马的

  • 魏征的凄惶下场:李世民亲手砸了他的墓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他的

    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和魏征的故事被世人所称道,传位千古美谈,可是世人只知道开始,却猜不到结局。魏征死的时候李世民还伤心地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谁能想到过了不久魏征的墓就被李世民给砸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魏征,河北人,在辅佐李世民之前,他曾是

  • 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危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藩镇

    藩镇割据是唐后期政治上的最严重的问题。溯其渊源,与唐朝兵制的改革有关。唐玄宗开元十二年以前实行府兵制,当时军府多在关内、中原地带,"内重外轻"。开元后期,府兵制瓦解,实施募兵制,节度使长期专兵,朝廷直接掌握的军队锐减,成为"外重内轻"之势。安史之乱后,国力大衰的唐朝无力消解归降的安史余部,便授以节度

  • 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事——背水砍柴的禅宗祖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禅宗

    第一节初结法缘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位颇带传奇色彩的高僧,他就是禅宗六祖惠能。为什0么叫作六祖呢?相传2000多年前的一天,在古印度王舍城郊的灵鹫山上,大梵天王为使一切众生得大利益,便把一枝名贵的金菠萝花献给释迦牟尼佛,请佛为大众说法。佛接过花,只是反复赏玩着,并不作声。就在大众及诸弟子莫名其妙之时,

  • 古人的逆袭:李世民被骂昏君海瑞用生命打土豪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土豪

    光宅元年,徐敬业在扬州造反,骆宾王作《讨武曌檄文》,其中有“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等句子,既说武则天是个不折不扣的“土豪”暴发户,又批武则天“作风”有问题。武则天看到檄文后,“嬉笑”了一番,说该请骆

  • 唐朝重大事件:甘露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甘露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八日,18岁的敬宗李湛被刘克明等宦官杀害。四天后,敬宗的弟弟,17岁的李昂即位,是为文宗。文宗力图励精图治,要将皇权掌控在自己手中,与宦官集团的矛盾日益激化。文宗自此着手物色人选,积蓄力量,准备将宦官一网打尽。在随后的9年里,数次策划诛杀宦官,其中以“甘露之变&r

  • 史上最“坑爹”李世民下套让亲爹泡了皇帝的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史上

    李世民的爹,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李渊七岁就世袭了家里的爵位成了唐国公。而且李渊和隋朝的隋炀帝杨广还是表姨兄弟,后来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这个职位可是个肥差,所以李渊在太原的势力非常大。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层出不穷。李渊趁着镇压起义军的机会,不断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而且让自己的次子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