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理财家——刘晏

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理财家——刘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456 更新时间:2023/12/16 2:15:22

刘晏(715~780年),字子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据说,他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七八岁时就能诗善文,被誉为神童。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李隆基到泰山封禅,行至曹州行宫,看到了刘晏写的歌颂他的《东封书》,很高兴。一问,才知道他年仅11岁,不禁又惊又喜,视为“国瑞?遂将他带回长安,破格授予他一个小官。数年后,他改任地方官,先后做过夏县(今山西夏县)县令、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接着升为彭原太守、陇州刺史、华州刺史、河南尹。肃宗李亨即位后,刘晏先是担任了一段京兆尹,接着改任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度支盐铁铸钱使等,开始负责财经工作。时至代宗李豫时,他曾一度担任宰相,随后又被任命为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转运、租庸、盐铁、常平使,分理天下财赋。此后,还两次出任吏部尚书。由于他对官员们的任免和考绩都比较公道,史书上称他“久掌诠衡,时议公允”。待德宗李适登极之初,刘晏又开始统管全国财赋。

刘晏担任理财官长达20多年。其间,一向“以爱民为先”,勤政廉政,除弊兴利,政绩卓着,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理财家。

唐朝时代,长安(今陕西西安)是全国的首都,人口多达近百万,致使关中地区生产的粮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不得不从东南各地大批调入。当时,运粮主要靠水路,其路线一直是从淮河进入汴水,再经黄河转渭水而进长安。然而,自安史乱起,传统的漕运路线被切断,只好溯长江,渡汉水,抵洋州,再转陆路运输。如此一来,耗时过多,供不应求,造成了长安米价暴涨,一般平民常常没饭吃。刘晏分理财赋后,下决心解决漕运问题。为此,他顺着黄河,到三门峡、硖石、河阳、洛口等许多地方详细勘察,找当地有关人员多次座谈,认真总结以往的漕运经验,亲自组织并指挥民工,迅速地疏浚了久已荒废的河道。接着,他又多方改善了航远办法,改革了漕运组织,大大缩短了漕运时间,使江南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进了长安,从而保证了长安的粮食需求和物价稳定。为此,老百姓无不欢天喜地,唐代宗也欣喜异常,十分高兴地称赞他:“卿,朕酂侯也!”将他比同汉刘邦时的名相萧何

自安史之乱后,唐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一改当初开放盐禁的作法,而实行了食盐专卖政策。在山海井灶产盐之地,设置监院,令专业产盐的亭户将所产之盐全部卖给盐官,再由盐官转运各地,由官府卖给老百姓。由于盐官们贪赃枉法,处处敲诈勒索,使百姓深受其害。对此,刘晏首先裁汰了一批鱼肉百姓的盐官和盐政管理机构,并将原来的官产官销制改为官府“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即允许私人产盐,也允许商人销盐,官府只控制货源。这一措施充分调动了盐户和盐商的积极性,也节省了官府任用的产盐、运盐和销盐人员。与此同时,刘晏奏请皇帝同意,严禁各地再对盐商增加税收,以免加重吃盐者的负担。随后,他又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设立“常平盐”,即将盐运到那儿储存起来,一旦缺盐,就平价抛售,以免商人抬高盐价,坑害百姓。此外,他还在吴、越、扬、楚四地设置许多盐仓,以备食盐歉收时备用。

盐政改革后,国家的盐利收入明显增加,百姓用盐更加方便,史书上称之为“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真可谓“一举两得”。

唐朝自初期开始,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交2石粮食,称为租;每年服徭役20天,不然则多交6丈绢或7.5丈布,称为庸;另交2丈绢,2.5丈布、3斤麻,称为调。除租、庸、调之外,农民还须按户交户税,按地交地税,并负担多种杂项徭役。据史载,上元二年(761年)元月,“江淮大饥,人相食”,但官府依旧横征暴敛。尤其是时任租庸使的权臣元载,总以为江淮虽经兵荒,仍比其他地区富足。所以,不仅强征当年租调,还要将安史之乱以来共8年的拖欠租调统统收上来。在他的怂恿下,差吏们竟然包围民宅,强行搜夺,“籍其所有而中分之,甚者十取八九”。百姓们忍无可忍,不得不群起反抗,以至于震惊朝堂。

刘晏上任后,立即下令各州县停止元载时的作法,并将差吏搜夺的百姓财物,如数归还各家各户。接着,“罢无名之敛”,即取消一切“乱摊派”,适当减免了一些税收,还赈济了一批贫困者。他还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新制定了两项灵活的赋税政策。一是“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大率岁增十之一”。即按年成好坏收赋税,但确保赋税额的持平。二是基于那儿手工业比较发达,其产品在当地又消耗不了,便让盛产铜器、漆器、瓷器和绫、锦及文房四宝的地方,以这些产品代替应交的赋税。这样一来,既调剂了商品的余缺,又方便了百姓纳税,深受百姓的欢迎和拥戴。

在唐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手段的限制,旱、涝、蝗等各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一旦受灾,最倒霉的显然还是老百姓。为应对自然灾害,刘晏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刘晏认为救灾如治病,应以预防为要。他说:“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给。”要“应民之急,未尝失时,不待其困弊、流亡、饿殍,然后赈之也”。为此,他要求设在诸道的巡院和院官,每旬每月都将所辖州县的雨、雪、露、霜等有关情况,及时报告给他,以便准确预测灾害的征兆,提前做出相关的安排。

其次,在灾害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刘晏反对坐等国家赈济的消极办法,而是带领百姓开展积极的生产自救。他认为受灾地区“所乏粮耳,他产尚在”。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其他土特产品的加工生产。然后将产品运销到丰收地区,或者去满足官府之需,从而换回粮食之类。

第三,为提高防灾抗灾的能力,刘晏恢复了废弃多年的“常平仓”,即官府所设储粮备荒的仓库。在丰年粮贱时,由官府高价购粮存入仓内;待荒年歉收时,再以低价卖给百姓。为搞活市场,他还充分调动商人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下乡收货粜粮,以方便灾民。

史书上还说:刘晏待人宽,对己严,品质高尚。在勤政方面更突出,常常是“质明视事,至夜分止”;“为人强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决之,不使留宿”。但非常遗憾的是,他的忠君爱民之举得罪了一批贪官污吏。他们变着法儿陷害他,甚至诬告他蓄谋作乱,致使他最终蒙冤而死。奸佞们基于他多年掌握朝廷经济大权,都猜测他家内有财无数,竭力主张抄他的家。但抄查的结果是:“惟杂书两乘,米麦数斛”,反而证明他是一位少有的清官。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李世民钦点他为唐僧徒弟 他却要求带一车美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僧

    历史上的唐僧有没有徒弟?有,而且唐僧的这个徒弟成就不小。说起他的出家因缘,坊间有一段流传甚广的公案,颇耐人玩味。此人原是玄奘大师在取经路上,点化的一名入定多年之人。他经大师点化,投胎皇宫,后来出家,便是唯识宗二祖窥基大师。然而他投胎前,玄奘大师叮嘱他投到黄琉璃瓦的宫殿,他却记错了颜色,阴差阳错投到了

  • 李渊为什么要把隋炀帝的女儿给李世民当小妾?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要把

    杨广之女,见于史料的有两位,《隋书·列女传》中的南阳公主,是他的长女,配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另一位出现在《旧唐书》里,曰:“恪母,隋炀帝女也。”恪,指的是李世民第三子李恪。以此推论,电视剧里的那位公主肯定不是南阳公主,而是李恪的母亲。然而,帝女可以称为公主吗?通俗地说,可以;严格地说,不行。根据历代

  • 唐朝另类妃嫔,敢跟皇上提“离婚”,为爱舍弃荣华富贵!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妃嫔

    唐德宗李适有个爱妃王珠,她但是个奇女。王珠一辈子不恋慕富贵荣华,勇于追求完美真情。她都是唐代最强的妃嫔,由于她敢跟皇上叫板,敢在皇上眼前公布显露自身的情意。她并不太爱李适,而且英勇地把自身的真心话告诉他了李适。王珠是李适的好朋友王承升的妹妹,姿容妩媚,而且还非常擅长弹琴。王承升和李适因为相同的音乐爱

  • 李渊犯了3个错误,埋下玄武门之变的因,成为了李世民手足相残的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手足

    事在人为,这个成语有2层意思。一要激励他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二就是指这些肆无忌惮干预毁坏以致于搞砸了事儿的人。很感到遗憾,唐高祖李渊归属于后面一种,他犯过的错误,引来三个儿子为争皇太子之职手脚相残,自身又强迫让座,学起了没什么实权的太上皇。李渊犯下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允许两个儿子都开设府衙,太子

  • 贞观之治是否借隋朝香火:李世民坐享其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令中国人永世怀想的一个伟大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皇帝温良慈善,百官恪尽职守,米缸里装的是吃不完的小米,田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蔬菜……总之,这样一个近乎于传说中的美好时代,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在中国皇帝排行榜上,理直气壮地占据了首位。但这一切,却只

  • 《别样晚唐史》第一篇 曾经的春天_第一章 我从何处来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晚唐

    ——李氏家族的创世神话隋炀帝离去后,墙垣反锁长安春。一时间,没有什么可说的故事,只有《桃李子歌》还缭绕在寂静的空气里。在城南碧嶂插天的终南山,一个名叫岐晖的道人告诉门下弟子一个惊天秘密:“天道将改,吾犹及见之,不过数岁矣。”弟子问他,谁将取代隋炀帝?岐晖很肯定地说,是太上老君的子孙。这是一个属于新王

  • 唐史真相: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为啥不杀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以玄武门之变夺得了皇位,但其明白难以消除其逼父、弑兄、杀弟、屠侄的一系列恶行对当时及后世造成的极其恶劣影响,而李世民本身又尤其在乎身后名。终于有一天强忍不住向史官索看实录,当发现实录中如实地记录着自己的种种不堪后。李世民为了挽救弥补自身的形象与声誉,一方面通过篡改实录,弱化其父李渊的开国

  • 唐朝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的景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贞观之治

    皇太子李建成的侍从官魏征曾几次建议太子杀掉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李世民告发了魏征曾策划杀他的事。李世民责问魏征:“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之间挑拨是非?”魏征神色自如地回答说:“要是皇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发生今天的事了。”左右大臣都替魏征捏把汗,

  • 李渊被李世民逼迫退位以后 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如意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经过玄武门之变才逐渐掌握大权的,当时唐高祖李渊正在宫内,听说事变之后,大为恼火,但是又没有办法,于是就问手下的谋臣,他的大臣就对他说,李世民功德无量,履历战功,况且他手下文武将众多,应该把他列为太子,最后李渊采纳了大臣的意见,封李世民为太子。李渊那会重病缠身,李世民非常聪明

  • 生来就头发过颈的她,舅父是皇上,丈夫是开国皇帝,李世民四兄弟是她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舅父

    生活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大家遭受旧思想的危害,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些封建迷信,那时的大家不管碰到好事儿错事都将其归为神明分配的结果。由于针对神明拥有盲目跟风的钦佩,因此针对这些利害的人物,古代的大家也习惯将一些神迹堆积在那人手上,例如很多名人出生的时候都出现过异象,实际的情况可能没有那么夸张,但是为了夸大人